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眼大小年农业气象条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龙眼是亚热带地区的名贵水果,果肉鲜嫩.除鲜食外,又可制成桂元干、龙眼罐、龙眼膏、龙眼酱、龙眼酒和龙眼醋等.我国是龙眼的原产地,也是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产区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四川、广西、贵州和云南等省,其中闽、粤两省为主要产区.但是,龙眼产量很不稳定,大小年现象十分严重,这是多年来龙眼生产中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2.
龙眼角颊木虱发生规律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眼角颊木虱发生规律调查研究白栋梁(安溪县经作局362400)龙眼角颊木虱(CornegenapsyllasinicaYangetLi),又名龙眼木虱,是龙眼的一种新害虫.主要分布于福建和广东,福建省的龙眼产区,已知的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地区均有...  相似文献   

3.
套袋时期对‘立冬本’龙眼果实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建省晚熟龙眼品种'立冬本'果实为材料,研究果实采前套袋时期(盛花后80、95、110d)对龙眼果实生长发育、外观品质及果肉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采前套袋时期越早,则落果率越高;果实采前3个不同套袋时期都可以增加果实纵径、横径和单果重,提高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以及果肉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综合研究结果认为.'立冬本'龙眼果实的最佳套袋时期为盛花后110d.即果实采收前1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4.
龙眼是泉州市主要果树之一,其种植面积已达29613公顷,年产量在2000吨左右。近几年来,部分龙眼产区出现已投产龙眼不结果的情况。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龙眼不结果的主要原因,并相应提出了以杜绝或减少环境污染,加强果园管理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法,供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5.
龙眼幼果期荔枝蝽的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龙眼幼果期荔枝蝽(TessaratomapapilosaDrury)若虫密度与落果率的相关性及防治指标。结果表明,龙眼幼果期幼龄树及成龄树2龄若虫密度防治指标分别为1.6头/果穗和1.2头/果穗,而相应的有虫果穗率分别为33%和26%。同时,根据福建龙眼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产量、价格相应的虫口密度及有虫果穗率的防治指标,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许多龙眼园连年歉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栽培管理不善,树体内的营养素质和抗逆性差,在气候多变或异常情况下,易抽冬梢、冲梢、落果等。因此,要因立地条件、树势、气候实行科学管理,提高树体营养平衡和抗逆性,促进龙眼丰产、稳产、优质.本局经营的...  相似文献   

7.
龙眼是典型的亚热带果树,我省栽培已近千年历史,近几十年来,工厂、车辆废气排放以及植被的破坏,导致了地球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高,产生温室效应,结果使地球气候逐渐变暖、降酸雨等,使龙眼所处的环境,生态条件也相应改变,造成了龙眼落花落果严重,产量也大幅度下降,使果农遭受严重的损失。1、龙眼结果母校健壮生长是龙眼开花结果的基础,结果母枝粗壮,叶片粗厚,叶色浓绿,结果母枝的光合作用强,有机物质积累多,为龙眼生殖生长提供了营养基础。其结果母枝主要来自夏梢、秋梢,其夏、秋梢数量和质量严重影响来年龙眼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海南反季节龙眼采前落果普遍发生,严重制约了反季节龙眼产业的发展。而果柄分离力可以反映果实离层活动的状况,成为果实脱落进程的重要指标,但未见在龙眼上使用的报道。本研究以DS2-1000 gf和DS2-5000 gf型推拉力仪检测果柄分离力,并分析果实脱落过程中各项生理特性参数,旨在弄清龙眼果实脱落过程中果柄分离力与果实碳水化合物、呼吸速率和离层细胞壁代谢酶活性的关系。数据表明反季节龙眼果实脱落过程中,果柄分离力的变化范围为0~3000 gf,且果柄分离力低于1000 gf会导致果实呈现脱落趋势;落果率与果柄分离力呈现显著负相关性(r=-0.984,P=0.000);果实总糖和淀粉含量与果柄分离力呈现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P=0.005)和0.952(P=0.003);果柄呼吸耗氧速率与果柄分离力呈负相关性(r=-0.807,P=0.099);果柄离层纤维素酶和β-甘露聚糖酶活性也与果柄分离力呈显著分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36(P=0.019)和-0.954(P=0.002)。结果表明反季节龙眼果实脱落进程可用果柄分离力的变化体现,果实脱落进程伴随着果柄分离力的不断降低,与果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增加呈线性关系;脱落的发生与碳水化合物含量关系密切,而高的果实呼吸消耗,可能加快果实脱落进程。  相似文献   

9.
以3年生‘储良’龙眼盆栽树为试验材料,于花后28 d时采取模拟低温(昼夜15/10℃)处理,研究该处理对龙眼果实发育及其果皮过氧化氢(H_2O_2)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以常温(昼夜28/23℃)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模拟低温处理后的龙眼成熟果实单果重明显偏小、发育期显著增加,主要是延长了果实发育前期,但其累积落果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模拟低温期间,果实生长缓慢,落果较少,果皮POD、CAT活性与H_2O_2含量均低于对照;但从处理后43 d起开始解除模拟低温后,果实发育迅速,落果剧烈,果皮POD、CAT活性及H_2O_2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在果实发育中后期均明显高于对照。这表明,模拟低温抑制了果实生长、延长了果实发育期,温度骤然回升引起果皮H_2O_2的爆发及果皮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进而诱导了果实大量脱落。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突出产业优势扩大龙眼晚熟区域近几年来,龙眼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作为全国龙眼主产区之一,龙眼价格高低,对福建果农的影响不小。未来几个月内,福建省龙眼将陆续进入采摘季节。如何摆脱万年果贱伤农的困扰,成为果农们最大的心愿。龙眼价格年年走低,是否意味着龙眼产业已发展到了极限?笔者从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办了解到,虽然这几年所有龙眼产区种植面积都有了大幅度增加,但我国种植的龙眼,主要集中在闽粤桂琼四省区,即使挂果率正常,总产量也不过在100万吨左右,其中我省产量在20万吨左右。这样的产量,并没有超过消费者需求,…  相似文献   

11.
以福建省晚熟龙眼品种‘立冬本’果实为材料,研究果实采前套袋时期(盛花后80 d、95 d、110d)对龙眼果实品质和采后贮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采前3个不同套袋时期都可以可明显改善龙眼果实的外观品质,提高果肉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果实采前套袋提高了与龙眼果皮褐变密切相关的总酚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龙眼果实贮藏期间果皮褐变的发生;同时,果实采前套袋促进龙眼果实采后果肉自溶和病害发生,降低果实耐贮性,缩短龙眼果实贮藏期.综合研究结果认为,果实采前套袋能有效改善‘立冬本’龙眼果实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其最佳套袋时期为盛花后110 d(即果实采收前1个月左右);但果实采前套袋降低‘立冬本’龙眼果实的耐贮性,不利于延长龙眼果实贮藏期.  相似文献   

12.
水涨龙眼果实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对生理落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水涨龙眼生理落果期间正常幼果和脱落幼果中内源激素ABA、IAA、GAs及iPAs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整个生理落果期,幼果中内源激素平均含量ABA〉IAA〉GAs〉iPAs。生理落果期,特别是落果最高峰期,正常幼果中ABA含量低,而IAA、GAs和iPAs含量高,脱落幼果则相反。幼果中ABA含量高,IAA、GAs及iPAs含量低会导致生理果,幼果中生长抑制剂(AB  相似文献   

13.
龙眼木毒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是厦门市近年来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最常见食叶害虫之一,在同安区1a发生1代,以完成发育的幼虫在卵壳内越冬,5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结束羽化。  相似文献   

14.
异花授粉的作物在花期放峰,能增加授粉授精率,提高产量.但是不良气候下蜜蜂采蜜少,为作物授粉的效果也差.人工辅助授粉能部份克服不良气候对作物授粉授精的影响,提高产量.但是由于获得花粉数量少、花工多,影响了授粉技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为寻找获得大量粉源的办法,笔者四年来,在漳浦县荔枝龙眼产区多点蜂群中,采集荔枝,龙眼新鲜的蜜蜂花粉团进行花粉发芽率和贮存力的试验,在室温20℃、2%琼胶、7%葡萄糖培养剂培养三小时,显微镜观察,乌叶荔枝蜜蜂花粉团花粉发芽率69.83%,而同期鲜花花粉发芽率只有69.23%.在室温20℃于干燥器中贮存十天,花粉团发芽率还保持29.57%;龙眼蜜蜂花粉团用同样办法试验,花粉团发芽率高达90.6%,干燥器中贮存十天,花粉团发芽率还保持64.1%.  相似文献   

15.
天牛在龙眼荔枝的发生为害及防治沈育才(诏安县农业局363500)天牛是龙眼、荔枝的重要害虫,主要有龟背天牛和星天牛等,均属于鞘翅目,天牛科.近年来,在龙眼、荔枝发生普遍,为害日趋严重,笔者对其不同虫态发生为害情况进行观察并提出防治方法.1、害虫来源为...  相似文献   

16.
‘福眼’和‘东壁’龙眼果实贮藏性与采后品质变化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研究了福建省主栽品种‘福眼’和‘东壁’龙眼果实在(8±1)℃、85%相对湿度条件下贮藏的果实贮藏性和品质变化差异.结果表明:与‘福眼’龙眼相比,‘东壁’龙眼果实贮藏性较好,采后贮藏期间的‘东壁’龙眼果实好果率较高,而果实失重率、果皮褐变指数、果肉自溶指数、果肉褐变度较低.采收当天的‘东壁’龙眼果实的果肉可溶性固形物(TSS)、总糖和维生素C含量都高于‘福眼’龙眼.采后贮藏期间,‘东壁’龙眼果实的果肉TSS、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的变化比‘福眼’龙眼果实少;在同一贮藏时间,‘东壁’龙眼果实的果肉TSS、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都高于‘福眼’龙眼果实.因此认为,‘东壁’龙眼果实的贮藏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以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胚性培养物为材料,采用简并引物结合RACE方法分离得到龙眼体胚相关未知蛋白基因DlUP-4的cDNA全长序列,全长为1061 bp,由735个核苷酸组成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44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GQ443758).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发现该基因推导的蛋白分子量为28 576ku,pI 为9.96;该蛋白为60S Ribosomal protein L30蛋白质家族成员中的L7蛋白,是一个具有核糖体蛋白L30信号位点和1个典型的Ribosomal L30 like superfamily组件,无典型信号肽结构,无跨膜螺旋的亲水性蛋白;α螺旋是该蛋白最大量的结构元件,散布于整个蛋白质中.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DlUP-4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均有表达,其表达水平的趋势呈“M”形,其中2个高峰出现在不完全胚性紧实结构阶段和鱼雷形胚阶段,而球形胚阶段最低.该研究结果对DlUP-4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其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在调控体胚发生的启动、细胞的极化、细胞的增殖等方面可能有重要的功能,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限制生长保存及其染色体数目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秀莲  赖钟雄 《热带作物学报》2009,30(10):1488-1494
以龙眼"红核子"品种为材料,研究甘露醇与肌醇交互培养及蔗糖含量、琼脂含量、盐浓度、PP_(333)浓度、光质等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Emhryogenic callus,EC)限制生长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添加20 g/L甘露醇、0.10 g/L肌醇,并把接种量控制在O.1 g/瓶,龙眼EC的继代周期可进一步延长到70 d左右.同时,以"红核子"、"松风本"和"聚龙105"为材料,对保存的龙眼EC及其体胚发生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变异始于胚性愈伤组织.但有趋丁稳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以福建省晚熟龙眼品种‘立冬本’果实为材料,研究果实采前套袋时期(盛花后80 d、95 d、110 d)对龙眼果实品质和采后贮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采前3个不同套袋时期都可以可明显改善龙眼果实的外观品质,提高果肉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果实采前套袋提高了与龙眼果皮褐变密切相关的总酚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龙眼果实贮藏期间果皮褐变的发生;同时,果实采前套袋促进龙眼果实采后果肉自溶和病害发生,降低果实耐贮性,缩短龙眼果实贮藏期。综合研究结果认为,果实采前套袋能有效改善‘立冬本’龙眼果实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其最佳套袋时期为盛花后110 d(即果实采收前1个月左右);但果实采前套袋降低‘立冬本’龙眼果实的耐贮性,不利于延长龙眼果实贮藏期。  相似文献   

20.
龙眼是我国南方名果,重要的亚热带果树之一.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福建龙眼无论是资源或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但我省种植的龙眼大多为实生树,投产迟,产量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龙眼在水果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看俏.为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发展龙眼生产,大量培育优良品种的苗木.嫁接能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提早结果,增加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