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桉农间作系统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培群  余雪标 《热带林业》2007,35(3):31-32,27
主要对桉树大宽行条带方式种植的三年生桉农间作试验地土壤进行取样分析。对土壤养分研究表明:间作甘蔗、木薯和牧草在提高土壤有机质方面差异不大,但是在提高土壤全量N、P、K以及速效N、P、K上,间作甘蔗和牧草要优于间作木薯。其中,间作甘蔗和间作牧草全P和全N差异明显,而全K则和对照林地基本持平,速效N、P、K与对照林地相比,都有明显提高。间作木薯以提高全P为主,速效N和速效P也有一定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种植牧草对秦王川灌区土壤风蚀和养分的影响,试验以种植春小麦和无芒雀麦地及裸地(CK)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被地表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以及地表湿度、粗糙度、土壤含水率和地表风蚀量,比较了不同处理对地表土壤细颗粒物和土壤养分流失的差异。结果表明:裸地风蚀量最大、达1.7 kg/m~2,小麦地次之,雀麦地最小、仅为0.8 kg/m~2;小麦和雀麦地土壤有机质分别比裸地提高近5.5%和7.3%,土壤有机质损失量大小顺序为裸地小麦地雀麦地;植被盖度、地表湿度、地表粗糙度和土壤含水率等指标的大小顺序均为:雀麦地小麦地裸地。在风蚀季节,秦王川灌区裸地的风蚀量和有机质流失量均为最大,种植雀麦可显著减少耕地土壤风蚀危害,减少土壤有机质流失。  相似文献   

3.
为检测牧草对粤北南雄红壤地种植的耐受性,以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木豆Cajanus cajan、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菊苣Cichorium intybus、糖蜜草Melinis minutiflora和晚熟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6种牧草为试验材料,在广东南雄红壤地试验种植,测定种植一年后土壤的容重、孔隙度、 pH、有机质、电导率等土壤指标,分析比较不同牧草对土壤结构变化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种植牧草后,土壤的pH值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其中菊苣使土壤pH值提升了0.54,电导率较对照组增加了30.1μs/cm;(2)木豆对土壤容重影响最大,降幅达16.3%,而山毛豆和象草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富集;(3)山毛豆、木豆、菊苣和晚熟狼尾草均有效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并且使得非毛管孔隙度占总孔隙度的比例由种植前的25.96%提升至30.17%~43.39%;(4)6种牧草与容重和总孔隙度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结构变化对牧草有影响,同时不同牧草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1987~1996年,在阜新市阿尔乡白音花沙地草地系统进行了防护林对沙地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主要牧草蒸腾效率的影响;土壤养分的影响;土壤水分的影响;主要小气候因子的影响;主要牧草物候期的影响;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产草量的影响;在放牧条件下植被动态的影响;放牧功能的影响等试验,从不同侧面探讨了防护林对沙地草地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沿海围垦地区的研究发现:这一部分地区的建设时间较短,自身的建设经验不足,土壤中所包含的养分较少,在种植牧草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土壤侵蚀现象,造成相关的水利工程建筑产生自身的隐患。指出了应当重视土壤洗盐淋盐脱盐,保证淡水资源的充分,并且在选择种植植物之前应当结合当下环境中的种植要求和生长环境进行详细的设计。在相关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中选择了一些具有抗盐能力的植物进行种植,结果表明:能够对围垦地区的土壤进行良好的保护,并且牧草种植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提升种植的经济效益,促进围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1987~1996年,在阜新市阿尔乡白音花沙地草地系统进行了防护林对沙地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主要牧草蒸腾效率的影响,土壤养分的影响,土壤水分的影响;主要小气候因子的影响;主要牧草动候期的影响;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产草量的影响,在放牧条件下植被动态的影响;放牧功能的影响等试验,从不同侧面探讨了防护林对沙地草地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灵武长枣土壤养分与果实品质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讨灵武长枣种植基地土壤养分与果实品质之间的相关关系,为种植基地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采集灵武长枣种植基地土壤与果实样品各45份,测定土壤养分与果实品质指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影响果实品质的主要土壤养分因子。结果表明:灵武长枣种植基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N、P、K等养分含量呈正相关,与果实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VC含量也呈正相关。不同土壤养分与果实品质间的相关系数不同,其中灵武长枣果实单果质量与土壤全氮、速效钾呈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有机质、有效铁、有效钙呈正相关;可定滴酸含量与碱解氮呈正相关,与全磷、有效锰、有效钙、有效镁呈负相关;可溶性糖含量受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钙、有效铜、有效镁及全盐的共同作用;VC含量与有机质、全氮、有效锰、有效钙呈正相关,与全磷呈负相关。灵武长枣果实品质受多个土壤养分因子影响,其中有机质含量是主要影响因子,建议在生产中通过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来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8.
强沙尘暴降尘对北京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2年3月袭击北京的强沙尘暴降尘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强沙尘暴降尘给北京土壤带来了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大量粉砂粒,也带来了可作为天然有效化学肥料的大量有效养分和交换性离子,丰富了北京土壤的有机质、全N、大量元素养分和微量元素养分,提高了北京土壤的潜在肥力;强沙尘暴还给北京土壤带来了大量可溶性盐分和重金属微量元素污染物,影响了北京土壤环境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进行桉-草-牧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初步筛选出桉(2 m×3 m)+象草+涠洲黄牛、桉(2 m×3 m)+象草+波尔山羊和桉(2 m×6 m)+象草+涠洲黄牛、桉(2 m×6 m)+象草+波尔山羊4种具有良好综合效益的复合经营模式,其综合效益关联度分别为0.904 0、0.885 0、0.882 0和0.863 7,比桉树纯林提高了46.52%以上。同时经过评价指标的分析,最终选择确定Shannon-Wiener指数、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土壤全K、桉树树高、桉树胸径、桉树种植年均投入、桉树种植年均收入、牧草营养养分和林农接受程度等12个指标,可应用于构建评价指标的最小数据集,并反映系统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龙门县3个不同立地的粉单竹生长状况以及林地土壤主要物理性状和土壤N、P、K等养分含量指标调查测定,分析龙门山区粉单竹林的生长与林地土壤养分状况间的关系,从而为提高惠州粉单竹竹林经营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油茶林种植决明对土壤生态和油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油茶林地表裸露、地力下降等现象,开展了在油茶林种植豆科植物决明的生态栽培试验。试验表明:油茶林种植决明后对0~20cm、20~40cm各土层的有机质和全氮、全磷、速氮、速磷、速钾等养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种植决明后能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和潜在养分的能力;对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6.59%和6.08%,在高温季节日平均降低土壤温度2.67℃;同时促进了油茶生长,油茶苗的高度、冠幅和地径生长指标分别提高7.70%、12.15%和10.93%。  相似文献   

12.
土壤容重与孔隙度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作物生长,与耕作、施肥、灌溉等农业管理措施密切相关。为了研究设施农业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探索较优施肥模式,以长武试验站王东沟模拟弃土场土壤为对象,以不施化肥和有机肥的土壤为对照,研究不同施肥下植物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白三叶、草木樨等7种作物的条件下,不施肥、施有机肥、施秸秆均能明显降低弃土场0-20cm土壤容重、提高孔隙度,改善弃土场土壤物理结构,有利于弃土场的土壤肥力改良。  相似文献   

13.
以杉木为研究材料,探讨在同一纬度区域、立地条件较为一致的天峨县林朵林场、融安县西山林场、融水县贝江河林场施用基肥和不施用基肥处理对杉木1~3年生长量及对应地块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分别在种植1、2、3年后测定其树高、胸径及对应土壤pH值、有机质及速效氮、磷、钾、有效铁、硼等指标。结果表明:施用基肥处理促进了杉木平均树高、胸径的增长,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有效含量,有利于提高土壤综合肥力系数;试验区地块磷、钾有效养分含量较低,施用基肥后土壤速效钾养分得到缓解,但土壤有效磷养分仍严重缺乏。  相似文献   

14.
辽西北地区林草及林药综合开发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草、林药间作,林木为牧草和药材提供蔽阴条件,同时,林下间作牧草、药材,有利于改良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增加肥力,促进林木生长。采取林草、林药间作的杨树,经精耕细作,与未采取林草、林药杨树对比,平均每年胸径增加了78.31%,高生长增加了186.58%。因此,在辽西北地区林草、林药间作是可推广的配置模式。奇可利、蒙古冰草、羊草是适于本地区种植的优良牧草;林间种植牧草、药材可获得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连翘根系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科学化指导生产,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连翘基地生态种植样地、露地栽培样地、野生样地进行,比较分析其土壤pH值、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结果表明:采用生态种植模式的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高于野生和露地栽培模式,土壤pH值低于其他两种种植模式,野生样地土壤全钾含量高于生态种植及露地栽培样地。表明生态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的酸碱度,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使当地土壤更适合连翘生长。综合分析认为:不同种植模式对0~20cm土层土壤养分影响较大。因此,生态种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壤养分,改善生态环境,利于连翘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植物铝毒害的产生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中的活性铝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即对植物产生毒害。土壤酸化是引起活性铝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土壤的酸度、富铝化程度、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土壤中活性铝的释放,而增加钙的供应、施入有机质、增施磷肥或硅酸、种植牧草和绿肥、接种菌根菌剂、选育和种植耐铝植物等可防治铝对植物的毒害。  相似文献   

17.
以广西各地油茶种植林地的490个土壤样点的15个养分指标为基础,采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指数和评价法,分析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和油茶种植适宜性分区。根据指数和梯度分段值,将油茶土壤养分适宜性划分为3个分区:最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3个分区。分区结果,大部分油茶主产区都在土壤养分最适宜或者较适宜分区内,三江、融水、融安3县处于土壤养分不适宜分区,生产中应适当注意改善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8.
农林复合经营土壤养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林间作是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土壤养分变异的研究,认为幼林期农林养分的竞争较小,选择适宜的间作品种有利于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豆科作物以改善土壤速效性氮、降低磷的含量为特征;谷类作物能较全面的改善土壤的养分含量;西瓜种植改善土壤的有机质、速效性氮和速效性磷,但肥效持续的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9.
土壤肥力是土壤各方面性质的综合反映,是衡量林地生产力高低的重要技术指标。为了指导竹林的合理平衡施肥及管理,提高竹林经营水平,并为促进广西竹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通过对广西不同栽培区的吊丝竹林土壤中N、P、K等主要养分含量和土壤主要物理性状等指标的测定分析,掌握广西石山区吊丝竹林土壤养分状况及其与吊丝竹生长状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人工林改良土壤效果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兴隆试验区为代表,研究分析首都周围绿化工程改良土壤养分及改善林木生长条件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油松纯林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但是土壤pH值下降;山杨、刺槐等阔叶林使土壤养分和pH值都得到改良,刺槐林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