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金冠酥’是‘酥梨’的大果型芽变新品种。为了深入了解‘金冠酥’的品种特性及其与‘酥梨’的细胞学差异,本研究对‘金冠酥’与‘酥梨’两个品种的枝条、叶片、果实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金冠酥’梨同时存在2倍体与4倍体细胞。‘金冠酥’梨的叶片、茎的细胞均比‘酥梨’的大。成熟果实中,‘金冠酥’梨中部果肉的石细胞密度和石细胞团大小均小于‘酥梨’。‘金冠酥’梨的解剖学结构是其果实果个大、口感细腻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授粉品种对砀山酥梨坐果及果实萼片宿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砀山酥梨较高的坐果花朵序位和脱萼率高的授粉品种,以12个不同梨品种为授粉品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品种授粉对砀山酥梨不同花朵序位坐果率、花萼宿存的影响,为砀山酥梨优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序位花朵以第3序位坐果率最高;不同方位花朵坐果率无显著差异。不同授粉品种试验结果,红酥脆授粉坐果率最高,达70.30%;紫酥授粉坐果率最低,为25.24%,不同品种授粉坐果率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品种授粉,果实脱萼率以新世纪为最高,黄冠次之,茌梨最低。  相似文献   

3.
‘砀山酥梨’花柱可授性及蜜蜂授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半离体培养法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研究了‘砀山酥梨’花粉萌发特性和柱头可授性。通过对‘酥梨’的最适授粉时间以及7种授粉处理坐果率的研究,探讨其授粉特性。结果表明:开花后每天酥梨柱头活性最佳的时间是11时至15时,柱头最佳授粉时间为开花后第4~5天;‘酥梨’花粉最适萌发温度为25℃,花粉管生长最有利的温度为22~25℃,在相同温度下,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加。7种授粉处理‘酥梨’的花朵坐果率中,没有昆虫授粉的‘酥梨’坐果率为0.48%和0.44%,自然授粉和人工授粉坐果率分别为2.83%和13.05%,‘酥梨’ב雪花梨’组蜜蜂授粉的坐果率为32.95%,新鲜花粉和商品花粉坐果率分别为70.2%和13.05%。由此可见,‘酥梨’是异花虫媒果树,蜜蜂可以在‘酥梨’柱头活性最高时进行授粉,从而提高‘酥梨’的坐果率,同时通过对‘酥梨’花器官生理活性和坐果习性的研究,为‘酥梨’的授粉和生产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玉露香梨’果实品质和脱萼率,筛选出适宜的授粉品种,选用’黄冠梨’、’雪青’、’翠玉’、’早酥’、’苹果梨’5个梨品种为授粉品种,以生长健壮、盛果期’玉露香梨’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粉,测定不同授粉组合的坐果率、果实内外在品质等主要指标。结果表明,’黄冠梨’授粉坐果率最高,果形指数最小,果实偏斜度小,果形端正,果个大,可溶性固形物高,果实内外品质显著优于其他授粉品种。综合考虑认为,’黄冠梨’是景泰地区’玉露香梨’最适宜的授粉品种。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果间距留果对‘翠冠’和‘丰水’梨产量与果实品质的问题,本试验以‘翠冠’和‘丰水’梨为试材,采用果间距法留果,研究了不同果间距留果对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翠冠’和‘丰水’2个品种的单果重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含量均随果间距的增加呈升高趋势;而单株产量、石细胞含量却随着果间距的增大呈降低趋势;但不同果间距留果对果形指数、果心比例、果实硬度影响不大;可滴定酸与维生素C含量均随果间距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都是在果间距25 cm处理时达到最大。研究表明,‘翠冠’和‘丰水’在疏果时将果间距控制在25 cm时产量和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6.
骆建珍 《科学种养》2009,(11):21-22
果实大小是商品梨的重要外观品质之一,也是品种优良性状的表现。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及试验发现,梨果实大小除与品种遗传因素相关外,还与授粉状况、授粉品种、结果部位等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介绍增大梨果实果个的9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不同品种蓝靛果果实品质间的差异,确定了不同蓝靛果的开发利用方向,旨在为蓝靛果品种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对5个品种的蓝靛果品质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矿物质元素含量和活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蓝精灵’平均单果重最大,极显著高于‘L32’、‘蓓蕾’和‘L54’,并且‘蓝精灵’的感官综合评价最好;L系3个品种果实较大,但是苦涩味比较重、感官评分最低;但除铁含量之外,其他矿物质元素含量显著高于‘蓝精灵’和‘蓓蕾’;‘蓓蕾’果实指数和果纵径极显著低于其余4个品种,但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活性物质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余4个品种,并且‘蓓蕾’的风味最好,其感官评分也仅次于‘蓝精灵’。5个蓝靛果品种中,‘蓝精灵’果实大、口感好,最适合鲜食;‘蓓蕾’风味好、矿物质和活性物质含量高,适合鲜食和加工;蓝靛果L品系矿物质含量高,适合用于开发矿物质饮料。  相似文献   

8.
了解永德县荔枝主栽品种‘桂味’与区试品种果实品质表现,为‘桂味’品质提升和品种改良提供建议。采集30个果园的‘桂味’和7个区试品种荔枝果实,测定分析果实品质,并结合品质加权分、经济效益指数对测试品种进行评分排序。调查花期授粉源和气温以分析‘桂味’焦核率低的原因。结果表明,永德县‘桂味’荔枝平均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食率分别为22.53 g、19.27%和76.61%,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优于广东大部分产区;焦核率仅为44.00%,低于广东大部分产区。经济效益指数评价结果显示,7个优新品种荔枝均优于‘桂味’,依据区试品种荔枝果实品质表现,除‘岭丰糯’外其他品种初步判定引种成功‘。桂味’与大核品种‘怀枝’等混种且花期相遇,推测花粉源和授粉期间长时间低温可能是当地‘桂味’大核化的原因之一,提高‘桂味’焦核率是提质增效的技术关键‘。无核荔’‘、贵妃红’‘、冰荔’‘、仙进奉’引种区试表现较为优异,适合作为永德县荔枝的改良品种。  相似文献   

9.
‘砀山酥梨’芽变‘97-05-9’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37份梨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亲缘关系及分类研究。从8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7个引物进行扩增,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梨品种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砀山酥梨’与营养系变异‘97-05-9’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归为一类。且‘砀山酥梨’与其营养系变异‘97-05-9’有14个引物扩增出18条特异性条带,变异位点较多。  相似文献   

10.
研究‘水晶梨’、‘丰水梨’的细胞解剖学结构,试图为梨树的生理生态特性及其进化提供理论依据。以‘水晶梨’、‘丰水梨’与对照品种‘酥梨’的新梢木质部细胞为试材,对3个梨品种的导管分子、管胞分子以及纤维分子等细胞解剖学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水晶梨’较‘丰水梨’和‘酥梨’导管细胞上的纹孔大且致密,畸形导管明显比‘丰水梨’和‘酥梨’少。‘丰水梨’导管分子的最大直径较‘水晶梨’和‘酥梨’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端尾长度较‘水晶梨’和‘酥梨’短,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纤维分子长度较‘水晶梨’和‘酥梨’无显著差异;纤维分子直径较‘水晶梨’和‘酥梨’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与‘酥梨’相比,‘水晶梨’导管的横向运输能力强,‘丰水梨’导管的纵向运输能力强,这些特征有利于提高它们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梨果实的“公梨”与“母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梨果实“公梨”“母梨”产生的原因和二者之间的差异,对梨花萼脱落、宿存与“公梨”、“母梨”进行分析。从品种特性、授粉品种和授粉量、植物生长调节剂、光照、树龄和树势、修剪和负载、花序序位等方面综述了影响梨花萼脱落的因素;从果形、病虫发生情况、矿质元素和植物激素含量、组织结构、品质等方面综述了脱萼果与宿萼果之间存在的差异;分析了形成“公梨”与“母梨”品质差异的原因,并对今后开展“公梨”、“母梨”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以酥梨为试材,研究了(0±0.5)℃条件下不同O2浓度梯度和CO2浓度梯度的气调贮藏对酥梨采后生理及果实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期内,当CO2浓度为0%时,随着O2浓度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酥梨果肉组织相对电导率的升高、酚类物质的下降、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上升及色泽的转黄;但当O2浓度为1.5%时,会对酥梨果实造成伤害,引起多酚氧化酶活性上升,果心褐变指数升高;当O2浓度为5%时,CO2浓度的升高有效保持了果实的硬度、色泽;但当CO2浓度为8%时,会导致酥梨果实相对电导率增幅加大,果心、果肉酚类物质氧化加剧,果心褐变指数升高。综上所述,酥梨适宜的气调指标阈值为CO2<2%,O2为3%~5%。  相似文献   

13.
改善树体结构对砀山酥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善砀山酥梨树冠内膛光照条件,提高果实品质。采用回缩或疏除上层骨干枝的方法,改造疏散分层形的树体结构。结果表明,适当缩小上层树冠冠幅,可显著改善树冠内膛的光照条件,降低果肉石细胞含量,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除采用开心形整形方法对产量有影响外,其他处理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综合树冠内膛光照状况、果实内外品质和产量等因素,上层冠幅应控制在下层冠幅的1/3以内。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西洋梨低温贮藏出库后常温货架期期间的品质变化问题,将采后不同处理的‘阿巴特’西洋梨果实在低温(0±0.5)℃冷藏120 天后再进行常温(25℃)货架5 天的品质研究。对‘阿巴特’西洋梨进行普通包果纸包果处理、壳聚糖涂被纸包果处理、壳聚糖涂被处理、1 μL/L 1-MCP处理、热水处理、热水+果蜡处理、果蔬洗涤剂处理、果蔬洗涤剂+果蜡处理、二苯胺处理(0.20%)、乙氧基喹处理(浓度分别为0.10%、0.20%和0.30%),研究其在冷藏后货架期间果实虎皮病和好果、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等品质变化。不同处理的‘阿巴特’果实在货架期间的外观、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均为极显著变化。1-MCP处理和热水处理的‘阿巴特’在降低虎皮病发生和保持好果率方面的效果优于其他处理;1-MCP处理、果蔬洗涤剂+果蜡处理的‘阿巴特’在货架期间均提高了果实的果肉硬度,热水+果蜡处理、普通包果纸包果处理、0.20%二苯胺处理的‘阿巴特’均在货架后期保持了果实的果肉硬度;壳聚糖涂被处理的‘阿巴特’在货架初期提高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MCP处理在预防货架期虎皮病发生、提高好果率、保持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等方面的综合效果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5.
探讨施用蚯蚓粪肥配缓释肥对‘玉露香梨’果实品质及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为‘玉露香梨’果园推广施用蚯蚓粪肥提供数据支撑。连续3年对‘玉露香梨’果园设置不施肥、施牛粪堆制肥和施蚯蚓粪肥配缓释肥3种施肥处理,对比不同处理的果实品质、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并对果实品质和土壤综合肥力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施用牛粪堆制肥相比,梨园施用蚯蚓粪肥和缓释肥,果糖含量提高1.93%,维生素C提高10.90%,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20.99%;土壤有机质提高19.59%,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6.087 μmol/g),脲酶活性显著提高(1.249 mg/g)。土壤综合肥力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中果糖、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酸性磷酸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玉露香梨’果园连续施用蚯蚓粪配施缓释肥4 kg/株,较施用牛粪堆肥组,提高了土壤的综合肥力,在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的同时,亦提高了‘玉露香梨’的果糖、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改善了‘玉露香梨’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6.
王涛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48-151
通过对翠冠梨不同栽培模式的处理,研究大棚和套袋栽培以及套袋果实除袋后对梨果实果皮色素、品质及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和套袋栽培都降低了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大棚栽培增加了果实中果糖、淀粉、纤维素、维生素C、蛋白质、Fe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对果实品质和营养价值均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套袋栽培使果实单果重减小,营养成分也有所下降的趋势;套袋果实除袋后果皮色素和果锈明显增加,果实硬度显著减少,果实商品性大幅下降,没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研究经1-MCP与MAP处理在半地下通风库贮藏6个月后酥梨果实货架期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MCP处理及PE微孔保鲜膜MAP处理均能明显降低贮后货架期酥梨果实的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很好地保持果实的硬度,延缓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抑制乙醇的产生,延缓衰老,降低黑心指数及腐烂率,较好地保持果实的...  相似文献   

18.
Pear and apple are among the main fruit crops worldwide. These species can be planted in mixed orchards, and they both depend on insect pollination for fruit set. As pollinating insects are attracted by the floral resources, we investigated nectar and pollen production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four pear (‘Concorde’, ‘Conférence’, ‘Doyenné du Comice’, ‘Triomphe de Vienne’) and five apple (‘Braeburn’, ‘Golden Reinders’, ‘Jonagored’, ‘Pinova’, ‘Wellant’) cultivars commonly grown in Belgium. We also investigated whether insect flower visitation rate and pollination efficiency are linked to floral resource quantity and quality. The pear cultivars flowered one week before the apple cultivars in early spring, and their flowers were about six times less visited by insects. The visitors foraged more on the pollen of the pear trees and the nectar of the apple trees. Pear flowers produced higher volumes of nectar than apple flowers (1.3–3.2 μl vs. 0.4-0.6 μl), but with lower sugar concentration (9.6%-10.8% vs. 28.3%-36.4%). Pear flowers also produced fewer pollen grains per anther than apple flowers (2425–4937 vs. 3284–7919), but these had higher polypeptide (346–362 μg/mg vs. 216–303 μg/mg), amino-acid (40–77 μg/mg vs. 12–18 μg/mg) and phytosterol (21–47 μg/mg vs. 15–43 μg/mg) concentrations. The foraging behavior of the insects is thus better explained by nectar and pollen quality rather than quantity. Despite the differences in flower visitation rates, pollination of both species resulted in valuable fruit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