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评价玉米自交系品质性状的利用潜力,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以21个新育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与4个测验种配制84个测交组合,在宁夏引黄灌区生态环境下,分析被测系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脂肪含量和赖氨酸含量5个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结果表明:通过对被测系5个品质性状GCA分析,初步鉴定出6769、6957和8H344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优良,利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杂种优势利用是实现玉米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解析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对指导中国玉米骨干亲本高效利用和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生产利用价值。【方法】以玉米黄改系杂种优势类群的骨干亲本黄早四为共同亲本与11个代表性自交系构建的、包含2 000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RIL)的巢式关联分析群体(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 population,NAM)为试验材料,分别与改良瑞德×黄改系杂优利用模式的代表自交系郑58和昌7-2进行测交,并在全国4个玉米主产区10个试验点开展测交群体的多环境产量及重要农艺性状鉴定。在开展NAM测交群体产量和重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各性状在NAM群体及其测交群体之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利用联合逐步回归(Joint stepwise regression)模型进行了NAM及其测交群体QTL定位和产量QTL的复等位遗传分析,并对NAM及其测交群体定位QTL所在区域的遗传重组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型分析结果表明,2个测交群体的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主要是行粒数和百粒重)与小区产量均表现出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但强优势测交组合(郑58测交群体)的产量表现与NAM群体自身的产量表现相关性较低,表明相对于弱优势测交组合(昌7-2测交群体),强优势测交组合的产量表现受RIL家系自身的产量影响较小。QTL定位结果表明,与NAM群体相比,利用其测交群体检测到的QTL数目较少,但能解释更高的表型变异。昌7-2和郑58测交群体定位到的QTL中,分别仅有27%和25%的位点与NAM群体定位结果重叠或相邻。主效位点的复等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郑58测交群体(强优势测交组合),在单穗产量QTL中,68.69%的增产等位变异来自骨干亲本黄早四。但在昌7-2测交群体中(弱优势测交组合),仅有36.36%的增产等位变异来自黄早四。利用郑58测交群体共鉴定到13个重要的产量相关基因组区段,来自黄早四的等位变异在其中的11个区段表现为增产,这些区段对黄早四杂种优势的形成可能具有重要作用。QTL所在区域的重组率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郑58测交群体检测到的QTL所在区域具有较低的遗传重组率,符合杂种优势相关位点更容易分布于低重组区的基因组基本特征。【结论】在强优势测验种郑58遗传背景下,来自黄早四的等位变异对测交组合的产量具有重要遗传贡献,定位到的相关遗传区段与玉米杂种优势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NCⅡ设计,以11份外引美国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5个常用骨干系为测验系,组配55个杂交组合,对其进行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BL42、BL45和BL47的一般配合力效应较高,分别为12.741 8、2.793 1、4.832 6,利用潜力较大。55份杂交组合中,单株产量SCA效应较高的组合有BL42×B73、BL40×丹340、BL55×郑58、BL48×Mo17Ht和BL7×黄早四,分别为19.070 7、29.691 6、16.257 9、15.857 5和17.312 5,增产潜力较大。根据杂交组合单株产量的配合力总效应值分析,BL55、BL40与B73亲缘关系较近,BL35与丹340亲缘关系较近,BL48与郑58亲缘关系较近,BL7与Mo17Ht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杂种优势利用是实现玉米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解析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对指导中国玉米骨干亲本高效利用和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生产利用价值。【方法】以玉米黄改系杂种优势类群的骨干亲本黄早四为共同亲本与11个代表性自交系构建的、包含2 000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RIL)的巢式关联分析群体(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 population,NAM)为试验材料,分别与改良瑞德×黄改系杂优利用模式的代表自交系郑58和昌7-2进行测交,并在全国4个玉米主产区10个试验点开展测交群体的多环境产量及重要农艺性状鉴定。在开展NAM测交群体产量和重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各性状在NAM群体及其测交群体之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利用联合逐步回归(Joint stepwise regression)模型进行了NAM及其测交群体QTL定位和产量QTL的复等位遗传分析,并对NAM及其测交群体定位QTL所在区域的遗传重组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型分析结果表明,2个测交群体的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主要是行粒数和百粒重)与小区产量均表现出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但强优势测交组合(郑58测交群体)的产量表现与NAM群体自身的产量表现相关性较低,表明相对于弱优势测交组合(昌7-2测交群体),强优势测交组合的产量表现受RIL家系自身的产量影响较小。QTL定位结果表明,与NAM群体相比,利用其测交群体检测到的QTL数目较少,但能解释更高的表型变异。昌7-2和郑58测交群体定位到的QTL中,分别仅有27%和25%的位点与NAM群体定位结果重叠或相邻。主效位点的复等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郑58测交群体(强优势测交组合),在单穗产量QTL中,68.69%的增产等位变异来自骨干亲本黄早四。但在昌7-2测交群体中(弱优势测交组合),仅有36.36%的增产等位变异来自黄早四。利用郑58测交群体共鉴定到13个重要的产量相关基因组区段,来自黄早四的等位变异在其中的11个区段表现为增产,这些区段对黄早四杂种优势的形成可能具有重要作用。QTL所在区域的重组率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郑58测交群体检测到的QTL所在区域具有较低的遗传重组率,符合杂种优势相关位点更容易分布于低重组区的基因组基本特征。【结论】在强优势测验种郑58遗传背景下,来自黄早四的等位变异对测交组合的产量具有重要遗传贡献,定位到的相关遗传区段与玉米杂种优势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拔节期、抽雄期抗旱能力强的玉米自交系,为抗旱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种质基础,以18份玉米优良骨干自交系及自选系为材料,在玉米拔节期和抽雄期进行中度干旱胁迫,测定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Pro)含量、相对含水量(RWC)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和模糊隶属函数对不同时期各指标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及自交系的综合抗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拔节期各生理指标与产量的关联度顺序为POD活性Pro含量RWC=叶绿素含量SOD活性,抽雄期为POD活性 Pro含量 SOD活性叶绿素含量 RWC;采用模糊隶属函数对18份玉米自交系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昌7-2、郑T5372为拔节期抗旱自交系;郑H71、昌7-2为抽雄期强抗旱自交系,DK517M、郑375、利民33F、DK517F、郑D7314、郑641、郑9712、郑D7325为抽雄期抗旱自交系。其中,昌7-2在2个时期都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自交系DK517M、郑375、郑58、郑D7325和郑9712在2个时期均表现抗或中抗。综上,拔节期和抽雄期玉米自交系POD活性与产量关联度最大,且抽雄期大于拔节期;抗旱型自交系昌7-2、郑58、DK517M、郑375、郑9712、郑D7325可用于培育抗旱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6.
选用 9个普甜玉米 (ZeamaysL saccharataSturt)自交系作测验种 ,用新选育的 10个普甜玉米自交系作待测系 ,采用NCⅡ交配设计和相关分析的方法 ,对待测系的配合力测定中测验种最少数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若对测验种加以筛选 ,被筛选出的测验种只用其中一个 ,就能较准确地测定待测系的产量一般配合力 (GCA) ;若对测验种不加筛选 ,则能够准确地测定待测系产量GCA的最少测验种数目为 3个。对 8个农艺性状进行测验种测定效果评价时 ,株高、生育期、穗重、穗长、穗粗、行粒数及千粒重对测验种的选择不太严格 ;而秃尖长对测验种的选择严格  相似文献   

7.
玉米新品种郑单23号选育研究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单23是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于2001年春以"改良Reid群"自选系郑38为母本,以"旅大红骨杂优群"自选系郑3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单交种。该品种表现为高产、稳产、综合性状优,适合河南省夏播种植。于2006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采用NCⅡ设计,以Mo17、丹340、黄早四、掖478为测验种,24个QPM优良自交系为被测系,分析了产量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表现,根据产量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表现研究24个QPM自交系与4个测验种之间的遗传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4个被测系中,产量一般配合力(GCA)最高的为齐205(23.81),其次为Pozarica8761(19.50);CA307与丹340之间的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最高(37.84),其次为Si204-2早熟与黄早四(34.67);产量杂种优势最大的组合为齐205×丹340,其产量对照优势为34.96%,其次为H152-1-2×丹340,产量对照优势为34.75%;与Lancaster群遗传关系较近的被测系为:CML171、齐205、中系096/o2、CML170;与旅大红骨群遗传关系较近的被测系为:CML165、CML161、CML166、Si204-2早熟、新自330/o2-2、长631/o2-1、忻9101-1/o2、ZPL108/o2-7-2、新自401/o2;与四平头群遗传关系较近的被测系为:CML172-1-2-2、Pozarica8761、CA10139、H152-1-2、8129、忻9102-4/o2;与Reid群遗传关系较近的被测系为:Si204-1-1、CML163、CA307、长709/o2、8065QPM。  相似文献   

9.
选用表现较好的9个普甜玉米(Zea mays.L.saccharata Sturt)自交系作测验种,用新选育的10个普甜玉米自交系作待测系,采用NCⅡ交配设计和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待测系的配合力测定中测验中最少数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若对测验种加以筛选,被筛选出的测验种只有其中一个,就能较准确地测定待测系的产量GCA(一般配合力);若对测验种不加筛选,则能够较准确地测定待测系的产量GCA的最少测验种数目为3个。对8个农艺性状进行测验种测定效果评价时,株高、生育期、穗重、穗粗、行粒数及千粒重对测验种的选择不太严格;而秃尖长对测验种的选择较严格。  相似文献   

10.
郑青贮1号系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利用自选系郑饲01为母本,自选系五黄桂为父本杂交育成的青贮玉米单交种。该品种的突出优点是植株高度适中,抗性较好,品质优良,适宜在黄淮海夏玉米区作青贮玉米种植,一般生物产量1280kg/667m2。  相似文献   

11.
选用9个普甜玉米(Zea mays L.saccharata Sturt)自交系作测验种,用新选育的10个普甜玉米自交系作待测系,采用NCⅡ交配设计,对待测系的配合力测定中所需测验种最少数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若对测验种加以筛选,被筛选出的测验种只用其中1个,就能够较准确地测定待测系的产量GCA(一般配合力);若对测验种不加筛选,则能够较准确地测定待测系的产量GCA的最少测验种数目为3个。对8个农艺性状进行测验种测定效果评价时,穗重、穗长、穗粗、行粒数、千粒重、株高及生育期对测验种的选择不太严重;而秃尖长对测验种的选择较严格。  相似文献   

12.
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郑单25号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自选系郑39为母本,自选系郑3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玉米新杂交种郑单25号(原名郑试254)。在2004-2005年国家东华北玉米区试中,郑单25号比对照种农大108增产8.83%,在2005年国家东华北玉米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7.78%,在2006年吉林省玉米晚熟组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4.9%。该品种高抗多种病害,抗倒、综合性状优良,品质好,早熟,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13.
《吉林农业科学》2016,(2):13-15
结合国内外玉米DH系的筛选评价研究及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初步组装集成了玉米DH系规模化筛选、评价技术流程,在DH系扩繁、筛选、测交等技术环节上进行具体阐述。经多年实践验证,规模化应用该流程程序,可高效筛选出优良DH系。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品种来源:大豆新品系郑79119—6是我所于1979年以品系郑76095—②—1为母本,品系郑 7511—4—5—4—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系谱法和混合选择相结合选育而成的中熟、大粒黄豆新品系。二、产量表现:该品系丰产性好,产量  相似文献   

15.
河南二季作区马铃薯新品系区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SJD2002等4个马铃薯新品系与河南主栽品种郑薯5号进行田间对比试验,从中选育出比郑薯5号更适宜河南二季作栽培的马铃薯新品系。结果表明:参试4个品系的块茎生物性状表现较好,生育期为60~64 d,属于早熟品种,其中SJD2002、商睢mLsh-2006、商研ZPB-2007的生物学性状、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等均优于郑薯5号(CK),产量较郑薯5号增产12.5%~28.4%,可作为主栽品种替代郑薯5号。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测验种测定玉米育种材料配合力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四种类型测验种(自交系及其相应的单交种、双交种和综合品种)评价玉米自交系产量配合力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自交系或单交种测验种与待测系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几个自交系或相应单交种的分别测交结果不尽一致;多个自交系或单交种的测交平均值与其相应的双交种测验种的分别测交结果趋势大致相同.而且与待测系的一般配合力变化趋势相吻合.因此单个双交种可以准确地反映待测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同时测验种自身的一般配合力高低对其测交结果的可靠性没有显著影响,故选用多个高配合力的自交系或其组成的测验双交种来评价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23份超甜玉米自交系育种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3份超甜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并评价其综合指数和育种潜力,为超甜玉米优良自交系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个超甜玉米被测系(A1~ A20)和3个超甜玉米测验系(B1~B3)为材料,采用NCⅡ设计得到60个组合,测定各组合出苗至吐丝天数、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长、穗粗、穗行数和小区...  相似文献   

18.
玉米杂交种武科1号是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自选玉米自交系457-1为母本、外引系郑22的优选系郑22优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3-2004年参加甘肃省玉米新品种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10 919.4、11 464.5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中单2号增产5.2%、12.0%.该品种高产、稳产、优质、多抗、活秆成熟、茎叶繁茂,是粮饲兼用型玉米新杂交种.  相似文献   

19.
小麦穗粒数的染色体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穗粒数少的多少穗品系“10阿”为被测材料,“中国春”和“阿勃”两套单体系列为测验系,对穗粒数的染色体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被测材料穗粒数少系受6A、1B、4B、6B、2D,4D和4A或5A染色体上的不完全显性基因所控制。其中,1B和2D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强效,其余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弱效。据前人研究和本试验结果分析认为,被测系的1B、6B和4D染色体上可能具有控制穗粒数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20.
旱地丰产小麦新品种(系)———郑旱一号省长马忠臣(左三)、副省长张以祥(左四)5月20日在郑旱一号孟津示范区视察郑旱一号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高抗育种室选育的耐旱、节水、抗寒、抗病旱地丰产小麦新品种(系)。三年来经各地试验、示范,一般年份比对照增产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