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B16-F10小鼠黑素瘤细胞和A375人黑色素瘤细胞为模型,利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嗅盐法(MIT)对僵蚕(Bombyx batryticatus)内证实存在的7种化学成分(麦角甾醇、β-谷甾醇、棕榈酸、赤藓醇、甘露醇、胡萝卜苷和尿嘧啶)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麦角甾醇、β-谷甾醇和棕榈酸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并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其中0.13 mmol/L以上处理浓度的麦角甾醇和β-谷甾醇以及0.25 mmol/L以上处理浓度的棕榈酸抑制活性最明显,高浓度的β-谷甾醇(0.5 mmol/L以上)对B16-F10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A375.赤...  相似文献   

2.
异株荨麻β-谷甾醇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斌  刘勇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0):4601-4603
用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研究异株荨麻(Urtica dioica L.)β-谷甾醇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以β-谷甾醇得率为指标,优选出了最佳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0(m/V,g∶mL)、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温度60℃。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异株荨麻中的β-谷甾醇,操作简单、安全、快速、萃取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果上叶中β-谷甾醇的含量。[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UPLC-ELSD)测定不同产地果上叶中β-谷甾醇的含量。色谱条件为:BEH C_(18)柱,甲醇-水为流动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参数为漂移管温度90℃,载气(N2)20psi,流速为0.3 ml/min,柱温30℃。[结果]不同产地的果上叶中β-谷甾醇的含量不同,3、4批次含量较高。该操作在常温下进行,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结论]该研究为果上叶药材果上叶中β-谷甾醇的含量测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究β-谷甾醇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活性及其对叶螨体态、内部结构的破坏。通过玻片浸渍法和叶片药膜法确定β-谷甾醇对朱砂叶螨杀螨的毒力,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β-谷甾醇对螨亚显微结构的破坏,通过酶活检测方法,检测β-谷甾醇对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酶活的作用,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β-谷甾醇对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和羧酸酯酶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测定β-谷甾醇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LC30为1.0mg/mL。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可见,β-谷甾醇处理后朱砂叶螨表皮、肌纤维、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β-谷甾醇对朱砂叶螨乙酰胆碱酯酶基因表达量和酶活都没有影响。β-谷甾醇对解毒酶羧酸酯酶酶活没有直接影响,但诱导羧酸酯酶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了β-谷甾醇可以有效杀死朱砂叶螨,并且对螨体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作为新型植物源农药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证实乙酰胆碱酯酶不是β-谷甾醇的作用靶标,但β-谷甾醇处理会诱导螨体内解毒酶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莽吉柿果皮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莽吉柿果皮的化学成分,寻找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反相RP-18等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技术分析确定化学结构。结果从莽吉柿果皮提取物中共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分别为:α-倒捻子素(1),β-倒捻子素(2),gartanin(3),8-deoxygartanin(4),β-谷甾醇(5),tetrahydrothwaitesixanthone(6),芦丁(7)。结论化合物β-谷甾醇(5)、tetrahydrothwaitesixanthone(6)和芦丁(7)为首次从莽吉柿果皮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张小斌 《陕西农业科学》2008,54(2):81-82,84
收集不同产地的半夏品种,用薄层扫描法(展开剂为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甲酸(80∶20∶2);显色剂为5%磷钼酸乙醇溶液,扫描波长为λs=720mm,λR=400nm,测定β-谷甾醇的含量.结果为:R=0.9997,线性范围:0.5-2.5μg,β-谷甾醇含量作为半夏质量的控制指标之一,不同产地半夏β-谷甾醇含量顺序依次为云南半夏>四川半夏>陕西半夏>山西半夏.  相似文献   

7.
采用96孔板二倍稀释法,对丛枝蓼首次分离纯化得到的9个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测定了化合物对4株细菌和7株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化合物β-谷甾醇(1)、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2)、没食子酸(3)、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6)、肌醇(7)、丁二酸(8)、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9)对这些菌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其中黄酮类化合物4、5和6对细菌和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此外,对部分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以Vc作为阳性对照,采用DPPH法测定自由基清除率,抗氧化结果为4365912,其中化合物3、4和6的抗氧化能力要优于阳性对照Vc。结合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可知,含有邻二酚羟基结构的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且邻二酚羟基越多抗氧化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8.
大虎杖花蒽醌类化学成分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虎杖Reynoutria sachalinensis的花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甲醇加热回流提取,正己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别萃取,利用常规硅胶柱层析方法从正己烷萃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了甾醇和蒽醌类化合物,通过化学和质谱,紫外、红外和核磁等光谱分析分别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Ⅰ)、大黄素(emodin,Ⅱ)、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emodin-8-O-β-D-glucopyrancoside,Ⅲ)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physcion-8-O-β-D-glucopyrancoside,Ⅳ)。其中化合物Ⅱ,Ⅲ,Ⅳ属于蒽醌类物质。参20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开发利用大葱资源,通过IR、1H-NMR、EI-MS及化学方法,对大葱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从中得到7种首次从大葱中获得的化学成分: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苷(daucoste-rol)、槲皮素(quercetin)、芦丁(rutin)、山奈酚(kaempferol)、黄芩苷(baicalin)和葡萄糖(glucose)。  相似文献   

10.
时显芸  吴子恺  黄岛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731-4732,4741
2005年秋季种植不同类型的玉米材料,研究其籽粒β-谷甾醇含量,发现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β-谷甾醇含量远高于其他类型玉米,微胚乳玉米III型杂种优势较显著;2006年春季选取微胚乳超高油玉米III型的杂交组合及其亲本做试验材料,进行亲子代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正交F1与反交F1之间的β-谷甾醇含量比较接近,无明显差异。同型系之间β-谷甾醇含量差异为420~1 400 mg/kg;相同株系之间β-谷甾醇含量差异为140~190 mg/kg,相对较小。将2季种植的6个微胚乳组合作亲子相关分析,结果发现F1与双亲平均值相关系数r=0.643 9,F1与母本的相关系数r=0.682 6,F1与父本的相关系数r=0.319 4,均呈明显正相关趋势,但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金锦香Osbeckia chinensis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采用NMR、质谱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结构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3',4'-三-甲氧基-鞣花酸-4-吡喃葡萄糖苷(4-O-β-D-glucopyranosyl-3,3’,4’-tri-O-methylellagic acid,1)、3,3’-二-甲氧基-鞣花酸-4-吡喃葡萄糖苷(4-O-β-D-glucopyranosyl-3,3’-di-O-methylellagic acid,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3)、槲皮素-3-O-β-D-吡喃鼠李糖苷(quercetin-3-O-β-D-rhamnoside,4)、山柰酚-6-C-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6-C-β-D-glucopyranoside,5)、β-谷甾醇(β-sitosterol,6)和胡萝卜甘(daucosterol,7)。结论:除化合物(3)和(7),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太白山窝儿七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对从太白山窝儿七中提取的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窝儿七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鬼臼毒素、鬼臼毒酮、山奈酚、山荷叶素、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结论]首次从窝儿七中分离出β-谷甾醇和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  相似文献   

13.
东北铁线莲干燥根石油醚萃取部分经反复柱层析共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β-谷甾醇(1)、豆甾醇(2)、木栓酮(3)、表木栓醇(4).其中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头花蓼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头花蓼的化学成分,为科学利用头花蓼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硅胶、聚酰胺和Sephadex LH-20对头花蓼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光谱数据等,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10 kg干燥带花全草头花蓼中分离纯化出6种化合物,化合物1为1.25 g,化合物2为33.00 mg,化合物3为0.90 g,化合物4为0.78 g,化合物5为0.14 g,化合物6为31.00 mg,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原儿茶酸、β-胡萝卜苷、β-谷甾醇、香草酸、7-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基-5-羟基色原酮。[结论]从头花蓼全草中得到了6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原儿茶酸、β-胡萝卜苷、β-谷甾醇、香草酸、7-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基-5-羟基色原酮。  相似文献   

15.
对中药火绒草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层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法和制备高效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和谱学方法鉴定了其化学结构。从火绒草中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结构(1-{3-(β-D-glucopyranosyloxy)-2,3-di-hydro-2-[1...  相似文献   

16.
韩树  张云  王俊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167-5168
[目的]研究黄珠子草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薄层色谱等方法提取黄珠子草叶中化合物,并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学(UV、IR、NMR、MS)方法对各种化合物成分进行鉴定。[结果]从黄珠子草叶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鉴定分别为香草醛(I)、β-胡萝卜苷(II)、β-谷甾醇(III)、芦丁(IV);其中芦丁(IV)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该方法研究了黄珠子草叶的化学成分,为黄珠子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臭灵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臭灵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柱层析对臭灵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光谱数据等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臭灵丹中分离到了8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臭灵丹二醇、冬青酸、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邻羟基苯甲酸、β-谷甾醇、4,5,7-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3-O-β-D-芸香糖苷、万寿菊素和柽柳素。[结论]研究结果为臭灵丹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茯苓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成分分离,用NMR、质谱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biemnasterol(1),octadecanoicacid(2),triacontanol(3),octacosyl acid(4),pentacosanoic acid(5),β-sitosterol(6),daucosterol(7)。结论:为茯苓皮的再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梁永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455-8456
[目的]对桑树枝条(Morus alba L.)茎皮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超声波乙醇浸提法和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桑树枝条茎皮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出11种化合物,分别为:白藜芦醇(Ⅰ)、桑色素(Ⅱ)、β-谷甾醇(Ⅲ)、槲皮素(Ⅳ)、桑辛素A(V)、桑辛素B(Ⅵ)、桑辛素C(Ⅶ)、桑辛素D(Ⅷ)、桑辛素E(Ⅸ)、桑辛素F(X)、桑辛素G(Ⅺ)。[结论]白藜芦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出的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钩藤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柱层析对钩藤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然后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所得到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钩藤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乌苏酸、β-谷甾醇、β-胡萝卜苷、柯诺辛碱和钩藤碱。[结论]该方法分析研究了钩藤的化学成分,为钩藤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