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崔晓燕 《北京农业》2013,(12):133-134
对2011年7月28日晚崇州市雷暴雨分析得出:500hPa西风槽、副热带高压、700~850hPa切变线是影响此次崇州市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南海和孟加拉湾合并成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形成了暴雨过程有利的抬升条件,潜在不稳定条件也是影响此次暴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了准确预报山西春播期暴雨天气,更好地为农服务,文章根据天气学理论,利用常规探测资料、数值预报、多普勒雷达和FY-2E红外卫星等资料,对2014 年5 月9—11 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北涡南槽”和华北“东高西低” 形势是此次暴雨的有利环流背景,低空切变线和850hPa东南风急流是主要影响系统。中低层切变线激发的中低云系直接导致强降水的发生。地面辐合线提前1~2 h出现,对进行强降水的短时临近预报有明显的参考意义。东西两路冷空气的对峙,地面辐合线的停滞;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垂直结构,使得上升运动持续加强;前期地面最高温度持续升高、低层暖湿平流的持续输送,均是强降水长时间持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农学学报》2017,(山西春播)
为了准确预报山西春播期暴雨天气,更好地为农服务,笔者根据天气学理论,利用常规探测资料、数值预报、多普勒雷达和FY-2E红外卫星等资料,对2014年5月9—11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北涡南槽"和华北"东高西低"形势是此次暴雨的有利环流背景,低空切变线和850 hPa东南风急流是主要影响系统。中低层切变线激发的中低云系直接导致强降水的发生。地面辐合线提前1~2 h出现,对进行强降水的短时临近预报有明显的参考意义。东西两路冷空气的对峙,地面辐合线的停滞;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垂直结构,使得上升运动持续加强;前期地面最高温度持续升高、低层暖湿平流的持续输送,均是强降水长时间持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观测和物理量场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不稳定机制等方面对2010年4月21日鄂东南出现的农业致灾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高空低槽、西南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暖倒槽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低层充沛的水汽和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850 hPa的温度露点差(T-Td)≤4℃的区域能提前12 h预告暴雨落区;1 000和925 hPa流场的中尺度辐合线能较好地预报出未来6 h强降水的落区。  相似文献   

5.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6年8月16—18日巴彦淖尔市南部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200 h Pa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辐散、700 h Pa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辐合、500 h Pa副热带高压外围短波槽东移和700 h Pa暖湿切变共同作用下产生,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垂直叠置与700 h Pa暖式切变区和地面河套气旋顶部暖切变区交绥,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原因。暴雨出现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各物理量发展演变与暴雨均有较好对应。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4月18-19日华南地区出现的一次连续性暖区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主要是受气旋性环流切变、西南低空急流影响而形成的暖区对流性强降水天气过程。500hPa副高呈带状分布,强度偏弱,位置偏南,气旋性环流自西向东影响了江南地区;华南地区地面呈东高西低的形势,广东始终处在地面低压前部偏南风的控制下;850hPa和700hPa受西南低空急流的影响,配合以风速或切变形成的低层辐合,高空200hPa对应强的辐散流场;华南至江南一带南低北高的地势,对地面偏南风或西南风起到了很好的抬升作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这次连续性暖区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宁夏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EC_thin网格资料等,分别对2016年8月21—22日(简称"8·21")和2017年8月19—20日(简称"8·19")两次暖区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是两次暴雨发生的有利背景,8月下旬时期副热带高压系统发展达到强盛阶段,中高纬地区多短波槽活动,两次暴雨均有高空急流的配合,最明显区别是"8·21"大暴雨期间700 hPa上形成了一条宽而强的水汽输送通道,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输送到宁夏北部,"8·19"暴雨700 hPa是一条贯穿宁夏南部的切变线,切变线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为暴雨区强烈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条件。两次暴雨的相似点是200 hPa的急流、500 hPa的槽和副热带高压的稳定北上,各物理量场的分析表明,两次暴雨区上空的水汽条件、垂直运动等都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周永生  邓珍 《现代农业科技》2009,(19):280-283,287
根据2008年7月6~7日各层(850hPa、700hPa、500hPa等)天气图资料、有关物理量资料、FY2C卫星云图、吉安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7月初江西一次东南风低空急流产生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突然北跳,热带辐合带快速北进,在热带辐合带北侧扰动生成的东风波,在其槽后产生上升东南气流;同时,西风低槽缓慢东移北缩,使得低槽和副高之间的气压梯度加大,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气流加强,并与东风波槽后上升的东南气流相互叠加而形成的东南风低空急流影响下发生的。在物理量场上,有较强的对流上升气流,配合较强烈的辐散辐合区,有利于水汽从南海向暴雨落区上空输送。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面、高空实时观测资料、NCEP 1°×1°的6 h再分析场,对2011年6月5日发生在湘中一线的局地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切变线及西南急流是这次强降水过程的触发机制;强降水的落区在700 hPa急流的左侧到850 hPa切变线之间,暴雨发生在水汽辐合中心向东移动扩展的过程中,暴雨中心出现在水汽辐合中心的东北侧的水汽通量大值区;强降水发生在正负涡度增强、低层正涡度辐合、高层负涡度辐散这一耦合形势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强降水与700 hPaθse的高值区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发生在θse500-700由大减小的时段内。  相似文献   

10.
汉中市2009年8月16—22日连阴雨、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2009年8月15—22日各层(500hPa、700hPa、850hPa)天气图资料及有关物理量资料,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汉中市2009年8月16—22日的连阴雨、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副高、高空冷涡、低涡、切变和700hPa低空急流,700hPa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物理量场对降水,尤其是对大降水落区及量级的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9年6月18~19日和2010年8月14~15日,在东北冷涡的影响下,黑龙江省出现初夏和盛夏历史同期罕见的区域暴雨。利用常规观测和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极端暴雨过程相同之处在于大降水都出现在500 hPa冷涡中心的东侧,850 hPa暖湿切变线北侧,700 hPa和850 hPa风向风速辐合线之间,湿层深厚的区域和假相当位温梯度大值处。区别在于初夏暴雨对于系统强度、水汽、不稳定能量和低空急流的要求均高于盛夏暴雨。  相似文献   

12.
苟阿宁  李武阶  黄延刚  吴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43-11346
[目的]分析2011年6月9日湖北入梅后首场暴雨过程。[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每6 h一次的NCEP 0.5°×0.5°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和地面加密雨量站资料等,对2011年6月9日湖北入梅后首场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寻找湖北省梅雨期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特征、系统移动演变规律以及触发机制等。[结果]这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产生的,此次暴雨过程是单阻型梅雨形势,500 hPa中高纬维持"两槽一脊"形势,无明显阻高,副高位置偏东偏弱,以高原冷空气为主;川东低涡东移、中低层切变线、干线和低空急流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动力条件;造成强降水的雨团有明显的中尺度系统特征,3个中β对流云团分别来自西南暖湿气流、700 hPa冷式切变尾部和850 hPa暖式切变顶部,经过在鄂东南合并加强,生成具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结构特征、维持少动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该云团是此次降水的直接制造者,通城强降水出现在云团合并发展最旺盛的地方。[结论]该研究为梅雨期暴雨的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翠华  李阳斌  王婷  王天龙  罗律  胡小妮  蒲利荣  孙晓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15-15117,15120
运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9年6月17~18日广东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天气形势和卫星云图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南支槽、850hPa切变线是造成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两大系统,他们的有利配置是这次强降水预报的着眼点。高层西风急流在此次暴雨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hPa高空急流强辐散"抽吸作用",中低层切变线南压,使得低层暖湿气流沿切变线向上爬升,从而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背景条件。850hPa水平螺旋度中心与影响系统的发展、移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平螺旋度的分布与强降水落区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王晓勤 《宁夏农林科技》2013,(10):93-96,115,F0002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NCEP每6小时再分析资料、物理量场对2011年6月18发生在武汉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产生期间南压高压稳定,500hPa贝加尔湖附近形成明显的阻塞高压,冷空气从北方侵袭而至,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槽加深发展,850-700hPa有低涡形成东移;低层低空西南急流向暴雨区输送暖湿空气,中层有来自北方干冷空气的输送,导致梅雨锋上空有冷空气入侵,形成不稳定层结;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发展的特征和机理.发现此次暴雨过程从动力学上来看,中低层的正涡度中心与辐合中心随低涡的东移而东移,而武汉的暴雨出现在正负涡度交界处,即涡度平流最大的地方,低层辐合及高层辐散的几乎垂直结构造成了强烈的上升运动。这也是暴雨发生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利用阜新地区2004-2013年29次天气过程中36个时次短时暴雨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天气学和物理量计算等方法,从低空急流的角度对阜新地区短时暴雨的时间分布规律、天气形势、典型环境场特征和预报指标进行研究,并利用2013年8月12日午后发生的短时暴雨天气过程对低空急流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阜新地区短时暴雨的月变化特征显著,主要发生在6~8月;日变化规律也非常明显,11:00~18:00时出现的几率最大。(2)阜新地区产生短时暴雨的天气系统按照低空急流和500hPa天气形势分为涡旋式急流型、高空槽前急流型、副高西北部急流型、横槽式无急流型等4种类型;(3)低空急流的气流多来自热带洋面上,因此它往往起着输送低空大量的热量、水汽和动量的作用,当它将暖湿空气输送到较干较冷空气的下方时,就形成了不稳定层结,在低空急流左侧上升运动的触发下,易产生对流性降水;(4)选取中低层比湿、露点、涡度、散度、垂直速度、K指数、θse(850-500)、T(850-500)、V(700-850)、V(850-925)等物理量作为预报因子,建立本地化短时暴雨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6.
黔西南州望谟县“6.06”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黔西南州望谟县"6.06"特大暴雨过程的成因。[方法]利用NCEP/NCAR的1°×1°再分析资料,FY-2E的红外云图TBB资料,地面七要素、两要素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6月5日夜晚~6日08:00黔西南州望谟县上游地区特大暴雨发生发展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850 hPa冷式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提供的冷空气、副热带高压西北边缘的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所致。MCS是直接造成此次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中低层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沿着地面辐合线自北向南移动影响黔西南州,且降雨落区与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辐合中心相对应,降雨强弱也与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辐合增强和减弱相对应。[结论]该研究为此类暴雨天气的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1月10日银川河东机场暴雪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09年11月10~11日发生在银川河东机场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这次大雪的高空影响系统是500hPa高空槽、700及850hPa东移的高原低涡,地面影响系统是河套锢囚锋。西北地区上空持续的200hPa高空急流诱生了地面气旋。这次降雪过程中,西北地区东部的正涡度平流有利于低层低涡系统在东移过程中加强;从散度场分布来看,宁夏中北部200hPa为辐散,700、850hPa为辐合区,使得宁夏中北部地区上升运动持久而强烈。这次暴雪的水汽来源是低层3支气流,即高原低涡前部西南气流、来自四川盆地的偏南气流、来自华北的偏东气流。3支气流汇集于宁夏中北部使得大量水汽在该区域累积,给银川河东机场的这次暴雪天气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这次强降雪也存在较为明显的中小尺度特征,利用逐时的数字化卫星云图可以有效追踪中尺度云团的生消、移动。  相似文献   

18.
乐静  胡启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9):199-203
利用实况降水资料、MICAPS观测资料、风云卫星红外资料以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5年5月7日晚陕南中东部的一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机制和预报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在东亚一槽一脊的天气背景下,700和850 h Pa切变线叠加、地面存在冷锋和辐合线、低空西南暖湿气流强盛,为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高空急流配合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形成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形势,为短时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动力。过程中水汽饱和程度迅速增大,在强烈垂直运动作用下强迫抬升凝结产生强降水,其中水汽主要来自落区上空空气中本身。雷达回波显示,过程中强回波区逐渐形成带状回波,所经过区域出现雷暴大风等灾害天气;同时强降水回波带(≥55 d BZ)在向东南平移的过程中,其自身也有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的传播移动,造成洋县、旬阳、平利等站出现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