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 掖单4号是莱州市农科所用自育的"8112"自交系与"黄早4"组配而成的中熟、高产、优质杂交种.1982年育成,1985年通过烟台市科委技术鉴定,1988年经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一、掖单4号的产量表现经多年多点异地试验、示范和大面积开发利用,产量表现优良,增产显著.1982~1986年在本所连续五年夏播品比试验平均亩产631公斤,较对照种鲁玉1号增产25.4%.  相似文献   

2.
聊玉19号是聊城市农科所选育的最新品种,2000~2001年参加山东省玉米区域试验;2002年参加全省玉米生产试验及“三O”工程示范试验,同时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聊玉19是一个高产、优质,抗性强,丰产潜力大,植株保绿性好,粮饲兼用型的玉米杂交种。2003年3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产量2000年参加省区域试验,全省12个点次平均666 7m2产617 4kg,比对照种掖单4号增产7 3%;2001年参加山东省区域试验,全省12个点次平均666 7m2产629 3kg,比对照种掖单4号增产9 6%,两年平均666 7m2产623 4kg,比对照种平均增产8 5%…  相似文献   

3.
一、选用良种 紧凑型玉米品种比平展型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好,具有较强的丰产性和稳产性.据品比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掖单2号、掖单13、皖单4号、登海l号在该地区有较强的丰产性、抗逆性、稳产性、增产幅度大等优点,是夏玉米高产栽培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4.
何启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798-16800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果穗维管束结构的差异。[方法]选用不同株型和穗型的3个玉米高产杂交种掖单4号、掖单13和沈单7号,利用徒手切片技术观察测定穗柄和穗轴内维管束的数目和面积,比较不同类型品种间果穗维管束的结构差异。[结果]在穗柄(轴)大维管束数、总维管束数、单个大维管束的平均面积、大维管束总面积、维管束总面积上,大穗型品种掖单13和沈单7号显著优于小穗型品种掖单4号;在维管束密度及维管束相对面积上,紧凑型品种掖单4号和掖单13大于平展型品种沈单7号;在维管束的输送效率上,掖单13略占优势,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结论]为今后玉米的高产栽培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鲁单50号     
一、品种来源及产量表现: 鲁单50号是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育成的一个中熟玉米单交种.其组合为原92×齐319.参加了山东省1995-1997年玉米杂交种B组区域试验和1997年玉米杂交种生产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9.59公斤,比对照掖单13号增产8.8%,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5公斤,比对照掖单13号增产10.47%,1998年4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
掖单12号是山东省莱州市玉米研究所于1987年育成的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组合为478×515。1989年我们从莱州玉米研究所引进该品种进行小面积高产栽培试验,获得783.2千克/亩的较高产量。1990年我们进行了掖单12号密度和肥料试验,以测试该品种的适宜施肥量和最佳种植密度。1991年继续进行小面积高产试验和不同追肥方式试验。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新掖单4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可知,试验用量范围内施用尿素对新掖单4号的增产效果优于三元复合肥,生育期内3次施肥(即:底肥、大喇叭口期追肥、授粉期追肥)新掖单4号产最高,施底肥和大喇叭口期追肥是增加新掖单4号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8个高产杂交玉米品种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文丽  石时祥 《农技服务》2010,27(6):685-685,695
于2009年在金沙县岚头镇进行了8个高产杂交玉米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单2号、掖单13号、黔原早5号较适宜该地区种植,易获得高产。贵毕301、华玉4号、临奥1号较适宜食用,但生育期过长,植株高大,不易避开伏旱,不宜密植,不适宜该地区种植。农大60和成单12号适宜该地区土壤、气侯条件,但产量低,也不适宜种植。可见,适宜推广的品种有中单2号、掖单13号和黔原早5号这3个品种,同时应抓好肥水管理、适时早播、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 夏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抓住玉米增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就能充分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使产量大幅度提高。根据多年大田生产实践,要获得夏玉米高产、在栽培上应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选用良种 优良品种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一般可增产10%~20%。在近年来,掖单11号,掖单12号、掖单13号等品种的综合性状和生产潜力都明显好于掖单2号,是目前夏玉米高产栽培较理想的品种。掖单11号为中晚  相似文献   

10.
夏玉米直播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朱崇民王振吉葛成涛潘玉民一、选用中早熟高产紧凑型品种夏玉米直播,生长期短,生长速度快,有效积温不足是影响产量的主要障碍。因此,选用中早熟紧凑型高产品种,主要是西玉三号、掖单二号、掖单22、掖单13。这几个品种的生育期90天~...  相似文献   

11.
试验表明:陕单11号和掖单12号在籽粒产量形成上有很大差异。陕单11号单株产量潜力大,适于在3000-4000株/亩的中等密度下通过提高单株产量获得高产,高密度下空秆多是限制该品种高密栽培的主要原因。掖单12号单株产量比陕单11号稍低,耐密性好,可在5000-6000株/亩的高密度下取得高产。高密栽培应与品种特性及生产水平相适应,在无产量差异范围内,低密度种植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一、加快品种更新换代 淘汰摊单4号、西玉3号、掖单13号等老品种.大力宣持推广增产潜力大的登海9号,11号.苏玉9号、10号等高产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1、选择对路优种,搞好种子处理优种是决定夏玉米高产的内在因素。高产地块选用较晚的紧凑型玉米品种较好,此品种光合作用强,增产潜力大。而适宜套种的有冀丰58、西玉3号、太合1号、掖单12、掖单13等品种。适宜回茬播种 的有掖单19、西玉3号、烟单14等品种。  相似文献   

14.
<正> 掖单13号玉米杂交种是莱州市玉米研究所育成的一个紧凑大穗型品种,小面积种植超千公斤,创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本文根据兖州市农业局1989~1990年试验研究资料,在亩产700公斤以上的高产条件下,系统研究了其生长发育特点和高产栽培技术。一、掖单13号生长发育特点 1.穗分化进程从定株观察结果(表1)看出,掖单13号的穗分化进程,符合见展叶差规律和叶龄指数规律。突出特点是开花至成熟经历的时间长达51天,而一般中晚熟品  相似文献   

15.
<正> 鲁玉12号(鲁原单13号)系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以鲁原133自交系作母本,外引自交系“8112”作父本杂交育成的中熟紧凑型玉米新杂交种。1993年5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一、产量表现经4年10项试验,表现高产稳产。1990~1991年山东省区试结果,平均亩产555.09公斤,比对照种掖单2号增产8.5%,居12个参试种首位。两年27处试  相似文献   

16.
皖玉4号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一个双高产组合。在1992~1993年两年安徽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产量均名列各参试品种的首位,比对照种掖单2号增产10%以上。该品种品质优良、适宜密植、丰产性好、抗性较强、适合我省春夏播种。在高产栽培措施下,亩产可达650kg左右。本省制种亩产量200kg以上。1994车4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夏玉米生育期短,生长发育快,一般出苗18-21天即可拔节.从外部形态上看,早熟品种,如掖单4号、鲁玉10号和掖单20号等玉米,展开叶为4-5片,可见叶7-10片;中熟品种,掖单2号、鲁玉7号和掖单12号等,展开叶6-7片,可见叶9-12片;晚熟品种,掖单9号、掖单11号和掖单13号等,展开叶8-9片,可见叶10-13片,此时即为玉米进入拔节期,也是追施拔节肥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8.
1 生理、生物学特性豫玉 2 7号某些生理特性不同于掖单 1 3、掖单 1 9等高产玉米品种 ,即生育前期营养生长速度快、时间短 ,生殖生长期长 ,有利于经济产量的形成和积累 ,增产潜力大。根据田间调查 (附表 ) ,豫玉 2 7号从播种到抽穗需 56天 ,比掖单 1 3早 3天 ,比掖单 1 9早 2天 ;吐丝期比掖单 1 3早 3天 ,比掖单 1 9早 4天 ;豫玉 2 7号籽粒大 ,灌浆速度快 ,千粒重高 ;单株最大叶面积 0 .6 8m2 ,在 6 750 0株 /hm2 情况下 ,最大叶面积系数 4.3。冠层分布合理 ,利于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穗上部叶片与茎夹角小且上冲不披 ,节间稍长 ,不郁…  相似文献   

19.
玉米掖单13号种植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掖单13号玉米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群体形态、光合特征、生理特征、干物质积累动态、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表现的研究结果表明,掖单13号玉米创高产的最佳密度为每亩5300~5500株。  相似文献   

20.
夏玉米掖单19号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吴传俭,文联齐,张敬武,刘建秋,邹道霞(微山县农技站277600)掖单19号(原代号89—4)是莱州市农科院玉米所用“478”和“52106”自交系于1992年育成的生育期适中、大穗、抗病、抗倒、紧凑型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