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不同比例的虾鳖混养模式过程中主要水质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并研究捕获时虾的产量及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虾鳖混养塘水体的氨态氮、亚硝酸盐、硫化物含量相对比较稳定,混养塘虾的平均体长、体质量明显优于对照塘,且虾的产量也高于对照塘。虾鳖混养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质,提高了虾的产量;混养塘中鳖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虾病原传播起到了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江汉平原常见厚淤泥小型池塘为研究对象,以放养鳙的混养池塘为对照,于2009年4-12月研究主养草鱼混养匙吻鲟的池塘中浮游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中蓝藻、绿藻的数量在试验期间较高,处于优势地位,但裸藻生物量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最大;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数量在6-8月份处于高峰期,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试验期间小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植物和小型原生动物)数量增加,并占据优势;氮磷比与绿藻、裸藻的生物量显著相关;匙吻鲟放养池塘中的浮游生物与鳙放养池塘中的差异不明显.可见,在江汉平原常见厚淤泥小型池塘中混养匙吻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2015,(4)
<正>1.鱼种池混养鱼种池混养沙塘鳢不仅培育了大规模鱼种,更重要的还可获得一定产量的商品沙塘鳢,进一步提高鱼种池的养殖效益。(1)夏花鱼种池混养以鲫鱼、草鱼种为主的鱼种池,主养鱼苗(体长2厘米左右)每亩(1亩=667平方米)放养160万尾左右,混养夏花沙塘鳢600~700尾;以鲢、鳙鱼种为主的鱼种池,主养鱼苗每亩放养150万尾左右,混养夏花沙塘鳢2O0~400尾。一般年终每亩可获大规格草、青、鲢、鳙鱼种250~400千克,获商品规格(30~50克)沙塘鳢10~20千克。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在池塘养殖生产中的效果,向大宗淡水鱼类混养池泼洒噬菌蛭弧菌,观察养殖池养殖水体的水温、pH值、NH3-N、亚硝酸盐、硫化氢等主要水质指标的变化及鱼的死亡情况。结果表明:蛭弧菌制剂对养殖水体的主要水化指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试验塘的NH3-N、亚硝酸盐值极显著低于对照塘(p0.01),而试验塘与对照塘的硫化氢、pH值差异不显著(P0.05)。在鱼病预防方面,蛭弧菌制剂使用后,能有效预防草鱼的赤皮、烂鳃和肠炎病,草鱼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正> 鱼鳖混养是为了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及水体各种生物饵料资源,发挥鱼和鳖的互利作用,提高水体利用率和水体渔产力的一种混养方式。鱼鳖混养的鱼类是以鲢、鳙鱼和其它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为主,适当搭配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投饵的重点对象是鳖,其次是草鱼。通过鳖和草鱼的代谢废物所含的富氮养分,繁殖浮游生物,供鲢、鳙鱼食用,因而饵料的利用比较经济。另外,鲢、鳙鱼吃掉了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净化水质,有利于  相似文献   

6.
为缓解网箱养鱼对承载水体造成的污染,以漂浮植物大藻(Pistia stratiotes L.)和满江红[Azolla imbircata(Roxb.)Nakai]为研究对象,设置满江红、大藻及混养三组生态网箱以及传统网箱,探究种植水生植物对网箱养殖长吻(?)氮磷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组生态网箱(满江红、大藻、混养)和传统网箱氮的回收率分别为38.43%、36.20%、36.14%和34.18%,磷的回收率分别为30.09%、29.01%、28.18%和27.00%,三组生态网箱的氮磷回收率显著高于传统网箱,而大藻生态网箱的氮磷回收率与混养生态网箱无显著性差异,满江红生态网箱的氮回收率与大藻及混养生态网箱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三组生态网箱间磷的回收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四组网箱之间的氮磷利用率无显著性差异。通过比较,满江红对氮磷移除效果优于大藻和混养,当网箱面积与满江红种植面积为1:24.64左右时,养殖长吻(?)网箱的氮和磷为零排放。  相似文献   

7.
人工植物床对外塘甲鱼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外塘甲鱼养殖水体中构建人工植物床,种植大薸、空心菜、泽苔、菖蒲等水生植物,定期检测养殖水体水质指标,植物收获时测定收获部分的氮磷含量及其生物量,计算植物氮磷移除量。结果显示,大薸、浮萍生长极具优势,空心菜长势旺盛。泽苔、菖蒲生长正常,第2年恢复生长。从植物氮磷含量及其生物量来估算,对植物刈割2次,可从处理塘1中带走氮约9069 kg,磷约915 kg;可从处理塘2带走氮约8086 kg,磷约855 kg。水质检测结果,总体趋势是空白塘水质比饲养塘好,植物床处理塘水体较对照塘水质好。在近一年的外塘甲鱼养殖过程中,植物床处理塘无需换水。一定面积的空心菜植物浮床是外塘甲鱼养殖水体修复的一项切实可行的原位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开发具有改善养殖水体富营养化作用的有益菌,从江苏连云港滩涂海水池塘分离到1个菌株,命名为HYHB-4,对其进行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并分析其16S rRNA序列,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研究了分离菌株对虾蟹混养围塘水环境中氮磷的纠正效应,结果显示,HYHB-4菌株中度嗜盐、嗜冷,最佳生长温度为25℃,超过35℃停止生长;在3%~5%Nacl中生长得率最高;菌株HYHB-4对虾蟹混养围塘水环境中的氮磷具有显著的利用转化和降解作用,其中亚硝态氮(NO2-N)下降幅度最大,施用HYHB-4制剂5 d后,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NO2-N质量浓度比起始水平分别下降77.19%、52.95%、85.27%;总磷(TP)和磷酸盐(PO4-P)比起始水平分别下降84.40%、84.67%。综上,分离的蜡状芽孢杆菌HYHB菌株-4对虾蟹混养围塘水环境中的氮磷具有纠正效应。  相似文献   

9.
正本地区作为渔业欠发达地区,渔业资源相对较少,但农村池塘、坑塘比较多,极适宜于泥鳅的小规模养殖,近几年来本地区的泥鳅养殖有较大的发展。在泥鳅养殖的同时,一些养殖户根据池塘养殖条件的不同,在泥鳅塘中混养鲤鱼、鲢鱼、鳙鱼,可增加经济收入2.775万元/hm~2,平均经济效益提高40%,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泥鳅养殖户调整养殖模式和品种结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现把泥鳅塘混养鲤鱼、鲢鱼、鳙鱼技术介绍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混养日本囊对虾Penaeus japonicus的适宜搭配比例,通过在刺参养殖池塘围隔中进行日本囊对虾生态混养试验,比较了不同密度搭配比例下刺参(10、15 ind./m~2,湿体质量为6.05 g±3.15 g)与日本囊对虾(0、2、4、8 ind./m~2,湿体质量为0.89 g±0.36 g)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经过4个多月的混养试验,刺参生长状况与混养日本囊对虾的密度大小无显著相关性,混养日本囊对虾对主养品种刺参的生长无显著性影响(P0.05);日本囊对虾的生长主要受自身养殖密度的影响,其密度越小,存活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与刺参混养的两个2 ind./m~2对虾密度组最终体质量(33.90、32.47 g),显著高于4 ind./m~2对虾密度组(25.48、25.16 g)和8 ind./m~2对虾密度组(20.29、21.63 g)(P0.05)。研究表明,综合分析产量与经济效益时,刺参搭配混养4 ind./m~2密度组的日本囊对虾经济效益最高,本研究结果可为参虾池塘生态混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