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明确鲁西南地区土壤的耕层情况。[方法]对鲁西南玉米生产的5个主要县(市)(嘉祥县、微山县、兖州市、滕州市、郓城县)30个有代表性的地块,调查了耕层深度、有效土壤活土量和土壤容重。[结果]鲁西南夏玉米区3个县(市)耕层深度在15cm左右,2个县(市)深度在18~20cm,有效耕层活土量介于1.83×10^6~2.93×10^6kg/hm2,表层土壤容重介于1.37~1.49g/cm3。[结论]鲁西南部分地区的耕层结构已显著制约玉米生产,亟需改善。  相似文献   

2.
一、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1、从耕作技术层面分析
  耕作技术落后,土壤理化性状差;土壤耕层浅,容重高。据2008年调查,泰康地区土壤耕层普遍为20cm左右,0~20cm土层容重1.43g/cm3,20~40cm土层容重1.57g/cm3,大大高于玉米生长适宜容重1.2~1.3g/cm3,造成玉米生长空间小,根系分布浅。  相似文献   

3.
对丽水市莲都区5个测土配方示范乡镇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土壤类型进行耕层质量调查。结果表明:丽水市莲都区土壤有效耕层厚度为18 cm,土壤容重为1.19 g/cm3,土壤pH值为4.9,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3.05 g/kg;当地土壤酸化现象严重,制约了土壤肥力,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4.
文章研究了地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的元江和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的开远2个地区的旱地甘蔗土壤各耕层的水分特征常数,结果表明,开远地区土壤各土层的田间持水量平均为285 g/kg,元江地区平均为204 g/kg。在研究区域各土层中最大田间持水量出现在0~20 cm的耕作层,随土层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开远各土层平均容重为1.02~1.41 g/cm~3,元江各土层平均容重为1.35~1.66 g/cm~3,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在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压倒(NPS40)、40 cm立秆留茬(NS40)、20 cm立秆留茬(NS20)和传统耕作(CT)5个处理的基础上增加5 400 m3/hm2灌溉量(I1)、3 600 m3/hm2灌溉量(I2)两种灌溉量,共设计了10个处理,研究了小麦不同留茬高度、不同留茬方式以及不同灌水量对春玉米田土壤容重和土壤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覆盖免耕处理有助于休闲期土壤表层疏松,留茬覆盖免耕处理0-5 cm层的平均土壤容重较CT降低2.04%;苗区适当的留茬覆盖量能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稳定性;增大灌水量提高了土壤容重,降低了土壤的通透性能;土壤耕作可以显著减小耕层土壤的抗楔入性,而免耕则使耕层土壤的抗楔入性增大。  相似文献   

6.
以耕层棕壤(0~20 cm)和犁底层棕壤(20~40 cm)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的方法模拟翻耕、旋耕模式及不同层次容重对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下层土壤容重增加导致玉米总根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表层根量的占比升高;中层土壤容重有差异,但根量差异不显著。拔节期模拟的翻耕与旋耕模式对玉米根干质量无显著影响,拔节期至生育期末模拟翻耕处理根量高于或显著高于模拟旋耕处理。表层土壤容重为1.2 g/cm3、下层土壤容重为1.4 g/cm3时最适合玉米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7.
<正>一、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1、从耕作技术层面分析耕作技术落后,土壤理化性状差;土壤耕层浅,容重高。据2008年调查,荥阳市土壤耕层普遍为20cm左右,0~20cm土层容重1.43g/cm3,20~40cm土层容重1.57g/cm3,大大高于玉米生长适宜容重1.2~1.3g/cm3,造成玉米生长空间小,根系分布浅。2、从玉米品种利用角度分析品种布局狭窄,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品种缺乏,单一  相似文献   

8.
在甘肃引黄灌区选择60个典型玉米地,对其土壤耕层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引黄灌区玉米地平均耕层深度为22.5 cm,比我国土壤平均耕层(16.5 cm)高6.0 cm,犁底层平均厚度为9.1 cm。0~40 cm土层容重在1.36 g/cm~3左右,孔隙度在48.5%左右。0~45cm土壤紧实度200~2 450 kPa,靖会灌区显著高于其他灌区,景电、兴电、刘川灌区相差不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2.94~15.64 g/kg,全氮含量为0.84~1.24 g/kg,碱解氮含量为47.14~60.56 mg/kg,速效磷含量为14.28~33.57 mg/kg,速效钾含量为156.50~185.84 mg/kg,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高外,其它指标均属于中等偏下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宜宾烟区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影响,本文通过定点试验,以常规耕作(CK)为对照,分别设置免耕(T1)、压实+翻耕25cm(T2)、翻耕25cm(T3)三种耕作措施,测定项目包括土壤含水量、容重和紧实度。结果表明:(1)翻耕能显著提高0~20cm耕层土壤含水量;(2)翻耕处理有助于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大小;(3)翻耕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紧实度。表明翻耕能有效改善宜宾烟区耕层土壤结构,使得深层土壤结构变疏松,提高了土壤含水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和紧实度,从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为了摸清旱塬耕地土壤物理性状,对耕层厚度、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做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耕层和犁底层土壤厚度均值分别为16.9、19.6 cm,耕层土壤较薄、犁底层土壤较厚。耕层和犁底层土壤容重均值分别为1.24、1.47g/cm~3,耕层土壤容重适宜、犁底层土壤容重较大。耕层和犁底层土壤紧实度均值分别为747、2 620 k Pa,耕层土壤紧实度尚合适、犁底层土壤紧实度过大。鉴于旱塬农田土壤紧实障碍严重程度,根据障碍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措施以改良土壤。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北部农田犁底层现状及其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研究黄淮海北部地区犁底层分布现状及特征。【方法】采用布点取样方法,根据黄淮海北部区土壤质地分布图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点位选取山东陵县、河北吴桥县共108个点位,于2014年冬小麦拔节期进行剖面取样调查,测定0-45 cm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容重及穿透阻力。【结果】(1)黄淮海北部地区耕层平均厚度在14.74 cm,约有76%的被调研点存在明显的犁底层,犁底层主要分布在15-30 cm;(2)黄淮海北部区农田剖面各层次土壤容重及穿透阻力存在显著差异,犁底层容重最大,平均容重在1.54 g·cm-3左右,显著大于耕层和心土层,在冬小麦拔节期犁底层穿透阻力为1 371.00-4 256.00 kPa,显著大于耕层及心土层穿透阻力;(3)冬小麦整个生育期犁底层穿透阻力均大于2 000 kPa,阻碍了小麦根系的深扎,造成小麦根系分布浅层化,这在冬小麦生长缺水的地区,易造成作物水分胁迫,同时不利于根系吸收深层养分;(4)土壤穿透阻力土壤与含水量及容重之间有着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穿透阻力有随着容重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二者之间回归方程为:y= 3 854.09x+3 891.99(y为穿透阻力,x为土壤容重,r =0.84);当容重低于1.4 g·cm-3时,土壤穿透阻力均低于 2 000 kPa,穿透阻力不会对作物根系生长产生障碍,而当土壤容重在1.4 g·cm-3以上时,穿透阻力对作物的影响同时取决于土壤含水量,穿透阻力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降低,对应线性回归方程为:y = -75.93 x + 3 153.83(y为穿透阻力,x为土壤质量含水量,r=0.82)。 【结论】在现行以旋耕为主的传统耕作模式下,黄淮海北部地区农田犁底层是普遍存在的,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及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利用,需要适度打破犁底层,构建合理耕层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改良黑龙江省西部苏打碱土与构建合理耕层,采用秋深松30cm、秋深松40cm、春深松30cm、春深松40cm共4种深松处理,分别在播种前、开花期、成熟期测定0~50cm土壤耕层的含水量、容重等指标及玉米产量性状指标,探讨不同深松处理对盐碱土耕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处理能够提高各耕层的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耕层容重,而且深松效果秋深松春深松,深松40cm深松30cm。增产幅度秋深松春深松,秋深松40cm秋深松30cm,春深松30cm春深松40cm。由此得出,深松处理能够有效地降低盐碱土中低产田耕层土壤容重,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提高耕层土壤含水量,构建适合作物生长的合理耕层,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不同耕翻深度对引黄灌区农田土壤蓄水保墒、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探寻能充分营造水、肥、气等水稻良好生长环境的合理耕翻深度,以期为引黄灌区水稻合理耕层构建及作物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3个耕翻深度处理,分别为耕翻22~25 cm、耕翻30~32 cm、耕翻38~42 cm,研究不同耕翻深度对土壤容重、含水率、土壤养分、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在不同耕翻深度下土壤含水率整体表现在耕翻30~32 cm处理下较高;土壤容重在0~10 cm土层下以耕翻22~25 cm处理较低,在20~40 cm土层下以耕翻30~32、38~42 cm处理较低,且耕翻30~32 cm处理显著低于38~42 cm处理;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0~20 cm土层以耕翻30~32 cm处理较高,在20~40 cm土层以耕翻38~42 cm处理较高;水稻产量耕翻30~32 cm处理显著高于耕翻22~25和38~42 cm处理;通过主成分综合评价得到耕翻30~32 cm处理>耕翻38~42 cm>耕翻22~25 cm。[结论]不同耕翻深度可影响耕层土壤结构及土壤养分,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定点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宜宾烟区耕层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能显著提高0~2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有助于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大小,有效降低土壤紧实度,从而改善耕层土壤结构,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微生物复混肥对盐碱土微生物量、土壤容重、土壤盐分及白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化肥和基质处理相比,白菜收获后施用微生物复混肥处理的土壤细菌总数分别增加了106.04%,58.99%和48.12%;土壤容重分别降低0.05g/cm3,0.03g/cm3和0.02g/cm3。微生物复混肥对降低耕层土壤含盐量有明显作用,但对1m土体土壤平均含盐量影响效果不明显。施用微生物复混肥能改善白菜品质,比不施肥与施化肥分别降低白菜硝酸盐含量0.14mg/kg和1.80mg/kg,可溶性糖量分别提高0.4%和0.8%。  相似文献   

16.
深松垄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深松耕作在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下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春深松30cm,秋深松30cm垄作及常规表层旋耕15cm耕作模式对耕层土壤水分状况、物理性状和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30cm垄作有利于降低15~35cm耕层土壤紧实度与容重,常规表层旋耕有利于降低0~15cm耕层土壤紧实度与容重;深松垄作比常规表层旋耕有利于蓄积降水和降雨,秋深松30cm处理蓄水效果好于春深松30cm处理,秋深松30cm、春深松30cm垄作处理分别比表层旋耕15cm处理增产11.15%和7.26%。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吉林省3种不同土壤的耕层有效锌垂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模拟降水法研究了果园土、黑土及盐碱土不同耕层的有效锌垂直分布。[结果]果园土、黑土、盐碱土的有效锌含量均以0~5 cm耕层最高且果园土0~5 cm耕层的有效锌含量高出近3倍;施肥区3种土壤的0~5 cm耕层有效锌含量高低依次为:黑土〉果园土〉盐碱土;随着施锌量的增加,0~5 cm耕层的有效锌含量迅速增加,施锌处理果园土、黑土、盐碱土的0~5 cm耕层有效锌含量分别为24.12、24.42和15.36 mg/kg;在1年降雨量的处理中,随着施锌量的增加,3种土壤各耕层的有效锌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盐碱土的有效锌含量增幅最大;不同土壤同耕层的有效锌增加量相比,盐碱土高于果园土和黑土。[结论]该研究为锌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农技服务》2015,(8):209-211
为阐明茅台酒厂生态功能区优势植物土壤理化性质的情况,分别测定该地区优势植物根部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指标,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茅台酒厂生态功能区优势植物的根部土壤元素、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p H值等土壤理化性质呈现出多样性,不同土壤深度,其理化性质也存在差异。在0-20cm深度下,三叶鬼针草根系土壤容重最大,为0.9536 g/cm3;芒根系0-20cm、20-40cm、40-60cm的土壤p H值最高,分别为7.65、7.36、7.33。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宁夏南部旱地降水不足、耕层浅薄、作物产量低等问题,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宁南地区土壤物理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为合理改善旱地耕层土壤结构、选用适宜耕作措施和作物增产增效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方法】以马铃薯和春小麦为供试作物,在宁南旱区开展2年(2019-2020年)大田试验,设置2种耕作方式(翻耕和深松)和4种耕作深度(20、30、40和50 cm),分别为传统翻耕深度20 cm、深翻耕30 cm、深松30 cm、深松40 cm、深松50 cm等5种不同耕作措施,以传统翻耕深度20 cm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结合深度措施对作物收获期土壤容重、生育期土壤紧实度与水分、生育期作物生物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深松50 cm处理能显著降低马铃薯季和春小麦季0—60 cm层土壤容重,平均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6.49%和6.94%。马铃薯季和春小麦季各处理生育期平均土壤紧实度均以深松50 cm处理最低,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19.32%和8.11%。深松50 cm处理对提高马铃薯和春小麦季作物各生育期0—100 cm层土壤蓄水量效果最佳,平均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13.58%和2...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秸秆全量还田对改善耕层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影响,扬州市在50个秸秆全量还田长期定位监测点基础上分析了2006—2010年的数据。结果显示:秸秆全量还田比对照(不还田)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了9.6 g/kg、4.2 mg/kg、29 mg/kg,土壤容重比对照降低了0.27 g/cm3。秸秆全量还田能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提高产量和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