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SA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仔猪内脏分离到一株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毒株,该毒株能在Marc-145细胞上增殖致细胞病变,该病变能被PRRSV美洲型阳性血清所抑制,不被乙脑病毒、猪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经美洲型PRRSV荧光抗体染色呈阳性反应,电镜观察到直径55nm左右的病毒粒子,属RNA病毒,接种阴性仔猪未见临床症状异常,但血清学阳性。命名该分离毒为PRRSV-SA毒株。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江西某猪场部分母猪陆续发生皮肤痘斑的病原,根据猪痘病毒(AF410153.1)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采用PCR方法从发病母猪皮肤痘痂中扩增到猪痘病毒P35基因,与猪痘病毒参考毒株(AF410153.1)P35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说明该场母猪皮肤出现的痘斑是由猪痘病毒引起.利用PK15细胞从皮肤痘痂中分离到1株猪痘病毒,该毒株能在PK15细胞中连续传代,不产生严重的细胞病变(CPE).采用间接ELISA方法对该场的10头母猪和8头肥猪血样进行猪痘病毒抗体检测,母猪和肥猪血清中猪痘病毒抗体阳性数分别为5头和4头,阳性率为50%.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2008年河南省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PRRSV)流行株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以了解免疫猪群发病的原因。【方法】从河南省猪场采集发病猪的血清和组织,采用Marc-145细胞对其中的PRRSV进行分离及初步鉴定。应用RT-PCR法对分离株进行扩增,并构建克隆载体,对阳性质粒测序后进行ORF5基因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同时对分离毒株进行非免疫猪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结果】从发病猪组织和血清中分离到1株PRRSV(HN-08株),其可引起Marc-145细胞产生细胞病变(CPE),可在Marc-145细胞中稳定传代,能被PRRSV高免血清特异性中和;从人工感染发病猪组织和血清中均分离到PRRSV。RT-PCR得到与预期大小相符的特异片段,提交NCBI鉴定为HN-08株,属美洲型PRRSV。【结论】从河南省发病猪体内分离的HN-08株属美洲型PRRSV,对猪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可引起Marc-145细胞产生CPE,病毒滴度TCID50为105.1/mL。  相似文献   

4.
猪伪狂犬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南某发病猪场大批死亡仔猪的脾、肾及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猪伪狂犬病毒(PRV)毒株,该毒株经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后,接种PK-15细胞能够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且能被PRV阳性血清中和.病毒对氯仿、乙醚敏感,56℃水浴30 min能使其灭活.将所分离的病毒接种家兔和小鼠,均出现明显的伪狂犬病临床症状.PCR鉴定结果表明,用gp50基因序列引物能够从该毒株上扩增出目的条带,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5株PRV毒株进行比对分析,同源性达99%.证实所分离病毒为猪伪狂犬病毒.  相似文献   

5.
 从扬州郊区某鹅场死亡的、具有小鹅瘟典型病变的雏鹅肝、脾、肠病料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过试验鉴定,该毒株能与小鹅瘟阳性血清发生沉淀反应,通过电镜可以观察到典型的细小病毒样粒子;人工感染雏鹅,可引起发病和死亡,并与自然病例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该毒株的鹅胚半数致死量(ELD50)为106.160.2 mL,最小致死量病毒致死鹅胚的平均时间(MDT)为93.6 h;结果表明,该野外分离病毒为小鹅瘟强毒株,命名为YZ-0703株。  相似文献   

6.
从一育肥猪早、中期生产状况差的猪场收集猪血清214份,采用猪细小病毒(PPV)特异性检测引物进行PCR检测,选取1份阳性血清接种猪睾丸细胞(ST)进行PPV分离、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PPV部分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15、16、17、18、22周龄猪血清中均检测到PPV,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0%、40%、20%、15.4%、9%,而从2~14及24周龄的猪血清中没有检测到PPV;病毒分离和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血清中分离的PPV在ST细胞上传到第5代能够出现较稳定的细胞病变(CPE),病毒血凝效价为28;PPV部分基因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PPV毒株序列同源性在98%以上,其中与201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时乐[1]分离的YL毒株同源性高达99.1%。以上结果证实本研究分离到PPV,且说明PPV在采样猪场的保育后期和育肥前、中期猪血清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7.
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NJ株毒种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防控猪细小病毒病,进行了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毒种研究。将南京某猪场初产母猪流产胎儿的脾、肺等组织病料处理后接种ST细胞培养,获得了1株猪细小病毒强毒,将分离毒株适当稀释接种ST细胞,经3轮蚀斑纯化获得1株纯净的猪细小病毒NJ株(PPV-NJ株),作为疫苗毒株。将NJ株接种ST细胞培养连续传15代,每代次病毒效价均不低于1 ml 107.25TCID50、血凝素效价不低于29。选择第5代病毒液,灭活后与矿物油佐剂混合乳化制成灭活疫苗,以不同剂量分别免疫豚鼠和后备母猪,用血凝抑制试验(HI)和ELISA检测抗体效价。分别用剂量0.125 ml、0.250 ml和0.500 ml疫苗免疫豚鼠28 d后,各免疫组HI抗体效价均高于28,0.5 ml组HI抗体效价高达211,ELISA抗体均显示阳性(OD630≥0.32),分别用剂量0.5 ml、1.0 ml和2.0 ml疫苗免疫后备母猪后,HI检测结果显示,3个剂量组免疫后1周HI抗体效价高于26,3周后达峰值,至免疫后4个月略有下降,2.00 ml剂量组HI效价最高(211.75)。ELISA检测结果显示,各剂量组在免疫后1周均转阳(OD630≥0.32),免疫后4~18周均维持较高水平。HI抗体效价和ELISA抗体水平与免疫剂量均呈正相关性。结果显示,利用NJ株病毒制备的灭活疫苗具有抗体产生快、效价高等特点,显示出良好的疫苗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8.
正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猪传染病,广泛存在于猪群中,以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产、产木乃伊胎为特征。1病原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是猪细小病毒病,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自主型细小病毒,本病毒一般只能在来源于猪的生长分裂旺盛的细胞上增殖,其体外复制是杀细胞性的,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隆起、变圆、最后许多细胞碎屏黏附在一起使受感染的细胞单层外形不整,程"破布条状"。  相似文献   

9.
从江苏某发病猪场采集的母猪流产胎儿脑组织样本中成功分离到一株猪源乙型脑炎病毒(JEV)毒株,并对该毒株的相关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利用BHK-21细胞传代和脑内接种小鼠方法,对疑似阳性病料做病毒分离。通过RT-PCR,CPE和IFA等方法对JEV分离株进行鉴定,并测定其TCID50。结果成功分离获得一株JEV毒株(JEV JS01株),该毒株能够在BHK-21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TCID50为每1 m L107.0,免疫荧光检测可观察到JEV特异性荧光。RT-PCR扩增E基因并测序分析表明,与Gen Bank中登录的JEV毒株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属基因Ⅲ型。小鼠致病力试验表明该分离株对易感动物具有较高致病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乙脑病毒流行病学与疫苗免疫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河南省某猪场疑似猪伪狂犬病发病仔猪的脑及内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并进行了鉴定。该分离毒株在PK15细胞上连传5代,出现典型细胞病变;在电镜下可见到典型的伪狂犬病病毒粒子;能被伪狂犬病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病毒接种于家兔和小鼠,均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发病症状;提取所分离病毒的DNA作为模板,应用特异性引物,以PCR方法可扩增出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的特异性片段。  相似文献   

11.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17.
18.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选择碳源(玉米粉)、氮源(蛋白胨)、pH、温度、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采用L27(55)五元二次回归正交试验,液态培养鸡腿菇菌丝体.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鸡腿蘑菌丝体酯酶(EST)同工酶在不同培养条件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