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玉米一穴多株栽培模式是现阶段大幅度提高玉米单产的最佳途径,作为一项高产栽培技术,它改变了传统一穴一株的玉米单株种植模式,根据植物生长过程中根系相互竞争的特性,在一穴里种植三株以上玉米,最多不超过五株玉米,是把多株玉米变成一株玉米生长,实现玉米高产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是玉米种植的第三次革命。玉米一穴多株栽培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整玉米行距和株距,充分发挥每株玉米的边行优势,增加群体效应,把玉  相似文献   

2.
在选择适宜引黄高扬程灌区耐密植玉米品种的基础上,研究减穴增株种植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拔1500~1800m的引黄高扬程灌区,在相同肥水管理条件下,玉米宽窄行、减穴增株种植,每穴播种2~4株,较常规等行距、单株种植,平均增产1185~3930kg/hm2,增产率7.4~24.8%。一穴2株种植,种植密度为88050株/hm2时,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百粒重达最高为580.7粒、36.3g;一穴4株种植,种植密度为106200株/hm2时,产量达最高为19848kg/hm2,增产率24.8%。改进种植方式,提高种植密度,采用减穴增株种植技术,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玉米一穴双株与一穴单株种植模式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玉米一穴双株与一穴单株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种植密度的情况下,一穴双株种植的玉米比一穴单株种植的玉米单产高,高出的产量范围为333.3~1 428.6 kg/hm2,高出的百分比范围为3.4%~42.4%。对于一穴双株玉米种植模式,在7.50万~9.0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单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种植密度为9.00万株/hm2时,即行距为70 cm×70 cm,穴距为32 cm时,一穴双株种植的玉米单产达到最高值11 285.7 kg/hm2。  相似文献   

4.
在玉米耕作面积趋于饱和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单产,是玉米种植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玉米一窝双株栽培,是在常规单株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拉开栽培行距,每穴栽植两株玉米,以密植达到增产目的的种植技术。玉米亩种植密度在5500以上时,宜推广宽等行单株栽培方式;667m2种植密度在5500以下(含5500株)时,宜推广宽等行、宽窄行双株栽培方式,可以获得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5.
在选择适宜引黄高扬程灌区耐密植玉米品种的基础上,研究减穴增株种植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拔1 500~1 800 m的引黄高扬程灌区,在相同肥水管理条件下,玉米宽窄行、减穴增株种植,每穴播种2~4株较常规单株种植平均增产1 181.82~3 939.39 kg/hm2,增产率7.2%~24.8%。一穴2株种植,种植密度为88 050株/hm2时,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百粒重达最高,分别为580.7粒、36.3 g;一穴4株种植,种植密度为106 200株/hm2时,产量达最高,为19 848.48 kg/hm2。综合来看,采用减穴增株种植技术,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河套平原灌区玉米种植模式传统单一和再增产潜力较大等实际问题,于2018年在五原县进行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了一穴双株、一穴3株、无膜浅埋滴灌绿色种植、超高产种植和割苗种植5种种植模式对玉米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显著,无膜浅埋滴灌绿色种植模式下,玉米株高表现良好;一穴双株和超高产种植下,玉米植株叶片数和叶面积指数以及果穗性状表现最好。在产量方面,一穴双株种植模式增产效果最显著(P<0.05),与其他模式相比,分别增产22.7%、37.4%、28.8%和15.9%。综上所述,一穴双株种植模式可作为河套灌区高产栽培模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相同密度下不同穴播模式及株行距配置对新疆玉米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 以玉米品种新玉59号为材料,在覆膜滴灌条件下,分别设置相同密度的1穴1株(H1)和1穴3株(H3)2种穴播模式,分析不同穴播模式及株行距配置下,玉米生育期内生物学性状指标及产量构成的变化。【结果】 在同一种植密度下, H3处理在拔节期的叶面积显著大于H1处理。H3在抽雄期、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比H1处理分别高16%、9%,光合势比H1处理分别高18%、25%;H1处理的株高为227.70 cm,茎粗为18.01 mm,比H3处理高11%和5%。H3处理的有效穗数、穗粒数比H1处理高10%、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1穴3株(H3)处理的产量为11 825 kg/hm2,较H1增产16%,且显著高于H1处理。【结论】 1穴3株种植模式显著促进了玉米叶面积的增长,延缓后期叶片的衰老,有助于后期光合产物的积累,抽雄期后叶面积指数、光合势提高,促进了玉米的生殖生长,提高了穗粒质量和玉米籽粒产量。在新疆玉米主产区,密度为139 500株/hm2(9 300株/667m2)下,1穴3株种植模式及适宜的株行距配置有利于实现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8.
正2016-2017年在我旗推广应用玉米一穴双株绿色增产技术,核心技术可概括为"一改、一增、一扩、一减、一控、两提高"。即改单株种植为一穴双株种植;选用耐密品种大幅度增加玉米种植密度,亩种植密度达到6000株以上,较玉米常规种植亩增加1500株左右;扩大玉米行距,改善玉米通风透光状况,实现群体密而不蔽;减少地膜使用量;控制化肥使用量;提高玉米产量和效益。一、玉米生产及科技推广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9.
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春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最佳种植模式,实现春玉米高产稳产,以桂单162为试材,4种行距配置方式为主处理,4种种植密度为副处理,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方式下的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密度互作的玉米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等行距60 cm、等行距75 cm、宽窄行80 cm×40 cm配置3 000 株/667m2密度栽培时玉米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在宽窄行90 cm×40 cm栽培时配置3 500 株/667m2密度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获得最高产量的玉米种植模式为宽窄行80 cm×40 cm + 3 000株/667m2。在实际的生产中,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实现增产目标。  相似文献   

10.
玉米一穴多株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是由裕民县吉也克乡2011年春季从河北引进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采用株行距40厘米×90厘米模式栽培,1穴3~4株,667米2株数6500株左右,通过加大行距,改善田间小气候,充分发挥玉米生产过程中通风采光效果,使其边行优势更加显著,茎秆粗壮,  相似文献   

11.
玉米是我国四大粮食作物之一,传统的玉米种植法是采用1穴多粒的方式,在1个穴里播种2~3粒种子,根据种子的出苗情况再通过间苗保留1株。近年来随着种子价格的提高,劳动力的紧缺,玉米单粒播种正悄然兴起。玉米单粒播种法是指玉米种子1穴播1粒,由株距行距确定密度玉米单粒播种技术是应用玉米精量播种机,按照玉米田间要求的留苗密度及行距、株距,准确播种,1穴1粒,确保“1粒种子1棵苗”的玉米播种技术。  相似文献   

12.
夏玉米一穴多株的栽培模式是指在一穴中栽植两株及两株以上玉米,在不减少穗粒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密度,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它与传统的一穴多株的种植方式相比,具有抗根倒性强、亩株数增多的优势。元氏县通过对比试验,确定了适宜一穴多株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和适宜种植密度,达到了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玉米套萝卜复播白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潞城市潞华办事处侯家庄村村民赵堂则,是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是远近有名的“科技迷”。2004~2005年,他在自家的1亩土地上采用“水果玉米套种萝卜,复播大白菜套种小油菜”的种植模式,进行了农业生产尝试,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现将该技术进行总结,以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一、种植模式以20厘米为垄距,60厘米为垄宽,每垄两侧种植2行玉米,株距25~30厘米,行距45~50厘米,每亩种植4500株左右,同时在玉米行间随意套种萝卜1000穴,萝卜、玉米收获后,复播大白菜,行距40厘米,定苗后株距40厘米,亩留苗4000株左右,在大白菜行间随意套种少量小油…  相似文献   

14.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空间布局方式对夏玉米品种郑单958灌浆速率和籽粒品质的影响。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9.3、8.1、6.9和5.7万株/hm~2,3种空间布局方式分别为等行距1穴1株、等行距1穴3株和宽窄行1穴3株。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籽粒灌浆过程并未受到显著影响,同一种植密度下,不同空间布局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籽粒灌浆。种植密度和空间布局方式对玉米籽粒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高种植密度(9.3万株/hm~2)能够显著降低籽粒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宽窄行1穴3株种植方式可以显著降低籽粒蔗糖含量。因此,可根据玉米消费者对产量和品质的需求进行相应种植密度和空间布局方式的调整,以提高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玉米是喜温、喜光、高产作物。它植株高大,根系发达,茎叶繁茂,产量高,需肥量大,同时对肥料反应敏感,在确定玉米施肥量时,应需综合考虑。当前的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应用比较广泛,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是在原有65cm小垄的基础上实行宽窄行的偏垄种植,垄间大小行距相间隔,小行距40cm,大行距90cm;或作130cm的大垄,垄上双行播种,行距40cm,同时增大种植密度,使密度由原来的4.5万株/hm~2左右,增加到6.75~7.50万株/hm~2,具有保墒、保肥、保温、增产、增收等特点。现将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选用优良品种以选用生育期适中、紧凑型玉米品种为宜,因紧凑型玉米的叶片上冲,受光好,适宜密植栽培。2种植地选择玉米适应性较强,对土壤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但具有需水、需肥量大、耐涝性较弱的特点。因此,种植玉米应选择中等以上肥力、土层深厚、土质疏松、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春播芝麻高产的最佳栽培模式,以芝麻品种冀航芝2号和冀9014为试材,栽培模式设一穴双株宽窄行(宽行行距80 cm、窄行行距60 cm,密度16.7万株/hm~2)、一穴双株等行距(行距80 cm,密度16.7万株/hm~2)和一穴单株等行距(CK,行距60 cm,密度13.5万株/hm~2) 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芝麻植株生长、根系发育、病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一穴双株栽培模式在株高、主茎始蒴高度、叶面积和根系发育上具有优势,病害发生种类和程度变化不大,茎粗、千粒重和单株生产力有所降低,但产量较高。在密度为16.7万株/hm~2的一穴双株栽培条件下,冀航芝2号和冀9014采用宽窄行种植的株高、叶面积、始蒴高度、根系发育、千粒重、产量等均优于等行种植,其中千粒重分别增加了8.3%和3.2%,产量分别增加了7.9%和5.6%。一穴双株宽窄行(80 cm-60 cm)栽培模式更适宜在春播芝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扩行减株栽培模式下会宁县旱作春玉米光合参数和根系分布的调控效应,以紧凑型先玉335和平展型豫玉22号为试验材料,在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下设置3个行距处理,即0.55 m(L1)、0.75 m(L2)、0.95 m(L3),研究光合特性、产量和根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先玉335在行距0.75 m处理下玉米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产量显著提高,产量比行距0.55 m处理高出2.76%,在行距0.75 m处理下的总根长、0~10 cm土层根长、0~10 cm土层表面积和干重、总根表面积、总根系干重最大;豫玉22号扩大行距对产量和根系分布的调控效应不佳。因此,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紧凑型品种可适当扩大行距,以改善田间光照分布、协调地上生长和地下根系分布,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8.
<正>在河北省试验探索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种植模式,该模式通过玉米宽窄行种植,在保持玉米亩株数与常规种植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在宽行间种植一定面积的大豆的种植方式。即玉米采用宽窄行播种,播种2行玉米,玉米大行距为160 cm,小行距为34 cm,株距17 cm。玉米宽行间种植3行大豆,大豆行距40 cm,株距10 cm,距玉米40 cm。玉米播种密度4 000株/亩,大豆播种密度10 000株/亩。  相似文献   

19.
抗虫杂交棉豫杂35适宜密度与行距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河南省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抗虫杂交棉豫杂35的适宜密度和行距配置。结果表明,在保留2~3个强势叶枝时,豫杂35以种植2.25万株/hm2配合行距1.20 m较为适宜,分别比1.50万株/hm2配合行距1.20 m、2.25万株/hm2配合行距1.00 m、1.50万株/hm2配合行距1.00 m、3.00万株/hm2配合行距1.20 m、3.00万株/hm2配合行距1.00 m的处理增产皮棉3.31%,4.42%,5.41%,8.63%,16.38%。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棉花叶面积系数(LAI)适中,冠层光分布合理,干物质分配到生殖器官的比例较大,单位面积的总成铃数较高。  相似文献   

20.
甘薯套种鲜食糯玉米种植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套种鲜食糯玉米种植模式:即甘薯每垄种植1行,株距33 cm,密度4.5万株/hm2左右;每隔8行甘薯于垄沟内套种1行玉米,株距33 cm,每穴点种3~4粒,留2株壮苗,密度1.5万株/hm2左右。介绍了该模式下甘薯的育苗技术、甘薯套种鲜食玉米种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