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试验对大方县小麦平衡施肥进行研究,得出小麦平衡施肥及最佳施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产量与有机肥和磷肥(普通过磷酸钙)的施肥是直线关系,与尿素施用呈典型的曲线关系。施用有机肥与磷肥对小麦产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而氮肥的施用要适量不宜过多。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对大方县小麦平衡施肥进行研究,得出小麦平衡施肥的参数及最,佳施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未试验条件下小麦产量与有机肥和磷肥(普通过磷酸钙)的施肥量呈直线关系,与尿素施用量呈典型的曲线关系。施用有机肥与磷肥对小麦产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氮肥的施用要适量不宜过多。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对大方县小麦平衡施肥进行研究,得出小麦平衡施肥的参数及最佳施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产量与有机肥和磷肥(普通过磷酸钙)的施肥量呈直线关系,与尿素施用量呈典型的曲线关系。施用有机肥与磷肥对小麦产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氮肥的施用要适量不宜过多。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毕节地区小麦平衡施肥进行研究,得出小麦平衡施肥的参数及最佳施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有机肥施用量呈直线关系,而与化肥的施用量各县表现不同,大方县小麦产量与磷肥(普通过磷酸钙)的施用量呈直线关系,毕节市、黔西县施用量呈曲线关系,各试验点小麦与尿素施用量是典型的曲线向下关系。施用有机肥与磷肥对小麦产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而氮肥的施用不宜过多。  相似文献   

5.
宁夏银北引黄灌区灌淤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提出适合宁夏银北引黄灌区农地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合理施肥量,以氮素、磷素、钾素为试验因子,设无肥(N0P0K0)、无氮(N0P2K2)、无磷(N2P0K2)、无钾(N2P2K0)、氮磷钾(N2P2K2)全施5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对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的试验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本地区农地种植水稻,化肥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是36.5%,其中氮肥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是11.9%,磷肥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是10.5%,钾肥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本地区农地种植小麦,化肥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是56.3%,其中氮肥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是28.0%,磷肥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是9.2%,钾肥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是1.2%。本地区农地种植玉米(套种),化肥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是62.4%,其中氮肥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是53.2%,磷肥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是15.5%,钾肥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是6.9%。因此得出,本地区种植农作物对化肥的依赖性较大,施用化肥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其中氮肥对农作物产量起主要作用,磷肥对农作物的产量影响较小,钾肥对农作物的产量影响不大,可以不施或少施。  相似文献   

6.
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肥时期应根据小麦的需肥动态和肥效时期来确定。一般冬小麦生长期较长,播种前一次性施肥的麦田易出现前期生产旺而后期脱肥早衰的现象。后期追施氮肥,对提高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效果较好。高产麦区,有机肥、磷肥、钾肥的全部及氮肥的30%~40%可施作底肥,小麦返青至拔节期可追施60%~70%的氮肥;中产麦区,有机肥、磷肥、钾肥的全部及氮肥的40%~50%可施作底肥,小麦返青期可追施50%~60%的氮肥。  相似文献   

7.
肖华贵  饶勇  陈静  李超 《耕作与栽培》2004,(5):20-20,64
应用回归最优设计试验,对黔油12号密度、氮肥、磷肥、钾肥进行了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的顺序依次为氮肥>密度>磷肥>钾肥,氮肥和密度的增产效应最大,且随着N肥施用量的增加或密度加大,产量逐渐提高,当产量达到最高水平时,增施N肥或增加密度,产量反而降低.在低水平下,K肥对产量的影响比P肥大,而在高水平时,P肥对产量的影响比K肥大.氮肥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氮肥与钾肥.而密度与钾肥互作对产量的影响最小.欲求高产,应重视氮肥的施用量,在保证合理密度时,还应注意P肥与K肥的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8.
改良花碱土不同肥料组合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通过有机肥与氮磷钾配合使用 ,研究在改良花碱土上不同肥料间组合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综合效应 ,结果表明 :增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水平 ,并可改善小麦的品质 ;N ,P ,K三要素组合的小麦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NPK >NP >NK >PK。在施用较多有机肥的基础上 ,NPK、NK、NP这三组合间产量没有明显差异 ,PK这一组合产量较低 ,表明改良花碱土增施有机肥还必须投入足够的无机氮肥。改良花碱土上如不施用有机肥以NK产量为最低 ,表明增施磷肥产量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提高京福1优527的单产水平,挖掘其产量潜力,2007年在福建省三明地区进行种植密度、纯氮施用量、磷肥施用量、钾肥施用量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基本苗21.74万株、施用纯氮150kg、施用磷肥90kg、施用钾肥150kg可实现较高的产量水平,与其它处理差异达显著。京福1优527高产栽培策略是合理密植,控制好基本苗数。一般中等肥力田基本苗以21.74万/hm2左右为宜,例如安排密植规格为20 cm×23 cm,每丛插1~2苗左右。同时通过合理施用氮、磷肥促使大穗,以达到高产目的。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每公顷施用纯氮150kg、磷肥150kg可达到7.72t/hm2左右的产量水平。与此同时,配合施用钾肥和有机肥也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硫磺粉、硫酸亚铁和糠醛渣 3种物质对石灰性褐土上小麦产量及其地上部吸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单施酸性物质或与氮磷肥配合施用均可提高小麦产量及其地上部吸磷量 ,增产幅度可达 6 2 %~ 12 0 % ,吸磷量可增加 3 7%~ 2 7 7% ,其中硫酸亚铁与氮磷肥配合施用的增产效果最好 ,单施硫酸亚铁的处理次之。施用酸性物质代替部分磷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肥料投入  相似文献   

11.
滨海盐碱地不同培肥方式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滨海盐碱地区土壤培肥及作物高产高效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滨海盐碱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为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高效有机肥、改良剂不同配比对小麦、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滨海盐碱地上种植冬小麦施用氮肥、有机肥及土壤改良剂均可提高籽粒产量,且三者增产幅度分别为9.52%~29.52%,2.30%~17.82%,2.19%~11.48%;玉米季施用氮肥、有机肥均可提高玉米产量,增产幅度分别为29.37%~45.74%,1.69%~11.15%,小麦改良剂的后效对玉米也有明显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3.50%~8.33%。盐碱地施用氮肥、有机肥、改良剂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明显,其中O3(N_2O3A2)效果最佳,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均最高;施用土壤改良剂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且能降低土壤盐碱含量。通过建立施肥效应模型,获得本试验条件下周年小麦玉米总产量最高可达16 770.46 kg/hm~2,对应的氮肥、有机肥、改良剂周年施用量分别为763,2 250,3 167 kg/hm~2。因此,滨海盐碱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施肥应重视氮肥、有机肥及土壤改良剂的配合施用,可获得一定的作物高产。  相似文献   

12.
淮北砂姜黑土地力贡献与培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杨柳点长期定位培肥试验和相关小麦施肥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力贡献与小麦施肥产量、地力贡献率之间呈线性正相关,高产田块地力贡献在小麦施肥产量中占主要地位。砂姜黑土地力贡献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速效钾含量尚不是限制因子。长期连续施肥条件下,不同的土壤养分指标受有机无机配比的影响不同。有机质和氮素养分含量偏低的土壤,要通过增施有机肥加以培肥,磷素或钾素养分偏低的土壤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或化肥来培肥。  相似文献   

13.
为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添加氮素抑制剂是提高小麦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大田试验,在减氮10%的条件下,添加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氢醌(HQ)和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双氰胺(DCD)对小麦产量、土壤肥料、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00%尿素对照相比,DCD、DMPP、NBPT和HQ氮肥抑制剂均增加了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其中DMPP处理的小麦产量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且均增加了土壤pH,降低了土壤有效磷含量,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影响不大,其中硝化抑制剂DCD、DMPP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含量,脲酶抑制剂NBPT和HQ降低了土壤碱解氮含量,DMPP和HQ增加了小麦植株氮、磷含量,DCD和NBPT降低了小麦植株氮、磷含量,4个氮肥抑制剂均降低了小麦植株钾含量。总之,DMPP和HQ的减肥增效效果最理想,能够有效增加小麦产量,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缓解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14.
有机肥不同量级对小麦产量和土壤培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有机肥不同量级对小麦产量和土壤培肥的影响,在北京房山区布置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试验设置空白对照(CK)、施用0.5倍有机肥(0.5 ON)、常规施肥等氮量的有机肥(ON)、施用1.5倍有机肥(1.5 ON)、施用2倍有机肥(2 ON)、施用3倍有机肥(3 ON)共6个处理。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3倍有机肥(3 ON)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3 ON处理在5年来小麦产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对每hm2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最大。施用有机肥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微生物生物量等指标。所有施用有机肥的处理中以1.5 ON和3 ON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影响最为明显,施用不同量级的有机肥均会增加土壤的微生物碳和脲酶含量,1.5 ON处理对土壤脲酶影响最为显著,3 ON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碳影响最为显著,施用不同量级有机肥的处理均可以增加土壤0.01~0.05 mm粒径比例。该研究结果表明,3 ON处理是值得推广的小麦有机肥施用处理。  相似文献   

15.
以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制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小麦、玉米产量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为砂姜黑土区有机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2012—2020年,在安徽省蒙城县开展了定位试验,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常量化肥(F)、在常量化肥基础上有机肥氮替代20%化肥氮(F0.8M0.2)、在常量化肥基础上有机肥氮替代40%化肥氮(F0.6M0.4)、在常量化肥基础上有机肥氮替代60%化肥氮(F0.4M0.6)、在常量化肥基础上有机肥氮替代80%化肥氮(F0.2M0.8)、有机肥氮替代100%化肥氮(M)等7个处理,小区面积30 m2,重复3 次。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比例为20%时,小麦多年平均产量增加1.8%,玉米上有机肥替代比例为40%时,多年平均产量增加0.2%,随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的增加,作物产量有降低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小麦上有机肥替代比例为10.4%、玉米上为25.6%时可获得最高小麦、玉米产量。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高比例有机替代处理小麦、玉米相对产量逐渐提高。有机肥替代化肥能提高土壤pH,能降低土壤容重。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受磷钾素投入量、作物产量、土壤中磷钾素的有效性等因素综合影响。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下,小麦季适宜的有机替代比例为20%,玉米上为40%,高于这一比例,小麦、玉米产量下降,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有机肥残效迭加效应增加;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有机肥替代化肥作物的产量效应受有机肥替代比例、试验持续年限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连续多年的定位研究,才能得出适合区域的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最佳比例。  相似文献   

16.
安康  袁金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133-140
研究了牛粪、沼渣、污泥、鸡粪、菌渣和猪粪6种有机物料施用对灌漠土春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旨在考察6种有机废弃物农用的可行性。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分别将6种有机物料与70%常量化肥配合施用,共设置了8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6种有机物料与70%常量化肥配合施用均能提高春小麦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与施用常量化肥的处理相比,菌渣、污泥和鸡粪处理能提高春小麦的氮素利用率;菌渣、沼渣和污泥处理能提高春小麦的磷素利用率。菌渣和污泥处理的钾素利用率要远远高于其他有机物料的处理,分别达到了97.47%和94.75%。不同有机物料输入均能显著提高灌漠土的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全量养分含量的影响均表现不显著,对速效养分含量则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减少化肥的过量施用导致的蔬菜品质下降、肥料利用率降低等问题,探讨宿城温室茄子合理的有机肥替代氮肥比例和有机肥种类,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对温室茄子产量、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40%氮肥优于有机肥替代30%氮肥,较常规施肥产量增加了5.17%,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0.49%。有机肥替代40%氮肥,与常规施肥相比,可溶性糖含量增加9.09%,Vc含量增加12.31%,硝酸盐含量减少7.09%,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7.06%,土壤pH降低2.92%。表明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是提高温室茄子产量、改善品质、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百可农有机肥适宜提升土壤肥力,沃绿宝有机肥适宜提升茄子品质。  相似文献   

18.
提升中低产田耕地质量是保障地区粮食持续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在江苏省滨海县稻-麦轮作区周年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设置耕作方式与增施有机肥处理,探讨了耕作与有机肥施用对土壤地力及稻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和旋耕处理有助于提升土壤有机质及碱解氮含量,与耕翻处理相比,旋耕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3.0%~21.2%,碱解氮含量提高3.6%~26.4%。短期对土壤物理结构改良的效果为耕翻>旋耕>免耕处理,增施有机肥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对产量几乎没有影响。从周年角度来看,有机无机肥结合、耕翻与浅旋结合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提升土壤肥水水平,麦季以旋耕处理产量最高,稻季以耕翻处理产量最高。黄河故道稻-麦轮作区中低产田通过在传统化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旋耕与深翻交替可以在提升耕地质量的同时实现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不同类型土壤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土壤氮素残留对后茬作物的影响,本研究在砂壤土和砂姜黑土2种土壤条件下,分别对小麦/玉米季氮肥运筹对土壤氮素残留及其对下茬作物的影响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了小麦、玉米收获后土壤氮素残留量。随着追氮后移,土壤氮素残留量提高,特别是提高了残留氮素在上层土壤中的分配比例。在后季作物不施用氮肥的情况,前茬作物残留氮素对后季小麦、玉米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后季作物正常施用氮肥的情况下,前季作物残留氮素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类型土壤间比较发现,砂姜黑土试验地的氮素残留量大于砂壤土,且上层土壤残留比例较高。在后茬作物不追氮素的情况下,砂姜黑土种植作物产量下降幅度较小,高于砂壤土;在后茬作物追氮的情况下,砂壤土产量提高幅度显著高于砂姜黑土。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玉米季土壤残留氮素对下茬作物有一定促进作用,但随着下茬作物氮肥用量的增加这种增产效应不再明显。黏性土壤的保肥能力更强,但是对施入氮肥的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