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研究了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生产蛋白饲料的工艺条件,以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麸皮为辅料,利用黑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混合发酵生产蛋白饲料,通过对黑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菌种配比、玉米秸秆和麸皮的配比、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水分含量等条件的研究和正交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菌种配比1:1、玉米秸秆与麸皮配比4:1、接种量8%、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96h、含水量45%为最佳发酵条件。在此条件下,粗蛋白的含量由5.62%提高到了25.67%。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含水量为76%的豆渣为原料,添加麸皮做为辅料调节水分,通过产朊假丝酵母和白地霉两种菌株混合固态发酵,研究了两种菌株的混合比例、接菌时间、发酵原料的灭菌方式,并且优化了发酵条件。得到两种菌株最佳的混合比例为产朊假丝酵母白地霉为7525,接种时间为产朊假丝酵母二次活化后第5 h,白地霉为二次活化后第24 h,最佳的灭菌方式为100℃、高压灭菌5 min,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发酵条件:菌液添加量为15%,发酵原料含水量为70%,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72 h。发酵产物保留了原有的营养成分,低pH值,耐贮存。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由平菇PL-01、黑曲霉M6.300和里氏木霉多菌株联合发酵玉米秸秆的固态发酵培养基,通过研究玉米秸秆固态发酵培养基中尿素[(NH_2)_2CO]、硫酸铵[(NH_4)_2SO_4]、硝酸铵(HN_4NO_3)、膨化羽毛粉、水解羽毛粉及苜蓿粉等氮源物质和无机盐添加量对联合发酵菌株产纤维素酶的影响;得到联合发酵菌株固态发酵玉米秸秆产纤维素酶的优化培养基配方:玉米秸秆粉100.00、(NH_2)_2CO 0.80、(NH_4)_2SO_41.80、七水硫酸镁(Mg SO_4·7H_2O)0.02、无水磷酸氢二钾(K_2HPO_4)0.06、苜蓿粉5.50及膨化羽毛粉2.50 g。在料水比1∶3及p H自然条件下,联合发酵菌株滤纸酶活力(FPA)值达13.69 IU/g,比优化前联合发酵菌株FPA酶活力的最高值提高26.18%。为利用益生菌生产固态发酵玉米秸秆饲料寻找最优培养基配方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试验采用单因素筛选试验对酵母菌固态发酵处理玉米秸秆等农副产品制备酵母培养物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酵母培养物的适宜固态发酵条件为接种量0.10%、含水量50.0%、培养温度28℃和培养时间48 h。经过固态发酵能够明显改善酵母培养物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稻草和麸皮为主要原料,在室温条件下(温度不定)通过单因素筛选出康氏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对氮源、接种量、麸皮添加量、含水量、发酵时间和初始pH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的最佳发酵条件:氮源为尿素,添加量3%,接种量2%,稻草麸皮比7:3,营养液添加量150%,初始pH值3.0,发酵时间72 h,此时,羟甲基纤维素酶和滤纸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6.
黑曲霉ZM-8是一株经航天诱变筛选出的高产纤维素酶菌株。以玉米秸秆和麸皮为原料,利用固态发酵法研究了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初始pH对该菌株产β-葡萄糖苷酶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对各因素进行了优化,并对酶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对酶活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F=14.994>F0.01=5.85;F=10.872),初始pH(F=5.843)对其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当初始pH为5.5、培养温度为35℃、培养时间为72 h时,β-葡萄糖苷酶的酶活达到了58.95 U/mL。该酶最适温度为55℃,保温2 h后仍具有95%以上的酶活力;最适pH为5.5,pH在3.0~6.0时,酶活力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以甘草为原料,研究黑曲霉固态发酵对其中黄酮、甘草甜素提取率的影响。考察了发酵时间、发酵温度、pH等影响因素,筛选甘草中黄酮、甘草甜素提取率的最佳发酵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黑曲霉固态发酵黄酮发酵时间为7 d、培养温度28℃、初始pH值为6时,甘草中黄酮的提取率最高达0.99%;甘草甜素相对较好的发酵条件:发酵时间为7 d、培养温度32℃、初始pH值为5,且pH值是最大影响因素,甘草甜素的最高提取率达10.79%;甘草甜素含量受pH值影响最大,温度次之,其次是发酵时间。  相似文献   

8.
绿色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麦秆和麸皮为主要原料, 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优化绿色木霉Trichderma viride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研究绿色木霉对小麦秸秆纤维素降解的影响,为绿色木霉降解小麦秸秆纤维素提供最佳条件,进而提高小麦秸秆的利用率。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活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最佳培养基为:氮源为(NH4)2SO4,pH值5.5,含水量为200%,麦秆∶麸皮质量比为4∶1;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时间为96 h、温度35 ℃、初始pH值 6.0、含氮量0.4%、接种量15%,培养方式为半密闭;发酵后小麦秸秆中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纤维素含量和半纤维素含量比发酵前分别下降5.22%、6.88%、4.73%和4.16%,木质素含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该文探讨了以豆粕为主要原料进行黑曲霉固态发酵生产大豆肽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发酵时间、豆粕与麸皮原料比及发酵条件对大豆肽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的发酵豆柏与麸皮原料比为豆粕含量87%;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初始pH值为6.2,发酵时间96h.在此条件下,发酵得到的大豆肽转化率达65.52%。考虑到生产成本重新拟定了试验组合,并进行了双组平行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料坯中豆粕含量87%、初始pH值5.8、发酵温度为30℃、发酵90h条件下发酵豆粕中大豆肽的转化率为62.35%。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豆渣为原料,添加麸皮作为辅料,通过混菌固态发酵生产一种耐贮存、适口性强的酸化饲料。从本实验室菌种库保存的5株乳酸菌中筛选出1株产酸量高的乳酸菌,将乳酸菌与酿酒酵母菌两种菌株混合固态发酵,研究了两种菌株的混合比例,并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以豆渣为发酵基质,植物乳杆菌的产酸量最高;植物乳杆菌与酿酒酵母菌混合比例为50:50;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2‰,发酵原料含水量70%,发酵温度36℃,发酵时间72 h。发酵产物降低了NDF含量,并提高了总酸含量,pH值降为3.75,耐贮存。  相似文献   

11.
以玉米秸秆为材料,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秸秆含水量、温度、接种量为主要影响因素,以发酵7 d、12 d、17 d后玉米秸秆中的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为指标,确定乳酸菌发酵玉米秸秆的最佳发酵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秸秆的含水量为65%、温度为37℃、接种量为0.125 g/kg秸秆时发酵12 d最优。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草坪蘑菇圈病原菌拮抗生防菌剂的优化参数,本研究以拮抗蘑菇圈病原-肉褐麟小伞菌(Lepiota brunneo-incarnata)的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CP01为目的菌,对其分别进行液、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发酵时间、培养温度、培养基类型及初始pH等条件,对最佳液态发酵条件进行筛选;并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培养物料、外源养分、发酵时间和温度等条件,对最佳固态发酵条件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液体发酵条件下,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DB)中菌丝体干重含量最高,而在青秸秆粉浸提液培养基(CSE)中有效菌数最高,且该发酵液对蘑菇圈病原的抑菌效果最佳,培养基最适初始pH为5、最佳发酵条件为30℃、5d;在固态发酵条件下,最适发酵培养物料为经浸提法去营养化的青秸秆粉,外源添加养分为料水比1∶50的青秸秆粉浸提液,最适发酵条件为33℃、9d。以上优化参数为草坪蘑菇圈生防菌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研究混菌固态发酵的工艺条件;以豆粕的可溶性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含量为评价指标,设计菌种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含水量、外源酶的添加量、初始p H值等6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确定菌种添加量为4%,初始p H值为6.5,正交试验得出:发酵时间为7 d、发酵温度40℃,初始含水量为40%,外源酶的添加量为0.45%,该条件下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为168.5μmol/g,大豆球蛋白的含量为11.2μmol/g,效果理想,为豆粕固态发酵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菌(黑曲霉、乳酸菌、酵母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发酵玉米蛋白粉的优化条件。通过各菌种玉米蛋白粉水解驯化试验、菌种混合比例及发酵条件(温度、时间、含水量及初始pH)的正交试验,以玉米蛋白粉多肽得率为指标,确定发酵玉米蛋白粉的最优发酵条件。并在此条件下,测定发酵液中粗蛋白质、总糖、还原糖、氨基酸含量以及多肽得率。结果显示,正交试验优化的最佳接种比例为地衣芽孢杆菌4%、乳酸菌4%、酵母菌6%、黑曲霉6%,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84 h、含水量45%、初始pH为6,在此条件下多肽得率为44.03%。在发酵过程中,粗蛋白质含量和多肽得率呈上升趋势,发酵终止时,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15.17%,多肽得率提高了205%,还原糖含量提高了850%,总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2.58%和12.37%。本试验结果可为扩大玉米蛋白粉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试验采用3个菌种(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固态发酵相同水分的3种原料(玉米、豆粕、棉籽粕),以感官评价、原料pH变化和发酵后益生菌存留量作为评价指标,探讨不同饲料原料品质随发酵时间变化的规律,优化发酵饲料生产工艺。结果显示,不同饲料原料达到稳定pH所需的时间不同,相同发酵菌种达到pH稳定所需的时间为:玉米< 豆粕< 棉籽粕;玉米、豆粕和棉籽粕的种类对初始pH无影响;在pH达到稳定时,3种原料发酵后颜色和气味各呈现相应的特性,而黏度强度表现为:棉籽粕 >豆粕 >玉米;益生菌存留数量为:玉米 >豆粕 >棉籽粕。由此可知,玉米作为微生物发酵底物,发酵率高,益生菌存留量多,优于豆粕和棉籽粕。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拟在大豆分离蛋白培养基上筛选出一株生长良好、对大豆蛋白水解能力较强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KF01。本文研究了KF01对豆粕原料进行固态发酵的工艺参数并进行了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在固态豆粕物料初始含水量49%、KF01菌种接种量10%、料层厚度20cm、发酵时间48h、翻料次数4次的条件下,酸溶蛋白含量由3.5%提高到8%以上。该菌株可以用于豆粕原料蛋白的发酵生产富含小肽蛋白饲料。  相似文献   

17.
该文对米曲霉固态发酵豆粕生产大豆肽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的发酵原料(由豆粕和麸皮组成)中豆粕含量为95%,发酵温度35℃,初始pH为6.8,发酵时间102h。在此条件下,发酵得到的大豆肽转化率达62.77%。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探究油菜秸秆最佳的预处理工艺及其发酵产酶的效果。在油菜秸秆粉末预处理中,以秸秆保留量、预处理秸秆酶解产糖量、初始秸秆比产糖量为预处理的评估指标,考察浸泡时间、处理液浓度、液料比、处理液、秸秆粉碎程度等5个因素对预处理后秸秆粉末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出最佳预处理工艺,以浸泡温度、浸泡时间、处理液浓度作为考察因素。结果显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预处理的条件为以40~60目的油菜秸秆粉为原料,液料比10 mL/g,温度45℃,在1.1%的NaOH中浸泡36 h。在最优条件下,秸秆比产糖量达0.181 1 g/g。在固态产酶优化试验中考察碳源配比、氮源浓度、液料比、接种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等6个因素对固态发酵产酶优化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出最佳固态发酵产酶优化条件,以碳源配比、氮源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作为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油菜秸秆粉和麸皮比为5∶4、硫酸铵浓度为2.5%、液料比1.5 mL/g、接种量5%、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5 d,产纤维素酶活提高至7.923 IU。研究表明,通过对油菜秸秆进行预处理及产酶发酵后,能够显著...  相似文献   

19.
发酵型李子果酒酿造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李子为主要原料,以酒精度为评价指标,研究了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pH值、酵母添加量4个因素对果酒酒精度的影响,并进行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李子果酒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11d,发酵温度21℃,初始pH值4.0,酵母菌种添加量7%。在该条件下酒精度为12.40%。  相似文献   

20.
研究旨在优化微生物固态发酵提高红薯淀粉渣真蛋白含量的工艺。以红薯淀粉渣为主要原料,利用14种不同类型菌株进行单因素发酵试验,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在不同类型的微生物中,米曲霉发酵后产物的真蛋白含量最高;最佳的发酵菌种组合为米曲霉+巨大芽孢杆菌+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接种比例为3:2:1,接种量为1×106CFU/g DM;响应面法优化的最佳发酵条件(温度33℃、初始含水量66%、时间86 h)下,红薯淀粉渣发酵饲料真蛋白含量为12.11%,约为未发酵底物的3倍,接近模型预测值。复合微生物固态发酵是提高红薯淀粉渣发酵饲料真蛋白含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