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耐药性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问题,从天然、毒副作用小的中草药中筛选耐药抑制剂是近几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几年来中药消除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对耐药菌具有消除作用的中药;中药抑制β-内酰胺酶作用;中药抑制耐药茵主动外排作用;中药抗菌增效剥;药对耐药质粒(R质粒)的消除作用等。  相似文献   

2.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给人类健康及畜禽生产带来巨大威胁,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消除细菌耐药性,研究中药消除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效果及机制对保障人类健康和畜禽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现状、中药消除效果及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消除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转座子是一种可移动的遗传元件,它不仅是耐药基因的载体,还会使耐药基因在不同菌属之间水平转移,造成耐药多样性现象。转座子在细菌耐药性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影响转座子介导细菌耐药性传播的因素,可为深度解析细菌耐药机制,从而有效遏制细菌耐药性的传递,以及研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思路。对不同转座子在细菌耐药性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细菌耐药性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抗耐药菌中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具有抗菌活性的中草药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对抗耐药菌中药的活性成分以及中药抗耐药菌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用药以及新的中药耐药抑制剂的研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耐药菌所致的感染给人类健康及畜禽生产带来巨大威胁。细菌耐药可由多种机制所介导,研究细菌的耐药机制对防止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影响药物与作用靶位结合及作用靶位结构变化等机制介导的耐药受到人们的关注。论文将对作用靶位变化导致细菌耐药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防止和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细菌耐药性是指某种细菌对原敏感的药物产生了抵抗性,即由敏感转为不敏感或耐受。多药耐药它表现为细胞对一种药物出现耐药的同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也产生耐药性。耐药率指以分离的同种细菌产生耐药性的菌株数占分离该种细菌总菌株数的百分数。  相似文献   

7.
中药逆转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作者简要介绍了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主要是由自发基因突变和获得性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从消除耐药质粒、抑制耐药酶和主动外排泵多方面讨论了中药逆转细菌耐药性的机制和优势。并探讨了中药逆转细菌耐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细菌抗生素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大难题,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细菌主要通过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获得耐药性,除此之外还有细胞壁的渗透障碍、外排泵的泵出作用、靶位改变等多种机制,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细菌的耐药水平。随着新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新的耐药机制随之出现,耐药菌也越来越广泛。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对耐药菌的控制和新药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文章从耐药性的起源、产生机理、耐药特性及耐药性的检测方法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中药消除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者阐述了国内外对中药消除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包括细菌耐药的发生机制,中药消除耐药质粒,中药作为外排泵抑制剂及多药耐药抑制剂等方面的研究,并对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细菌的耐药性(I)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雷连成 《中国兽药杂志》2002,36(11):41-44,49
耐药菌的危害已遍及全球,耐药性问题成为世界性的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从耐药现状,耐药性的形成机制,耐药性的发展和传播,耐药性的控制,耐药性监测方法和耐药研究的意义六个方面对细菌耐药性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1.
规模化猪场母猪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福建省南平市6个种猪场采集52头猪子宫内膜炎病猪子宫分泌物,分别进行致病菌分离鉴定,从52例子宫内膜炎患病母猪的活体病料中共分离细菌72株,检出率为150%。全部细菌分属为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化脓棒状杆菌和克雷伯氏菌,分离到的细菌以大肠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占较大比例,它们分别占总检出菌株的43.0%、23.6%和16.7%。患猪中有61.5%的母猪为单一细菌感染;其它为细菌混合感染,混合感染比例,达到38.5%,其中以大肠杆菌造成的混合感染占比较高的比例,占总感染头数的28.8%。  相似文献   

12.
几种消毒剂杀菌特性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目前常用的含氯、季胺盐消毒剂,针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进行了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及定量杀菌试验。结果表明含氯消毒剂(强力消毒灵)对3种细菌的杀菌效果最好;双链季胺盐消毒液(康唯消)对3种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双季胺碘消毒液(百毒杀)对3种细菌的抑菌、杀菌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3.
从妊娠 35~ 50天的北极狐流产胎儿脏器中分离到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 ,经培养特征、形态、生理生化、致病力测定 ,证实为鸡伤寒沙门氏菌 ,确定该菌为引起狐流产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主要探讨救必应中药血清与抗菌药联合诱导细菌传代的体外抑菌活性。制备救必应中药血清,采用二倍微量稀释法体外检测抗菌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然后救必应中药血清与抗菌药联合诱导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细菌传代。救必应中药血清与抗菌药联合诱导细菌传代对耐药大肠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救必应中药血清可明显地增强β-内酰胺类抗菌药、氨基糖苷类抗菌药、喹诺酮类抗菌药和卡巴氧类抗菌药对耐药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草药对细菌耐药质粒的消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养殖中常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关注。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主要与质粒有关,质粒能够将耐药基因传递给环境中的其他细菌,进而引起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本文就细菌耐药现状、细菌耐药性与质粒关系、中草药对细菌耐药质粒的消除效果、中草药消除耐药质粒的机理、存在的问题、中草药对耐药质粒消除的展望这些方面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6.
荷斯坦牛隐性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新疆石河子市某奶牛场进口的澳大利亚荷斯坦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同时采集部分乳样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发现其中主要致病菌为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并分别选取了15种常用抗生素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致病菌对临床上常用的青、链霉素及磺胺类等药物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喹诺酮类药物则相对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用稀释滴种法对四川四个万只以上父母代种鸡场送检新鲜种鸡蛋,每个鸡场随机抽检20枚进行了蛋壳、蛋内容物总菌数、大肠杆菌数、沙门氏菌数的定量计数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鸡场的不同种蛋的蛋壳、蛋内容物的总菌数、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检出率有较大变化范围,但不同鸡场间带菌对数值平均数和检出率差异都不显著(P>0.05)。各规模化种鸡场的种蛋所带大肠杆菌在蛋壳上及蛋内容物中均为优势菌。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中药与盐酸恩诺沙星联用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微量肉汤法测定临床上一种常用药物盐酸恩诺沙星和不同中药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及其联合使用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发现,单味中药水提物中侧柏叶、金樱子和五味子的抑菌效果较好,其MIC值分别为3.91、3.91和7.81 mg/mL;单味中药的醇提物中,侧柏叶、马齿苋抑菌效果较好,其MIC值分别为7.81和3.91 mg/mL。盐酸恩诺沙星分别与五味子和金樱子水提物联合作用后,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MIC值分别降低到0.0078和0.0039 mg/mL;与马齿苋、赤芍、侧柏叶和金樱子的醇提物联合后,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MIC值均明显降低。盐酸恩诺沙星分别与鱼腥草水提物、赤芍水提物、椿皮水提物、马齿苋醇提物、苍术醇提物、三颗针醇提物、赤芍醇提物、薤白醇提物、拳参醇提物、侧柏叶醇提物、金樱子醇提物和败酱草醇提物联合作用后,对大肠耐药菌株呈现相加或协同抑菌作用,其FIC值分别为0.75、0.62、0.62、0.27、0.75、0.75、0.31、0.62、0.50、0.53、0.28和0.62。初步认为不同中药中含有能有效降低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中药,也含有与盐酸恩诺沙星组合,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中药,为寻找有效防治大肠杆菌病的药物组合来对抗多重耐药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探讨4种救必应提取物与抗菌药物联合诱导细菌传代的体外抑菌活性。本试验制备了4种救必应提取物,采用96孔反应板二倍微量稀释法体外检测提取物与抗菌药物联合诱导耐药大肠杆菌传代的抑菌作用。结果显示,4种救必应提取物与抗菌药物联合诱导细菌传代对耐药大肠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提取物Ⅰ、Ⅲ与抗菌药物联合效果最好。提示,救必应提取物Ⅰ、Ⅲ与抗菌药物联合诱导细菌传代具有体外抗耐药菌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9年伊克昭盟引入了牧草和饲料作物增产菌这一技术,经过7年的试验,示范及推广,至今全盟该增产菌应用面积已达4.04万hm^2,本文通过7年来在两种不同生境下,对12种牧草及作物的不同物修期采用不同方法施用增产菌,以鲜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为衡量标准来探讨增产菌对不同牧草及作物的增产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增产菌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植物的生长,使植株长高,叶面积增大,加强了光合作用,在提高鲜草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籽实的产量,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是一项在农牧区适用的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