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数字     
正甘肃敦煌普氏野马种群扩大到60匹普氏野马原产于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北塔山和甘肃、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一带,其野生种群于20世纪60年代灭绝。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实施了"野马返乡计划",陆续从欧洲引回普氏野马,在新疆、甘肃进行繁育,并进行野外放归试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西湖保护区是普氏野马适生区,2010年、2012年两年,28匹  相似文献   

2.
<正>为了更好地保护普氏野马这一被世人誉为"活化石"的珍稀物种,科学监测普氏野马野放后的适应情况,特别是体质状况,自治区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对有蹄类动物的体质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最适合放归普氏野马的评价方法,并对普氏野马不同阶段的体质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为更好地做好普氏野马野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放归普氏野马体质状况评价方法1.1有蹄类动物营养状况的一般评价方法有蹄类动物营养状况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常见  相似文献   

3.
吴克明 《甘肃林业》2012,(5):F0003-F0003
9月6日上午, 甘肃省在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放归21匹普氏野马和4峰野骆驼。这是甘肃省第二次放归普氏野马、全国首次试验性放归野骆驼活动。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张希武司长、严旬总工程师,省林业厅高清和厅长、樊辉副厅长和武  相似文献   

4.
敦煌西湖保护区放归的普氏野马、野骆驼已经历了第4个寒冷的冬天,并于2013年春、夏两季新繁殖了3匹幼马、2峰驼羔,为了确保今年普氏野马、野骆驼安全越冬,管理局为此特采取了三项措施,为放归的野马、野骆驼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正>1878年,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中国新疆发现了世界上最后一批野马,取名普氏野马。而在此前,全世界普遍认为野马已经绝迹。普氏野马演化史长达五六千万年,保留着马的原始基因,是地球上唯一存活的一种野生马,其科学研究价值不亚于大熊猫、鸭嘴兽等"活化石"。上世纪末,在欧洲流亡百年之后,野马终于回到它的家乡,并被成功放归中国西部原野。  相似文献   

6.
正普氏野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着6000万年的进化史,是比大熊猫还珍稀的濒危物种。作为世界上唯一现存的野生马,其保护工作在我国历来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是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普氏野马放归地——新  相似文献   

7.
<正>普氏野马是世界上唯一保留着6 000万年基因的珍稀马种,被誉为"活化石"。上世纪70年代,新疆普氏野马灭绝。野马重引入及野放工程的实施,对野马种群的恢复和遗传多样性的丰富有着重要意义。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自1986年成立以来,经过30多年的野马饲养管理、繁殖、疾病防治、行为活动、生理生态、野化放归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野马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截至2018年底,新疆野马  相似文献   

8.
从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次传来喜讯,在保护区半放养条件下的普氏野马顺利产下3匹小马驹,经野马管理人员蹲点监测,新产下的3匹小马驹体格健壮,表现出了极强的野生适应能力。这也是安西自然保护区继去年新产下2匹普氏野马后,今年又成功繁育的第二批普氏野马。  相似文献   

9.
<正>普氏野马有6000万年的进化史,原分布在中国新疆、甘肃、内蒙古和蒙古国一带,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世界上原有300多种野马中唯一幸存下来的物种。由于种种原因,普氏野马至今无纯野生个体存在。历经40年的人工繁育,卡拉麦里作为野马的故乡,从最初国外引进的24匹野马,已繁育出数百匹野马,平均繁殖成活率居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10.
<正>在公元10世纪,西藏的僧人就描述过普氏野马。据《蒙古秘史》记载,在1226年左右,成吉思汗的马曾被一群普氏野马惊翻。100多年前,普氏野马曾成群结队,驰骋在广阔的戈壁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自英、俄、法、德等国的探险队大规模捕猎普氏野马,对其进行圈养。到20世纪60年代,蒙古国野外的普氏野马灭绝了,奔腾  相似文献   

11.
巴音温都尔沙漠是我国北方干旱气候带典型的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生态建设和植被恢复对巴音温都尔沙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为重要.本研究以巴音温都尔沙漠梭梭、唐古特白刺、球果白刺、盐爪爪、膜果麻黄群落土壤为试验对象,对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土壤物理性状和持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群落中土壤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与土壤非毛管...  相似文献   

12.
中亚紫菀木(Asterothamnus centrali-asiaticus)为半灌木超旱生植物,为亚洲中部特有种,广泛分布于亚洲中部荒漠区,但形成群落的较少。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和内蒙古的荒漠地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85;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85;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1992),喜生于疏松的砂砾质冲积扇和洪积土壤上。常沿干河床和流水线形成群落,也生于石质丘陵和山前洪积坡地上(中国饲用植物编辑委员会,  相似文献   

13.
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 Kom)是祁连山生态系统建群种之一,通过苗床地选择、苗床设置、种子的选择、种子处理、种子催芽等研究,提出一套祁连圆柏育苗技术体系.通过苗后物候观测及样地调查,研究了祁连圆柏苗木生长节律和影响苗木生长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祁连圆柏1~2年生幼苗年生长过程为全期生长型,3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樟子松、柽柳种源收集区进行杂草防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0%迪林飞达可溶性粉剂每667 m2用药量300~400 g,兑水60 kg,对防除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樟子松种源收集区杂草效果都在85%以上;10%草甘膦水剂在防除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樟子松种源收集区杂草效果也极显著,而且对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樟子松无药害;3种除草剂对柽柳都产生药害,只是药害大小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森林土壤的水文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受立地水热条件的影响和自然、历史干扰,多世代演替共存,分布占祁连山3个垂直气候带,主要由湿性灌丛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干性灌丛林4种类型组成,6个林型即湿性灌丛林、藓类青海云杉林、灌木青海云杉林、草类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干性灌丛林。调查研究表明,各类森林枯落物(层)的现存量,组成成分、持水率、持水量等均不相同。森林土壤矿质层的主要物理性质因森林类型而不同,并均随着土壤的深度呈某种规律性的变异。森林土壤的持水量主要受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在祁连山林区,森林土壤的持水量较非林地(牧坡草地)土壤为高,在各森林类型中青海云杉林和灌丛林的持水量,较祁连圆柏林为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张掖市龙渠国家青海云杉、祁连圆柏良种基地杂草种类,制定有效的防控对策,于2008-2009年对青海云杉、祁连圆柏良种基地内的杂草进行了大面积调查,基本摸清了该林木良种基地杂草种类、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调查结果显示:该基地共有23科58属71种杂草,其中以禾本科、菊科、十字花科杂草为主的3科16种杂草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7.
麋鹿在我国经过37年的繁衍、复壮及野外放归,目前麋鹿种群已全面覆盖历史分布区,分布地点从重引入时的2个增至现在的89个迁地保护场所,种群数量已逾1.2万只,其中建立6处野生种群,数量达5 258只。从重引入到成功放归野化,中国麋鹿保护已成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的范例。麋鹿放归野化成功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选择放归地,通过介绍我国麋鹿放归野化的概况,并针对放归地的适宜性开展评估,主要包括天然植被资源可利用性、天然水资源的水质和水量、疾病风险、种间竞争、人鹿冲突、捕食天敌、突发自然灾害等,为我国麋鹿放归野化标准化管理提供依据,为其他物种放归野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KalamailiUngulateReserVe(88"30,-90o001E,44o46,-46o00'N),beingfoundedin1982andcovering17,000km',issituatedinsoutheasternDzungariaBasininXinjiang.Wildass(Equushemionus)andGoitredgazelle(GazedssUbgutturosa)arerankedrespectivelyasclass1and11proteCtedanimalsinChina11].ThereservebelongstoinlandlowhillydesertwitheXtremehotsumm\erandcoldwinter.Thevegetationfeaturepresentsscarcecoverage,dwarfplantsandlowbiomes.DominantplantsareHaIOXyIOnammodondfon,ReaumUfissoogaFI'Ca,Art6miSiBsp…  相似文献   

19.
甘西鼠尾草生物学特性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甘西鼠尾草的药用价值、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生境分布及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为甘西藏鼠尾草这种常用药用植物资源,在西藏得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The food habits of Wild ass (Equus hemionus) and Goitred gazelle (Gazella subgutturosa) in kalamaili Ungulate Reserve in autumn was described,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conducted in 1992. Wild ass was much concentrated around water sources, and had more food resource than Goitred gezelle. The quagmires in the reserve were critical conditions as food and water bases for both species. In terms of present survey, it was estimated that 680 Wild ass and 8840 Goitred gazelle lived in this reserve. (Responsible Editor: Zhu Ho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