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背角无齿蚌血细胞进行观察.结果发现,体长6~12cm的背角无齿蚌血细胞浓度为(2.42±0.38)×106/mL.根据细胞质内颗粒出现情况,将该蚌血细胞分为两大类,即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颗粒细胞明显的特征是细胞质中存在许多颗粒,无颗粒细胞的特征是细胞质中不含有或含有少量颗粒.根据颗粒细胞的体积和胞质内颗粒的大小还可以将其分为大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分别占4.28%和59.28%).根据无颗粒细胞的大小和核质比的不同将其分为透明细胞和淋巴样细胞(分别占27.74%与8.70%).4种类型的血细胞对Wrights染料有不同的亲和性,大颗粒细胞表现为嗜酸性,小颗粒细胞与透明细胞均呈现嗜酸性和嗜碱性两种,淋巴样细胞表现为嗜碱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细胞类群百分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探讨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对贝类免疫防御影响的规律。体内注射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后,分别于6 h、12 h、24 h、48 h、96 h和144 h测定其血细胞各类群的比例的变化。根据前向角散射光(FSC)和侧向角散射光(SSC)强度的不同,栉孔扇贝血细胞可明显地分为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3个类群。注射酵母聚糖后,在6 h、12 h、24h和48 h时,实验组透明细胞占总血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小颗粒细胞所占比例在6 h、12 h和24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注射甘氨酸锌后,在12 h、24 h和48 h时,实验组透明细胞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小颗粒细胞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对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分群有明显的影响,可显著刺激透明细胞的数量增多,同时颗粒细胞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3.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细胞类群百分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探讨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对贝类免疫防御影响的规律。体内注射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后,分别于6 h、12 h、24 h、48 h、96 h和144 h测定其血细胞各类群的比例的变化。根据前向角散射光(FSC)和侧向角散射光(SSC)强度的不同,栉孔扇贝血细胞可明显地分为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3个类群。注射酵母聚糖后,在6 h、12 h、24h和48 h时,实验组透明细胞占总血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小颗粒细胞所占比例在6 h、12 h和24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注射甘氨酸锌后,在12 h、24 h和48 h时,实验组透明细胞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小颗粒细胞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对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分群有明显的影响,可显著刺激透明细胞的数量增多,同时颗粒细胞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血细胞分类、形态特征以及温度和蚌龄对三角帆蚌血细胞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蚌龄对三角帆蚌血细胞的密度均有明显的影响,温度越高,血细胞密度越高;蚌龄越大,血细胞密度越高;三角帆蚌的血细胞分为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透明细胞、淋巴样细胞、血栓细胞,依次占血细胞总数的5.5%、56.8%、9.5%、22.5%和5.7%。  相似文献   

5.
采用常规方法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大小进行了观测。在光学显微镜下可鉴别出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中华鲟外周血细胞中红细胞占大多数,其密度为(4.82±0.15)×1011个/L,白细胞数量较少。在白细胞中,血栓细胞数量最多[(48.56±1.38)%],其次是淋巴细胞[(32.44±1.92)%],嗜酸性粒细胞最少[(0.37±0.14)%];嗜中性粒细胞体积最大[(20.29±1.62)μm×(16.07±2.89)μm],淋巴细胞体积最小[(9.74±2.65)μm×(7.20±0.97)μm]。  相似文献   

6.
皱纹盘鲍血细胞分类及活性氧产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血细胞的组成、数量、吞噬作用及活性氧产生机理。皱纹盘鲍血细胞分为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两大类。透明细胞无颗粒,具嗜碱性细胞质,约占循环血细胞总量的60%;颗粒细胞含嗜酸性颗粒。这两种血细胞都有吞噬作用,尤其是颗粒细胞,经酵母细胞刺激后,血细胞释放活性氧,还原氮蓝四唑(NBT)形成甲欣沉淀,有化学发光现象。长期饥饿的皱纹盘鲍,血细胞活性氧量低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外周血液中血细胞形态进行观察,采用瑞氏染色法研究其形态学特征,并依此分类。结果表明:杂交鲟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组成,其中红细胞占大多数,血栓细胞的数量仅次于红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较少,嗜碱性粒细胞未有发现;单核细胞体积最大,平均大小(长径×短径)为(18. 9±1. 7)μm×(16. 8±1. 7)μm,细胞核形态多样;血栓细胞的体积最小,平均大小为(8. 2±1. 2)μm×(6. 5±1. 3)μm,其着色深,一般不单独出现。本试验结果可丰富鱼类血液学研究内容,为鱼类血细胞的分类提供基础数据,并为鱼类病理及免疫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克氏原螯虾与红螯螯虾血相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克氏原螯虾与红螯螯虾的血相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克氏原螯虾与红螯螯虾的血细胞均由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组成 ;其血细胞数量分别为 7.0 2× 10 6个 /ml和 1.6 5× 10 6个 /ml。 2种螯虾的血细胞大小与核质比均存在显著差异 ;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占血细胞总量的百分比在克氏原螯虾为 10 .2 1%、74 .4 1%和 15 .4 8% ,在红螯螯虾为 13.72 %、6 8.84 %和 17.5 4 %。  相似文献   

9.
皮质醇对黄颡鱼腹腔炎性吞噬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感染的重要应答.以皮质醇混饲投喂的方法,模拟自然发生的应急反应,研究了应激激素皮质醇对黄颡鱼腹腔渗出炎症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腹腔注射液体石蜡后诱导的黄颡鱼腹腔渗出炎症细胞主要包括嗜中粒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性颗粒细胞(EGC).注射后2d,腹腔渗出细胞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占嗜中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总数的61.5%±1.1%);注射后6d、10d则以巨噬细胞为主(在嗜中粒细胞、巨噬细胞和EGC分类计数中分别占77.8%±2.8%和82.3%±1.1%);注射后6d出现EGC,随后数量逐渐增加.炎症过程中腹腔渗出嗜中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对福尔马林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F-SA)的吞噬率和硝基四氮唑蓝(NBT)反应阳性细胞率逐渐上升.皮质醇混饲投喂使腹腔渗出巨噬细胞比例和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在注射液体石蜡后6d时显著下降,而EGC比例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0.
毛蚶稚贝池塘中间培育的最适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稚贝的中间培育过程中,采用60目、40目和20目3种网袋吊在池塘中进行暂养(共15个密度).结果表明:60目网袋中每袋放20 000粒稚贝暂养较适宜,毛蚶稚贝平均成活率为81.2%,壳长达(1.89 ±0.02)mm,壳长日生长为(26.8 ±0.8)μm;40目网袋中每袋放4 000粒暂养较适宜,毛蚶稚贝平均成活率为75.5%,壳长达(4.38±0.07)mm,壳长日生长为(126.3 ±3.7)μm;20目网袋中每袋放2 000粒较适宜,毛蚶稚贝平均成活率为92.3%,壳长达(5.80±0.10)mm,壳长日生长为(60.0±3.0)μm.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烟青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eas NPV)侵染所引发的免疫机理,本试验以浓度105PIB/μl、106PIB/μl和107PIB/μl Heas NPV侵染5龄幼虫,分别测定了处理后烟青虫幼虫血淋巴中血细胞总量、浆血细胞和颗粒细胞的数量、酚氧化酶(PO)的活性以及血淋巴的体外黑化率,同时还用显微镜观察了Heas NPV侵染血细胞的过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6PIB/μl和107PIB/μl的Heas NPV溶液处理导致5龄幼虫血淋巴中血细胞总量、浆血细胞和颗粒细胞的数量显著上升(P0.05),并且在感毒后3 d达到峰值。105PIB/μl的Heas NPV溶液处理后,烟青虫5龄幼虫血淋巴中血细胞总量、浆血细胞和颗粒细胞的数量呈缓慢上升趋势。106PIB/μl的Heas NPV溶液处理的5龄幼虫的PO活性先增长后下降。在连续观察的5 d内,对照组幼虫血淋巴体外黑化率始终为100%,而处理组幼虫血淋巴体外黑化率呈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说明,烟青虫幼虫血淋巴中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Heas NPV侵染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幼虫感染病毒后通过血细胞数量的增加和PO活性的升高来清除外来病原物。  相似文献   

12.
病毒感染对栉孔扇贝血细胞类型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从胶州湾大规模死亡栉孔扇贝体内分离出来的球状病毒注射感染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分别于病毒感染后8h、24h、48h、72h和128h取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研究了病毒对栉孔扇贝血细胞类型及死亡率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技术研究了病毒感染的栉孔扇贝血细胞的体外吞噬和包囊化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病毒感染的扇贝血细胞各类型的比例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异,在24h、48h和72h,实验组透明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呈逐渐升高趋势,在8h、24h、48h、72h,实验组大颗粒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在24h、48h、72h和128h,实验组血细胞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病毒感染后,实验组扇贝血细胞的体外吞噬率和包囊化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马鹿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旨在为马鹿繁殖育种的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用FSH对母马鹿进行超数排卵,采用抽吸法和切割法采集卵母细胞,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在光镜下,马鹿卵母细胞的平均直径为172.958±17.298μm,卵丘细胞厚度为67.750±33.107μm,透明带厚度为13.782±2.516μm。电镜下,卵母细胞外的卵丘细胞紧紧包裹卵母细胞,且与卵母细胞之间有大量细长的微绒毛相联系;卵丘细胞核呈卵圆形,其长径为4.250±0.042μm,短径为2.750±0.071μm;透明带均匀,与卵母细胞结合紧密;在皮质区集中分布大量的多嵴型线粒体、脂滴和空泡,线粒体长径为0.600±0.106μm,短径为0.490±0.117μm;细胞核中颗粒状的核质分布非常均匀。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底质粒径和水温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苗潜沙能力的影响,以小、中、大3种规格的毛蚶(壳长分别为5~8、9~12、13~15 mm)为试验对象,并以细、中、粗3种沙(粒径分别为125~250、251~500、501~1000μm)为底质,进行了不同底质粒径对不同规格毛蚶苗潜沙率影响的研究,同时进行了水温(5、9、13、17、21、25℃)对不同规格毛蚶潜沙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初期(10min),小、中、大3种规格的毛蚶在粗粒径底质中的潜沙率总体低于细、中粒径底质条件下的潜沙率,并分别在300、60、120 min时达到细粒径底质条件下的潜沙率;480 min前,小规格组毛蚶的潜沙率总体高于同期中、大规格组,480 min后,大规格组毛蚶的潜沙率总体高于同期中、小规格组;试验结束(1440min)时,底质粒径对毛蚶潜沙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相对小规格个体,大规格毛蚶潜沙率更高;当水温为21℃及以下时,毛蚶潜沙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水温为25℃时,试验初期(40 min)毛蚶的潜沙率较高,但之后潜沙率上升缓慢且出现个体死亡现象。研究表明:壳长为5~12 mm的毛蚶在粒径为251~500μm的底质条件下潜沙率较高,而壳长为13~15 mm的毛蚶在粒径为125~250μm的底质条件下潜沙率较高;水温21℃时,壳长为9~12 mm的毛蚶潜沙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用从胶州湾大规模死亡栉孔扇贝体内分离出来的球状病毒注射感染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分别于病毒感染后8h、24h、48h、72h和128h取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研究了病毒对栉孔扇贝血细胞类型及死亡率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技术研究了病毒感染的栉孔扇贝血细胞的体外吞噬和包囊化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病毒感染的扇贝血细胞各类型的比例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异,在24h、48h和72h,实验组透明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呈逐渐升高趋势,在8h、24h、48h、72h,实验组大颗粒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在24h、48h、72h和128h,实验组血细胞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病毒感染后,实验组扇贝血细胞的体外吞噬率和包囊化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被膜形成因子及其对厚壳贻贝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调查环境因子对微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以及在此条件下形成的微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壳长为1.81 mm±0.13 mm)附着的影响,通过显微共聚焦技术和荧光染色技术,探讨了在18℃条件下盐度为10、20、30时和盐度为30的条件下温度为8、18、28℃时,环境因子对希瓦氏细菌Shewanella loihica ECSMB14101形成微生物被膜产生的影响,调查了上述环境下形成微生物被膜的细菌密度、分布、膜厚等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S.loihica ECSMB14101形成微生物被膜的最终密度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加;不同密度的微生物被膜诱导活性不同,且与盐度呈线性关系;微生物被膜上细菌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多,在8℃和18℃时对稚贝的附着诱导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附着率分别为31%和68%,18℃与28℃时的微生物被膜诱导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盐度和温度的上升,微生物被膜上的细菌分布逐渐密集,膜厚显著增加,且在盐度为30、温度为28℃条件下微生物被膜的膜厚达到最大值(4.4μm±0.1μm);在温度为18℃、盐度为30条件下,膜厚的最大值为(4.3±0.1)μm。研究表明,盐度和温度改变微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并导致贻贝附着率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在体外条件下,利用化学发光法定量研究了对硫磷浓度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m血细胞吞噬化学发光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对硫磷浸泡1h和12h处理的皱纹盘鲍血细胞都能够抑制鲍血细胞吞噬时的化学发光,即抑制了血细胞吞噬时释放活性氧(BOS)杀菌的活性,而且这种抑制程度随着对硫磷浓度的增加而加强。用对硫磷浸泡处理皱纹盘鲍血细胞后,测定了血细胞吞噬酵母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结果显示,用低浓度的对硫磷(0.5、5.0、10.0mg/L)处理的血细胞能提高其吞噬酵母细胞的活力;用高浓度的对硫磷(20、30、40mg/L)处理的血细胞能抑制其吞噬酵母细胞的活力。研究还表明,当水中对硫磷浓度为20mg/L以上时,对皱纹盘鲍血细胞免疫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图像流式细胞仪在贝类血细胞分类中的应用。[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血细胞侧向散射强度和面积测量的自动化方法,并与显微观察对比其在文蛤和菲律宾蛤仔血细胞分类中的效果。[结果]参考显微镜下可辨识的胞内颗粒结构,2种贝类的血细胞均可分为无颗粒、小颗粒及大颗粒3类,但基于人工辨识的统计结果缺乏量化标准,因此波动较大。图像流式细胞仪通过定量分析可以获得更精细、准确的测量结果。根据侧向散射强度和面积差异,将文蛤和菲律宾蛤仔的血细胞分成无颗粒、小颗粒、中颗粒及大颗粒4类,占比分别为(6.59±1.11)%和(30.03±1.87)%、(34.85±2.95)%和(58.50±5.73)%、(21.95±0.75)%和(6.03±1.44)%、(36.75±4.75)%和(5.36±2.38)%。2种贝类血细胞都呈现出由无颗粒细胞到大颗粒细胞逐渐增大的趋势。[结论] 2种方法的分析结果既有联系又不完全一致。相较于显微观察,图像流式细胞仪利用精确的量化标准可辨识出更多的细胞类群,提示综合利用不同的特征差异还可以获得更精细的分类结果。此外,自动化的定量测量准确性好、通量高,是今后贝类血细胞分析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不同水温下毛蚶对5种单胞藻的滤除率、选择性和表观消化状况,结果表明,在16℃~24℃的水温范围内,毛蚶对海洋小球藻的滤除率逐步升高,24℃时的最大滤除率为1.849 4(mL/ind.min),24℃~26℃时的滤除率逐步下降。22℃为毛蚶对微绿球藻、球等鞭金藻3011和三角褐指藻的最佳滤食温度,最大滤除率分别为1.142 4、3.804 5和4.430 4。水温8℃~24℃之间,毛蚶对巴夫藻的滤除率变化不明显,平均滤除率为2.797 2。毛蚶不仅对不同大小、形状的藻类具有选择性,而且对大小、形状相似的藻类也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水温22℃下,毛蚶对5种单胞藻的表观消化状况不同。贝类对其滤除率大、消化状况差的藻类在促进贝类净化进程中有良好的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12~13d小鼠颗粒细胞或21d小鼠卵丘细胞与14d小鼠直径55~65μm的卵母细胞共培养7d,发现单独培养、与颗粒细胞共培养、与卵丘细胞共培养的直径分别为54.2±1.6μm、65.2±2.3μm和63.4±3.4μm。而且,共培养提高了卵母细胞GSH的表达量(p<0.05)。在与颗粒细胞共培养7d后,11.1%(27/254)的卵母细胞能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达到MII期。说明了小鼠颗粒细胞或卵丘细胞能够促进未成熟卵母细胞的发育及减数分裂的恢复,为研究哺育动物卵母细胞的发育调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