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发酵啤酒糟分别替代饲料中0、20%、40%、60%、80%和100%的豆粕,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研究发酵啤酒糟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探明发酵啤酒糟在鱼类配合饲料中的适宜用量。将540尾初始体重为(3.00±0.08)g的奥尼罗非鱼随机分为6个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60 d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当发酵啤酒糟替代豆粕的比例在0~60%时,各试验组间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无显著差异;超过60%时,生长性能显著下降(P0.05)。以增重率和饲料效率为判据,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得到,奥尼罗非鱼幼鱼饲料中发酵啤酒糟替代豆粕的最适比例分别为54.1%和55.4%。随着发酵啤酒糟替代豆粕比例的升高,试验鱼肌肉和全鱼组织脂肪含量及脏体比、肝体比均呈下降趋势,而水分和灰分呈上升趋势(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及血糖含量随着发酵啤酒糟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当替代比例超过40%时,血清AST和ALT活性及血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则随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替代比例超过40%时,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当替代比例超过60%时,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和血清生化指标,奥尼罗非鱼饲料中发酵啤酒糟替代豆粕的最适比例为54.1%~55.4%。  相似文献   

2.
试验分别以豆粕替代0(对照组)、20%、40%、60%、80%、100%的鱼粉蛋白设计出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配方, 按照配方配制试验饲料(A1、A2、A3、A4、A5和A6)。将540尾体质量为(14.67±0.51) g的齐口裂腹鱼随机分为6个试验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30尾试验鱼, 分别投喂6种不同的试验饲料, 养殖时间为45 d。结果表明, 豆粕蛋白替代水平对齐口裂腹鱼的生长有显著影响。豆粕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为60%时, 试验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蛋白效率(PER)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18.08%、1.95%/d和207.22%), 饵料系数(FCR)最小(1.27)(P<0.05)。与其余各试验组相比, 替代比例为100%的试验组的WGR、SGR、PER显著降低, FCR显著升高(P<0.05)。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可知, 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最佳时豆粕蛋白替代比例为34.25%~45.46%; 随着豆粕替代鱼粉蛋白比例的增大, 鱼体水分、粗灰分、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 粗蛋白在豆粕蛋白替代水平为60%时达到最高(15.53%), 但在豆粕蛋白替代比例小于80%时试验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肝体指数则随豆粕蛋白替代水平增加而增大, 但在0~80%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豆粕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 超氧化歧化酶(SOD)的活性有一定的波动, 在豆粕蛋白替代比例为40%达到最高, 豆粕蛋白替代比例在20%~60%时, 溶菌酶(LSZ)的活性逐渐升高, 但各组间及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随着豆粕替代比例增加而逐渐升高, 但豆粕蛋白替代比例小于80%时差异不显著(P>0.05)。豆粕蛋白替代比例为100%时AST、ALT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说明饲料中豆粕替代一定比例的鱼粉蛋白可促进齐口裂腹鱼的生长, 提高对饲料蛋白的代谢和免疫能力, 但豆粕替代鱼粉蛋白比例超过80%则可引起肝损伤或组织病变。在本试验条件下, 综合考虑其生长指标、体成分及免疫指标, 齐口裂腹鱼的饲料中豆粕对鱼粉蛋白的最大替代比例为80%, 当其替代比例为34.25%~45.46%时可获得最佳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以蝇蛆粉替代鱼粉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肌肉组成和肝脏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将450尾初始体质量为(80.26±7.36)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平行,进行了饲养对比试验。试验组分别用蝇蛆粉替代基础饲料中20 %、40 %、60 %、80 %和100 %的鱼粉,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养殖周期60 d。试验结果,以蝇蛆粉替代鱼粉,各替代水平组试验鱼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成活率、饲料系数、肌肉中粗蛋白、水分含量、肝脏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除20 %替代组外,其它各试验组鱼的肝体比、脏体比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随着蝇蛆粉替代水平的增加,罗非鱼肌肉中粗灰分、总磷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替代水平不超过40 %时,各替代组试验鱼肌肉中粗脂肪、钙及肝脏超氧化歧化酶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当替代水平不小于60 %时,试验鱼肌肉中粗脂肪、钙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肝脏超氧化歧化酶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生长性能、肌肉成分和肝脏非特异性免疫作为评价指标,蝇蛆粉可完全替代罗非鱼饲料中的鱼粉。  相似文献   

4.
在初始体质量(64.35±1.75) g 的奥尼罗非鱼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0.10%、0.15%的耐高温酶制剂饲喂56 d,探讨耐高温酶制剂对奥尼罗非鱼生长以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耐高温酶制剂能促进奥尼罗非鱼的生长,提高质量增长率,降低饵料系数,提高奥尼罗非鱼消化酶活性.当耐高温酶制剂添加量为0.10%时,奥尼罗非鱼的质量增长率、前肠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以及肝胰脏淀粉酶活性最高,饵料系数最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3%、0.05%、0.10%的金属蛋白酶,饲喂奥尼罗非鱼56d,测定奥尼罗非鱼的生长、消化率及血清溶菌酶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结果表明,添加0.10%的金属蛋白酶显著提高了奥尼罗非鱼的增重率(P<0.05),降低了饵料系数(P<0.05);添加0.10%的金属蛋白酶显著提高了奥尼罗非鱼对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P<0.05),添加0.05%和0.10%的金属蛋白酶均显著提高奥尼罗非鱼对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P<0.05);在血清酶活力方面,添加0.10%的金属蛋白酶组SOD活力比对照组高(P<0.05)。因此,饲料中添加金属蛋白酶能显著促进罗非鱼生长和营养物质的利用,提高罗非鱼血清SOD活力。  相似文献   

6.
试验研究了肉松粉、羽毛粉和肉骨粉替代鱼粉池塘养殖奥尼罗非鱼的效果研究。24 000尾(349±28.3)g奥尼罗非鱼分为4组,每组设计3个平行试验区域,每2 000尾饲养于2×667 m2左右的实验区域中。对照组和1、2、3试验组日粮分别以鱼粉、肉松粉、羽毛粉和肉骨粉设计蛋白质水平为28%左右,消化能为2 670~2 810 Kcal/kg。在水温(28.2±2.8)℃饲养60 d。试验结果:①奥尼罗非鱼的相对生长率,食物转化率肉松粉组鱼粉组肉骨粉组羽毛粉组,差异显著(P0.05)。由于单位鱼成本不同,肉松粉组养殖效益为对照组的132.46%,肉骨粉组为对照组的96.60%,羽毛粉组为对照组的80.51%。②奥尼罗非鱼体水分,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蛋白质含量鱼粉组肉松粉组肉骨粉组羽毛粉组,鱼粉组显著性高于肉骨粉和羽毛粉组(P0.05);脂肪含量肉骨粉组羽毛粉组肉松粉组鱼粉组,前3组显著性高于鱼粉组(P0.05)。③奥尼罗非鱼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肉骨粉组肠脂比及肝脂肪含量最高,羽毛粉组最低,显著性差异(P0.05)。在池塘养殖中,饲料中使用肉松粉替代鱼粉可明显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罗非鱼饲料中使用部分肉骨粉和羽毛粉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在实用饲料(含豆粕35.0%,豆粕粗蛋白质含量为47.7%)的基础上,用黑水虻幼虫培养基分别替代0(G0)、15%(G15)、30%(G30)、45%(G45)的豆粕,配制成4种等氮(31%),等脂(6%)的实验饲料,以研究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饲料中黑水虻幼虫培养基替代豆粕的可行性。将400尾初始体重为(2.30±0.02)g的罗非鱼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其中以饲喂G0实验饲料的组为对照组,实验期为8周。结果显示:黑水虻幼虫培养基替代豆粕对罗非鱼增重率、饵料系数、存活率影响不显著。与G0组相比,各替代组罗非鱼全鱼粗蛋白、灰分、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但随着替代量的增加,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G45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黑水虻幼虫培养基替代豆粕对罗非鱼肥满度影响不显著,但肝体比随着替代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在30%的替代量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G0组相比,各替代组罗非鱼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以及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由以上研究结果得出,在豆粕用量为35%的基础饲料中,黑水虻幼虫培养基可替代豆粕用量的45%而不影响罗非鱼生长,黑水虻幼虫培养基在基础饲料中的添加量为34.6%,占饲料总蛋白质含量的23.69%;黑水虻幼虫培养基可显著降低罗非鱼全鱼粗脂肪含量以及肝体比。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25.0±3.0℃下,在以不同比例的玉米蛋白、棉籽粕和豆粕为蛋白源、部分替代鱼粉的饲料中,按鱼粉的必需基酸组成添加晶体赖氨酸、蛋氨酸和精氨酸,配制成5种等蛋白(37.0%)和等脂类(11.0%)的饲料,在60cm×60cm×120cm的微流水网箱中饲养平均体质量14.84g,平均体长12.06cm的花鱼种。实验饲料分别含鱼粉28.0%(F0,对照)、21.0%(F1)、14.0%(F2)、7.0%(F3)和0%(F4)。100d的饲养中,花成活率变化在98.67%-100%之间,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生长和饲料利用率却有显著影响。花特殊增重率随饲料中鱼粉替代比例的增加而降低,用植物蛋白替代25%(F1)的鱼粉,添加晶体氨基酸,鱼特殊增重率、免疫力和消化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用植物蛋白替代50%(F2)和75%(F3)的鱼粉组鱼的特殊增重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用植物蛋白全部替代(F4,100%)鱼粉,鱼的特殊增重率显著低于F2和F3组(P0.05)。根据Excel趋势预测曲线的二次曲线计算,当最大特殊增重率为0.585%时,相对应的鱼粉含量为22.77%,可以替代18.69%的鱼粉。植物蛋白替代鱼粉对鱼肌肉中水分和灰份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蛋白质、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脂肪的含量高于对照鱼。  相似文献   

9.
饲料中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对花(鱼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制豆粕蛋白对鱼粉蛋白的替代量分别为:0、12.5%、25%、37.5%、50%、62.5%和75%的7种等氮等能的半精制饲料,饲养初始体重为(2.25±0.01)g的7组(三重复)花(鱼骨)6周,以评估花(鱼骨)饲料中豆粕的适宜用量.试验结果表明:豆粕蛋白对鱼粉蛋白替代量为75%饲料组的鱼体末体重和增重率均显著低于其它6组饲料组(P<0.05),而其它6组饲料组间的鱼体末体重和增重率无显著差异(P>0.05),各饲料组间花(鱼骨)的存活率、饲料系数、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及蛋白质积累没有显著差异(P>0.05),花(鱼骨)全鱼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中豆粕蛋白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而豆粕蛋白对鱼粉的替代对全鱼水分、粗蛋白、灰分无显著影响(P>0.05),本实验花(鱼骨)配合饲料中豆粕蛋白对鱼粉蛋白的最大替代量为625%.  相似文献   

10.
分别用9种等氮等能的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34.72±0.28)g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其中1组投喂对照饲料(含50%鱼粉,不含豆粕),另外8个试验组分别投饲由去皮豆粕(DSM)、酶解豆粕(ESM)、发酵豆粕Ⅰ(FSMⅠ)和发酵豆粕Ⅱ(FSMⅡ)替代20%和40%的鱼粉的饲料,9组分别命名为FM、DSM20、DSM40、ESM20、ESM40、FSMⅠ20、FSMⅠ40、FSMⅡ20、FSMⅡ40。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7周的养殖实验后,评定4种豆粕替代鱼粉的可行性及适宜替代水平。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鱼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生化指标显示,FM组和FSMⅡ20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FM、DSM20、FSMⅠ40、FSMⅡ20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DSM40、ESM20、ESM40及FSMⅠ20组(P0.05),不同试验组的丙二醛(MDA)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酶解豆粕替代40%鱼粉导致实验鱼的血清对哈维氏弧菌的抵抗能力下降,去皮豆粕替代20%鱼粉导致血清对溶藻弧菌抵抗能力下降;但发酵豆粕不影响血清及黏液对3种菌的抵抗能力。研究表明,以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抗菌能力为评价指标,发酵豆粕是鱼粉的最佳替代源,发酵豆粕Ⅰ和Ⅱ均能替代20%~40%的鱼粉,但存在抗氧化能力下降的风险,尤其是发酵豆粕Ⅰ40%替代组;去皮豆粕和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在抗菌能力和抗氧化能力方面无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和添加牛磺酸及其交互作用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幼鱼生长等指标的影响,试验设计豆粕替代鱼粉水平为0.00%、20.00%、35.00%、50.00%,牛磺酸水平为0.00%、1.00%,采用4×2双因素试验,配置了D1~D8共8个等氮(45.43%±0.80%)、等脂(9.2%±0.44%)的饲料处理组。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豆粕及牛磺酸对翘嘴鲌幼鱼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随豆粕替代比例的增加,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提高(P0.05);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牛磺酸显著降低了粗脂肪含量;AST、ALT、AKP活性及TG、TC、HDL-C、LDL-C含量均显著降低。豆粕替代鱼粉比例及牛磺酸对肥满度(CF)、IPF、脏体比(VSI)、AST、AKP活性及TG、TC、HDL-C、LDL-C含量具有显著交互作用。综合各项指标,本试验条件下推荐翘嘴鲌幼鱼的豆粕替代鱼粉比例是35%;添加1%牛磺酸可以改善鱼体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2.
在饲料蛋白质和能量水平均能满足生长需要的基础上,分别以猪油、豆油、鱼油和茶油作为脂肪源,配制4种饲料(油脂的添加水平为4.5%),投喂初始体质量为(4.60±0.5)g的奥尼罗非鱼幼鱼,于1.5m×1m×1m的水族箱中饲养10周。每组3个平行,每箱15尾鱼,试验水温25~28℃。研究饲料脂肪源对奥尼罗非鱼体脂沉积、脂类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鱼油相比,茶油、豆油和猪油可明显提高鱼体内脂肪的含量(P0.05),其中茶油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饲料脂肪源对肌肉中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但与鱼油相比,其他脂肪源明显提高其肝体指数(P0.05),而腹脂率则相反;鱼油可明显提高肝脏中苹果酸脱氢酶和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及mRNA表达(P0.05);茶油明显降低脂肪中脂蛋白酶的活性及mRNA表达(P0.05),豆油和猪油可明显提高脂肪中苹果酸脱氢酶的活力及mRNA表达(P0.05)。饲料脂肪源对奥尼罗非鱼体脂的沉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肝脏和脂肪,而不同组织内脂蛋白酶活性及mRNA表达的变化是影响体脂沉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以初始体重7.30±0.12g的奥尼杂交罗非鱼幼鱼为对象,在池塘内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70d的养殖试验。试验配制5种等氮、等能、低鱼粉含量(2%)的实用饲料(D1~D5)。其中,D1为对照组,含有30%豆粕;在D2里用花生粕蛋白替代D1中50%的豆粕蛋白;D3~D5是在Diet2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25%晶体赖氨酸+0.05%晶体蛋氨酸、0.25%微囊赖氨酸+0.05%微囊蛋氨酸、0.50%微囊赖氨酸+0.10%微囊蛋氨酸。饲料中添加0.5%Cr2O3作为外源指示剂用于测定营养成分或能量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罗非鱼的成活率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与D5组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D2组最低;D2与D3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D5和对照组(P<0.05)。D5和对照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D2与D3组(P<0.05);罗非鱼的肥满度在对照组、D4与D5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均显著高于D2与D3组(P<0.05);罗非鱼的脏体比和肝体比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干物质、脂肪、总能及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在对照组、D4与D5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D2组(P<0.05);花生粕替代豆粕及添加晶体或微囊氨基酸对罗非鱼体常规成分和必需氨基酸均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4.
以鱼粉和豆粕分别为主要动物性和植物性蛋白源,研究饲料中不同豆粕替代鱼粉比例对牙鲆幼鱼生长性能和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4∶1、3∶1、2∶1和1∶1四种不同动植物蛋白比的等氮等脂饲料配方,按配方制备试验饲料,分别表示为D1、D2、D3和D4。牙鲆幼鱼随机分配到12个设有循环水系统的玻璃钢桶内(900L),每3桶鱼饲喂一种饲料,每天投喂饲料2次,每次达到表观饱食,饲喂期为56d。以增重率(WGR)、饵料系数(FC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肝体指数(HSI)、肥满度(CF)、鱼体成分和饲料成本为依据,综合评价饲料中不同比例的豆粕替代鱼粉比例对牙鲆的饲养效果。通过测定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游离脂肪酸(FFA)、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研究饲料中不同豆粕替代鱼粉比例对牙鲆蛋白质代谢和脂肪代谢的影响。随豆粕比例的增加,WGR、PER和SGR逐渐降低,FCR逐渐增加,当饲料中豆粕比例在24%以上时差异显著(P<0.05);HSI逐渐增加,且D1组显著低于其他...  相似文献   

15.
大口黑鲈幼鱼饲料中白鱼粉与两种豆粕的适宜配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8种等氮、等能和等脂的饲料,以实验鱼的生长、体组成、饲料效率、非特异性免疫和血液学参数作指标,评定大口黑鲈幼鱼饲料中去皮豆粕和酶解豆粕分别替代白鱼粉的可行性和适宜配比。在4水平的去皮豆粕饲料(D1~D4)和酶解豆粕饲料(E1~E4)中,白鱼粉和两种豆粕的配比均分别为45∶5、40∶12、35∶18和30∶25。用上述8种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5.32±0.05)g的大口黑鲈,每饲料设3个重复,每重复35尾鱼。采用表观饱食投喂,每天饲喂2次(8:00和16:00)。结果显示,各组之间实验鱼的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当去皮豆粕和酶解豆粕在饲料中的含量分别高于5%和12%时,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随着饲料中白鱼粉含量从45%降低至30%,饲料的蛋白质和脂肪消化率显著升高;同时,全鱼、肌肉和内脏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均呈显著降低,但脂肪含量却显著升高;肝体比和肝糖含量显著降低;实验鱼的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血清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但血清补体活性无显著差异;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但红细胞数差异不显著。实验表明,大口黑鲈幼鱼饲料中白鱼粉与去皮豆粕的合适配比为45%和5%,而白鱼粉与酶解豆粕的合适配比为40%和12%;豆粕经酶处理后能去除其中的部分抗营养因子,可替代饲料中11%的白鱼粉。  相似文献   

16.
周晖  陈刚  林小涛 《水产科学》2012,31(6):311-315
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D1组以全鱼粉作为蛋白源,D2、D3组分别用脱脂豆粕替代10%和20%鱼粉,D4组以啤酒酵母粉替代10%鱼粉,D5组以玉米蛋白粉替代10%鱼粉,投喂体质量30~38g的幼鱼5周,研究3种蛋白源替代饲料中的鱼粉蛋白对大规格军曹鱼幼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D3组体质量、质量增加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D1组(P0.05),而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D3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D1、D5组(P0.05),肌肉灰分含量则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其他各组全鱼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D3组肝体指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各组的脏体指数、肝脏脂肪含量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果提示,3种蛋白均可替代饲料中10%的鱼粉蛋白而不产生显著影响,但替代比例达到20%,就可能对大规格幼鱼的生长、饲料利用、体成分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绝对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肥满度的影响.试验共设4组不同的投喂频率:1、2、3和4次/d,每次投喂体重的6%,每隔20天取样检验一次,试验周期为80天,试验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绝对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肥满度有显著的影响(P<0.05),其中饲料转化率和肥满度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升高.根据试验结果,建议最佳投喂频率应该是3次/d.  相似文献   

18.
本养殖试验是为了示范在中国南京地区利用豆粕型全植物蛋白饲料从大规格鱼种养殖奥尼罗非鱼商品鱼而进行的.试验鱼放养在3口2.5亩(0.17公顷)大小的池塘内,放养密度为罗非鱼900尾/亩,并搭配放养鲢鱼100尾/亩(即罗非鱼13500尾/公顷和鲢鱼1500尾/公顷).经127天饲养,罗非鱼从大约19克/尾长至平均363克/尾.养殖至可收获规格的平均毛产量为红罗非鱼271千克/亩(4062千克/公顷)和白鲢54千克/亩(815千克/公顷).罗非鱼的平均饲料转化率为1.58∶1.由于杂交罗非鱼在3口池塘中过度繁殖,其鱼产量和饲料转化效率显著低于正常情况.由于疏忽而被放养入试验鱼池的鳙鱼与罗非鱼产生了争食,也使罗非鱼的养殖产量低于正常.由于过度繁殖问题,杂交罗非鱼没有达到500克的目标商品规格.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养殖场放养的杂交罗非鱼鱼种质量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9.
实验以6种植物蛋白源(谷朊粉、大豆浓缩蛋白、豆粕、棉籽蛋白、花生粕和玉米蛋白粉)配比成复合植物蛋白源,以其替代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uer)饲料鱼粉蛋白,共设计9种实验饲料,分别为全鱼粉组(FM)以及替代鱼粉蛋白水平分别为20%(PP20)、30%(PP30)、40%(PP40I、PP40II、PP40III和PP40IV)、60%(PP60)和80%(PP80)组,旨在最大限度替代舌鳎饲料中鱼粉蛋白,而不影响鱼体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和肠组织结构形态。以初重为(255.21±0.79)g的半滑舌鳎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流水系统中进行9周摄食生长实验,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桶放养15尾鱼。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实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摄食量、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和成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后对鱼体粗蛋白和水分含量以及血浆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当复合植物蛋白源替代高比例鱼粉蛋白时,显著降低鱼体粗脂肪和血浆胆固醇含量(P0.05),且肝体比随植物蛋白源的添加而降低,PP30组显著低于FM组(P0.05);另外,4个PP40组相比,PP40III组的脏体比显著高于其他3个40%替代组。复合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比例不超过60%时,对半滑舌鳎后肠组织结构无损伤或仅有轻微损伤,而PP80组后肠绒毛出现严重损伤现象。以上结果表明,复合植物蛋白源可以有效替代80%的鱼粉蛋白而不影响半滑舌鳎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但综合考虑鱼体生理生化和肠道组织结构指标,认为在半滑舌鳎饲料中复合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比例不宜超过60%。  相似文献   

20.
刘伟  文华  蒋明  吴凡  田娟  杨长庚  黄凤 《水产学报》2016,40(5):751-762
为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与投喂频率对罗非鱼生长及生理健康的影响,采用2×3双因子实验,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36.27%和26.02%)与投喂频率(1、2和3次/d)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体成分、血清指标和肝胰脏结构的影响。养殖周期为42 d,结果表明: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实验鱼的末体质量(F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肥满度(CF)、去内脏全鱼灰分(EWA)、内脏水分(VM)、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摄食率(FI)、脏体比(VSI)、饲料成本(FC)、去内脏全鱼粗脂肪(EWF)、内脏粗脂肪(VF)、肝胰脏粗脂肪(HF)显著降低(P0.05);随投喂频率的增加,实验鱼的FW、WGR、SGR、肝体比(HSI)、CF、FC、EWF、VF、HF,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水平(TCHO)、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K)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FE、蛋白质效率(PER)、去内脏全鱼水分(EWM)、EWA、VM、肝胰脏水分(HM)显著降低(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FW、WGR、SGR、VM和HDLC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投喂26.02%蛋白质水平饲料的实验鱼,肝胰脏细胞肿大变形,呈现透明的空泡化,出现细胞核偏移;而投喂36.27%蛋白质饲料的实验鱼,大多数肝细胞胞浆清晰,可观察到的肝细胞空泡面积较小。综合考虑,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6.27%是适合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其适宜的投喂频率为2次/d以上,可根据罗非鱼市场情况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