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孕酮免疫生物传感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本试验对7头妊娠奶牛,8头产后发情奶牛和18头乏情奶牛的血浆雌二醇、促黄体素、促卵泡素和孕酮浓度进行了检测,同时应用的孕酮免疫生物传感器进行了乳汁孕酮检测。结果显示,孕酮免疫生物传感器检测的乳汁孕酮水平与ELISA检测血浆孕酮含量之间呈正相关。该优化的生物传感器检测奶牛妊娠的孕酮浓度范围为10~15 ng/mL,发情的孕酮浓度范围为4~10 ng/mL;持久黄体的孕酮浓度范围为10~16 ng/mL,卵巢静止的孕酮浓度范围为3~7 ng/mL,黄体囊肿的孕酮浓度范围为12~18 ng/mL。表明该孕酮免疫生物传感器能有效的检测奶牛妊娠、发情和繁殖障碍疾病的乳汁孕酮水平。  相似文献   

2.
《畜牧与兽医》2017,(7):5-8
选择新疆石河子地区某规模化牛场300头产后泌乳奶牛,采用5种不同的"同期排卵+定时输精"处理方案,研究其对产后泌乳牛发情率、受胎率及21 d妊娠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组不同处理方案的产后泌乳奶牛发情率,受胎率及21 d妊娠率均显著高于未经任何处理的对照组(P0.05)。因此,在规模化牛场对奶牛进行同期排卵方案处理时,增加一个孕酮栓装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定时输精后的受胎率,较好地提高奶牛场的繁殖效率。  相似文献   

3.
给产后5天内诊断为脂肪肝的9头患牛投服烟酸、胆碱和纤维素酶。同时采血测定血浆内孕酮(P4)含量,并监测受试牛产后繁殖力指标:子宫复旧时间、产后首次排卵时间、首次发情时间、分娩至受孕的间隔时间。试验结果:试验组奶牛血浆P4值在产后20天内与对照组奶牛无明显差异,但在20天以后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在产后20-30天与产后15-20天相比无明显差异;子宫复旧时间和产后首次排卵时间,试验组分别比对照组平均早40天和48天,而产后首次发情时间和分娩至受孕的间隔时间,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早17天和23天。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19,(5):990-995
为了探究乏情奶牛同期发情处理前血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对其输精后28 d妊检阴性(-)的风险预警意义,本试验在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选择了产后实施同期发情的奶牛共48头,根据试验奶牛产后40 d内是否发情分为发情组(E)23头和乏情组(A)25头,并对同期发情前试验牛进行血浆生化指标分析和输精后28 d妊检。结果显示:与发情奶牛相比,乏情奶牛血浆中孕酮(P_4)含量显著升高;雌二醇(E_2)、葡萄糖(Glu)、硒(Se)、牛组胺(HIS)、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牛组胺(HIS)含量显著降低。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了应用三针法前当奶牛血浆HIS含量 26.12μg/L,输精后28 d妊检为阴性(-)的风险增大;应用五针前当奶牛血浆中E_2含量46.45 pmol/L时,输精后28 d妊检为阴性(-)的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5.
奶牛产后乏情对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技术应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奶牛产后乏情对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本试验选择了黑龙江省两个牛场(I、II)产后实施同期发情的奶牛共48头,根据试验奶牛产后40 d内发情表现分发情组(E)和乏情组(A)。E组再分为同期发情后发情组13头(EE)、不发情组10头(EA);A组也再分为同期发情后发情组10头(AE)、乏情组15头(AA)。通过A和E组实验牛的临床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A组奶牛的初配天数明显高于E组;(2)三针和五针同期发情处理后乏情组奶牛的发情率和受胎率都低于发情组奶牛,两组奶牛五针法的效果优于三针法;(3)与E组相比,A组奶牛产犊间隔延长,平均利润损失1 242.5元/头。因此,奶牛产后乏情对同期发情应用效果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荷斯坦泌乳牛情期体内生殖激素与生化指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放射免疫法和生物化学方法测定随机选取的60头发情与乏情泌乳奶牛情期血液促黄体素、促卵泡素、催乳素、前列腺素、雌激素、孕酮和葡萄糖、尿素氮、白蛋白、总蛋白的变化情况。分析血液激素、生化指标与奶牛生殖机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情奶牛血液激素变化规律性显著,发情奶牛葡萄糖浓度显著高于乏情奶牛。发情奶牛血清尿素氮含量低于乏情奶牛。产后奶牛应该给予高能日粮,并适当控制蛋白质比例,有利于奶牛产后发情。  相似文献   

7.
维生素E对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oli.  I 沈敏 《中国奶牛》1997,(6):16-18
将12头奶牛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分娩前4周开始到产后8周,每日口服维生素E3000IU/头,并于预产前1周一次性注射维生素E5000IU。实验结果,对照组奶牛产后血液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超氧化物阴离子(SA)相对含量较产前降低了约1倍(P<0.05),血液巨噬细胞产生的IL-1和MHCⅡ类抗原分别减少了15%和35%(P<0.05)。表明奶牛产后早期血液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免疫功能均受到抑制。而实验组奶牛产后与产前相比,中性粒细胞产生SA、巨噬细胞产生IL-1和MHCⅡ类抗原表达的水平均无差异。据此推断,在奶牛产后早期维生素E可防止血液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采用酶免疫分析法(EIA)测定87头杂种水牛,71头摩拉水牛的脱脂乳孕酮含量,初步掌握了水牛发情、配种、妊娠、空怀和流产等不同生殖状态的孕酮变化规律。摩拉和杂种水牛发情配种时脱脂乳孕酮含量均在0.5毫微克/毫升以下,妊娠21天和27天时孕酮含量两次都在1.7毫微克/毫升以上,妊娠30天以后直至产前干奶期间,脱脂乳孕酮保持在4~5毫微克/毫升的水平。母水牛流产和胚胎死亡时孕酮浓度下降。为对水牛繁殖状态的监控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依据。结合生产实践,用上述方法和标准对64头配种后21天的母水牛进行早期妊娠诊断,判断妊娠牛和非妊娠牛的准确率分别为88.90%和97.3%,总准确率为93.8%。  相似文献   

9.
在某一集约化牛场通过跟踪检测发情和乏情奶牛(每组15头)产后45 d、55 d、65 d、75 d和85 d血浆中内分泌指标促黄体素(LH)、促卵泡素(FSH)、孕酮(P_4)、雌二醇(E_2)、催乳素(PRL)和代谢指标(GLU、NEFA、BHBA、BUN),结果显示,乏情奶牛产后血浆CLU浓度低于发情奶牛,而NEFA浓度却高于发情奶牛,并且差异显著;发情组奶牛血浆中LH、FSH和E_2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乏情组;乏情奶牛血浆呈现低BUN浓度、低Glu浓度和高NEFA浓度的生化特征。结论是产后奶牛能量负平衡是造成奶牛产后乏情的主要原因。奶牛生殖激素分泌量不足、分泌模式紊乱及缺乏峰值是导致奶牛发情时间间隔延长及乏情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探究围产期亚临床酮病与泌乳早期奶牛繁殖性能、卵泡发育之间的关系,并检测试验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试验在黑龙江某大型集约化牛场开展,根据产后血酮水平确定亚临床酮病组(SCK)和健康组(C)奶牛共60头,根据试验牛产后50 d内发情状况,将SCK组再分为发情组(SCKE,16头)和乏情组(SCKA,14头),C组也同样分为发情组(CE,25头)和乏情组(CA,5头)。所有试验牛在产后50 d通过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了解子宫复旧及卵泡发育状况,记录繁殖性能数据,并进行血液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与健康组发情奶牛相比,亚临床酮病发情奶牛产后首次发情日期推迟约10 d(P0.05);产后50 d卵泡直径差异极显著(差值约4 mm)(P0.01)。亚临床酮病乏情奶牛子宫复旧延迟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组发情奶牛(P0.05);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浆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奶牛(P0.05),而泌乳量极显著提高(P0.01)。与发情奶牛相比,乏情奶牛血浆中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Glu)、胰岛素(Ins)、雌二醇(E_2)、孕酮(P_4)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奶牛患亚临床酮病而导致能量代谢指标异常是引起奶牛乏情、产后卵泡发育受阻和繁殖障碍的主要因素,进而导致奶牛繁殖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北京奶牛育种中心良种场1994年第四季度到1995年5月,由于奶牛日粮中维生素不足,母牛表现为不发情或发发情不规律,受胎率降低。微量元素硒,有抗氧化作用,可提高受胎率和防治子宫炎。本试验旨在采用给供体母牛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硒的措施,提高供体母牛的超排效果。试验的供体牛为3~8岁,2~4胎,健康、繁殖机能正常的荷斯坦奶牛28头。将28头供体牛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不注射,试验组供体牛在发情时肌注维生素A、D5毫米(上海第九制药厂,VA500IU/ml,VD5000IU/ml)和亚硒酸钠维生素E5毫…  相似文献   

12.
奶牛产后卵巢活动恢复迟早与繁殖率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通讯奶样放射免疫分析测定奶中孕酮含量,确定了164头奶牛产后卵巢活动恢复时间。时间在产后30d内的有64头;在产后30d至60d之间的有50头;在产后60d至85d之间的有5头;在产后85d以上才恢复的有3头。第一、第二及第三次排卵的隐性发情率分别为81.2%、43.9%和16.0%。要使奶牛产后85d内配种怀孕,保证一年一胎,卵巢活动和子宫的早期恢复是必须的。卵巢活动恢复延迟使空怀期延长。产  相似文献   

13.
过瘤胃脂肪对泌乳奶牛生殖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了解过瘤胃脂肪对奶牛产后发情的影响,为提高集约化牛场奶牛繁殖性能提供科学依据。选取年龄、体重、胎次及泌乳量相近的健康泌乳奶牛40头,按添加过瘤胃脂肪的量分为高(H,400g/d·头)、中(M,300g/d·头)、低(L,200g/d·头)和对照组(0g/d·头)四组,每组10头,试验期为产后30d至70d。在产后30d、45d、60d、70d以及发情时记录试验奶牛采食量、体况分及泌乳量,调查繁殖性能,检测血浆血糖、游离脂肪酸、雌激素和孕酮的浓度。结果显示,试验奶牛繁殖性能从高到低依次为H组、M组、L组和对照组;第一情期血浆葡萄糖浓度为H组〉M组〉L组〉对照组(P〉0.05);第一情期间血浆雌激素水平随着能量摄入增加而升高,孕激素水平变化不大(P〉0.05)。M组奶牛产后发情最早,繁殖性能最高。本研究得出结论:集约化奶牛场奶牛日粮能量水平能明显地影响奶牛产后生殖机能。日粮能量摄入越低,奶牛配种率与受胎率越低,产犊间隔越长。产后30d每天饲喂300g过瘤胃脂肪能改善奶牛生殖机能,提高奶牛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4.
产后无发情和亚发情母牦牛激素诱导发情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怀孕母牦牛84头,在生产前后1个月进行补饲,其中40头在产后当年发情季节进行激素诱导发情试验,44头作对照;另选择60头自然生产的产后母牦牛在发情季节进行单纯的激素诱导发情试验,60头作对照.激素诱导发情方法是0 d注射氯前列烯醇0.2 mg,7 d后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3 25 μg,连续3 d;在0和7 d进行直肠检查和血样采取,血样进行孕酮测定;测定处理时母牦牛卵巢状态,观察母牦牛发情配种受孕情况.结果显示,通过直肠检查和血浆孕酮测定,发现无发情状态的产后母牦牛占产后牦牛的63.33%和65%,亚发情的产后母牦牛占产后牦牛的36.67%和35%.采用氯前列烯醇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处理方案进行诱导发情,26.67%的产后母牦牛在处理后出现了发情;对怀孕母牦牛在围产期进行补饲,产后母牦牛在发情季节采用氯前列烯醇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诱导发情,有45.45%的产后母牦牛恢复了发情,而只补饲不进行激素诱导发情的母牦牛只有20%的母牦牛出现了发情;通过孕酮测定发现2组中激素诱导发情成功的母牦牛中,有68.18%和72%是处于亚发情状态的母牦牛.结果表明,氯前列烯醇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行诱导发情的处理方案适合于产后亚发情状态的母牦牛.  相似文献   

15.
为了监测奶牛产犊后卵巢的活动、病理学变化,准确进行发情鉴定,确定输精时间以及早期妊娠(非妊娠)诊断等,作者根据乳孕酮(MP)可反映出血孕酮的周期性变化,同时它既容易反复获得,又丝毫不会给牛体带来任何损伤。对427头(130头初产、297头经产)黑白花奶牛进行了试验研究。方法是每天早、晚观察两次发情,对有发情征兆的牛于当天午后及次日上午各输精一次。每隔3—4天采集一次乳样,输精当天及以后第21、23、25天采集四次。乳样集于盛有保护剂—重铬酸钾的塑  相似文献   

16.
脂肪肝影响围产期奶牛繁殖力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应用组织学方法检查了12头围产期黑白花奶牛,以确定其脂肪肝的发生率,以T淋巴细胞转化率为指标定受试牛分娩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受试牛分娩前后外周血浆中孕酮(P4)和前列腺素F2α(PGF2α)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从而探讨奶牛发生脂肪肝对免疫力和繁殖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8头黑白花奶牛在产后8 ̄21d内发生脂肪肝,发病率为66.67%;(2)脂肪肝患牛在产后2 ̄4周内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探究围产期亚临床酮病与泌乳早期奶牛繁殖性能、卵泡发育之间的关系,并检测试验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试验在黑龙江某大型集约化牛场开展,根据产后血酮水平确定亚临床酮病组(SCK)和健康组(C)奶牛共60头,根据试验牛产后50 d内发情状况,将SCK组再分为发情组(SCKE,16头)和乏情组(SCKA,14头),C组也同样分为发情组(CE,25头)和乏情组(CA,5头)。所有试验牛在产后50 d通过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了解子宫复旧及卵泡发育状况,记录繁殖性能数据,并进行血液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与健康组发情奶牛相比,亚临床酮病发情奶牛产后首次发情日期推迟约10 d(P<0.05);产后50 d卵泡直径差异极显著(差值约4 mm)(P<0.01)。亚临床酮病乏情奶牛子宫复旧延迟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组发情奶牛(P<0.05);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浆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奶牛(P<0.05),而泌乳量极显著提高(P<0.01)。与发情奶牛相比,乏情奶牛血浆中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Glu)、胰岛素(Ins)、雌二醇(E2)、孕酮(P4)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奶牛患亚临床酮病而导致能量代谢指标异常是引起奶牛乏情、产后卵泡发育受阻和繁殖障碍的主要因素,进而导致奶牛繁殖力下降。  相似文献   

18.
给产后5天内诊断为脂肪肝的9头患牛投服烟酸、胆碱和纤维素酶,同时采血测定血浆内孕酮(P4)含量,并监测受试牛产后繁殖力指标:子宫复旧时间、产后首次排卵时间、首次发情时间、分娩至受孕的间隔时间。试验结果,试验组奶牛血浆P4值在产后20天内与对照组奶牛无明显差异,20天后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在产后20~30天与产后15~20天相比无明显差异;子宫复旧时间和产后首次排卵时间,试验组分别比对照组平均早4.0天和4.8天,而产后首次发情时间和分娩至受孕的间隔时间,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早17天和23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月份和精液类型对利用定时输精程序处理奶牛后第一情期受胎率的影响.[方法]选择93头产后60 d以上不发情和产后配1~3次仍未受胎的奶牛,不检查卵巢直接利用激素生源2+1进行同期发情处理.1~3月份处理41头奶牛,6~8月份处理52头;其中,利用性控精液配种58头,常规精液配种35头.[结果]表明:经定时...  相似文献   

20.
子宫复旧是奶牛产后生殖器官恢复的一个重要时期,复旧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产后第一次发情的时间。本试验为研究雌激素和孕酮在子宫复旧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选择了年龄、胎次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产后奶牛15头,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在子宫复旧期间每3d对雌激素、孕酮测定一次,前后持续10次,由试验数据可得出,雌激素、孕酮在子宫复旧早期阶段呈下降趋势,但在18d时浓度都达到了一个峰值,至末期时雌激素水平开始下降,而孕酮水平开始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