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高效寄生亚洲玉米螟赤眼蜂种及品系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赤眼蜂(Trichogrammspp.)防治玉米螟是目前生产实际应用面积最大、效果最好的生物防治技术。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广赤眼蜂(T.evanescens)、螟黄赤眼蜂(T.chilonis)等都曾用于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1]。在我国,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应用的最为广泛[2],但寄生的效果随地区、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由于地区和调查方法及时间的不同,其防治效果相差悬殊[3],使得赤眼蜂,尤其是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在生防界引起较大争议[4]。本文作者在室内及半自然试验的基础上,选…  相似文献   

2.
过寄生和共寄生是影响赤眼蜂繁殖力的重要因素,在大田应用赤眼蜂防治害虫中,蜂种的选择是成败的关键。因此,赤眼蜂对寄主的辨别及种间竞争力的研究,对大量繁殖优质蜂种以及利用优势蜂种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对稻螟赤眼蜂进行了有关的研究。一、稻螟赤眼蜂及其他赤眼蜂对被寄生卵的辨别能力 Salt(1934,1937)曾报道,广赤眼蜂 T.evanesens Westwood具有辨别被寄生卵的能力。Klomp等(1980)研究了食胚赤眼蜂T.embryophagum(Hartig)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赤眼蜂(Triehogramma oslriniae Fang et Chen)和松毛虫亦眼蜂(I dendrojfmi)在我国北方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lis Guenoo)的优势卵寄生蜂,对压低玉米螟自然种群起着重要作用。松毛虫赤眼蜂可以用柞蚕卵大量繁殖,应用比较广泛,有关其生物学特性方面的研究做的也比较多。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因不能用柞蚕卵繁殖,目前大面积人工释放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研究也做的较少。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即开始系统研究赤眼蜂的人工繁育与田间释放应用技术,在适于赤眼蜂规模化繁殖的中间寄主种类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几年,我国在利用大卵(柞蚕卵)和小卵(米蛾卵)为中间寄主工厂化繁育赤眼蜂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从大卵繁蜂涉及的配套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以及小卵繁蜂过程中的幼虫人工饲料配方、饲养盘和成蛾收集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归纳,并介绍了一次长效放蜂技术和大、小卵蜂混合释放技术在玉米螟和水稻二化螟防治的应用。2004年以来,吉林省累计推广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近1300万hm2,我国在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最后,对赤眼蜂工厂化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示范结果初报鄂州市植保站(436000)赵如山赤眼蜂属膜翅目赤眼蜂科,该科中的一些优势种群可寄生数百种昆虫卵。利用赤眼蜂寄生性强的特点防治农作物害虫,可以说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子孙后代的生物工程。从1993年开始,我们连续两年开展了...  相似文献   

6.
短期冷藏对不同品系暗黑赤眼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赤眼蜂(Trichogramma)是害虫生物防治中应用最广的天敌之一,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以大规模一次繁殖出来,不进行冷藏,直接应用于田间效果最好[1 ] 。但若受生产能力限制或为解决赤眼蜂生产与应用不同步等问题,必须繁殖和储备足够的赤眼蜂。据苟雪琪等[2 ] 、朱涤芳等[3] 早期研究报道,不同赤眼蜂的适宜低温、耐冷藏的发育阶段以及冷藏时间的长短各不相同。为更好地利用本地蜂种资源,明确对暗黑赤眼蜂(T .pintoiVoegele)各地理品系羽化、产卵寄生、性比等影响最小的适宜冷藏虫态,本文进行了暗黑赤眼蜂不同发育阶段的短期冷藏贮存研究。1 材…  相似文献   

7.
四种农药对天敌赤眼蜂的毒性与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限蜂是一种卵寄生蜂,能寄生于多种害虫卵内使其不能发育孵化,是农林害虫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赤眼蜂的研究和应用,早在20年代国际上亦已开始,国内30年代着手研究,发展较快,并实现了赤眼蜂生产工厂化.赤跟蜂是环境中一种极为重要的非靶有益生物,随着农药广泛使用,对其威胁甚大.因此,为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天敌,使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密切配合,特将四种农药(甲基异柳磷、嘧啶氧磷、单甲脒、克草胺)对赤眼蜂的影响进行急性毒性与安全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8.
国外应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iological Control Laboratory,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oes,Beijing) 赤眼蜂是防治对象很广,应用面积日益扩大的天敌昆虫。各国昆虫学家对赤眼蜂的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了不少的进展。现根据1988年6月出版的“Trichogramma News”中有关国外应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的情况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本文制定了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甘蓝夜蛾赤眼蜂、广赤眼蜂、卷叶蛾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共7种赤眼蜂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并按照规范对40个赤眼蜂品系(地理种群)进行了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描述和测定了赤眼蜂种质资源的护照信息、标记信息、基本特征特性描述信息、图像信息、种质保存信息和共享方式共100多项指标,并对雌成虫寿命、羽化率、性比、产卵历期和产卵量(寄生能力)等重要指标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赤眼蜂各品系的上述指标均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这为筛选优良赤眼蜂品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赤眼蜂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眼蜂是多种农林害虫卵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五十年代开始,我国昆虫学家研究了人工大量繁殖和田间释放的技术。并用于防治甘蔗螟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七十年代又成功地利用柞蚕卵繁殖松毛虫和拟澳洲赤眼蜂。目前利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生防措施。我国已报导的赤眼蜂种类有18种,其中分布较广的优势种是松毛虫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广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用于人工繁殖赤眼蜂的寄主卵有三种即柞蚕卵、蓖麻蚕卵和米蛾卵,并研究出柞蚕卵、蓖麻蚕卵的保存应用技术,大规模地用于人工繁殖赤眼蜂。对松毛虫赤眼蜂等几个优势蜂种的生物学做了系统的研究,此外还研究了人工大量繁殖赤眼蜂的方法。繁蜂技术逐步走向工厂化生产,对人工卵繁殖赤眼蜂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武汉大学等单位已成功地应用人工卵繁殖出松毛虫赤眼蜂并小面积释放治虫。  相似文献   

11.
不同繁蜂寄主及密度对赤眼蜂子代寄生力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的成功范例之一。特别是建立以柞蚕卵为寄主的工厂化生产线后,田间应用面积迅速增加。但在赤眼蜂大量繁殖和田间释放中,繁殖寄主、接蜂比例对赤眼蜂生殖能力的影响及适宜的田间释放数量等,较少有深入和定量的研究。本试验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赤眼蜂(Trichogrammaspp.)是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利用最广的一类重要寄生蜂。本研究对3种赤眼蜂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的实验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最弱,其次为拟澳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最强。寄主偏爱可塑性实验结果表明,拟澳洲赤眼蜂对玉  相似文献   

13.
<正>米蛾卵被广泛用作繁育多种赤眼蜂的寄主,不同种赤眼蜂的发育过程存在差异,王雷英等以米蛾卵为寄主,考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后在米蛾卵内的产卵量以及发育过程(正文见481~486页)。封面图片分别为松毛虫赤眼蜂(上)和玉米螟赤眼蜂(下)发育0、12、24、36、48、60、72、96、120和144 h的状态。各图的标尺均为100μm。  相似文献   

14.
一、甘蔗田赤眼蜂的自然种群及其优势种调查广东省研究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始于五十年代。在生产上应用已有多年历史。近十多年来,由于国内、外赤眼蜂种类调查和分类研究的发展,国内对玉米田和稻田赤眼蜂种类的调查及优势种的找寻和应用,对进一步研究和提高赤眼蜂的繁殖和利用,稳定田间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弄清甘蔗田赤眼蜂种类,了解其优势种群,为今后甘蔗田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提供理论根据,从1980年开始到1982年,我们在  相似文献   

15.
沈阳市郊玉米螟卵赤眼蜂种类及其消长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赤眼蜂种类较多,种下还有不同生态型,它们对寄主和生境各有不同的选择和偏好。据报导,南京玉米螟卵中有5种赤眼蜂,其对寄主的喜好及对玉米螟的寄生率是不同的(钱永庆等1964)。Voegele等(1975)曾比较了12种赤眼蜂和广赤眼蜂的9个型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发现在不同地区其效果是不同的。这些事实和国内外的其它报导都充分证明,在应用赤眼蜂治虫工作中,种或种型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选择不对路,治虫效果倍受影响,甚至有遭致失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我所从事赤眼蜂的繁殖散放工作近十年,并且用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玉米螟、桃蛀螟、黄地老虎等试验获得成功,但对其生物学、行为学、繁蜂和应用技术等研究不深,解决不透,因此,不能稳定和扩大防治面积。为了加快利用赤眼蜂防治粮棉主要害虫的步伐,我们于1983年着重研究了拟澳洲赤眼蜂、舟蛾赤眼蜂、松  相似文献   

17.
1986年10月在山东省诸城县召开了由北京、山东、广东、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等省市参加的赤眼蜂应用技术协作座谈会。来自技术推广、生产应用、科研、教学等单位的42位代表总结和交流了近几年各地赤眼蜂应用和研究经验,并就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赤眼蜂应用技术,进行了座谈。 代表们认为几年来各地的赤眼蜂应用工作正在  相似文献   

18.
由北京、广东、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六省组成的《赤眼蜂应用技术协作组》成员一行七人于1986年6月10日至16日到辽宁省西丰县、吉林省柳河县生防站考察和观摩了赤眼蜂繁蜂现场,广泛交流了应用赤眼  相似文献   

19.
体外培育赤眼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国内外研究已达到相当平:随着人工饲料配方的优化,选用的人工卵壳材料更适合于赤眼蜂的寄生与发,以及人工卵卡机的研制成功和性能不断改进,产业化体外培育赤眼蜂已成为可能。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品质管理问题是实现产业化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关键。然而,国内外对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品质管理研究涉及甚少,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指出应开展体外培育赤眼蜂生物学特性、行为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并应用于品质管理,建立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品质管理体系,促进实现体外培育赤眼蜂产业化的进程,从而满足农业生产上对赤眼蜂种群的大量需要。另外,人工卵滞育贮存法的突破有助于实现体外培育赤眼蜂的产业化,也应加强研究,最后,本文对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高效的载菌技术是提高载菌赤眼蜂防治效果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比了不同吸附助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时间、羽化量、存活时间及载菌量影响,证明了不同助剂及吸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后对赤眼蜂无不利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1%(w/v)淀粉溶液作为吸附助剂可显著提高赤眼蜂的载菌量,达3.6×104孢子/蜂以上,并应用该助剂建立了赤眼蜂高效携带白僵菌方法。从被害株数、蛀孔数、活虫数和僵虫数4个方面测定了载菌赤眼蜂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结果表明,载菌赤眼蜂较单一使用赤眼蜂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被害株数、蛀孔数和活虫数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28.1%、22.8%和24.5%,并且载菌赤眼蜂处理组中僵虫数量显著高于单独使用赤眼蜂处理组,说明载菌赤眼蜂对玉米螟具有协同防控作用。利用该方法进行玉米螟田间防治,能够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率,节约劳动力,具有巨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