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玉米种衣剂配方数学模型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对玉米种衣剂优化配方进行研究。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模拟寻优 ,建立了产量函数模型 ,筛选出产量≥ 975 0kg hm2 的最佳配方组合方案 ,并确定了置信域。  相似文献   

2.
利用Excel进行3414肥效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Excel对“3414”肥料效应试验的部分实施方案和完全实施方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举具体例子对分析过程中每一步骤、分析结果中各参数意义进行了详细解释,并根据参数拟合了一元二次、二元二次、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  相似文献   

3.
雄先型核桃雄花疏除(去雄)是提高产量的重要管理措施,为提高核桃去雄的效率,建立二次回归与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以乙烯利、赤霉素和甲哌鎓为自变量和核桃雄花脱落率为响应指标,进行田间建模试验,建立了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并于翌年进行BP模型田间确认试验。试验数据分为训练集、确认集和试验集,中心组合(二次旋转回归试验设计)田间建模试验得到的20组数据随机划为训练集(17)和确认集(3)数据,试验集为翌年田间确认试验得到的数据,BP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为3-5-1。(1)BP神经网络对确认集样本的预测值误差分别为1.3550%、0.4291%、0.3538%;(2)BP神经网络的预测值与田间确认试验结果相差为2.04%,回归预测值与田间确认试验结果相差为3.12%;(3)BP神经网络预测比回归预测提高预测精度1.0%以上。将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和BP神经网络方法有效的结合使用,既可明确各因子的作用效应亦可得到相对准确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刺槐人工林施肥方案、提高集约经营的肥料利用效率,采用控制试验方法合理配比林木肥料。以1~3年生刺槐人工幼龄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三因子(氮磷钾)二次正交回归试验设计方法,对位于河南民权林场的窄冠刺槐幼龄速生丰产林进行连续3年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显著促进刺槐的胸径增长,2年增长幅度分别达186.67%、47.30%,3年生幼龄刺槐林最佳施肥处理平均胸径可达7.6 cm。二次回归检验表明,经过连续3年施肥,拟合方程的平方项和总回归项已达到显著水平,失拟检验逐渐失效,拟合方程向着有意义的方向发展。尝试模型转换后进行数据处理不成功,刺槐林地施肥的正交试验无法转变为其他模型处理。通过三因子二次正交回归试验拟合刺槐施肥回归方程有效,以此寻求刺槐人工林最优施肥方案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采用根灌技术,通过“根灌滴头”直接引灌到一定深度的土壤中,以此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根灌技术较滴灌技术更加节水,能够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灌水效率。从枣树的生长情况即株高、茎粗、二次枝、主根长度等方面来看,根灌在40 cm深度时,水分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3414"肥料效应试验原理与设计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对“3414”肥料效应试验完全设计和不完全设计内容进行分析,对“3414”肥料效应试验的特点和目的进行阐述,并重点分析了如何充分挖掘并利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结果中的大量信息,采用“3414”试验设计,其试验结果不仅可以用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拟合,而且还可以用二元或一元肥料效应函数拟合。利用“3414”试验,结合土壤养分和植株测试,可以获得很多相关参数,建立作物施肥模型,划分施肥分区,设计肥料配方,构建施肥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7.
种业宝典     
《种子世界》2006,(1):50-51
通过连续近亲繁殖得到的纯合的品系。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L.Johannsen,1900)通过菜豆试验,认识到在纯系内继续选择无效,他创立的“纯系学说”是遗传学和育种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8.
玉米和大豆间作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九个试验点的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设计的“一间二”、“二间二”、“二间三”、“二间四”等四种玉米大豆间作方式均比对照增产,尤其是大豆增产显著。试验结果还表明,无前作的空地可采用“一间二”、“二间二”和“二间三”三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有前作的土地可根据前作的行、幅宽度选用“一间二”或“二间二”;在土壤肥力低的下等地,采用“二间四”,既可多得大豆,又不影响玉米的收益。  相似文献   

9.
宋世权 《种子》1997,(5):62-64
针对过去常用的“一杂三圃”法生产原种存在着程序较繁,技术复杂,人力、物力、资金耗费较大,年限较长等问题,结合种区自然隔离条件而作的试验。对“一杂三圃”法作了改进和简化,改“一杂三圃”为“一杂二圃”,并运用统计次数分布分组决选单株,保证入选单株的质量,成对回交,严格自然隔离等为主要内容的提纯新方法。1992年~1994年开始对珍汕97A、B和博A、B等亲本采用新方法“一杂二圃”法进行试验研究,初步看出,运用“一杂二圃”法生产三系杂交水稻亲本原种,能达到保持种子质量标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刘为红 《作物杂志》1989,5(1):22-23
此技术是根据农业系统工程学“最佳模式配合法”的原理,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求得旱地谷子高产稳产低成本生产的模式化栽培技术。试验在山西省孝义县技术站农场进行,地势平坦,肥力均匀。0~30厘米土层内含有机质1.57%,速效氮9.24ppm,速效磷10.5ppm,速效钾119ppm。前茬玉米。冬前深耕,播前耕耙。追肥按方案进行。其它一切管理同大田。2年试验中气候均干旱。试验因素:种植密度,氮肥底施,氮肥拔节  相似文献   

11.
用AMMI模型分析作物区域试验中的地点鉴别力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为了比较不同试验点在区域试验中鉴别力的大小,利用AMMI模型中地点的得分向量长度衡量地点鉴别力,并与传统的联合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斜率进行了比较。以1995~96和1997~2000年度黄淮南片春水组小麦区域试验4年的产量数据为例进行了地点鉴别力分析。结果表明, AMMI模型比联合线性回归模型能更好地解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多  相似文献   

12.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大米蛋白质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采集不同大米样品蛋白质的光谱图,并提取蛋白质官能团的特征值在波长785,910,1020,1040nm处的吸光度。通过不同建模方案的比较,最终采用非线性幂函数曲线,建立预测模型,从而快速准确地找出光谱吸光度与蛋白质含量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掖日光温室最低温度预报模型的主成分回归法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预报日光温室内部最低温度,减弱低温冷害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利用张掖日光温室内小气候数据及室外气象观测资料,选取8个影响日光温室最低温度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和统计检验的多重共线性诊断,应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建立日光温室最低温度预报模型,并用模型模拟值与温室最低温度实测值比较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气象因子X1、X2、X4、X6、X7、X8间存在共线性的问题。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提取了3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8个变量,建立的温室最低温度预报模型通过α=0.01水平显著性检验,且模型精度检验表明,不同天气条件(晴天、少云—多云、阴天)的模拟值和实测值间R2在0.81~0.89之间,RMSE在0.90~1.16℃之间;不同时段(12月—次年2月)的模拟值和实测值间R2在0.82~0.89之间,RMSE在0.94~1.13℃之间。  相似文献   

14.
混合有机溶剂回流法提取玉米黄色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蛋白粉为原料,玉米黄色素的提取率为指标,根据玉米黄色素的性质,在单一溶剂提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混合溶剂的提取实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表明,体积分数为95%乙醇的提取率最佳。在此基础上采用4因素二次旋转正交组合实验设计,建立了混合溶剂玉米黄色素的提取率Y与液料比(X1),提取时间(X2),乙醇体积分数(X3)和提取温度(X4)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优化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液料比为13∶1,提取时间为4h,乙醇体积分数为46%,提取温度为47℃,在此条件下的玉米黄色素最大提取率为4.17%,比单一溶剂提取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棉子油分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无损、快速和高效等优点,建立棉籽油分含量的近红外分析模型,进行棉籽油分快速大批测定,提高分析水平和效率。218份陆地棉的脱绒光籽为定标样品,通过不同的光谱数学预处理和光谱反射方式,优化棉子含油量近红外光谱法所建立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采用(2,4,4,1)光谱数学预处理和散射校正(SNV)得到的回归方程效果最好,回归决定系数(RSQ=0.9773)和验证决定系数(1-VR=0.9646)最高,回归标准误差(SEC=0.6977)和交互验证标准误差(SECV=0.8714)最小。对30份验证样品的化学测定值和近红外光谱预测值相关系数高达0.9882,平均偏差0.65%,回归标方程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可以在实践中应用。长江流域棉花杂交种棉子含油量平均值为28.05%,含油量在26.50%~30.05%区间的品种居多,具有很大的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逐步回归的黑龙江省烟叶产量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东北优质烤烟生产决策系统开发与应用,主旨是为了开发一个系统,使用与烤烟产量相关因素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嵌入系统,开发出图形界面,使得农户或者烟草公司只要输入与烟叶产量相关因素的数据,后台通过模型计算就可以立即得到烟叶产量的预测数据。因此应用逐步回归的理论,利用MATLAB数学软件的数理统计工具箱,选取了与烟叶产量相关的移栽时间、5-8月平均气温以及施肥等因素,建立黑龙江省烟叶产量与这些相关因素间的逐步回归模型,找到对烟叶产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结果表明:5-8月平均气温、移栽时间、纯磷肥施用量、纯钾肥施用量以及饼肥施用量对烟叶产量有显著影响,根据得到的结论,建议技术人员重视移栽时间对烟叶产量的影响,并且进一步规范烟农在生产实践中各种肥料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在超高产条件下椒样薄荷高产优质的农艺模型以及对其精油品质的影响,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选取对椒样薄荷精油产量影响较大的密度X1、氮肥用量X2、磷肥用量X3为调控因子,以每公顷精油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椒样薄荷栽培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椒样薄荷精油产量的各因素权重依次为氮肥用量X2>密度X1>磷肥用量X3,依据建立的模型,目标精油产量≥100.5 kg•hm-2时优质高产最佳农艺方案为:密度X117.55~22.05万苗﹒hm-2,氮肥用量X2纯N172.5~217.5kg﹒hm-2,磷肥用量X3纯P2O5 118.5~150kg﹒hm-2;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密度对精油品质有显著影响,氮肥用量对精油品质的影响与密度密切相关,在密度较低时影响不明显,而在密度较高时有一定的影响,适量控氮可以提高精油品质,过量施氮会降低精油品质,磷肥用量对精油品质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卫星资料在山西暴雨数值预报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旨在应用卫星云顶数据改进数值模式的水汽初始场,探讨利用卫星资料改进定量降水预报的可能性。利用ADAS(ARPSDataAnalysisSystem)综合云分析系统,将静止卫星云顶亮温数据加入到WRF中尺度模式中,对2013年7月9日夜间山西南部一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引导西北涡东移的环流背景下,低涡切变线附近生成的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融合卫星云顶数据改善了模式24h降水预报效果,有效减少强降水的空报,显著提高暴雨以上强降水的预报效果。进一步分析表明:融合卫星云顶数据后,模式可以获取中尺度系统信息,可以捕捉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模式有效加强了对降水有重要影响的高湿区的分析,动力场能够快速协调适应;模式更加有效地预报出未来3h内降水模态的变化和移动,显著改善了强降水的临近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海藻糖产量较高的酵母菌株,对其进行最佳发酵培养基的研究。在预试验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通过4因素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设计,得出海藻糖产量回归模型,拟合较好。结果表明,蔗糖为2.61%,牛肉膏为0.53%,酵母膏为0.53%,MgSO4·7H2O为0.03%时,海藻糖的产量在24h达到最大值,产糖量为3098.6μg/mL,较优化前提高了0.71倍。  相似文献   

20.
Water level has risen considerably since the impounding of the Three-Gorges Reservoir in year 2003 and that might cause serious geologic hazards, including landslides. Primarily using GPS technique, the landslides wireless monitoring in the Three-Gorges Reservoir is developed in rapidnly. To collect data and monitor in engineering more rational, the system model of GPS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andslides monitoring are analyzed. Focusing on the data collection in monitoring,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method of embedding control in the monitoring model. By connect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monitoring system and landslides, the control signal is produced. At last, the experiment is performed with analogy software in monitoring system including control. The experiment indicates that the control signal is reasonable and valid. In actual engineering, this method is made progr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