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木耳生产是黑龙江省东宁县"头号"富民支柱产业,2012年全县黑木耳发展规模达15亿袋,其中12亿春耳全部应用春耳秋管栽培技术,单袋产量平均0.05 kg,总产达70 000 t,产值45亿元,实现为农民人均增收13 680元。东宁县春耳一般7月初采收结束,气候条件和栽培模式不宜进行伏天出耳,通过摸索形成了一套春耳菌袋秋后管理出耳的栽培模式,多采收5~15 g的优质秋耳,增产增收。栽培上要选择优良品种,严格进行菌袋生产,科学划口、撕袋及浇水。  相似文献   

2.
高云虹 《食用菌》2012,(4):50-51
对杂菌污染栽培袋进行不同方式处理后制作黑木耳栽培种出耳试验,结果与常规料栽培种相比,产量、原基形成时间等均无差异。直接插棍灭菌法栽培种呈现的颜色比杂菌原有的颜色深,形状相同。正常栽培种效益最高,依次是直接插棍灭菌、倒袋重装灭菌。直接插棍灭菌的平均效益比倒袋重装灭菌的提高6.39%,比对照降低16.16%。倒袋重装灭菌的效益比对照降低21.2%。  相似文献   

3.
2015年3月~7月在毛木耳油疤病高发期,对江苏丰县华山镇、师寨镇,江苏沛县鹿楼镇,山东鱼台王鲁镇4个有代表性的重点栽培区毛木耳油疤病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该病主要发生在毛木耳发菌期、耳袋划口期和第1潮耳形成、采收时期。其中,发菌期油疤病的发生主要与培养基灭菌不彻底、菌种带菌、接菌环境灭菌不彻底和破袋等4个因素有关;耳袋划口期和第1潮耳形成期油疤病的发生主要与环境病原菌状况、耳棚内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状况和耳袋虫害危害程度等有关。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毛木耳油疤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4.
茅盛浩 《食用菌》2005,27(5):40-41
阿魏菇出菇阶段是指阿魏菇菌丝体在适宜条件下形成原基,继而发育成菇蕾,直至发育成可以采收的阿魏菇子实体这一生殖生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往往会出现栽培袋长不出原基,或原基长出后无法发育成菇蕾,或菇蕾长出后出现死菇的现象,给栽培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造成这一经济损失有很多因素。但是根据笔者这几年栽培阿魏菇实践和调查研究结果初步可以确定是部分栽培者对阿魏菇出菇阶段对温度有什么要求还没有摸索清楚与盲目管理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在阐述毛木耳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指明其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40℃,子实体分化和生长发育范围为18~34℃,培养基的含水量宜60%~65%,子实体生长的空气相对温度宜85%~95%;空气要清新富氧,对光照要求因品种和生长阶段而异,范围在40~100勒克斯。栽培季节安排要考虑出耳期能避开30℃以上高温和18℃以下低温。并从培养基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培育、摆袋划口、出耳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毛木耳规范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袋栽平菇开袋方法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袋栽平菇生产中普遍都是在菌丝长满袋后撕去袋口薄膜,将出菇面曝露在空气中进行出菇管理,这种开袋方法从理论上说好象是正确的,因为通气可以促进菌丝分化产生原基,但从实践表明这方法不利原基分化,影响产量提高,因为原基分化需要比较大的空气湿度,空气湿度对原基分化的影响远远大于气体的影响,而棚内很难长时间保持理想的空气湿度。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原基满口开袋法,它不但可缩短原基分化时间,且可提高原基的成菇率,显著提高产量。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方法 供试菌株为紫孢平菇。栽培料为棉子皮100%,另加0.1%二胺、5%石灰,料水比为1∶1.6。用18×40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装料栽培,接种量10%。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0袋,每组用棉于皮均为375kg。菌丝长满袋后,两组同时放在一个栽培棚中,为了消除栽培棚中不同位置造成的小环境的不同产生的误差,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相间排列,即一排对照组,一排实验组。对照组采用普通开袋法,即入棚后就将袋口撕去,进行喷水管理;实验组入棚后采用原基满  相似文献   

7.
袋栽珊瑚状猴头采用不同开口出菇方式,考察原基形成时间、原基数量、成菇采收时间、产量,珊瑚状猴头外观品质,筛选出珊瑚状猴头的最佳出菇方式为袋口划口立式出菇,原基分化集中,原基形成时间为开口后第5天,育菇成熟时间为16d,头潮菇每包平均产量为190g,菇体朵形整齐,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袋栽黑木耳,主要采用常规的菌袋生产法,一是菌袋养菌时间长,菌袋成品率低,二是生产成本高,三是木耳品质差,最终影响生产效益。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大面积栽培,从中推出了以阔叶林枝桠、稻草、玉米芯、棉籽壳等农林产品的下脚料为原料,用17cm×33cm菌袋免口圈装料、常规灭菌、单扦接种,菌袋养菌仅需20天左右,且菌袋成品率在98%以上。在栽培管理中,再采用养菌室内打孔,栽培场地覆草帘控温保湿催耳、定时雾喷育耳。全周期50d~80d,每袋产干耳50g~60g,其产品以单片、无耳根、无残留、而优于椴栽。[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灰树花工厂化袋栽原基形成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树花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研究的新品种。对袋栽灰树花后熟期、环境条件等对原基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菌丝发满袋后熟10~15d,袋壁割口搔菌诱导出菇,菌丝恢复期和现蕾期温度控制为:20~22℃;16~18℃,光照控制为:0h/24h,空气相对湿度控制为:97%~99%;89%~91%,通风量控制为:4min/10min;10min/10min,有利于原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正>15海鲜菇出菇管理海鲜菇出菇管理可分为五阶段:恢复期,原基形成期,壮蕾期,伸长期,成熟期。各阶段管理目标不同,各有相应的温、光、水、气的管理要求。15.1恢复期恢复期指栽培包入出菇库的0~5天。进入库房栽培包因前一段轻搔(仅将老接种块弃之),培养基料面菌丝受到损伤,需要恢复。该阶段管理重点为降温与保湿,其参数为温度15~17℃,湿度100%,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采用柞蚕场柞树伐余物来栽培黑木耳的关键技术,包括菌袋制作、发菌管理、划口技术及出耳管理等内容,采用这种栽培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柞树伐余物的经济价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黑木耳生产中木屑资源短缺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1催蕾
  1.1“再生法”出菇
  将发满菌的金针菇栽培袋移至培养架的顶层或搬入栽培室进行搔菌,可直接诱导原基分化。催蕾阶段,菇房温度最好能控制在13~14益,给予弱光照和通风。当鱼籽般菇蕾布满料面时,将棉塞、套环拔除,打开袋口,把塑料袋口向外折起卷至离料面2~3厘米处,袋口不能盖湿布或报纸,开袋后加强通风,使针尖菇逐渐失水枯萎变深黄色或浅褐色,然后再从干枯的菌柄上形成新的菇蕾丛。枯萎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原来的培养室内进行栽培的,把翻折后的栽培袋直接置于培养架的顶层;二是在室内放置旋转式电风扇,采用机械吹风的方法加快菌柄枯萎速度;三是放在通风较好的房间,把门窗打开,让之形成对流,逐渐使其枯萎。开袋后,机械吹风或风量大的地方枯萎速度快,1~2天后,原有的纤细菇柄就干枯变色,但要注意风量不可太大,针尖菇若剧烈枯萎的话,容易枯死,再生效果差。最好是微风吹干,一般2天就能逐渐枯萎,气温低的地区需3~4天。要注意这个阶段栽培房内的空气相对湿度不可太高,若超过90%,仅仅针尖菇的尖端部分萎缩,一旦停止吹风,又开始继续恢复生长,无法提高产量。原基枯萎的空气相对湿度以75%~80%为宜。同时要掌握好原基枯萎的程度,这是再生法成功与否的关键。适宜枯萎程度的简单判断方法是:菌柄没有完全发软,用手触摸菌柄,有轻微的硬实感即可。菇蕾枯萎后,将置于床架顶层的栽培袋搬回最底层床架,在底层的地面上洒水,利用底层、地面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让枯萎后的菌柄上再生出密集的菇蕾丛,或者在栽培袋上面覆盖上湿布,让栽培用培养基表面菌柄与布块之间形成一个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小气候,使接近枯萎的菌柄吸湿恢复,利用菌柄具有再生侧枝能力的特性,诱导长出第二次菇蕾。一般经过2天后,在栽培袋的原枯萎菌柄上又重新形成新的、整齐、密集的菇蕾。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紫木耳的最佳出耳方法,笔者进行了三种出耳方法比较试验,现将结果初报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菌种 紫木耳母种引自湖南食用菌研究所.1.2 栽培料配方 棉子壳90%,麸皮8%,蔗糖1%,石膏粉0.5%,过磷酸钙0.5%.水适量.1.3 栽培袋制作 3月中旬接种制栽培袋.采用17×33×0.04cm聚丙烯袋,每袋装干料400g(不除去生理水),常压灭菌10小时.于接种室内的超净工作台上接种.室内常温墙式堆袋发菌,常规发菌管理.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的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中、晚熟品种多于7月中旬制原种,9月上旬制栽培种,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制栽培袋。列出了丰收2号,黑A,延明1号,陕耳3号等4个表现较好的栽培品种。提出了6种营养成分较全面,利于高产的配方。对菌丝培养管理中的温度、通风换气、光照、杂菌检查、划口排袋、出耳管理等各项技术有一定创新,并进行了较周全的表述。  相似文献   

15.
袋栽木耳是东北地区木耳生产的主要栽培方式.据调查,不少专业户及部分食用菌厂,因多种原因常有大批菌袋不能在冬前出耳.笔者在室内进行加温出耳试验表明,不仅投资大,管理复杂,且出耳期杂菌污染率在18%以上,比常规栽培减产28.7%.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于1989~1990年进行了菌袋越冬保存至次年春季出耳的试验,摸索菌袋越冬保存的可行性,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袋栽黑木耳春季木耳高产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永镇 《食用菌》2004,26(1):40-41
袋栽黑木耳,在我地区7月初之前采收的叫春耳,7、8月份采收的叫伏耳。伏耳耳片薄,虫耳、烂耳多,并因已到雨季不易晒干,损失较大。春耳要高产,首先制作菌丝长的壮的菌袋;其次,划口时间要争取4月末之前;再次。改进出耳管理,缩短耳片生长期。现将袋栽黑木耳春季出耳高产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平菇栽培在我县农村已普及,但由于技术措施陈旧,产量不高。笔者通过比较试验,发现渗灌出菇比常规管理出菇可增产30%以上。长荡乡菇农徐跃文用此技术,投料3000kg,收鲜菇5682kg,生物效率接近190%。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培养料配制、灭菌接种同常规。待菌丝长满袋后,在菌袋周围用刀片划3~5个宽3~5cm、长20~25cm的口子,移至事先用砖铺好的出菇场所,然后一层菌袋一层泥堆积,最上层泥要厚些,并做成蓄水沟,利用泥的渗水性和保水性,通过菌袋上的口子将泥中的水渗灌到菌袋中起到补水作用。故在出菇时期水沟内要灌满水或营养液,采菇后每天灌1~2次水,其它管理方法同常规。 值得注意的是:在用刀片划口时不要伤害菌丝;菌袋堆积高度一般为1~1.5m,不宜太高;所用的泥土事先进行消毒,易板结的土不宜采用。 采用渗灌出菇,菌墙牢固不易倒,菌袋的两头出菇整齐,便于管理,菌袋出过二潮菇后也不用浸泡补水,  相似文献   

18.
对松脂皱皮孔菌(Ischnoderma resinosum)进行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研究。在实验范围内,松脂皱皮孔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pH为5~6,酵母浸粉和蛋白胨均为适宜的氮源。驯化栽培结果表明:松脂皱皮孔菌二级种接于菌袋后(栽培料配方为78%杂木屑、20%麦麸、1%石灰、1%石膏,含水量65%)于(25±1)℃,湿度65%条件下培养,接种第2天菌丝开始萌发,在第3~5天开始吃料,约60 d菌丝长满菌袋;长满菌丝的菌包于(21±1)℃,空气湿度90%~95%,每天12 h光照(400~500 lx)条件下催蕾出菇,从催蕾开始约50 d后出现原基,16~20 d后原基分化为成熟的子实体。  相似文献   

19.
杏鲍菇属中低温型菌类,子实体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13~18℃,栽培形式和培养料处理方式很多,但以控温熟料袋栽成功率较高。在杏鲍菇子实体原基分化与形成菇蕾阶段,控温、控湿进行周年栽培管理,出菇早、子实体发生整齐、管理方便、生物转化率高且稳定。  相似文献   

20.
针对近年杏鲍菇栽培主要原料棉籽壳和杂木屑价格大幅度上涨的现实问题,在常规栽培基质配方(CK)基础上,设计茶渣部分或全部替代棉籽壳和杂木屑的栽培基质配方5个处理,进行杏鲍菇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含茶渣40%的配方5栽培杏鲍菇综合效果最好,是杏鲍菇栽培的优良基质配方。配方5栽培杏鲍菇的优点为发菌期较短(27 d),原基形成期短(46 d),育菇期短(10 d),单菇重量较重(173.0 g·个-1),出菇单产最高(238 g·袋-1),菇体蛋白质含量较高(粗蛋白3.16%)、脂肪含量较低(0.32%)、总氨基酸含量(2.10%)高,含有茶多酚,单产利润即生产经济效益最高(1.58元/袋)。在生产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