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剑 《草业科学》2002,19(4):29-33
通过对青海湖北岸海拔3000-3500m部分地区不同类型嵩草属植物的调查分析表明:在沼泽草甸上西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矮生嵩草(K.humilis)及其它莎草生长良好,但由于沼泽草甸潮湿,绵羊对这些牧草利用差,牛、马利用较好;山地干草原草场不适宜嵩草属植物生长,仅分散着少量大花嵩草(K.macrantha),经济价值不大;在大片的撂荒地中几乎完全没有嵩草属牧草;在山地草原化草甸草场上,以矮生嵩草、短轴嵩草(K.prattii)、线叶嵩草(K.capillifolia)及禾本科牧草为优势种,豆科牧草相应增加、杂类草相应减少,为最佳放牧场,各类牲畜均能很好地采食;在高寒草甸草场上,高山嵩草(K.pygmaea)为绝对的优势种,因植株矮小,牛、马利用差,绵、山羊则能很好地利用。盲目开垦、过度放牧和不合时令的放牧是造成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四种嵩草属植物-小嵩草(kobresiapygm-aea)、矮嵩草(K.humilis)线叶嵩草(K.capillifolia)和嵩草(K.belladii)的叶片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四个种的酯酶同工酶泳动成两大区域,Rf值分别为0.38~0.86和0.08,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泳动形成5个区域,Rf值分别为0.97,0.68~0.77,0.52~0.63,0.29~0.37和0.08。酶谱比较结果表明,嵩草和线叶嵩草亲缘关系较近,而二者同小嵩草、矮嵩草间,以及小嵩草同矮嵩草之间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3.
TTC浓度对嵩草种子染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嵩草属植物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主要建群种,为优良的家畜喜食牧草。随着草原建设的进一步加快,对嵩草种子有待于研究。虽小粒牧草种子生活力测定有些报道,但对嵩草属种子的测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用TTC法对线叶嵩草种子生活力进行测定,旨在找出TTC染色的最适浓度,为今后嵩草属种子生活力的测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 种子来源 供试种子1998年9月6日采于青海省贵德县拉脊山,海拔3400m。采后带回实验室风干。千粒重1.195g,种子含水量18.84%。1.2 试验方法1.2.1 溶液的…  相似文献   

4.
人工草地是解决草地畜牧业冬春季节草畜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通过3年(1993~1995年)牧草引种栽培试验,对优选出的4种牧草无芒雀麦(Bromusinermis)、老芒麦(Elymussibiricus)、甘肃红豆草(OnobrychisUicicaefoliacv,Gansu)、甘农1号杂花苜蓿(Medicago.variacvGannongNo.1)的产草量和营养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牧草的产草量和营养价值逐年增高,第3年产草量达到30000kg/hm2,是高寒地区建立人工草地的优良牧草。  相似文献   

5.
试论青海“黑土滩”草地的退化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黑土滩”是高寒草甸草地原生嵩草植被退化为次杂毒草草地(或裸地)的俗称,退化特征是生草层的笛斑化和植被的杂毒草化,是在风蚀、水蚀和浆融剥离作用于生草层以及人为不合理利用植被的条件下发生和发展的,其中植被稀疏过牧地段或鼠害土质疏松地段的是形成“黑土滩”的起点。“黑土滩”的治本策略应是以恢复草甸植被为目的,种植或补播嵩草属牧草。  相似文献   

6.
发草是高寒地区的优良牧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草是高寒地区的优良牧草孙明德,孙连生,吕金博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同德813201)发草[DeschampsiaCaespitosa(L)Beauv]系禾本科发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省环湖地区的草场上均有分布。1978年,在同德县巴滩地区采集了野生...  相似文献   

7.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嵩草草甸基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群落指标为依据,研究了青海省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阶段,高寒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土壤特性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嵩草草甸,其地上、地下生物量,牧草高度,生草层厚度,裸斑面积,物种数,土壤含水量等呈显著差异。同未退化阶段相比,重度退化阶段的优良牧草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别降低了43.2和10.1 g/m2。而重度退化阶段时,裸斑面积则达到最大值65 m2,土壤含水量则为最小值22.83%,鼠洞密度则随着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呈倒"V"变化趋势。分析表明,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的结果是,由莎草科和禾本科为主的植物演替为杂类草地。  相似文献   

8.
李希来 《草业科学》1996,13(2):21-23
依据草地退化特征将高寒草甸草地退化产物--“黑土滩”草地划分为6个等级,研究了各级蜡地的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特征,中度退化的“黑土滩”草地(秃斑地面积占27.6%)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较大,为3.234和1.115.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大,秃斑地面积比例和毒杂草比例有明显增加的趋势(P〈0.01);原生植被嵩草属植物优势度和草地活根量(30cm)趋于明显减少(P〈0.01);群落产量在各级草地内变化不  相似文献   

9.
用两项局部样方方差(TTLQV)法和成对样方方差(PQV)法研究了高寒矮嵩草草甸优势植物矮嵩草(Kobresiahumilis)源株种群(genetpopulation)和分株种群(rametpopulation)的空间分布格局。以方差均值比率(S ̄2/X)的t-检验和X ̄2-检验对分布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矮嵩草两种群结构水平的空间分布型完全不同,源株种群为随机分布,分株种群则为集聚分布。分株种群集聚分布格局的规模、强度和纹理在水平空间上与放牧强度的变化表现出一致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高原鼠兔洞口密度对高寒嵩草草甸植被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鼠洞密度下高寒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鼠洞密度下,高寒嵩草草甸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牧草高度、生草层厚度、裸地面积、土壤含水量等呈显著差异。随着鼠洞密度的增加,地下、地上生物量和生草层厚度逐渐降低,裸地面积显著增加。随着鼠洞密度的增加,牧草高度呈"W"型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西藏自治区岗巴县高寒草原天然牧草养分含量及消化率季节变化规律,选取垫型蒿、高原鸢尾、藏羊茅、藏西嵩草和线叶嵩草5种牧草,分别分析8月、10月和12月各种牧草的粗蛋白质、脂肪、灰分、钙、磷和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及干物质和纤维组分体外消化率.结果 表明:5种牧草中垫型蒿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17.28%)、线叶嵩草次之...  相似文献   

12.
西藏那曲县草地状况及其生物量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择那曲县不同类型草地,实地调查了草地基况以及牧草生长期(2007年5-8月)内具有代表性的6种优势牧草的产量和品质。调查内容包括:草地覆盖度、草地地上生物量、牧草与土壤含水量、草地退化程度以及鼠害情况。同时,选取草地植株样品以及010 cm表层土壤样品进行牧草品质和土壤养分分析。结果表明,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生长状况和地上生物量明显优于其他品种的草地;各样点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毒草所占的比重、鼠害、草地退化状况存在明显差异;从草地地上生物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来看,生物量分别与降水量、气温、地温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牧草品质来看,在综合考虑含氮量、粗蛋白、粗脂肪等因素的情况下,小嵩草K. pygmaea的品质要优于藏嵩草,点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品质最差。  相似文献   

13.
草原毛虫幼虫的食性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禾草及嵩草在高寒草甸中的优势度为指标,研究草原毛虫(Gynaephora alpherakii)的食性、空间格局及其与植物群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草原毛虫的食性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其喜食程度排序为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杂类草,特别对嵩草属(Kobresia Willd.)植物表现出强烈的偏好和倾向性;草原毛虫的分布型受制于其喜食植物的空间格局,在总体上呈聚集分布,但在小尺度下则常呈均匀分布;虫口密度依赖于喜食植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随着喜食植物的增加而显著上升,随着植物多样性的减少而显著下降;草原毛虫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具有平衡物种关系、调控群落结构的功能;采用定向改变草地植物组成的农艺措施实现对草原毛虫数量的人工调控是实施虫害生态防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The food preferences of O. irroratus and R. pumilio have been examined in laboratory tests. O. irroratus prefers green vegetation including herbs, shrubs and grasses whereas R. pumilio prefers fruits and seeds. Both species eat insects in the laboratory, but they are more important in the natural diet of R. pumilio than O. irroratus. O. irroratus readily eats grasses which are not consumed by R. pumilio. Partial dietary overlap occurs in the laboratory which suggests that some degree of competition for fruits and seeds will occur at certain seasons in natural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5.
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8个重点草地类型的8个优势植物种异针茅、金露梅、藏嵩草、珠芽蓼、高山柳、垂穗披碱草、窄叶鲜卑花、短柄草各个生育期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和粗灰分等营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牧草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动态与生长发育阶段密切相关。粗蛋白质含量随生育期逐渐减少;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随着生育期逐渐增加。比较分析几种优势牧草和灌木的营养成分,发现灌木蛋白质含量高,利用价值大,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饲料资源。  相似文献   

16.
植物群落构成和植物种间联结,反映植物物种空间上相互关系,对于草地演替动态及稳定性的揭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以青南牧区南部3个嵩草群落为对象,分析了群落生物量构成变化;并基于2×2列联表及植物种多度,采用Ochiai种间关联度指数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了不同嵩草群落的植物种间关系及群落演替特征。结果表明:藏嵩草群落的生物量显著高于高山嵩草+异针茅/杂类草群落,群落生物量主要由莎草科植物构成,其占总生物量的45%~80%,而禾草、杂类草和不可食植物则分别约占总生物量的8.1%,15.2%和16.4%;3个嵩草群落内的植物种对一般存在完全关联、绝对关联和完全独立3种关系,藏嵩草群落和高山嵩草+杂类草群落中完全独立的种对较多,为38.1%和40.0%;而高山嵩草+异针茅群落中完全关联种对较多,为36.3%;3个群落中较多植物种对间存在显著联结性,且显著正联结种对数多于显著负联结种对数,同一种对在不同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不同;各嵩草群落均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高施氮量对高寒矮嵩草甸主要类群和多样性及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研究高寒矮嵩草草甸高强度施氮试验(150和300kgN/hm^2)对不同在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昌类植物的反应较大,其综合优势比呈明显增大趋势,非豆科杂草次之,莎草类和豆科杂草的反应不显著。增施氮肥能明显降低矮嵩草草甸的植物多样性,其草甸质量指数以施氮150kg/hm^2最高,过量施氮(300/hm^2)并不再提高草甸质量。其地上生物量对施氮的反应比多样性和草甸质量指数的变化滞后,地上生物总量在施氮后明显增加,其中禾草类明显增加,杂类草则明显降低。7月的降水量及其分布对施氮的效果影响较大。土壤水分状况对施肥效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青海湖地区线叶嵩草型中度与重度退化草地群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度到重度退化进程中,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草地植物群落的盖度、物种数、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均下降,中度与重度退化样地地上植物类群及总植物量季节动态均呈现明显的“单峰”曲线,其峰值同时出现在8月下旬,在植物生长季,主要植物类群地上植物量季节动态具有明显的差异。地上总植物量季节积累动态均可用曲线y=ea bx(生长曲线)很好拟合。中度退化样地的净初级生产力高于重度退化样地,但由于在牧草返青期放牧使中度退化样地禾草类在草群中所占的比例小于重度退化样地。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探讨春季休牧对三江源区藏嵩草草甸植被特征的影响,2017年5 ~6月,课题组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的冬春草场上进行为期50d的返青期休牧试验研究,同年8月中旬对植物生长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休牧以后,草地的总盖度和地上总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3%和58.6% (P <0.05);莎草科和禾本科牧草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选取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典型退化演替阶段代表样地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的方法,对其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19个指标)进行数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欧式聚类分析和Fisher’s判别分析可以明确划分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的4个演替阶段,且Fisher’s判别分析能够明确区分小嵩草草甸的3个重要时期,说明可以此指标组构建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阶段划分的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PCA)提取出4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因子,其载荷能力依次为44.8%、28.3%、17.2%和7.2%,对演替过程总变异的解释能力累计达97.6%。草地退化是一个系统内各因子协同变化的过程,且它们具有不同步性,进而导致了原有变量对草地退化演替细微阶段划分的不完全性。说明草地生态系统存在两种作用因子,即敏感因子(其数量特征随草地发生变化而迅速变化)和缓冲因子(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缓冲性),但这两者如何应对生态系统干扰,其协同及分异特征以及其对草地退化反应的敏感程度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