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通过测定发酵饲料p H值、活菌数、粗蛋白质和总酸含量,筛选出适宜妊娠母猪配合饲料发酵的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BLCC2-0038和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BLCC4-0021,并对筛选出的鼠李糖乳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复配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BLCC2-0038单独发酵48 h时p H值降至3.88,活菌数为69.5×108cfu/g,总酸含量高达27.38 mg/g;BLCC4-0021单独发酵48 h时活菌数为544.0×107 cfu/g,粗蛋白质含量高出对照11.32%。最佳的混菌接种组合为BLCC2-0038∶BLCC4-0021=1.5%∶0.5%。使用最佳的菌种组合发酵妊娠母猪配合饲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0.6、温度28℃、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乳酸杆菌活菌数为109.0×108cfu/g,酵母菌活菌数为46×106 cfu/g和总酸含量为14.71 mg/g。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利用乳酸杆菌和酵母菌发酵泌乳母猪全价料,根据发酵前后饲料的pH值、活菌数、粗蛋白、总酸含量和酸溶蛋白含量等指标,筛选出适宜母乳母猪全价料发酵的乳酸杆菌和酵母菌;利用正交试验筛选了最优混菌发酵组合,并从混菌比例、水分、温度和发酵时间等关键因素研究对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乳酸杆菌和酵母菌混菌发酵的最优工艺。结果发现:适宜泌乳母猪全价料发酵的乳酸杆菌为BLCC2-0015,在发酵48 h时,pH值达到4.12,活菌数为60×10~8CFU/g,总酸含量高达22.56 mg/g;酵母菌为BLCC4-0021,在发酵48 h时活菌数为44.50×10~8CFU/g,粗蛋白含量高出对照组40.69%;两者复配发酵最佳工艺为接种比例为BLCC2-0015:BLCC4-0021=1.5%∶1.0%、料水比为1∶0.6、发酵温度为32℃、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乳酸杆菌活菌数为74.53×10~8CFU/g,酵母菌活菌数为12.04×10~8cfu/g,总酸含量为18.65 mg/g,酸溶蛋白含量为17.32%。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芽孢杆菌发酵哺乳母猪全价料,结果表明:8株芽孢杆菌发酵哺乳母猪全价料产中性蛋白酶活性均逐渐升高,其中BLCC1-0039最优,在48h时中性蛋白酶活性已达到1,047U/g,64h最高达到1,818U/g;料水比1∶0.4、1∶0.6、1∶0.8和1∶1时均可发酵成功,以1∶0.4最优,48h时中性蛋白酶活性已达到1,076U/g;较适宜温度为32~42℃,以32℃最优,48h时中性蛋白酶活性已达到1,002U/g。  相似文献   

4.
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乳酸菌和酵母菌联合在苹果渣中液态发酵培养的条件,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料水比1∶10、发酵温度37℃、菌种比例1∶1∶1∶4、培养时间4d,在此条件下活菌总教可达2.39× 108 cfu/mL.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利用乳酸杆菌和酵母菌体外发酵肉鸭全价料,通过发酵前后活菌数、pH、粗蛋白质、酸溶蛋白、总酸含量等指标的比较,筛选出适宜肉鸭全价料发酵的乳酸杆菌和酵母菌。结果表明:(1)适宜肉鸭全价料发酵的最适乳酸杆菌为BLCC2-0111和BLCC2-0112,发酵至72 h时,pH达到最低,分别为4.03和4.13,活菌数最高,分别为33.61×108CFU/g和25.68×108CFU/g。(2)适宜肉鸭全价料发酵的最适酵母菌为BLCC4-0050和BLCC4-0021,发酵至72 h时,粗蛋白质含量最高,分别为17.78%和17.77%,活菌数最高,分别为30.23×108CFU/g和35.54×108CFU/g。(3)适宜肉鸭全价料发酵的最适混菌组合为BLCC2-0111+BLCC4-0021,发酵至72 h时,pH降至最低4.12,乳酸杆菌活菌数38.00×108CFU/g,总酸含量20.61 mg/g,酸溶蛋白含量13.49%,混菌发酵的饲料营养价值显著优于单菌发酵。  相似文献   

6.
研究在单因素优化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酿酒酵母菌固态发酵工艺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发酵时间、接种量、料水比、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因素,最终确定酿酒酵母菌的固态发酵工艺。发酵条件:自然pH条件下,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72 h、接种量7.00%及料水比1∶1.25。培养基成分:麸皮与甘油比9∶1、尿素0.50%及磷酸二氢钾0.20%。依照此工艺进行发酵,酿酒酵母菌活菌数最高可达8.60×1亿/g个。  相似文献   

7.
一株酿酒酵母固体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筛选出的优化发酵培养基基础上,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筛选。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装量30g/500mL广口瓶,料水比1∶1,接种量1%,起始温度30℃,起始pH自然,发酵周期48h,在此条件下发酵最高菌数为6.85×108CFU/g。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乳酸菌和酵母菌混菌发酵制备菌制剂的最佳适宜条件,试验采用麸皮、玉米皮、豆粕为主要原料,采用固态发酵技术,以植物乳杆菌L.casei Zhang p8和酵母菌S1为发酵菌种,以发酵后的活菌数作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对双菌混合发酵的最佳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34℃、接种量12%、乳酸菌和酵母菌接种比例3∶7、含水量50%、料量50 g条件下发酵60 h,植物乳杆菌L.casei Zhang p8菌数可以达到39.8×108cfu/g,酵母菌S1菌数可以达到17.1×108cfu/g。  相似文献   

9.
《广东饲料》2021,30(5)
该研究以植物乳杆菌BLCC2-0015为研究对象,发酵对数前期处以不同温度、pH、2%不同盐离子亚致死处理,以期提高发酵液活菌数。结果表明,在对数期20℃及pH6.0处理1h发酵液活菌数分别可以达到3.23、3.95×109cfu/mL,与对照组相比活菌数分别可以提高14.73%、31.67%,且差异显著(P0.05)。2%的NaCl、CaCl2、MgCl2亚致死处理不能提高发酵液活菌数。植物乳杆菌BLCC2-0015发酵对数期进行温度、酸处理亚致死处理可以提高发酵液活菌数,以期提高该类产品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10.
高效降解游离棉酚并改善棉籽粕营养品质的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酸菌发酵棉籽粕,研究其对棉籽粕中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并对发酵前后棉籽粕的营养品质指标如活菌数、中性蛋白酶活性、酸溶蛋白质含量、pH、游离棉酚含量等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可高效降解棉籽粕中游离棉酚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为BLCC1-0039,可有效改善发酵风味的植物乳酸菌菌株为BLCC2-0092。综合上述2株益生菌的优点,筛选出最优复配发酵方式为植物乳酸菌BLCC2-0092与枯草芽孢杆菌BLCC1-0039按照1∶1比例接种,37℃需氧发酵24h再厌氧发酵。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最优复配发酵组各发酵阶段发酵棉籽粕的pH显著降低(P0.05),厌氧发酵72h时pH降至5.27;酸溶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厌氧发酵72h时酸溶蛋白质含量达到23.54%;游离棉酚含量显著降低(P0.05),需氧发酵24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52.12%,厌氧发酵72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61.58%。由此可知,植物乳酸菌BLCC2-0092与枯草芽孢杆菌BLCC1-0039复配发酵可有效降低发酵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含量并改善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1.
棉籽粕中因含有棉酚等有毒物质,制约了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微生物发酵法是目前普遍认为的成本低、效果好、较安全的脱毒方法。本实验利用实验室常用菌株芽孢菌、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棉籽粕,研究其对棉籽粕中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并对发酵前后棉籽粕的营养指标如活菌数、酸溶蛋白、中性蛋白酶活性、pH和游离棉酚含量等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降解棉籽粕中游离棉酚效果的菌株排序为芽孢杆菌优于酵母菌优于乳酸菌,其中芽孢杆菌BLCC1-0039组发酵棉籽粕24 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93.89%(P0.05),酵母菌BLCC4-0327组发酵棉籽粕发酵24 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72.72%(P0.05),本研究的5株乳酸菌几乎都没有降解游离棉酚的能力。芽孢杆菌各菌株发酵棉籽粕均可以提高酸溶蛋白含量和中性蛋白酶活性,发酵24 h时,芽孢杆菌BLCC1-0039组的酸溶蛋白含量较空白对照组高出54.80%(P0.05),中性蛋白酶活性达到4111.40U/g(P0.05);发酵24 h时,酵母菌BLCC4-0327组的酸溶蛋白含量较空白对照组高出23.20%(P0.05);乳酸菌发酵可有效改善发酵风味,发酵24 h时,乳酸菌BLCC2-0092组发酵料的p H降至5.47(P0.05)。这说明,优良的微生物菌种是影响棉籽粕脱毒效果和饲料营养品质的首要条件,这为下一步棉籽粕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试验在单因素优化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进一步对热带假丝酵母菌固态发酵工艺进行研究,包括发酵时间、接种量、料水比、碳源、氮源、无机盐等因素,最终确定热带假丝酵母菌的固态发酵工艺。发酵条件:在自然pH值条件下,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48 h、接种量11%、料水比1∶0.75。培养基成分:麸皮与甘油8.5∶1.5 (g/g)、尿素0.5%、磷酸二氢钾0。依照此工艺进行发酵,热带假丝酵母菌活菌数最高可达32.94×108个/g。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优化复合益生菌(酿酒酵母∶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5∶1∶2)发酵豆粕的生产工艺参数,并考察外源添加蛋白酶对发酵豆粕品质的影响。通过模拟工厂化规模生产,测定4个料水比水平(1∶0.3、1∶0.4、1∶0.5、1∶0.6)在发酵0、24、48、72 h时的发酵温度、pH以及初水分、粗蛋白质、真蛋白质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选择复合益生菌发酵的最优生产参数,而后在该最优参数下设计加酶试验组和无酶对照组,比较添加外源蛋白酶对发酵豆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料水比条件下发酵72 h,底物温度先升高后下降,pH缓慢下降,初水分含量逐渐提高,粗蛋白质含量在1∶0.6料水比发酵48 h时有最高值47.29%,真蛋白质含量在1∶0.4料水比发酵48 h时有最高值43.34%,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在1∶0.6料水比发酵48 h时有最高值38.10×10-2mg/g。2)加入蛋白酶后发酵豆粕真蛋白质和干物质含量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59和4.11个百分点(P<0.05),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0.36个百分点(P<0.05),豆粕大分子蛋白质降解程度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知,复合益生菌可实现对豆粕低料水比发酵,添加蛋白酶可进一步改善发酵豆粕的品质。推荐发酵参数为复合益生菌(酿酒酵母∶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5∶1∶2)总添加量0.5%,蛋白酶添加量为0.01%,料水比1∶0.4,发酵48 h。酶菌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发酵豆粕中可利用氮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探讨复合微生物固态发酵木薯渣最佳发酵参数,并考察混菌发酵对木薯渣营养品质的影响。从木霉、曲霉、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4大类共12株菌中分别筛选出1株发酵效果较好的菌株,以营养改善最佳的菌株为主发酵菌,与其它3株进行不同组合,筛选出最适发酵组合,并考察组合中不同菌种最适接种比例、接种量和菜粕添加量;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料水比以及初始p H间交互作用对木薯渣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克发酵原料按黑曲霉-II∶枯草芽孢杆菌-II∶酿酒酵母=3∶2∶1的比例接种2.5×106个微生物(孢子),菜粕添加量为20%,发酵时间4 d,发酵温度35℃,料水比1∶2,初始p H 4效果最好。以最优条件发酵木薯渣,以干物质计算,发酵后木薯渣粗蛋白由10.77%提高到17.92%(P0.05),粗纤维由21.50%降低到16.54%(P0.05)。此外,发酵后产物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酶、β-葡萄糖苷酶酶活分别达到12.31、3.92和3.95 U/g DM。利用复合微生物固态发酵可以显著提高非常规饲料原料木薯渣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改善甘薯渣营养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采用多种微生物混合固态发酵对甘薯渣营养价值的影响,并探讨其最佳发酵工艺参数。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4类菌种共12株菌种进行单菌发酵,从中筛选1株发酵效果最优菌株作为混菌发酵的主菌种,与其他3类菌株进行不同组合发酵,筛选最佳菌种组合。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料水比、接种量及菌种接种比例对甘薯渣营养价值影响。结果表明:1)在发酵温度38℃,发酵时间4.5 d,料水比1∶1.3,接种量1×106个/g,接种比例黑曲霉2∶里氏木霉∶枯草芽孢杆菌1∶酿酒酵母1=1∶1∶2∶1条件下发酵效果最好。2)在混菌发酵后,以干物质为基础,粗蛋白质含量从6.37%提高到9.75%;粗脂肪含量从2.71%提高到4.92%;发酵后还原糖含量达到8.22%,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酶、β-葡萄糖苷酶和淀粉酶活性分别为4.26、3.29、3.75和5.15 U/g DM。由此可见,农副产品甘薯渣经过微生物混菌固态发酵后可以有效改善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6.
杏鲍菇菌糠固态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及在生长猪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杏鲍菇菌糠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及其在生长猪日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以采摘3茬的杏鲍菇菌糠为原料,选取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和嗜酸乳杆菌3株菌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接种量、发酵时间、料水比和混菌比例对杏鲍菇菌糠发酵后营养价值的影响。动物试验选取平均体重为20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24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日粮分别用5%、10%、15%发酵菌糠替代麸皮,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菌种接种量12%、发酵时间84 h、料水比1:1.5、混菌比例2:1:1、发酵温度37℃,在此条件下粗蛋白提高39.9%、粗纤维降低18.9%;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和10%发酵菌糠对生长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5%菌糠组和10%菌糠组的表观消化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考虑,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提高了杏鲍菇菌糠的营养价值,且在生长猪饲料中杏鲍菇菌糠的适宜添加量为10%。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菌酶协同发酵玉米副产品型饲料,以pH、还原糖含量作为指标验证发酵质量,设计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参数,包括菌种、酶制剂及发酵条件。通过单菌和混合菌发酵试验确定菌种最佳添加比例。结果表明:酿酒酵母、植物乳杆菌混合发酵效果最好,添加比例为1∶1。试验添加单酶和多酶发酵玉米副产物饲料结果显示,纤维素酶和葡聚糖酶混合发酵效果最佳,比例为1∶1,最佳添加总量为200 U/g。采用3因子(发酵温度、料水比、接菌量)3水平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最终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料水比1∶1.2(g/mL),接菌量12%,此条件下,可使饲料中粗蛋白质、粗纤维及粗脂肪含量发生大幅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HN(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HN)固体发酵菌体的方法 ,本试验就固体发酵的不同底物(麸皮、玉米粉,豆粕,大豆粉),添加物质(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类),料水比,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干燥方法,激活特性等因子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探索菌体形成的最佳培养条件和使用方法。结果表明:在以麸皮为底物,温度28℃,料水比为1∶0.8,添加外源物质为可溶性淀粉0.2%,蛋白胨0.2%, KH2PO40.1%, MgSO4·7H2O 0.03%所形成的固体培养条件下进行48 h的发酵,解淀粉芽孢杆菌的菌数可达3.99×1010cfu/g以上,明显高于液体菌剂4.17×109cfu/mL。固体菌剂干燥过程中的菌数和含水量极显著相关(P 0.01),干燥后的菌剂再进行二次发酵,菌数可达3.72×1010cfu/g。  相似文献   

19.
张健 《中国饲料》2013,(7):41-42
以菠萝皮渣为发酵原料,通过绿色木霉和啤酒酵母混菌发酵,生产高蛋白质生物饲料,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发酵产物粗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培养条件为:硫酸铵添加量3%、料水比1∶0.3、酵母接种量15%,发酵温度33℃、发酵时间108 h,在优化的培养条件下,发酵产物的粗蛋白质含量可达26.98%,可作为优质的蛋白质饲料。  相似文献   

20.
苹果渣固态发酵生产饲料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黑曲霉为菌种 ,通过单因素试验 ,获得了苹果渣发酵的适宜工艺条件 ;尿素添加量为 7% ,料水比 1∶1,温度 30℃ ,发酵时间 5d ,接种量 1% ,pH自然。在已确定的工艺条件的基础上 ,进行了工业化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当发酵料层厚度为 5mm ,动力通风时 ,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达到 14 .0 9% ,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