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国棉花生产的空间格局演化及集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1978-2011年全国31个省级地区棉花生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理加权模型(GWR)比较1990年和2011年棉花生产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棉花生产一直保持较高的集中水平,但空间集聚程度在全国尺度上有较大下降,呈现由集聚变为分散分布的整体格局;在区域尺度上,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等局部地区一直为高值集聚区,呈现出空间集聚的分布特征;劳动力投入长期对我国棉花生产布局具有正向影响,单产和纺织工业总产值的影响有所增强,而光照和化肥使用的影响则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2.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法下我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我国2001~2016年棉花投入产出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对12个棉花主产省份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划分及差异比较,概述了中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演进特点及趋势。结果表明:(1)2001~2016年间,我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波动较小,上升趋势明显;(2)12个棉花主产省份可划为3类:一类地区主要包括新疆、甘肃,二类地区分别是江西、湖南、河北、湖北、安徽、山东,三类地区包括江苏、河南、山西、陕西;(3)我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演进过程呈现西部地区逐步增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缓慢减弱,并由东中部省份向西部省份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我国2001~2016年棉花投入产出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对12个棉花主产省份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划分及差异比较,概述了中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演进特点及趋势。结果表明:(1)2001~2016年间,我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波动较小,上升趋势明显;(2)12个棉花主产省份可划为3类:一类地区主要包括新疆、甘肃,二类地区分别是江西、湖南、河北、湖北、安徽、山东,三类地区包括江苏、河南、山西、陕西;(3)我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演进过程呈现西部地区逐步增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缓慢减弱,并由东中部省份向西部省份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障碍型低温冷害是影响新疆棉花生产的重要灾害。利用新疆棉区9个站点1981-2010年3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主要采用了频率计算方法和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新疆棉区9个站点30年的7-8月平均温度的年际变化、分布情况和新疆棉区7-8月气温倾向率的研究分析,以及新疆棉区9个站点30年障碍型低温冷害发生的频率,并对其进行简单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和危险性评价。并对新疆面棉花低温冷害的研究和防御带来可靠结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CBERS-02卫星遥感图像的棉花光谱识别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南疆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棉花产区,准确及时地获取棉区播种面积及长势状况对于棉花生产与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2005年7月10日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卫星CCD1-4波段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分析了阿拉尔垦区棉花、果园、草地、居民地、盐碱地及水库6种典型地物的光谱特征,建立了遥感解译标志。以CBERS-02卫星CCD1-4图像DN值及NDVI值组合为条件构成判断表达式,从而建立了棉花遥感光谱识别模型,并采用ERDAS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空间建模方法提取了棉花面积及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棉花生产现状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在我国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棉花是涉及农业和纺织工业两大产业的商品,是全国1亿多棉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也是广大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棉纱及棉布还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因此棉花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棉花产区分布及区划1、中国棉花生产分布。我国幅员辽阔,适宜植棉的区域广泛,全国除西藏、青海等少数省外,其它省份都种植过棉花。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农业结构调整及棉花产业布局规划,目前我国的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新疆、山东、河南、河北、陕…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棉花种植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南向北,向西北的新疆迁移的现象。本文以湖北、山东和新疆3个棉花主产省为分析对象,从比较利益的角度,对我国棉花主产省棉花种植布局变化的原因进行剖析。本文的结论是,尽管上述3省农户在种植决策时对经济效益考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比较利益变化是造成我国棉花主产省种植布局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疆棉花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分析棉花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定新疆棉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91~2020年新疆棉花生产的面板数据,以新疆区域及主要产棉市(县)为研究基本单元,采用时间序列与空间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变化,研究新疆棉花生产的时空和区域特征以及各因素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结果】(1)1990年以来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年际变化相似,呈现2个阶段:波动中递增时期(1993~2010年),跳跃式增长时期(2010~2020年),期间北疆和南疆棉区持续增加而东疆棉区有所下降趋势,空间上呈现“东减南增北平稳”趋势。(2)近30年新疆棉花单产显著增加,由0.81×103 kg/hm2增加到2020年1.85×103 kg/hm2,较同期增加近1.28倍,平均每年增产34.66 kg/hm2,增长速度较快。(3)全疆棉花总产量变化总体上以面积贡献为主,其次单位面积,互作主导为最低,新疆棉花的生产优势产域为南疆。【结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变动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泓  郭刚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7):214-218
基于《中国统计年鉴》1991—2020年中国棉花播种面积、单位产量、总产量面板数据,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棉花生产时空分布和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1—2020年中国棉花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而棉花单位产量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棉花总产量呈现出上下波动态势,中国棉花生产重心加速向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内陆棉区移动,已形成新疆为主的地域分工格局。通过上述分析,为进一步把握中国棉花生产的发展规律,更好地利用区域优势发展棉花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1990年-2004年我国棉花生产区域布局变化,测度了棉花主产省区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用非参数统计方法检验了单位面积棉花种植效益变动与播种面积变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播种面积与滞后一期种棉收益同方向变动;山东、河南、河北、山西、江苏、湖北、安徽和新疆7省(区)是我国棉花主产省份,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 I)法测度这7个省(区)在3个测度年份均具有种植棉花生产优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小麦籽粒品质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小麦籽粒品质不同年份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籽粒品质的因子。【方法】选用种植时间长、范围广的济麦2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选择最优模型,绘制其2010—2015年6省历年籽粒品质空间分布图,筛选籽粒形成期的温、光、水和经纬度关键因子。【结果】不同年份、麦区间小麦籽粒品质存在差异,变异系数为蛋白质含量>硬度>容重。籽粒硬度6年总趋势呈东北低西南高分布,并逐年下降,不同年份、纬度间呈多态分布,华北北部强筋麦区(Ⅰ)和黄淮北部强筋中筋麦区(Ⅱ)多数年份高于黄淮南部中筋麦区(Ⅲ),硬度与灌浆期总降水、成熟期总降水、成熟期光照数和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中灌浆期总降水和纬度是主要因子。容重总体也呈东北低西南高分布,并逐年小幅上升,其中2013年明显低于其他年份,黄淮北部强筋中筋麦区(Ⅱ)西部和中部多数年份好于其他区域,其与成熟期平均温度、≥10℃积温、日较差和灌浆期日较差呈显著正相关,而成熟期日较差是主要因子。蛋白质含量总趋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分布,并逐年下降,6年间多呈带状分布,北方整体高于南方,纬度是主要影响因子。【结论】灌浆期总降水、成熟期气温日较差和纬度是影响籽粒品质不同年份空间分布变化的主要因子。灌浆期总降水逐年下降及纬度间变化不规律导致籽粒硬度下降并呈多态分布;受成熟期气温日较差影响容重逐年小幅上升并区域间变化;受纬度影响蛋白质含量年份间分布规律一致。黄淮北部强筋中筋麦区(Ⅱ)中冀、鲁、豫交界处灌浆期总降水较低、成熟期日较差大,有利于籽粒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求黄淮海地区近20年气候变暖对夏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的高产稳产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北、京津地区、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等地区进行区域研究,利用该地区近20年长期观察的气候数据和夏玉米生产数据以及历史产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非线性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明确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与夏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近20年间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内区域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间差异。降水方面,该区东北部的京津-河北地区与山东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与1990s相比,2000s河北和山东夏玉米营养生长期天数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2 d和1 d,河南呈上升趋势,增加1 d;而生殖生长期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4 d和2 d,河南下降1 d。全生育期天数有所增加,平均增加2 d和1 d。河南保持不变。利用F检验法分析审定品种和试验地玉米全生育期线性趋势一致性。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生育期和试验地玉米生育期变化呈现一致的趋势,说明品种的变化是影响夏玉米生育期的因子。采用线性偏回归测验法分析品种和气候因子对夏玉米生育期影响重要性。结果表明,气候因子是夏玉米生育期变化的主要因子,影响率占75.3%。黄淮海地区(除江苏外)夏玉米产量以增产为主。非线性分析表明,气温升高会导致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夏玉米产量上升,东南部地区各省份夏玉米的减产。降水对该地区干旱少雨的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有正效应,对湿润多雨的南部地区有负效应。此外,当GDD10上升时,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的夏玉米产量会随着上升,而东部和南部的山东、安徽与江苏夏玉米产量将会下降;整个黄淮海地区,当GDD30上升时,会造成全地区夏玉米产量下降,且山东下降最为明显。【结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的实际生产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夏玉米对气候变暖是逐步适应,可以利用其适应潜力,通过选育生育期长和耐热的夏玉米品种和改进栽培措施来适应气候变暖,从而提高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全国棉花生产布局变化,研究棉花生产时空变化特征与区域优势,为合理的配置棉花生产资源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国近30 a来棉花总产量、播种面积、单产等数据,以全国主要种植棉花省(市、区)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统计工具分析全国棉花生产时空变化和区域优势,研究棉花生产变化的总体特征、地域格局演变特征。【结果】1990年以来全国棉花总产量年际变化呈现两个阶段:波动上升时期(1991~2007年),除新疆显著上升外,大部分省(市、区)缓慢下降;波动下降时期(2008~202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下降较快,西北内陆棉区尤其新疆显著增加。近30 a全国棉花总产量显著增加,由5.09×109 kg增加至5.91×109 kg,增加了16.11%,空间上呈现“东南-西北”格局;单产与总产量变化相似,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增加;播种面积则不同,生产重心呈现出“由东向西”转移,逐渐向西北集中的态势。全国棉花总产量变化总体上以播种面积贡献为主导,其次互作主导,单产为最低,我国棉花的生产优势区域为新疆。【结论】30 a来全国棉花播种面积先减后增,生产集中程度不断增大,优势产区趋于稳定,单产逐步提升;棉花生产布局呈现全国棉花生产重心呈现出由南向北,再由北向西北内陆棉区(尤其是新疆)变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棉花生产发展迅速。2005年棉花播种面积1743.8万亩,总产达到195.7万吨,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棉花生产对自治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棉花收入也成为新疆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0年以后,新疆更是将棉花作为经济的发展的主要物质,新疆棉花在全国棉花行业也是一枝独秀.撑起中国棉花的半壁江山.新疆棉花的生产优势不但在自然条件上具有优势,在规模上,资源利用上等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用比较优势的方法分别从规模优势,效率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上来分析1994-2005年新疆棉花在中国的产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河南省2001—2015年间不同时期(2001—2005、2006—2010及2011—2015年)冬小麦种植频率(winter wheat planting frequency,WWPF)时空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定量分析,进一步明晰区域作物种植频率变化时空变化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顺序。【方法】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冬小麦为研究作物,在利用中低分辨率MODIS EVI时序遥感数据和CART决策树算法进行连续15年(2001—2015年)作物种植空间分布信息提取基础上,获取了研究区不同时期冬小麦种植频率空间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时期冬小麦种植频率时空变化分析,并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时期研究区种植频率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结果】基于MODIS EVI时序遥感数据和CART决策树算法可获得河南省较高精度连续多年冬小麦种植空间分布信息,经验证,研究区冬小麦遥感提取平均总体精度为90.39%,Kappa系数在0.82—0.92之间,可满足区域冬小麦种植频率变化研究所需作物空间分布精度要求;通过分析河南省不同时期冬小麦种植频率时空变化信息,省域内冬小麦主产区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冬小麦种植频率(WWPF>80%),而豫西南和豫南等山区由于地形复杂、自然条件较差导致冬小麦种植频率普遍较低(WWPF≤40%)。此外,3个时段期间,河南省冬小麦主产区高频种植冬小麦面积呈逐步增加趋势,WWPF>80%的面积比例分别为42.68%、59.94%和63.07%,低频种植面积呈减小趋势,WWPF≤40%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8.53%、17.99%和16.63%,这对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具有重要意义;从冬小麦种植频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看,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频率与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播期气候适宜度、坡度和高程等指标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除与坡度、高程呈负相关外,与其余因素均为正相关关系。以上指标对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频率变化影响程度的排序结果为土壤综合质量指数>播期气候适宜度>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坡度(高程),即土壤质量>播期气候条件>灌溉条件>地形条件。【结论】通过对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频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明确了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频率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明晰了河南省区域冬小麦种植频率变化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排序,为开展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分析提供了一定技术方法和思路借鉴,为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决策模型构建提供一定基础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以河南柘城县老王集乡柘首乌种植基地为分析基点,选取温度、海拔、土壤、降水量等影响柘首乌生长发育的关键生态因子,对柘首乌在中国的生态适宜性及其道地产区河南省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柘首乌适宜产区面积很大,9省份均可生长,相似度为90%~100%时柘首乌在全国9个省市的适宜区分布面积理论值可达149 036km2,以山东和河北2省分布范围最大,面积可达到50 000km2以上,其次是河南、辽宁、天津等省。相似度为90%~100%时河南省内柘首乌的适宜区域集中在柘城、林县和安阳等县,与柘首乌道地产区相关资料记载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合评价近30年西北内陆棉区审定的早熟陆地棉品种,阐述该区域育成品种主要性状的育种演变规律,为西北内陆棉花新品种选育和主栽品种推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和2021年分别在甘肃敦煌和新疆石河子对110个1988—2021年西北内陆棉区审定的早熟陆地棉品种与早熟、产量、纤维品质和株型相关的12个主要性状的表型进行鉴定;利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品种表型特征进行综合评分,筛选优良品种,并对其主要性状进行育种演化分析。【结果】110个早熟陆地棉参试品种的12个主要性状表型值分布范围较大,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果枝长度>单株结铃数>吐絮率>单铃重>马克隆值>纤维强度>衣分>纤维长度>开花时间>果枝夹角>伸长率>整齐度。通过聚类分析将110个早熟陆地棉品种分为Ⅰ、Ⅱ、Ⅲ和Ⅳ4个类群,它们分别为优良纤维品质、早熟、松散株型和高产的品种类群。相关性分析表明,早熟性与产量和纤维品质相关性状均呈负相关,产量构成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呈正相关,且多数性状之间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利用主成分分析将12个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