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指出了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的格局被不断改变,乡村文化环境陷入了发展与传承的两难境地。如何将乡村文化与景观环境有机结合成为时代命题,选研究基地在浙江省嘉兴市乌镇横港村,地处杭嘉湖水网平原,地势地平、土壤肥厚,农业生产内容丰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态保护作为切入点,提出了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突出并强调横港村的文化传统,保护横港村的民俗风情,使非遗传承与保护渗透到乡村景观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仍存在忽视乡村自然环境建设保护的迫切性、植物景观乡土性和地域性缺失、乡土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不够等问题,与外国尤其英国、德国存在明显差距。以粤东山区客家乡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提出以乡村山林田、公共建设区和村居房前屋后等植物景观建设为主,在保护乡村自然植物资源和生产性农田生态体系前提下,通过挖掘应用当地特色品种创新发展生产体系,依托当地植被营造乡土植物景观,优化村居植物环境特色,拓展乡村公园格局融入周围自然景观,以构建和重塑美丽乡村园林与自然植物生态体系,凸现地域性植物景观和文化风貌特色。  相似文献   

3.
美丽乡村景观环境建设,是基于对原村落所处的自然山水、植被状况、人文景观、传统名居、历史建筑、农耕文化等保护为前提而进行的乡村生态及景观风貌等的提升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尊重乡村原 址原貌,以本土为特色,使乡村更具活力,让当地村民更有归属感、幸福感,留得住人,游客可以享受“原汁原味”的特色景观。以下为广西阳朔、贵州从江、四川丹巴藏寨的乡村风貌景观集锦。  相似文献   

4.
正美丽乡村景观环境建设,是基于对原村落所处的自然山水、植被状况、人文景观、传统名居、历史建筑、农耕文化等保护为前提而进行的乡村生态及景观风貌等的提升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尊重乡村原址原貌,以本土为特色,使乡村更具活力,让当地村民更有归属感、幸福感,留得住人,游客可以享受"原汁原味"的特色景观。以下为广西阳朔、贵州从江、四川丹巴藏寨的乡村风貌景观集锦。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动着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一方面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出现了如乡村风貌过度城市化、单一化,缺失了乡村各自特色及其文化根基的现象。因此,营造乡村乡愁情感精神的需求甚为重要。以郑楼湾美丽乡村开发项目为例,从美丽乡村乡村风貌、建筑环境、乡村生活三方面,探讨了营建美丽乡村的乡愁的内容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各地美丽乡村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美丽乡村的建设须在保护与发掘乡村原有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与发展,霞迳美丽乡村度假酒店的景观设计结合了对岭南乡村历史文化的建设和保护,是新时期乡村建设传承与发展本土历史文化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临安青山湖绿道建设中乡土景观的营造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土景观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表现载体,在景观设计中合理的表达能够展现地域风情特色。为了提升绿道环境的生态性,推动历史文脉的传承性,将乡土景观应用到绿道景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解读乡土景观的概念入手,结合临安青山湖绿道规划实例,从乡土文化、乡土植物、乡土风貌和乡土材料等乡土元素探讨绿道中乡土景观的营造与表达。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中的文化空间既是展现和传承其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空间类型。然而随着传统村落现代旅游的不断升温,村落空间的功能和形态更多地是服从游客市场的需求和旅游业态的要求,而缺少对文化空间的主动保护、规划和引导。文中选取宏村、西递、碧山、南屏、屏山、卢村等6个皖南乡村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传统村落在现代旅游发展中对文化空间的需求特征,探讨如何以传统村落空间的改造为依托,为乡村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的耦合提供载体和支撑,提出了民宿文化提升模式、文化旅游空间主动营造模式、村民公共活动空间改造模式3种空间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9.
王岚  王倩  范凡 《林产工业》2024,(2):99-100
<正>乡村文化和园林景观设计是相互关联的,园林景观设计可以通过体现乡村文化的元素、保护乡村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来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乡村文化也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使其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其中,以乡村文化和园林景观设计为例,其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园林景观设计可以通过体现乡村文化的元素、保护乡村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来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乡村文化也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  相似文献   

10.
基于活态保护思想内涵,系统分析翁里怒族传统村落物质景观、精神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以活态保护为基础,提出以村落空间格局、干栏式木楞房民居建筑群为主的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保护对象的整体性保护规划,通过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赋予传统村落时代活力;基于价值判断,协调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拟对词汇和语境的分析及文化因素的探讨,得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的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产物,其意义深深植根于千百年历史创造的文化之中。它是民族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和文化传播媒介,是文化客观存在的主要形式。语言反映文化,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作法和信念。语言中词语的使用习惯则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性格特点。而语言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社会之中,服务于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与西方交流较为密切,其私家园林的建设也随之兴起.以中欧文化交流中的"接受者"为中心,研究得出人们在接收外来文化时,会受到当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园林基础等物质条件,以及政治、宗教、人文思想等非物质条件的影响,从而对"传入文化"作出调整,再建造形成独特的中欧结合的岭南私家园林.其布...  相似文献   

13.
青岛太平山中央公园设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鹏 《陕西林业科技》2010,(5):63-64,67
太平山中央公园设计遵循因地制宜、随形就景,在突出公园主题,运用现代造园手法,将景观建设和生态园林结合起来,营造一个崭新的综合性公园。  相似文献   

14.
The material benefits of forests – for example, the production of wood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s – are often characterised as tangible, or ‘real’. In contrast, th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significance of forests for people is often characterised as intangible, or ‘imagined’. Old forests are particularly valued for both their ‘real’ and ‘imagined’ values.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societi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se values for old forests is frequently strongly drawn, and the two sets of values are generally represented as largely incompatible. We draw from empirical and psychological research to suggest that such a division between the ‘real’ and ‘imagined’ values of old forests is less clear or helpful than is often presumed. There is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these values can coexist, for both 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 and psychological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imagined’ values of forests can be just as ‘real’ as their material values. However, there are very real difficulties in assess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imagined’ values of forests in terms compatible with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that emphasize quantification and objectivity; this is a significant constraint to fully incorporating these values into forest management decisions. We identify this as an area requiring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inform management of old forests. We concur with others that proper recognition of the ‘imagined’ values of old forests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unambiguous choices about their management, and suggest that neither the ‘real’ nor the ‘imagined’ values of forests should necessarily be privileged above the other in the management of old forests.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庐山风景明胜区"三宝树"景区三宝树之古柳杉已有800余年树龄,因树龄过高、立地条件光照不足、土壤密实度过高、通透性差、根部营养不足、病虫害和寄生植物危害、野生动物危害、人为因素影响等主要原因。已呈现严重衰弱现象。经对"三宝树"之古柳杉衰弱现象进行全面的调研、堪察、讨论、分析,提出了庐山"三宝树"之古柳杉复壮保护决策。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中的智慧治理技术应用,分析了历史街区文化景观智慧化治理中数据高效采集、信息分析管理、实时监控监测、文化景观展示和公众参与监督的五大方面技术应用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历史街区文化景观全周期保护利用的多元智慧治理技术总体框架,包括文化景观数字化体系、信息分析管理体系、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公众参与监督体系和文化景观展示体系五大技术体系,阐述了不同智慧治理技术在历街区文化景观保护利用中作用和适用性,为加强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利用智慧治理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7.
赵丹 《林产工业》2020,57(4):58-61
木结构建筑具有自然舒适、绿色环保、节能保温以及防震减灾等特点,在生态养老领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介绍了木结构建筑概况,分析了老年人的生态养老需求,从适老化、绿色智能和文旅康养等方面,对木结构老年建筑发展进行展望与讨论,提出了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和政策建议,为促进我国木结构老年建筑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花都区港头村是具有典型广府文化特色和岭南水乡景观特征的传统聚落。运用建筑美学“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从聚落选址布局、环境格局、建筑形态、装饰装修等方面展开研究,发现港头村在地域技术特征层面呈现环山临河的地理适应性、通风降温的气候适应性、因材施用的材料适应性;在社会时代精神层面凝聚敬祖图安的传统宗族礼制、中西合璧的近代交融理念、文脉延续的当代传承创新;在人文艺术品格层面彰显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崇文重教的价值取向、世俗致用的情趣追求。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民族文化景观遗产的显著代表,现代文明冲击使文化景观保护面临危机,希望通过景观的再定义与再创造实现景观再生,重焕地区活力.油岭古排在连南排瑶聚落中景观遗产保存最为完整,基于节事活动视角,归纳其生产性景观和生活性景观特色,分析出文化景观发展面临文化内涵不足、景观功能单一、整体空间风貌有待更新的困境,进而提...  相似文献   

20.
粤北地区拥有独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并作为广东佛教的传播中心之一,有着底蕴深厚的佛教文化。以粤北英西峰林走廊云石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设计分析的方法,基于寺庙地域特征、建造历史的探究基础上,分析了云石寺的场地选址、空间布局、景观结构、构景手法。云石寺在选址上遵循传统的聚落营造理论;其空间布局结合自然之景;寺庙与石峰形成轴线,并形成向心型景观结构;营造变化丰富的景观序列,丰富游人心境感受,并通过借景表达宗教内涵。云石寺在风景营造上体现了佛教建筑与喀斯特地貌的内在联系,反映了文化遗产与乡土景观和谐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