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广东省国标优质常规稻育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2~2006年共5年10季的广东省常规稻区试资料,分析了2002年后广东省国标优质常规稻的育种状况和主要问题,指出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不达标是广东省常规稻区试品种达不到国标的主要原因;简要介绍了广东省国标优质常规稻育种5年间取得的成绩及4个丰抗优结合较好的国标优质稻品种的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2.
丰秀丝苗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应用优质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稻新品种,米质早造达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两年广东省区试平均产量比对照种优优128(三系杂交稻)略减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综合性状优于对照种.介绍了丰秀丝苗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优质超级杂交稻培杂泰丰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杂泰丰是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航天育种研究中心以培矮64S为母本,与该中心选育的优质新恢复系泰丰占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米质达国标优质三级,2004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2006年被农业部确认为第一批国家级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介绍了培杂泰丰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优质超级杂交稻培杂泰丰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培杂泰丰是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航天育种研究中心以培矮64S为母本,与该中心选育的优质新恢复系泰丰占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米质达国标优质三级,2004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2006年被农业部确认为第一批国家级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介绍了培杂泰丰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湖南省水稻育种专家利用杂交方式导入优质基因,从父本母本同步改良入手,培育出了既高产又优质的杂交稻新品种。2018年12月28日,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湖南省第12次优质稻品种评选。经过严格筛选和评定,两系杂交稻新品种"悦两优2646"和三系杂交稻"泰优农39"的米质均达到国标一等,填补了杂交稻没有国标一等米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核心种质育种理论的应用--优质稻新品种丰富占1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丰富占1号是应用优质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稻新品种。2002年和2003年晚造参加广东省区试,表现株型好、分蘖力较强、叶色浓绿、后期熟色好、丰产稳产,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三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2004年2月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述广东省稻米市场对水稻品质要求,以及政府主管部门政策导向对水稻优质化育种的推进作用。通过收集 2004—2022 年间广东省审定的 1 101 个水稻品种的区域试验数据,统计各年审定品种达国标优质或部标优质等级的水稻品种数,并从米质指标、抗性与产量的角度对广东省优质稻育种进展进行评价。2004—2022 年广东省审定水稻品种中,106 个品种(组合)米质达到国标(部标)优质一级,占所有审定品种的 9.63%,320 个品种(组合)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占所有品种的 29.06%,但早季品种优质率显著低于晚季。在所有米质性状指标中,垩白度和垩白粒率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达标率最低,分别为 41.8%和 43.5%,早季参试品种直链淀粉含量的达标率仅 37.32%,说明这 3 个性状是新品种选育的重点改良方向。历年审定米质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品种的平均产量逐年提升,说明广东水稻优质化育种中,产量和品质实现了协同提升。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品种中,稻瘟病抗性达“中抗”以上水平的比例为 85%,白叶枯病抗性达“中抗”以上水平的比例为 22.2%。总体上杂交稻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品种比例在提升,但较常规稻优质化育种还有较大差距。广东省水稻品种优质化率逐年提升,“优、丰、抗”的协调比例越来越好,但仍存在优化空间。培育“双抗”优质稻品种,需着力提升新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水平。通过加大对地方品种等一些特异种质资源的评价利用来拓宽遗传背景,避免品种同质化,提高抗病性和抗逆性,加强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的结合,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8.
《广东农业科学》2006,(8):23-23
由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主持承担,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杂交稻开发中心、湛江海洋大学、汕头市农科所、肇庆市农科所、广东省华茂高科种业公司等单位共同参加完成的广东省科技重大专项“优质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课题,于2006年6月30日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的结题验收。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优质杂交稻品种选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东省优质杂交稻品种选育研究情况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稻的优质育种取得了突破;三系优质杂交稻的选育由注重外观品质发展到外观与食味品质相结合,并在优质不育系的选育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同时指出其存在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黄广油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水稻新品种,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晚造达国标优质2级,2013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年国家华南早籼区域试验,均比对照品种天优998增产极显著,平均产量7 367 kg/hm~2,比对照增产6.21%。目前以黄广油占为父本或母本,已直接育成24个常规稻审定品种,作为恢复系育成7个杂交稻审定品种。本文作者介绍了黄广油占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育种效应。  相似文献   

11.
杂交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与改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优质稻谷的国家标准于 2 0 0 0年 4月 1日开始实行 ,其中有 4项为优质稻谷的品质定级指标 :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品质。本文就杂交水稻的稻米品质之整精米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和育种改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杂交粳稻新组合"申优1号"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系法配组育成优质高产杂交粳稻新组合申优1号. 品质主要指标达到部颁优质米标准,产量比对照增产显著,适合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对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间杂交组合和优质高产杂交晚稻组合的选育,两系法杂交水稻应用技术体系和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50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杂交水稻研发历程。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弱感光型迟熟三系杂交稻、早中熟三系杂交稻、红莲型杂交稻、两系法杂交稻、杂交稻的高产与超高产育种、优质化育种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杂交稻重要遗传基础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定向创制出天丰A、五丰A、荣丰A、泰丰A、广8A、GD-1S、RGD-7S等一大批高配合力、高异交率或品质优良的两系和三系不育系,以及广恢3550、广恢122、广恢998、广恢308等一批具有理想动态株型的优良、抗病恢复系,并广泛应用于测交组配,育成一大批类型丰富,早、中、迟熟配套的杂交稻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其中,天优998、天优122、五优308、淦鑫203、五丰优615、吉优615、吉丰优1002和天优3618等17个组合被认定为超级稻,泰优390、泰优398、泰丰优208、泰优1002获得省级或国家优质稻金奖品种。育成的系列杂交稻在生产上大面积累计推广应用超过4 133万hm2,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我国粮食安全和杂交稻种业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就杂交稻未来育种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15.
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水稻品种是水稻生产中非常关键的环节。改革水稻育种技术,加快育种进程,促进水稻生产的发展,是育种工作者的追求。以化学杀雄杂交技术作为重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软米型优质杂交稻百优1191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百优1191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软米不育系百A与自育恢复系桂1191配组育成的弱感光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糙米率82.2%、整精米率70.3%、长宽比3.5、垩白粒率12%、垩白度2.1%、胶稠度70mm、直链淀粉含量16.5%,整体米质达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适合在中高水肥地区种植。2008年5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7.
早熟高产耐寒杂交水稻新组合民优93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水稻新品种的育成,实现贵州水稻生产上新老品种的更替,贵州省水稻研究所用自育恢复系黔恢93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选育的不育系民源A组配育成杂交水稻新组合民优93。经贵州省2012—2013年杂交水稻区域试验鉴定,该组合平均单产9.43t/hm~2,比对照香早优2017增产9.85%,2年共16个点(次)中15增1减,增产点率94%;经2013年生产试验鉴定,平均单产9.09t/hm~2,比对照平均增产5.96%;其稻瘟病抗性、耐寒性均明显优于对照香早优2017。民优93于2014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审稻2014010号),适宜贵州省中高海拔籼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印度尼西亚的生产概况,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育种和制种现状以及推广概况,分析了印度尼西亚杂交水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a decade-long breeding program for japonica super rice made by Nanjing Branch of Chinese National Center for Rice Improvement in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e concluded that selection of parents with good comprehensive traits and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oth parents in the hybrid combination, and early selection of high heritability traits in earlier segregating generations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breeding efficiency. The use of closely-linked functional markers in pyramiding of multiple genes could greatly increase breeding efficiency, avoiding time-consuming and laborious steps that were used in traditional breeding program.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coordinate the yield components with variet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yield stability, wide adaptability, lodging resistance, and an attractive grain appearance during late growth stage of rice.  相似文献   

20.
杂交香稻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杂交水稻的米质改良是水稻育种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之一。1989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提出杂交香稻理论与技术,并育成我国首个优质杂交香稻不育系湘香2号A和优质杂交香稻组合香优63。20多年来,我国已育成推广10多个香稻不育系和40多个杂交香稻组合,国外尤其是国际水稻研究所和印度农科院也育成系列杂交香稻组合,在水稻香味性状的遗传表达和分子生物技术育种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杂交香稻的推广和应用丰富了杂交稻的理论与实践。文章通过对杂交香稻品种的选育、香味性状的遗传表达、生物技术改良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概括,以期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