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阳地处江淮流域,是一代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常发区。主要为害小麦,常年2月下旬至4月中旬华南越冬代成虫迁入该区,经繁殖为害后,其种群数量以数倍甚至数十倍地增加,并于5月底和6月上旬羽化外迁。为了解一代粘虫自然种群消长情况及影响其消长的主要原因,为粘虫的异地测报和当地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作者自1980—1983年对制作麦田粘虫自然种群生命表进行了初步探讨,虽只能代表南阳地区这4年的情况,但作为一个方法,对读者或有参考价值,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以往粘虫生命表调查中存在的问題,从改进调查方法入手,采用隔离小区分龄期追踪调查死亡过程,试验校正漏查,并辅以天敌捕食作用的实验评价和血清学鉴定,组建麦田一代粘虫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生命表分析得出:影响种群数量年间变动的关键因子为温湿气候因子和中华卵索线虫的寄生;进而摸拟制定出种群数量的最优预测模型。由实验种群研究得出:粘虫具较高的内禀增殖力,在适宜条件下易造成暴发性为害。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以往粘虫生命表调查中存在的问題,从改进调查方法入手,采用隔离小区分龄期追踪调查死亡过程,试验校正漏查,并辅以天敌捕食作用的实验评价和血清学鉴定,组建麦田一代粘虫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生命表分析得出:影响种群数量年间变动的关键因子为温湿气候因子和中华卵索线虫的寄生;进而摸拟制定出种群数量的最优预测模型。由实验种群研究得出:粘虫具较高的内禀增殖力,在适宜条件下易造成暴发性为害。  相似文献   

4.
粘虫种群田间抽样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产上对粘虫进行预测预报时,首先就涉及到用样本来估计总体的问题。抽样方法的好坏,与估值是否准确有很大关系。作者在粘虫种群空间分布型研究的基础上,对粘虫种群田间抽样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粘虫板在甜瓜粉虱和蓟马防治中的适宜布设密度和使用时间,于2018年,研究了黄色和蓝色粘虫板的不同密度组合及不同悬挂时间对粉虱和蓟马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蓝板密度各6张/100m2对粉虱和蓟马的防控效果最佳,越早悬挂粘虫板防治效果越好,建议在甜瓜幼苗期开始悬挂粘虫板,以控制粉虱和蓟马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6.
中华卵索线虫对粘虫自然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属我国粘虫一代常发区。根据1975~1989年在上蔡和新蔡县的田间多点调查,证明中华卵索线虫是粘虫幼虫的重要寄生天敌。58%的点对粘虫的寄生率达40%以上,最高超过90%。被寄生的粘虫食叶量平均减少38%。在18~20和22~27℃室温下,14天和8天后死亡。1984年为粘虫大发生年,上蔡县东岸村麦田粘虫密度达30.3~119.5头/m~2,由于线虫寄生率高达35.0~45.5%,未进行化学防治,小麦被害很轻。根据1979~1985年资料初步分析,线虫对一代粘虫常发区(新蔡县)的自然寄生率与二代粘虫常发区(锦州、公主岭、哈尔滨市郊)6月份诱蛾数有较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采取措施,保护利用中华卵索线虫,对压低粘虫迁飞基数是可行的。当地4月下旬至5月中旬的雨日、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是影响线虫对粘虫寄生率变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利用季节风预报一代粘虫技术》应用情况初报王卫东郭明智赵春荣王立昌刘冬华郝纪风(吉林省植物保护站长春130021)利用季节风预报一代(全国二代,下同)粘虫技术,是一项简便、经济、实用、比较准确的预报方法。为进一步验证利用季节风预报一代粘虫技术的...  相似文献   

8.
为指导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下称甲维盐)在粘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防治上的合理使用,测定了粘虫抗甲维盐种群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及其生化抗性机制。结果表明:粘虫抗甲维盐种群对阿维菌素(抗性倍数RR50=21.80)、毒死蜱(RR50=17.68)和灭多威(RR50=10.85)均具有中等水平的交互抗性,与辛硫磷(RR50=6.00)和氟氯氰菊酯(RR50=5.65)之间交互抗性水平较低。酶抑制剂胡椒基丁醚(PBO)、马来酸二乙酯(DEM)、三丁基三硫磷酸酯(DEF)和磷酸三苯酯(TPP)在粘虫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生物测定中对甲维盐毒力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粘虫抗甲维盐种群细胞色素P450和b5含量及O-脱甲基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敏感种群,分别为敏感种群的3.23、3.65、3.63、1.64和2.66倍。研究表明,体内解毒代谢酶活性提高可能是粘虫对甲维盐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不同温度对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种群动态的影响,建立东方粘虫种群动态模型,利用年龄-阶段两性种群生命表得到了室内不同温度下东方粘虫种群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和种群生命表参数,并基于种群生命表参数预测了2个月内东方粘虫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东方粘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产卵前期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缩短。24℃下,东方粘虫单雌平均产卵量为717.1粒,显著高于其它温度下;成虫寿命也显著高于其它温度下,且雄蛾寿命显著长于雌蛾,分别为15.3 d和13.0 d;卵孵化存活到成虫的概率、幼虫存活率和化蛹率均最高,分别为66.7%、68.9%和96.8%。内禀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平均世代周期则显著降低,18、21、24、27、30℃下分别为0.051、0.077、0.113、0.121、0.156 d-1和77.2、61.3、49.0、40.3、31.5 d;周限增长率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1.05、1.08、1.12、1.13、1.17 d-1;净增殖率在24℃下为257.1,显著高于其它温度下,其它温度条件下无显著差异。表明东方粘虫在18~30℃范围内都能完成生长发育和生殖,24℃下种群存活率高、繁殖力大、世代周期较短,更适合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0.
在1988年释放试验基础上,1990年5月,在土中中华卵索线虫成虫密度为14.7条/m~3,粘虫密度为45头/m~2的情况下,按益害比100:1释放线虫感染期幼虫于144m~2麦田中,防冶一代粘虫幼虫。24小时后即获寄生率高峰76%,校正寄生率为52%。麦收后挖方调查,释放区土中寄生线虫密度比释放前增加2.7倍。试验表明在田间寄生线虫成虫基数为10~20条/m~3的地区,按益害比100:1释放线虫,释放前后浇水,保持土壤湿度,创造良好寄生条件,既可在当年有效地减轻粘虫为害,又可较快地提高土中寄生线虫密度,提高今后常年自然控制粘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植物保护》1992,18(6):53-55
虫害粘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和种群数量预测 ........................................……黄葵等(1一7)麦田食蚜天敌对麦长管蚜控制效应的研究 .…,..................................……李定旭等(1一16)免少耕条件下麦蚜消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杨益众等(1一24)小麦品种抗红吸浆虫机制的研究·········……赵菊香(2一2)禾级管蚜危害小麦穗部损失估计初步研究 曹雅忠等(2一17)麦蛾田间防治最佳药物与适期······……孙永年(2一50)二代粘虫危害与小麦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 .........…  相似文献   

12.
陈宾卿 《植物保护》1983,9(3):38-38
粘虫是我区小麦上的暴食性害虫。六索线虫(Hexamermis sp.)是第一代粘虫的重要天敌。六索线虫属土源性线虫,分布广,资源丰富,对粘虫幼虫起着自然抑制作用,寄生率高(38—97%)。我们自1975年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六索线虫研究 我们研究的寄生于小麦粘虫幼虫体腔内的线虫,分类学上属于线虫纲,无尾觉器亚纲,咀刺目,索总科,索科,六索属。六索线虫在小麦粘虫体内发育到一定阶段,就离开宿主,  相似文献   

13.
1978年,阜阳地区农科所在当地粘虫自然死虫中得到一些感染病毒的虫尸,分离物经武汉大学病毒所和安徽医学院电镜室鉴定,确认为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此种病毒国外于1915年自粘虫体内分离得到,国内1962年以来,蔡秀玉等也有研究报导,但用于田间防治试验者还较少见,本文就1980—1983年对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示范方面所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凉山州粘虫大发生世代(二代)虫源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凉山州立体气候的特点和粘虫发生为害情况,结合多年的实地调查、诱蛾观察和标记回收试验,初步明确了粘虫大发生世代有本地和外地两种虫源。本地一些低山地区终年都有粘虫存生。海拔1400公尺以下偏东南的部分地区有少量粘虫越冬,海拔2000公尺以下地区的小春作物上有零星的一代粘虫发生。二代粘虫大发生时,低山的一代粘虫可垂直飞往高山繁殖为害,成为大发生时部分虫源;高山二代粘虫发生为害后,又垂直飞往低山繁殖为害,在州内及其附近地区形成互为虫源,辗转为害的小循环。二代成虫大发生时有两个蛾峰,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和交尾情况很不一致。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粘虫大发生时蛾量的大小、时间的早迟,直接与我国东部地区江淮一带一代发生区粘虫的发生为害有密切关系。外来虫源主要来自江淮一带,这是决定大发生世代发生为害程度的主要成分。通过标记回收试验,使这两种虫源都得到了初步证实,从而为提高预测预报水平与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15—2016年,采用嫩绿粘虫板与灯诱、田间拍查等3种方法进行同地对比试验,研究对水稻白背飞虱成虫的监测效果。2015年,嫩绿粘虫板与灯诱、田间拍查3种方法监测的白背飞虱长翅型成虫种群数量动态曲线吻合,且嫩绿粘虫板对水稻生长前期白背飞虱成虫的诱集效果优于灯测。对3种监测方法的同期诱集量进行t测验表明,嫩绿粘虫板、灯诱与田间拍查(施药前)两两之间无显著差异。2016年,嫩绿粘虫板与灯诱监测法所得虫量动态曲线吻合,与田间拍查长翅型成虫种群动态也趋于一致。对3种监测方法的同期诱集量进行t测验表明,无论施药前、后,两两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气象因子、非靶标昆虫等对嫩绿粘虫板的诱测无不利影响。运用嫩绿粘虫板在非灯诱区监测迁飞性白背飞虱成虫,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绿盲蝽是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葡萄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探索葡萄园绿盲蝽种群监测与绿色防控技术,本研究比较了绿色、黄色、蓝色及黑色4种颜色粘虫板和0.9、1.2 m及1.6 m悬挂高度对葡萄园绿盲蝽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粘虫板及其不同悬挂高度对葡萄园绿盲蝽均有一定诱集效果。绿色粘虫板对绿盲蝽的诱集效果显著优于其他3种颜色粘虫板,诱虫量占总量的35.94%。悬挂高度为1.6m的粘虫板对绿盲蝽的诱集效果显著优于其它悬挂高度,诱虫量占总量的50.35%。  相似文献   

17.
粘虫是莱西县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多年来已成为小麦的常发性害虫,在水浇丰产田发生尤为严重,影响产量很大。二代粘虫主要为害麦田套种玉米,如防治不好玉米苗则会全部被吃光。为了摸清麦田二代粘虫发生规律,搞好测报,笔者在一代粘虫成虫大发生的年份里对一代蛾嗉囊液的含糖量每年都进行测定,如发现含糖量高,一代蛾则留在当地产卵;如含糖量达6%以下,则一代蛾就会飞走,蛾量再大也不会造成二代幼虫的大发生。笔者从1966年起历年都于一代成虫发蛾盛期在麦田进行观察,发现一代蛾量虽大,二代幼虫密度也不一定准大的规律。 方法是,在黑光灯和杨树枝把中一代粘虫蛾量“激增”(大田小麦灌浆乳熟时期),黄昏时分麦田中有大量粘虫蛾取食时目测1平方米小麦穗部蛾数;再于翌晨取杨树枝把上的粘虫蛾10头取其嗉囊液用日本产补正糖度计,逐头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8.
小麦吸浆虫预测预报的几个问题粘虫测报专家系统(AwFES)郭予元丁红建(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程登发李光博倪汉祥孙金如郭予元 孙京瑞(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回归诊断法在玉米螟一代卵块分布资料代换 中的应用研究初探关于我国现阶级发展计算机(器)辅助植保 测报技术的建议苹果炭疽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新技术研究北京市二代粘虫发生情况及测报依据初探麦长管蚜预测预报技术研究天津地区麦蚜发生规律与预测预报技术研究陈薇金瑞华张家娴(北京农业大学)沈佐锐韩金声岳家庄吴仁杰陈晓文高粱蚜发生条件研究简而易行一一调查粘虫幼虫器二代粘虫在介休地区发…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不同颜色粘虫板对绿盲蝽、中黑盲蝽和赤须盲蝽的诱集效果,于2010和2011年的6—10月,用青色、绿色、蓝色、黄色、白色5种颜色粘虫板在山东省棉田内进行诱集试验。结果表明,各粘虫板全年监测中都是6月诱集棉盲蝽数量最多,10月最少,且绿盲蝽的种群数量显著高于中黑盲蝽和赤须盲蝽。不同年份、月份、田块,不同颜色粘虫板的诱集效果不一致,2010年田块1中的绿色、青色和绿色粘虫板诱集的绿盲蝽、中黑盲蝽和赤须盲蝽最多,分别为91.0、2.6、5.8头/板,2011年田块2中的黄色、青色粘虫板诱集的绿盲蝽、中黑盲蝽最多,分别为263.0、3.2头/板,田块1中的白色粘虫板诱集赤须盲蝽最多,为12.4头/板。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份、月份、田块、粘虫板颜色对绿盲蝽和赤须盲蝽的诱集量有显著影响,月份和粘虫板颜色对中黑盲蝽的诱集量有显著影响。通过对2年5块棉田的诱捕效果综合排序,黄色粘虫板诱集绿盲蝽效果相对最好;绿色粘虫板诱集赤须盲蝽效果相对最好;5种颜色粘虫板诱集中黑盲蝽的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采自中国陕西省(陕)长安区、华阴县、三原县、兴平市和山西省(晋)太谷县5个地区的粘虫田间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5个地区粘虫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以下简称甲维盐)均表现为敏感,抗性倍数(RR)为0.6~1.6;对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RR为0~6.2;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毒死蜱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RR为0.1~32.8;对辛硫磷,除陕西省三原县种群表现为敏感外,其他4个种群均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RR为19.4~70.1。药剂毒力相关性分析表明,毒死蜱和甲维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氯虫苯甲酰胺与甲维盐、毒死蜱及辛硫磷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因此陕晋两省上述地区的粘虫防治推荐选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同时应注意将氯虫苯甲酰胺和甲维盐、毒死蜱等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