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从斑蝥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初步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为斑蝥素、斑蝥胺、硬脂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其中对羟基苯甲酸为首次从斑蝥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25种斑蝥素类化合物对小菜蛾胃毒活性的构效关系,为开发高效、易得的斑蝥素类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以斑蝥素(Ⅰ)为原料合成了斑蝥酸(Ⅱ),以去甲斑蝥素(Ⅲ)为原料合成了去甲斑蝥酸(Ⅳ)、去甲斑蝥酰亚胺(Ⅴ)、10种N-取代去甲斑蝥酰亚胺类化合物(Ⅵ)和10种N-取代去甲斑蝥酰胺酸类化合物(Ⅶ),其结构通过1 H NMR(核磁共振氢谱)和HRMS(高分辨质谱)表征;分别测定上述化合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25种化合物中,Ⅰ、Ⅱ的杀虫活性最高,LC50分别为12.37和13.77mg/L;化合物Ⅲ、Ⅳ的LC50分别为140.47和129.35mg/L;Ⅴ在设定的最高质量浓度下未表现杀虫活性;除Ⅵ-8外,Ⅵ均未表现杀虫活性;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Ⅵ,Ⅶ中活性最好的是Ⅶ-8,LC50为134.43mg/L。【结论】斑蝥素类化合物4、5位甲基的存在能极大地提高其杀虫活性;开环(二羧酸)形式的斑蝥素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取代基的电负性与空间位阻效应对斑蝥素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内标法在斑蝥素测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香兰素、正十六烷等物质和样品组分的气相色谱行为,观察这些物质与斑蝥素的分离情况以及样品组分对测定的干扰情况。结果表明,正十六烷与斑蝥素的分离十分理想(分离度〉2.5);用正十六烷做内标的气相色谱法的线型(r=0.9991)和精密度(RSD=3.07%,n=6)较好;样品组分对测定无干扰。新内标法简便,结果准确。可作斑蝥及斑蝥素制品中斑蝥素含量的精确测定之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分析黑黄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挥发性成分的方法。SPME的萃取头为100μm PDMS,样品用量为0.4 g,平衡及吸附温度为80℃,平衡时间为30 min,吸附时间为15 min,解吸时间为2 min。从斑蝥样品中分离得到21个色谱峰,鉴定出11个化合物,其中共有峰为斑蝥素、环己甲醇、十三烷、环己醇和1,13-十四碳二烯,但产地间成分和含量差异较大。该法可用于斑蝥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为评价斑蝥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芫菁虫又名斑蝥,隶属于鞘翅目芫菁科昆虫。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斑蝥的药用成分主要是斑蝥素(Cantharidin;C10H12O4),是一种倍半萜类物质。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许多工作都是围绕着斑蝥素来开展的,而对于斑蝥体内其他物质的研究却很少,从而限制对这一宝贵资源的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及对其作为中药的深入了解。鉴于此,本研究对芫菁体内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斑蝥是一种具有特殊臭气的昆虫,同时也是贵重的中药材之一,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其有效成分斑蝥素可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肺癌、食道癌、直肠癌、乳腺癌等,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广谱抗癌药。此外,它还可以用于外治恶疮、牛皮癣等。斑蝥素作为杀灭害虫的生物农药也大有作为,且具有见  相似文献   

7.
芫菁体内结合斑蝥素与金属元素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晓飞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3):2762-2764
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了12个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芫菁体内的游离斑蝥素、结合斑蝥素、总斑蝥素,并比较分析了结合斑蝥素含量与其体内的钾、镁、钙、钠和锌等5种元素含量的关系。结果显示,芫菁体内总斑蝥素的含量都超过0.35%,部分芫菁体内的游离斑蝥素和结合斑蝥素含量超过0.35%;在芫菁科昆虫体内二钾元素的摩尔量和镁元素的摩尔量要高于结合斑蝥素的摩尔量,而钠元素和锌元素的摩尔量都低于结合斑蝥素的摩尔量;在豆芫菁属昆虫体内钙元素的摩尔量都高于结合斑蝥素的摩尔量。结果表明,在芫菁体内结合斑蝥素可能以斑蝥素酸镁、斑蝥素酸钾和斑蝥素酸钙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8.
斑蝥素对6种害虫的毒杀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斑蝥素以不同杀虫方式处理6种害虫,结果显示:斑蝥素对所有害虫都具触杀作用,对部分害虫具有胃毒作用,而无内吸、熏蒸作用。斑蝥素对白足额根叶蝉的效果最为明显,致死中量为0.00331μg/♀,其次为褐飞虱、叉突竹飞虱、小菜蛾和白背飞虱,24 h后的致死中量分别为0.00915μg/♀、0.01001μg/♀、0.01830μg/头和0.01896μg/♀,小地老虎3龄幼虫对斑蝥素最不敏感,致死中量为0.9005μg/头。  相似文献   

9.
【目的】合成并鉴定斑蝥素人工抗原,为建立斑蝥素的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斑蝥素进行化学修饰,引入羟基合成N-羟乙基斑蝥酰亚胺(BY),并经MS、NMR、IR法对其结构进行鉴定。进一步经琥珀酸酐法合成琥珀酸酯(BYS)并纯化,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混合酸酐法和碳二亚胺法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合成斑蝥素的人工抗原(BYS-HS-BSA、BYS-TY-BSA、BYS-HS-OVA、BYS-TY-OVA),并经MS、IR法对人工抗原进行定性鉴定。免疫原免疫兔子获得抗斑蝥素多克隆抗体并测定其效价。【结果】成功合成了一种斑蝥素半抗原,与载体蛋白BSA、OVA偶联后得到免疫原(BYS-HS-BSA、BYS-TY-BSA)和包被原(BYS-HS-OVA、BYS-TY-OVA),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多克隆抗体,效价分别为8 000和16 000。【结论】初步合成并鉴定了斑蝥素人工抗原,在设计合成斑蝥素的半抗原时不能破坏其关键的环结构。  相似文献   

10.
斑蝥素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昆虫天然产物斑蝥素有明显的抗肿瘤,利尿,发泡等临床医疗作用,其抗癌机制表现在抑制癌细胞蛋白质合成,降低癌素激素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斑蝥素的化学合成较为困难,生物合成前体物质主要是法呢醇。  相似文献   

11.
斑蝥素资源价值的综合评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斑蝥类昆虫工主营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考察斑蝥类昆虫的生态效益。以国家药典收录的大斑茺菁、眼斑茺菁、欧洲常用药用昆虫绿芫菁和 我国习见和中华豆芫莆为例,运用模糊数学方法首次对斑螯类昆虫的资源价值进行综合评判探讨。结果表明:大斑芫菁 综合利用价值最高,最3种综合价值相当。中华豆芫菁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大,多在豆科植物上取食危害,发生期长,易采收,具有明显的资源生态优势,值得重视;此种评价方法较为可行  相似文献   

12.
中华豆芫箐成虫的药用资源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隔离饲养的中华豆芫箐EpicautachinensisLap.成虫分析结果表明,该虫的斑蝥素含量与“国家药典”入典药用昆虫眼斑芫箐MylabriscichoriiL.近似,达到了国家药典规定的入药标准;雄虫斑蝥素的含量显著高于雌虫;体内斑蝥素的含量以腹部最高,约为75%~78%,其次为胸部,含量约为13%~18%;取食沙打旺、紫苜蓿和草木樨3种自然食料植物,在羽化12d试虫体内斑蝥素含量达最大值且与其他时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提示该虫羽化12d左右应是采收炮制的最佳时期。该虫体内生物合成斑蝥素总量与食料植物种类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以昆虫细胞Spex-Ⅶ和Sf9为试材研究斑蝥素对昆虫的杀虫机理。采用MTT法,结果表明,斑蝥素对这两种细胞凋亡的增殖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作用,且对Sf9作用更为敏感:处理2,3,4 d后,斑蝥素对Spex-Ⅶ细胞的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17.623 8,13.225 1,10.707 8μg/mL;对Sf9细胞的IC50为5.433 8,1.228 9,1.222 6μg/mL;采用瑞氏-吉姆萨细胞染色和Hoechst33258荧光细胞染色法,结果表明12.5μg/mL斑蝥素处理Sf9细胞,25μg/mL和50μg/mL斑蝥素处理Spex-Ⅶ细胞,2 d后,斑蝥素对两种细胞有诱导凋亡的作用。可以观察到凋亡形态特征:胞膜完整,染色质固缩,核碎裂,凋亡小体形成。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贵州省内17种含斑蝥素昆虫的分布及发生时间,并测定了优势种的斑蝥素含量,其中以毛胫豆芫菁体内的斑蝥素含量最高,为4.17%.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利用昆虫细胞研究斑蝥素对鳞翅目昆虫的毒杀机理,采用细胞形态学观察法和DNA凝胶电泳法研究斑蝥素诱导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巢细胞系Sf9细胞凋亡的临界条件。结果表明:供试细胞凋亡率与斑蝥素处理剂量、时间呈现密切相关性;在较低剂量处理下,可观察到细胞凋亡。当斑蝥素质量浓度达到6.25μg/mL,处理细胞3 h或3.125μg/mL处理细胞12 h时,斑蝥素处理Sf9导致细胞出现明显畸形、形成凋亡小体等凋亡症状。DNA Ladder条件要求严格,在冰浴条件下,当斑蝥素处理质量浓度达到6.25μg/mL处理细胞24 h时,或者12.5μg/mL处理细胞12 h时,可观察到明显的DNA梯度条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2A型蛋白磷酸酶(PP2A)在玉米大斑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研发新型杀真菌制剂和探讨植物病害防治新策略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的PP2A特异性抑制剂——斑蝥素(cantharidin)处理玉米大斑病菌,研究在该抑制剂作用下玉米大斑病菌的菌落生长、分生孢子产量、孢子萌发、附着胞发育、黑色素合成及HT-毒素活性。【结果】随着斑蝥素浓度的增加,其对菌丝体生长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当达到160 μmol•L-1时,培养8 d的菌落平均直径仅为对照的41.7%;同时,处理组产孢量均高于对照组,160 μmol•L-1斑蝥素处理组产孢量达到了对照组的15.5倍。分析斑蝥素对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附着胞形成及侵染的影响表明,上述3个阶段对斑蝥素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附着胞形成>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侵染;此外,对照组的胞内黑色素含量为0.13 g•L-1,处理组的胞内黑色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斑蝥素浓度的增加不断升高。【结论】PP2A特异性抑制剂斑蝥素对玉米大斑病菌菌落生长、附着胞发育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分生孢子产生及胞内黑色素的合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初步调查表明,陕西省斑蟊素资源昆虫有19种,属于鞘翅目芫菁科的16种,拟天牛科的1种,同翅目蝉科和蜡蝉科各一种。用气相色谱对其中14种昆虫,9种甲虫不同性别,及三种芫菁体躯不同部位的斑蟊素含量进行了测定,芫菁科的11种均含有斑蟊素,其中斑蟊属Mylabris Fab-ricius的3种含量高,特别是眼斑芫菁M.cichorii L.及大斑芫菁M.phalerata Pallas两种含量最高。沃黄拟天牛Xanthochroa waterhousei Harold含有斑蟊素在国内是首次报导。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White)含有少量斑蟊素。黑翅红娘子Huechys sangu-inea(De Geer)不含斑蟊素。用氯仿与苯甲醚混合溶剂提取斑蟊素和配标样,重现性好,提取效率高。用气相色谱分析昆虫体内的斑蟊素含量快速而灵敏。  相似文献   

18.
异色瓢虫对麦蚜和红蜘蛛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异色瓢虫成虫及三、四龄幼虫对麦蚜和果树红蜘蛛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两种猎物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异色瓢虫的日捕食量表现为四龄幼虫>成虫>三龄幼虫;在麦蚜和红蜘蛛的混合种群中,异色瓢虫喜欢取食麦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MTT法检测斑蝥素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研究斑蝥素对前列腺癌PC-3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斑蝥素能明显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增殖,且在浓度为1、2.5、5、10、15、20 μmol/L时,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斑蝥素作用前列腺癌PC-3细胞24、48、72 h的IC50分别为9.91、4.07、1.40 μmol/L.可见斑蝥素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斑蝥素作为灰斑古毒蛾(Orgyia ericae)核型多角体病毒(OrerNPV)的生物增效剂,研究探讨斑蝥素对OrerNPV室内毒力和林间防治效果的作用。通过室内对病毒制剂添加不同浓度的微量斑蝥素,测定分析其对OrerNPV毒力的增效作用,对增效作用进行了林间测试。研究发现,室内条件下斑蝥素对OrerNPV毒力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能够显著缩短病毒对害虫的致死时间、并提高致死率;同时,斑蝥素作为增效剂显著提高了OrerNPV对灰斑古毒蛾的林间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