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了播期、密度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其他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与黄籽油菜粒色变化关系密切,随着播期的推迟,甘蓝型黄籽油菜黄籽度先升高后降低.正常播期范围内,早播有利于提高种子含油量.随播期的推迟,甘蓝型黄籽油菜的胚蛋白质含量却呈上升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甘蓝型黄籽油菜皮壳率逐渐增加而皮壳含油量和皮壳纤维素含量则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8个不同来源的甘蓝型黄籽油菜基因型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氮素水平下粒色及其他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结果发现,施氮可使甘蓝型黄籽油菜黄籽度明显提高,但同时种子含油量有下降趋势;施氮后多数基因型的胚蛋白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密度对黄籽油菜粒色、种子含油量的影响因基因型而异;密度对胚蛋白质含量有负效应,即密度加大,胚蛋白质含量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8个不同来源的甘蓝型黄籽油菜基因型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氮素水平下粒色及其他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结果发现,施氮可使甘蓝型黄籽油菜黄籽度明显提高,但同时种子含油量有下降趋势;施氮后多数基因型的胚蛋白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密度对黄籽油菜粒色、种子含油量的影响因基因型而异;密度对胚蛋白质含量有负效应,即密度加大,胚蛋白质含量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粒色与含油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传统方法对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进行粒色分级,测定其皮壳率、籽粒含油量、皮壳含油量、胚含油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籽粒含油量为目标性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粒色与籽粒含油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519**),与皮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08**);粒色与籽粒含油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71169。甘蓝型黄籽油菜含油量明显高于黑籽油菜的含油量;皮壳率对含油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10个甘蓝型油菜品系为材料,分析了同一遗传背景的黄籽和黑籽在皮壳率、皮壳含油量和种子含油量等3个性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同一遗传背景下,甘蓝型油菜黄籽比黑籽油菜皮壳率低2.88%,皮壳含油量和种子含油量分别高1.99%和0.87%,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不同来源甘蓝型黄籽油菜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7个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系为材料,按Griffing方法Ⅱ配制28个组合进行试验,考查了皮壳纤维素含量、种子含油量、皮壳含油量、胚含油量、胚单宁含量、胚蛋白质含量、单株粒重、黄籽度、千粒重等9个性状。方差分析表明,重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9个性状组合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皮壳纤维素含量、种子含油量、皮壳含油量、胚含油量、胚单宁含量、千粒重、黄籽度在亲本间差异显著;进一步进行9个性状间的相关分析,以种子含油量与胚蛋白质含量为目标性状进行通径分析。该文还就油菜品质育种提出一些观点,作为甘蓝型黄籽油菜育种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理位置与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供试材料甘蓝型黄籽油菜杂交种“渝黄1号”分别种植在7个不同经纬度的生态点,研究了地理位置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度与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的变化有一定关系,随着纬度的升高,甘蓝型黄籽油菜黄籽度逐渐增加,粒色变淡,表明高纬度可能不利于种皮色素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供试材料甘蓝型黄籽油菜杂交种"渝黄1号"分别种植在7个不同经纬度的生态点,研究了地理位置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度与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的变化有一定关系,随着纬度的升高,甘蓝型黄籽油菜黄籽度逐渐增加,粒色变淡,表明高纬度可能不利于种皮色素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播期、密度两栽培因子影响高油夏大豆的产量和脂肪含量,在夏直播条件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粒数、粒重、每荚粒数均呈减少的趋势;群体产量随着播期的延迟而降低,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籽粒脂肪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适期早播、合理密植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和脂肪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播期、密度两栽培因子影响高油夏大豆的产量和脂肪含量,在夏直播条件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粒数、粒重、每荚粒数均呈减少的趋势;群体产量随着播期的延迟而降低,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籽粒脂肪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适期早播、合理密植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和脂肪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利用6×6半双列杂交和24个品种(系)单因素遗传设计,分别研究了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及与其他性状之间的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加性和显性两种基因效应控制,上位性作用不存在;平均显性度为0.856,即呈部分显性;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74.77%和57.24%。蛋白质含量与单株籽粒产量、亚油酸、芥酸均呈不显著负偏相关;与含油量呈显著负偏相关;与千粒重、亚麻酸、油酸均呈不显著正偏相关;但与幼苗期和始花期植株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力呈极显著简单正相关。最后还讨论了培育高蛋白质、高产量、高含油量、低芥酸与低硫代葡萄糖甙品种的可能途径。笔者认为,通过提高品系的硝酸还原酶活力,有可能使高蛋白质含量与高油含量之间的负相关矛盾得以缓解;利用轮回选择育种方法,可能有利于打破性状间的不利连锁,培育出理想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各一个品种的种子蛋白及氨基酸组分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大豆育种及其基因文库的构建提供一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13.
当施氮量已定时,增加小麦生育前期施氮比例,可增加冬前分藥和有效穗,每穗粒数虽略有减少,但总粒数增加,因而产量较高。后期施氮比例增加。每小穗粒数和每穗粒数均有所增加,但因有效穗减少而不增加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也较低。拔节孕穗肥施氮比例增加,增产效果最好。孕穗期植株含氮量较高,氮/糖比较大时,产量较高,在施用有机氮底肥的情况下,苗期施氨较作底肥增产。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夏大豆地方品种资源特点及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大豆地方品种资源的区域特点、产量及品质性状的选择潜势。与长江下游资源相比,中游资源具前期长、植株高、百粒重小、蛋白质含量高而油分含量低、多数性状变异较小的特点,小区产量与每英粒数及其它英性状显著正相关,而与生育前期、生育后期及百粒重无明显的关系。两地资源的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均无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油分含量均负相关。五个分区资源在产量、蛋白质含量及株型性状上存在差异,油分含量差异不明显。中游地区的小区产量GCV、h_B~2都较高,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油分含量、蛋白质含量的GCV低、h_B~2高,选择响应较大,但仍有必要创造变异。  相似文献   

15.
对新疆116份海岛棉棉仁蛋白质、脂肪含量的研究表明,二者平均含量分别为33.12%、40.37%.其高低与品种类型、棉子被绒情况、种子大小和株型等有关.趋势是:自育品种(系)、毛子、籽指小、零式果枝等品种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推广品种、光子、籽指大、长果枝等品种的脂肪含量较高.吐鲁番地区是新疆海岛棉高脂肪区,喀什地区为高蛋白区.蛋脂总量在品种间、地区间表现稳定,平均为73.50%,较少受环境因素影响.筛选出蛋白质、脂肪及其总量较高的种质12份.  相似文献   

16.
钾肥对春玉米籽粒建成与品质形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掖单13为材料,在其授粉后,定期测定钾肥区和对照区籽粒鲜重、干重、体积、水分及粗脂肪、粗蛋白质、淀粉、可溶糖等营养成分含量.建立了钾肥区和对照区的数学模型.籽粒干重、鲜重的累积过程用Logistic方程定量的表达.籽粒体积,含水量变化用一元三次式方程反映较好,而籽粒粗蛋白质、粗脂肪、淀粉的形成过程符合倒数方程.二者变化规律相同,但籽粒和营养成分形成强度不同.钾肥可显著提高籽粒灌浆速率,成熟期,使籽粒百粒干重增长1.66克.钾肥能显著提高籽粒中粗蛋白质、淀粉、还原糖、水溶性糖、蔗糖含量,成熟时,钾肥区比对照分别提高8.8%、2.4%、33.3%、29.6%、81.5%.证明钾是名副其实的“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对迟播油菜氮素利用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长江流域多熟制模式下,油菜播种推迟,引起产量低、品质差。为探究施氮量对迟播油菜氮素利用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施氮量下迟播油菜产量构成、农艺性状、养分积累、籽粒品质,以期探明迟播油菜最佳施氮量。【方法】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油杂19为材料,在湖北应城、黄冈进行大田裂区试验,设置2个播期(常规播期S1,10月10日;迟播S2, 11月10日)为主区,4个施氮量(N0:不施氮肥;N1:12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为副区。【结果】(1)迟播(S2)显著降低油菜籽粒产量,增加氮肥施用量,不同播期油菜单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及千粒重均有显著上升趋势,与N0相比,在N1、N2和N3处理下,籽粒产量在常规播期下两地平均增加31.9%、68.6%和79.8%,在迟播下两地平均增长36.0%、82.3%和87.3%;(2)播期推迟,油菜根颈粗、株高、分枝起点高度和根系干重均显著下降,地上部干重增加,根冠比下降。增加氮肥施用量,不同播期油菜根颈粗、株高及分枝起点高度增加,地上及根系干重均上升,但根冠比呈现下降趋势;此外,与N0相比,在N1、N2和N3下,倒伏角度在正常播期下两地平均增加162.7%、254.7%和374.7%,在迟播下两地平均增长105.5%、208.7%和303.1%,即增施氮肥加重了倒伏的发生;(3)推迟播期,油菜根系氮含量和氮积累量均下降;籽粒氮含量上升而氮积累量下降、含油率下降;茎秆、角果壳氮含量变化不显著,但氮积累量显著上升。增加氮肥施用量,各部位氮含量和氮积累量增加,含油率下降,但产油量呈上升趋势,在240 kg·hm-2施氮量水平时,产油量在两个播期下均达最大,应城分别为1 830.5和1 534.5 kg·hm-2,黄冈分别为1 535.1和1 220.0 kg·hm-2。籽粒氮素利用率也达最高,应城分别为34.88%和31.14%,黄冈分别为27.95%和25.48%。籽粒氮素利用率与籽粒产量和产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伏角度不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提高籽粒氮素利用率提高籽粒产量和产油量,同时不加重倒伏发生。【结论】增加氮肥施用可提高迟播油菜产量,但氮肥施用应控制在240 kg·hm-2左右,以控制倒伏进一步加剧,并获得最大产油量。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播期、密度和施氮量等主要栽培措施对玉米笋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经计算机分析模拟,获得了研究因子与产量、质量指标的数学模型,筛选了高产优化方案,解析了各因子对产量和质量诸指标作用的强度和规律,讨论了产量与单笋重,产量与蛋白质、脂肪及磷质含量的相互关系。试验证明:播期是影响玉米笋产量和质量的最关键因子;密度对产量、单笋重和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影响;施氮量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不明显,主要是通过播期和密度产生间接影响,施氮量对玉米笋的质量没有显著影响。氮效应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试验地肥力较高。  相似文献   

19.
黄籽双低杂交油菜油研9号保优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 ,油研 9号的保优栽培措施为 :移栽的适宜播期为 9月 4~ 11日 ,密度为 9万株 /hm2 ,氮、磷、钾的施用量分别为 180、15 0、2 10kg/hm2 ;直播的适宜播期为 9月 2 5日~ 10月 2日 ,密度为 2 4万株 /hm2 ,施氮量 (纯氮 )为 180kg/hm2 ;适宜的栽培措施不但能够提高产量 ,而且提高商品籽的品质 ,使其含油率达 44 .63 %~ 45 .0 0 %,蛋白质 (饼 )达 3 8.17%~ 3 8.3 8%,芥酸达 -0 .10 %~ 1.75 %,硫甙达 2 5 .96~ 2 7.2 9μmol/g饼。相关分析表明 :硫甙与芥酸、蛋白质、含油率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芥酸与蛋白质和含油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蛋白质与含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