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膜脂过氧化、抗氧化系统、渗透代谢抗冷调控途径综述了烟草耐冷遗传机制研究进展,并对烟草耐冷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水稻耐冷生理和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胁迫条件下,水稻将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以减小冷胁迫对其伤害.从膜脂过氧化、抗氧化系统、光合作用和抗冷调控途径;水稻耐冷性生理指标评价鉴定,水稻耐冷性QTL定位等方面综述了水稻耐冷生理和遗传机制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水稻耐冷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水稻耐冷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冷害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鉴定优异的耐冷种质资源,采用合适的方法发掘其优异的基因源,通过分子育种等手段高效和精确地培育耐冷的水稻品种,是解决上述低温冷害的关键.加快耐冷性状的改良对促进水稻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以水稻耐冷基因研究为核心,综合述评了水稻耐冷QTL定位、克隆和水稻耐冷转录因子调控,探讨了水稻耐冷相关基因研究存在的问题.由于以往耐冷QTL定位的精度有限,很难在分子育种中应用;且已克隆的耐冷相关基因由于其耐冷机制的复杂性,在育种中的应用也很少.联合连锁和关联分析可以提高QTL检测的效应和定位精度.因此,利用联合连锁和关联定位方法,挖掘耐冷基因,构建高效的水稻耐冷基因精细定位的策略,并应用于分子育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低温条件下人工湿地中耐冷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对北方某人工湿地底泥中的微生物进行驯化,筛选出生长速率及降解效率最高的耐冷菌菌株,对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对菌株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北方人工湿地底泥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耐冷菌菌株E,该菌株具有较好的污染物降解能力,当温度为8℃时,该菌株对模拟污水中的COD、总磷和氨氮的降解率分别达62.92%、56.42%和50.63%;对菌株E进行16S r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分析,经鉴定菌株E为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ava);该菌株最佳的生长条件为培养时间48 h、温度16℃、pH 6.0~8.0、盐度为1%、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蛋白胨,显示出菌株E具有一定的耐盐能力,为提高北方滨海盐碱地区人工湿地冬季污水处理效率提供了耐冷菌资源。  相似文献   

5.
玉米耐冷的生理与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重要的粮饲、能源和工业原料作物,低温冷害是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生产中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稳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减少低温危害,选育和创造耐冷玉米种质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从玉米耐冷的生理生化研究、遗传机制、基因定位以及耐冷相关候选基因的挖掘等方面简述了近年来有关研究进展,对玉米耐冷性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慧峰  黄津辉  周绪申  林超  罗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204-1206,1292
[目的]初步研究两株耐冷低温菌对污水CODCr的降解效果。[方法]从天津市空港经济区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分离获得了两株对污水具有降解能力的耐冷细菌,并对筛选出的单菌株在6℃条件下对模拟生活污水CODCr降解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两株耐冷菌初步鉴定为K 36睾丸酮假单胞菌,K 38居泉沙雷氏菌。单个菌株对模拟生活污水CODCr去除率存在差异,菌株K 36去除率为23%,菌株K 38的降解率为53%。生长速率测定结果表明,两株细菌在低温下具有较高的活性。[结论]K 36和K 38存在在污水治理中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耐冷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常年堆积的秸秆堆下面的土样和牛场的堆肥中,筛选出13株能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细菌。其中有6株菌株为耐冷菌,其发酵液在低温环境下(0~10℃)仍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且均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其余属于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对一株耐冷菌G3-6进行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经鉴定,其代谢产物是糖脂类。同时也对生物表面活性剂在作物生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组成低温生物膜的耐冷菌进行分离纯化。[方法]从低温生物膜上分离纯化耐冷细菌,对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并测定其在4℃和30℃时的生长曲线。[结果]组成低温生物膜的微生物有很多种,其中8种分别属于丛毛单胞菌属、黄杆菌属、节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微球菌属、假单胞杆菌属、无色菌属和弧菌属。这8株菌中S3生长速率最高,S2生长速率最低,其他6株菌的生长速率相差不大.它们在30℃时的生长速率均高于在4℃时,且在24h时均进入对数生长期。[结论]该研究对于解决低温污水处理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稻孕穗期耐冷型初步鉴定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控温条件下对15份栽培稻材料的孕穗期耐冷性进行了鉴定,提出了“耐冷型”这一用语。根据这15份材料的孕穗期耐冷性特性,将它们的耐冷型划分成6类,其中,第2耐冷型和第5耐冷型的特征明显不同于以往所报道的,鉴定分析材料的耐冷型对耐冷性育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广花  朱孝霖  何玉财  沈贵芳  蔡志强  赵希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790-17791,17797
[目的]研究高效耐冷精对苯二甲酸(PTA)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方法]采用富集培养法,采用液相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分析菌株的降解PTA的性能。[结果]分离出一株能以PTA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耐冷菌菌株PTA201,经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该菌被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PTA201在6℃,72 h内对500 mg/L的PTA降解率达99.8%以上。PTA201降解PTA的最适条件为pH 7.0,温度30℃,接种量1%。[结论]菌株PTA201在最适条件下96 h内可以完全降解PTA,是耐冷高效降解菌。  相似文献   

11.
水稻低温冷害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冷害是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从水稻耐冷机理、耐冷资源的评价与利用、耐冷相关基因的定位和克隆以及水稻耐冷基因工程等方面对水稻耐冷性研究进行了阐述,并对今后水稻耐冷研究和育种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 ELIP1基因在冬油菜抗寒中的作用,克隆白菜型冬油菜 ELIP1基因的CDS序列,并对其功能结构域、系统进化和不同抗寒品种间在低温下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LIP1蛋白编码19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20.472 8 ku,等电点9.24。序列比对分析表明, ELIP1基因在弱抗寒品种发生突变位置少于抗寒品种;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弱抗寒品种‘Lenox’和‘Neib’聚为一类,‘天油2号’‘天油4号’‘陇油6号’‘陇油7号’‘陇油8号’和‘陇油9号’聚为一大类。qRT-PCR分析表明,冬油菜 ELIP1基因在不同抗寒品种间存在表达差异,低温下, ELIP1基因在超强抗寒品种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抗寒性相对较弱的品种,说明 ELIP1基因在冬油菜响应冷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海拔条件下两种耐冷型粳稻品种的淀粉RVA谱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环境条件下耐冷性粳米淀粉RVA谱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水稻耐冷性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旨在为云南高原粳稻优质耐冷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4个强耐冷型粳稻品种和5个弱耐冷型粳稻品种为材料,分别种植于3个不同海拔生态类型的代表点,比较分析云南高原粳稻区不同海拔条件下不同耐冷性粳稻品种的稻米淀粉RVA谱变化特征。[结果]随种植海拔的升高,弱耐冷性品种的消减值明显增大,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显著减小,而强耐冷品种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呈先降后升趋势,消减值的变化则表现先升后降趋势。[结论]强耐冷性品种的稻米淀粉RVA谱特性受海拔变化的影响较弱耐冷性品种小,蒸煮食味品质的变化相对较稳定,但弱耐冷性品种的蒸煮食味品质随海拔升高明显呈变劣趋势。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抗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富含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等,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国人膳食营养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域主要分为北方一季作区、西南一二季混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几乎所有生产区域种植都面临低温胁迫的影响,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低温胁迫分为冷害胁迫和冻害胁迫,冷害胁迫影响马铃薯的光合作用、根的活性和块茎形成;冻害胁迫导致马铃薯叶茎萎蔫甚至死亡,主茎分枝丛生,长势不齐,易感病菌,严重影响产量。目前关于马铃薯抗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寒性评价体系的建立、资源抗寒性评价、抗寒基因的初步挖掘以及抗寒栽培技术等方面,在马铃薯抗寒机制的解析和育种等方面研究进展较为缓慢。从马铃薯抗寒种质资源、生理机制、分子机制以及栽培技术等方面对马铃薯的抗寒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马铃薯抗寒新品种的选育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永安耐寒桉树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炜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121-125
在永安开展耐寒桉树21个树种53个种源引种试验,通过对参试树种/种源存活率、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指标和适应性,以及耐寒、抗病虫害等抗逆性的调查,经综合评选,结果表明:适合福建省中亚热带山地发展的优良耐寒桉树树种是巨桉(E.grandis)、邓恩桉(E.dunnii)、柳桉(E.saligna)、本沁桉(E.benthamii)和道里格白桉(E.dorrigoensis),优良种源巨桉为20261、19971、18139、20116和18146号,邓恩桉是18264、15956、18263、20632、和20633号,柳桉是19667、19106、19453、18162和18988号,本沁桉是19282和18788号、道里格白桉是18763和19668号种源,共计5个树种19个种源。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北方旱寒区冬油菜根部生理特性与其抗寒性的相关性,对6个不同抗寒性冬油菜品种整个生育期根部的干物质积累、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相关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将各指标与越冬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用与越冬率相关性显著、极显著的6个指标对冬油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降温前,各指标与越冬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降温后,越冬率与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极显著正相关,与POD、APX活性显著正相关,与根直径、根冠比、CAT活性正相关,与根含水量负相关;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试验材料分为3类,第1类:07-G01,天油2号,天油4号,此类抗寒性弱,为耐寒性品种;第2类:上党,74-1,此类抗寒性一般,为中抗寒性品种;第3类:陇油6号,此类抗寒性强,为强抗寒性品种。由此推断,在北方旱寒区,冬油菜越冬前根直径大、根冠比高、根含水量低有利于冬油菜安全越冬;降温后,冬油菜可溶性蛋白、SOD、POD 、CAT和 APX酶活性值越高,其抗寒性越强。  相似文献   

17.
冬前低温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为白菜型冬油菜抗寒种质创新及抗寒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观察、比色法、冰晶消长法、显微测微、光合测定等技术,探讨北方寒旱区主要冬油菜品种抗寒性差异形成的形态、生理及分子机理。【结果】冬前低温阶段,弱抗寒品种多数气孔关闭或半开放,而强抗寒品种(陇油6号)气孔仍保持完全开放状态,且光合速率、根冠比、根部干物质积累均较高;可溶性蛋白与抗寒性显著正相关,而SOD、POD、CAT活性、游离脯氨酸、MDA含量与抗寒性无明显相关关系;与天油2号相比,低温下陇油7号质外体蛋白提取液形成冰晶体积小、分布均匀,形态以五边形、椭圆形和双菱形为主,具有明显重结晶抑制活性和饰晶活性。【结论】冬前低温阶段,白菜型冬油菜强抗寒品种叶片气孔多数仍保持开放,Pn较高,光合产物优先分配至地下部贮存;根部抗冻蛋白表达上调,增强了其抗寒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郑州市5种桉树品种耐寒指标的研究,筛选出耐寒品种和评价桉树耐寒性的首选指标。通过对桉树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膜脂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电解质渗出率等耐寒性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高山桉较其他4个品种具有较强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19.
低温胁迫是萱草育种和生产中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之一。该研究以耐冷型和冷敏感型萱草低温处理前后的根茎为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比较了耐冷型和冷敏感型萱草在低温胁迫下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4个样品获得的高质量clean reads均大于35 880 734条;低温处理后,耐冷型萱草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多于冷敏感型,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次级代谢产物等相关途径,Ca2+信号通路基因、MAPKs信号通路基因、转录因子和热激蛋白基因表达在2种萱草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可能导致2种萱草在低温胁迫中的不同反应。qRT-PCR验证结果显示,差异基因的表达变化趋势与RNA-seq结果一致。该研究表明Ca2+信号通路基因、MAPKs信号通路基因在萱草响应低温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学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4):109-112
[目的]从山葡萄北冰红中克隆耐寒基因COR413,并对其功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利用RT-PCR法克隆山葡萄北冰红基因COR413,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它包括630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推测编码210个氨基酸,蛋白的分子量(MW)为59.18 k D,等电点(p I)值为10.74。其蛋白结构以α-螺旋、延伸链为主,其次为无规则卷曲,β-转角所占比例最少,含有4个跨膜结构域。多重序列比对表明VvCOR413-I1与其他植物COR413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63.00%~68.33%。[结论]该研究为深入了解VvCOR413-I1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