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研究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设计方法,以酒用高粱"茅梁1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栽培试验,来探索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其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条件下的高粱单株产量和单产分别在29.67~46.67 g、261.80~519.70 kg/667m~2。种植密度对单株产量、群体产量和穗长都具有重要影响,单株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群体产量却显著提高;当种植密度为10000株/667m~2时与对照处理相比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在57.20%~68.17%之间,当种植密度10000株/667 m~2、施肥量30kg/667 m~2时单产最高,但是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施肥对高粱单株产量、群体产量、穗长和千粒重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种植密度与高粱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关系,以极早熟高粱杂交种‘通早2’为试验作物,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及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试验设15万株/hm2、18万株/hm2、21万株/hm2、24万株/hm2和27万株/hm25个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高,茎粗变细。单株干物质量、群体净同化率、群体生长率显著下降。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势及总光合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种植密度在15万~21万株/hm2时,籽粒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持续增加,籽粒产量呈下降趋势,且各处理之间籽粒产量差异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相应增加,单株穗粒重、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各处理之间达到显著水平。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早2’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株行距9.5 cm×60 cm时,能更好地协调群体结构,使籽粒产量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明确不同年代春玉米生产力对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的响应特征及其趋势,对高产高效的耐密品种选育和密植抗倒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意义。本文以黑龙江近50年来第一积温带大面积种植的8个典型春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09和2010年进行密度和施肥的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年代主栽品种生产力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黑龙江省1970s—2000s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单株生产力与群体产量均明显提高,平均增幅分别为16.96 g 10年-1和790 kg hm-2 10年-1;植株空秆率和倒伏率显著下降,株高、穗位、单株叶面积、穗粒数、千粒重显著提高。随着密度的提高,各年代玉米的单株产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群体产量呈抛物线形上升,群体最高产量的理论密度增幅为3 507株 hm-2 10 年-1;空秆率显著提高,但倒伏率仅1970s和1980s的品种呈递增趋势;株高、单株叶面积、棒三叶面积、穗粒数与千粒重均呈现下降趋势,穗位随密度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各年代品种株高、穗位、单株叶面积和千粒重随氮肥水平提高呈增加趋势。在150~450 kg hm-2的施氮水平范围,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各年代品种增产效果不明显。各主要指标在年代、密度和氮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对照东北玉米现有的品种特性、种植密度和施肥现状表明,选育耐密品种和实施密植抗倒栽培的增产潜力大,在现在的施肥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种植密度是东北春玉米高产增效耕作栽培的技术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等栽培措施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选用‘浙鲜9号’菜用大豆品种,采用裂区设计方案,肥料为主区,密度为副区,共12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和密度处理对‘浙鲜9号’菜用大豆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株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和产量在不同肥力水平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株有效荚数和产量在不同密度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通过影响单株有效荚数进而影响产量。产量虽然随施肥量增加而提高,但高肥和中高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种植密度低虽然能够提高单株生产力,但会降低群体产量。因此,从经济及生态效益综合考虑,‘浙鲜9号’菜用大豆的施肥量以N 160~180 kg/hm~2、P_2O_5和K_2O90~110 kg/hm~2,密度以18~22万株/hm~2为宜。试验结果可为‘浙鲜9号’菜用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青杂10号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天英  钟成飞  王涛  陈维 《种子》2015,34(1):84-86,89
在贵州安顺对青杂10号油菜播期和种植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青杂10号产量和品质均有明显影响,其中播期对产量影响较大。在本试验条件下,10月15日播种、种植密度为2.0万株/667 m2是青杂10号在安顺地区种植的最佳播期和最适宜的种植密度,在该播期和种植密度下,青杂10号可获得159.513 kg的产量水平。播期×密度互作效应表明:早播稀植可获得较高产量水平,主要是通过增加单株的生物积累和单株产量来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而在晚播条件下则要通过提高种植密度,以增加群体产量来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品质测试结果表明:播期越早,密度较高,青杂10号种子含油量较高;而随着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降低,其含油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绿豆种植的适宜播期及密度,以半蔓生型和直立型绿豆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密度绿豆群体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绿豆群体叶面积指数、株高、单荚粒数大体逐渐下降,单株分枝数、单株荚数、单位面积子粒产量大体先升后降。绿豆种植的适宜播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半蔓生型品种在种植密度为23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若晚播应加大种植密度到27~30万株/hm~2;直立型品种适宜高密度种植,不适宜晚播,适宜种植密度为27~30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种植密度与化学调控对夏播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夏播青贮玉米农大108为试材,设置5个种植密度(6.75万、9.00万、11.25万、13.50万和15.75万株/hm2)及采用膦酸胆碱合剂(ECK)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与化学调控对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农大108的鲜重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均在种植密度为13.50万株/hm2时取得最大值;经ECK处理后,农大108不同密度下单株性状和群体质量均有改善,其青贮产量最高值出现在15.75万株/hm2时。研究表明,ECK能缓解夏播青贮玉米群体的密度效应,为实现群体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任明刚 《中国种业》2015,(11):52-53
采用二因素四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安单2号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与氮肥对群体产量影响均表现为先增后减趋势。群体密度过大,玉米单株生产能力受到限制,最终影响产量提升,而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能有效改善群体密度压力,提高单株生产能力,降低穗株高比值,促进群体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9.
采用二因素四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安单2号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与氮肥对群体产量影响均表现为先增后减趋势。群体密度过大,玉米单株生产能力受到限制,最终影响产量提升,而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能有效改善群体密度压力,提高单株生产能力,降低穗位株高比值,促进群体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
研究氮肥对非充分灌溉下棉花花铃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补偿作用及其机制, 以期为干旱地区棉花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新陆中54号”为试材,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 主区为总灌溉量2800 m 3 hm -2(非充分灌溉)和3800 m 3 hm -2(常规灌溉), 副区为4个施氮(纯N)水平(0、150、300和450 kg hm -2)。同一氮肥处理下, 非充分灌溉处理棉花花铃期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单株光合产物积累与分配、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及籽棉产量均低于常规灌溉处理, 但籽棉增产率和灌溉水生产力高于常规灌溉处理; 同一灌溉量下, 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 棉花花铃期LAI和单株光合产物积累量先增后降, 且表现为N450>N300>N150>N0, TrPn、单株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分配比例、单株结铃数、单铃重、籽棉产量、籽棉增产率及灌溉水生产力均表现为N300>N450>N150>N0; 非充分灌溉下增施氮肥的补偿效果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N300处理补偿效果最显著, 与常规灌溉处理相比, 补偿效应主要表现在棉花花铃期Pn平均提高10.9%, 单株光合产物积累向生殖积累器官分配比例提高10.7%, 单株结铃数、单铃重、籽棉增产率及灌溉水生产力分别提高5.0%、8.0%、7.1%和7.5%; 氮肥对棉花花铃期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水分。非充分灌溉下氮肥施用量为300 kg hm -2时补偿效应最大, 虽然在产量上有所下降, 但从干旱地区农业缺水的现实考虑, 可准确灌溉施肥, 且籽棉产量较常规灌溉处理仅下降1.3%。因此, 在南疆自然生态条件下, 非充分灌溉下施氮300 kg hm -2时棉花花铃期LAI、TrPn及单株光合产物积累量适宜, 向生殖器官转运补偿效果显著, 具有最大的产量补偿作用, 且节水26.3%。  相似文献   

11.
为了便于全程机械化生产,四川中部部分地区玉米生产已逐渐由套作春播转变为净作夏播。为了明确本区域净作夏玉米高产、宜机的群体结构,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群体光分布及雌雄穗分化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有效穗数增加,但因空秆和倒伏增加导致有效穗数增幅逐渐减少甚至最终降低;密度增加使玉米叶片茎叶夹角和开张角降低,叶向值增加,群体透光率明显降低,消光系数增大,雌雄穗小穗分化期和小花分化期幼穗长度和中部直径、吐丝期雄穗主轴长度和成对小穗数以及雌穗总小花数、吐丝小花数、受精小花数和单株果穗受精率均降低,而退化小花数、败育花数和花败育率均增加,最终导致玉米秃尖变长,穗粒数和百粒重显著降低。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先增后降,以67,500株hm~(-2)最高, 2年平均较45,000株hm~(-2)和90,000株hm~(-2)密度分别显著增加17.00%和14.03%。此外, 2年在45,000株hm~(-2)和67,500株hm~(-2)密度下,等行距均优于相应宽窄行, 60 cm等行距处理下玉米株型紧凑,能改善群体受光条件,提高玉米单株果穗受精率,降低小花败育率,籽粒产量较高;在2018年90,000株hm~(-2)密度下,(110+50) cm宽窄行处理更能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雌雄穗分化,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因此,川中丘区夏玉米高产栽培应适当缩行增密,宜采用67,500株hm~(-2)密度搭配60 cm等行距种植。  相似文献   

12.
滴灌加工番茄测土配方施肥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升新疆加工番茄的施肥水平,验证和完善不同地力条件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科学合理性,为加工番茄的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选择不同肥力土壤,设置测土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对比研究两者对加工番茄养分吸收、产量、施肥效益的影响。相同栽培条件下,测土配方施肥对加工番茄的株高、单株果数、植株叶片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及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测土配方施肥处理节肥增效明显,单果重、单株果数和产量持平或有所增加,最高增产10.19%,肥料用量明显减少,纯收益增加913~5323.5元/hm2。各施肥处理对番茄果实固形物、pH和总酸含量影响不大,测土配方施肥处理增加了番茄红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密度对玉米‘郑单2098’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密度对玉米‘郑单209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探讨不同肥力水平下‘郑单2098’的最佳栽培密度。以‘郑单2098’为材料,在河南省西华和长葛两地研究了不同地力、不同密度对‘郑单2098’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后减,株高、穗位高、空秆率、秃尖增加,穗长、穗粗、行粒数、双穗率、穗粒重、百粒重减少,出籽率相对稳定;‘郑单2098’在中肥力水平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影响产量主要因素是穗行数和秃尖,而在高肥力水平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影响产量主要因素是穗粒重和百粒重。‘郑单2098’在中肥力水平下,适宜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左右;在高肥力水平下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单粒播种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植株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花生新品种‘泉花551’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筛选其最优种植密度,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在单粒播种条件下,花生株高、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态势;单株分枝数、结果枝数、荚果数、单株生产力和叶绿素含量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态势。在本试验设置的播种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以处理R4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增产达显著水平,其较高的产量与其合理的干物质分配和较强的光合能力等有关。不同密度处理对花生籽仁品质影响较少。各处理以R4处理最适宜,既可促进单株健壮发育,充分发挥单株增产潜力,同时能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发展,促进群体荚果产量的提高,实现花生的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豫南地区高肥力地块化肥减量对土壤肥力、粮食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取稻-麦轮作种植制度,进行为期三年的定位减量施肥试验,在试验的小麦季和水稻季分别设置常规施肥、常规磷钾肥、常规施肥增氮肥5%、常规施肥减施氮肥5%和常规施肥减施氮肥10%五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常规施肥减施氮肥5%和10%的处理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常规磷钾肥处理与之相反,试验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第一轮稻-麦轮作试验期间,常规施肥增施氮肥5%提高植株内全磷含量、小麦植株全钾含量及水稻的经济学性状;增、减施氮肥5%对植株内全氮含量、水稻全钾含量和小麦的经济学性状影响不明显。至第三轮试验期间,常规施肥增施氮肥5%与常规施肥的差异不显著;减施氮肥5%能提高小麦植株内全磷和全钾含量及作物产量,配合肥料支出少,获得的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6.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肥力及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研究如何通过减少化肥施用量达到合理施肥的问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量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肥力及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有机肥替代化肥能显著提高番茄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片氮素含量,促进番茄的生长。随着有机肥替代化肥量的增加,0~20 cm土壤有机质得到明显提升,从26.02 g/kg提升到33.77 g/kg,增幅为30%;硝态氮含量从100%化肥处理的143.68 mg/kg降到100%有机肥处理的116.47 mg/kg;速效钾的含量随着有机肥替代化肥量的增加呈递减的趋势。番茄中的硝酸盐含量与氮素化肥的施用量呈正相关,随着有机肥替代化肥量的增加,果实的硝酸盐含量降低;试验各处理对番茄的Vc没有显著影响。从产量数据看,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其中有机肥替代60%化肥的产量最高,因此有机肥替代化肥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施肥水平和肥料配比方式对木薯土壤养分、酶活性以及木薯生长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以木薯新品种华南7号为试验品种,设置不同的施肥水平和肥料配比方式,比较分析木薯园土壤养分、酶活性大小及木薯生长性状。结果表明:施肥会促进土壤酸化,降低土壤pH值,施肥量越多,土壤酸化越严重。有机肥和复合肥混施加重土壤酸化程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D处理(有机肥350kg/亩)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其中有效磷和速效钾都显著高于A处理(不施肥CK);施肥会整体增加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其中D处理在提高土壤酶活性上起到最显著的作用;E肥(有机肥150 kg/亩+复合肥33 kg/亩混施)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比单施有机肥明显。因此,选择将有机肥与复合肥合理配施,既能保持地力,又能促进木薯生长以进一步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Pedigree selection for seed yield, using early generation yield tests, was practiced from the F2 to F7 in two populations of common bean (Phaseolus vulgaris L.) in three plant densities: 66, 133, and 266 thousand plants ha-1 at CIAT-Palmira, Colombia. The six highest yielding lines selected from each plant-density, along with 13 parents, were evaluated in a 7×7 lattice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at the three densities utilized for selection, and at 399,000 plants ha-1 in 1988 and 1989.Based on the mean performance of selected lines and the mean of the parents, selection for seed yield was effective in all densities in both populations. However, none of the lines selected from the population within the race Mesoamerica (TC 4673) significantly outyielded their best parent under any plant density. The highest yielding lines selected from the interracial population (TR 4635) outyielded their best parent irrespective of the plant-density used for selection. The highest yielding line originated from the highest density used for selection. Low density was neither good for selection nor for evalu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high-yielding cultivars of common bea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n yield of lines selected at the intermediate and high population densities. The effects of plant density, year,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ere significant for seed yield.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钙对水稻专用肥增产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探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钙对水稻专用肥增产效应的影响,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施用高浓度复合肥的基础上增施钙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肥力土壤上增加钙营养,有助于提高水稻茎蘖数,延长分蘖时间。高肥力土壤与低肥力土壤相比,水稻前期分蘖强,后期成穗数高,施用钙肥有助于单位面积有效穗的提高和千粒重的增加。低肥力土壤添加钙元素有助于水稻专用肥增产,增产幅度从6.4%到9.8%,而水稻专用肥添加钙元素在高肥力土壤上的增产幅度最高的只有2.7%。随着施钙量的增加,水稻对氮和钾的吸收量增加,施用13.5 kg/hm2钙肥能提高水稻钾素吸收量16.3%,提高水稻氮素吸收量5.8%,不同施钙处理对磷素吸收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明确山西北部半干旱冷凉区芸豆的适宜种植密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芸豆品种“英国红”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种植密度梯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株高、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逐渐增加,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逐渐降低,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实测单位面积产量的趋势一致。在产量构成因子中,百粒重对实测单位面积产量贡献最大。在密度与产量的回归模拟中,密度为24万~26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山西北部干旱冷凉区,在底墒差的偏旱年份,建议芸豆品种“英国红”的种植密度为24万~26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