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肝脏分离到的一株细菌GD091027,对该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序列测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进行了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当人工感染剂量大于1.0×107 CFU/尾时,能引起斑点叉尾100%发病死亡,对斑点叉尾的LD50为6.2×104 CFU/g。分离株GD091027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氧化酶阴性,在25℃、35℃均有运动性,能耐3%的NaCl,不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D-甘露醇及L-阿拉伯糖,不利用西蒙氏柠檬酸盐,不利用丙二酸,赖氨酸脱羧酶和鸟氨酸脱羧酶阳性,产生硫化氢和吲哚,甲基红(MR)试验阴性。在16S rRNA系统发育树中,该菌与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聚为一分支。分离株GD091027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16种抗菌药物敏感,利福平、青霉素等3种抗菌药物不敏感。除不产生溶血、不发酵葡萄糖和麦芽糖、甲基红(MR)试验阴性外,病原菌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符合迟缓爱德华氏菌,结合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  相似文献   

2.
某鸡场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了摸清某鸡场2004年夏季鸡死亡的病因,对死亡鸡心血、卵黄进行了细菌分离、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试验、药敏试验、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分离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呈单个、成对或成丛排列。生化试验表明分离菌为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的大肠杆菌对头孢氨苄、头孢曲松、哌拉西林、壮观霉素、多粘菌素B等药物高度敏感,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乙酰螺旋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产生耐药;沙门氏菌对氧氟沙星、壮观霉素、新霉素、阿米卡星、头孢曲松、哌拉西林、氟罗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麦迪霉素、杆菌肽、交沙霉素、万古霉素等药物耐药。分离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接种小白鼠,能引起死亡,显示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3.
皱纹盘鲍幼鲍溃烂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从患有溃烂病的皱纹盘鲍幼鲍体上,分离到一种致病性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为皱纹盘鲍幼鲍溃烂病的病原菌。显微镜观察该细菌为革兰氏阴性,极生1~3根鞭毛,能运动的杆菌,大小为0.7~0.8×2.3~2.8um。经细菌分类试验鉴定,该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H值5.5~8.5。该菌在培养基B上产生蓝色的荧光素。能利用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果糖、D-半乳糖、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海藻糖发酵反应阳性,不能发酵乳糖、麦芽糖、鼠李糖、蔗糖,可分解山梨醇、肌醇、肌苷。过氧化氢酶、脲酶、氧化酶、及明胶液化反应阳性;能利用柠檬酸,不还原亚硝酸盐,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MR和V.P.试验阴性。初步鉴定该病原菌为荧光假单胞杆菌。还进行了病原菌药敏试验,该菌对卡那霉素、呋喃唑酮、恶喹酸敏感,这些药物可作为防治该病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4.
一株致病性异育银鲫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急性患病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肝胰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对该菌株进行了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生理生化表型鉴定、16S rRNA和毒力基因分析及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呈短杆状、两头钝圆、端生鞭毛,为革兰氏阴性菌;发酵葡萄糖产酸,氧化酶、触酶试验阳性,高盐浓度不生长;16S rRNA序列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基因相似性为98%以上,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表明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在该菌中可检测到肠毒素基因,且回接感染能导致健康银鲫发病,表明该菌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5.
戴礼泽 《畜禽业》2007,(3):16-18
从平武某猪场发生仔猪黄痢病死猪的心血、肝脏、脾脏分离到一株细菌,染色镜检革兰氏阴性,细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呈红色菌落。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对葡萄糖、乳糖、麦芽糖产酸产气,不分解尿素,无硫化氢产生。小白鼠接种实验,小白鼠全部死亡,证实所分离菌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头孢噻吩、头孢曲松、先锋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万古霉素、复方新诺明等高敏。将分离菌制成蜂胶灭活苗,在该猪场进行免疫,显示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6.
大西洋鲑杀鲑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皮肤溃烂的大西洋鲑(Salmon salar)肌肉、肝、肾分离到一致病性的菌株(AB080226),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为该病的病原菌,研究了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并对其16SrDNA序列进行了在线Classifer和Blast分析。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葡萄糖氧化发酵阳性,氧化酶检测阳性,0%NaCl生长;能利用甘露醇,不具运动性,能发酵麦芽糖,葡萄糖产酸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苯丙氨酸脱氨酶阴性;该菌属于气单胞菌属的细菌,在系统发育树上与杀鲑气单胞菌形成一个簇群,同源性高达99.9%以上。综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鉴定其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相似文献   

7.
<正>1病原该病的病原为梭菌属(Clostridium)中的腐败梭菌、魏氏梭菌、诺威氏梭菌及溶组织梭菌等,猪恶性水肿病例中,有60%可分离到腐败梭菌,其次是魏氏梭菌,诺威氏梭菌和溶组织梭菌仅占5%。在厌氧肉肝汤中,生长旺盛,37℃培养5~6h,即见培养基混浊,产生大量气体。本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果糖和半乳糖,产酸产气;不发酵水杨素、卫矛醇、甘露醇和鼠李糖;液化明胶,靛基质产生阴性,牛奶培养基的"暴烈发酵",产生大  相似文献   

8.
血鹦鹉铜绿假单胞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从患病血鹦鹉(Cichlasoma var.)肝、眼部脓肿处分离到2株细菌,对该分离菌进行人工感染实验、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通过人工感染实验证明其对血鹦鹉有较强的致病性。分离菌革兰氏阴性杆状,氧化酶阳性、接触酶阳性、甲基红阴性,能够利用枸橼酸盐、丙二酸盐,发酵葡萄糖。综合分离菌的表型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结果,鉴定分离菌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壮观霉素、阿米卡星、阿奇霉素、氨噻酸单胺菌素和阿洛西林抑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罗非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从广西某江网箱养鱼场的发病或濒死罗非鱼中分离到8株呈β溶血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符合嗜水气单胞菌的特征,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8株分离菌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均能致死小白鼠和罗非鱼,并都能产生较强的毒素致死小白鼠;8株分离菌对环丙沙星、氟哌酸、氯霉素、庆大霉素等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0.
养殖牙鲆弧菌病病原菌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998年 7月自荣成市寻山水产集团总公司养鱼场养殖牙鲆病死鱼体内分离到 1株细菌 ,经人工感染试验证明是牙鲆弧菌病病原菌。该菌主要特征为 :革兰氏阴性 ,弧状 ,以极生单鞭毛运动。氧化酶阳性 ,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不产生 H2 S,不产生色素。生长温度范围 10~ 4 2℃ ,p H范围 6~10 ,盐度范围 0 .5~ 6。经 Biolog Microstation System鉴定为河川弧菌 - 。该菌株对环丙沙星、氟哌酸、利福平、呋喃唑酮、呋喃妥因、红霉素、链霉素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1.
罗非鱼源蜡样芽孢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福建漳州某养殖场患出血病死亡的罗非鱼肝脏、肾脏及脾脏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FJLF。对该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子鉴定。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FJLF株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且从病灶中分离到与原感染菌一致菌株。腹腔注射后该菌株对罗非鱼的半致死剂量LD_(50)=2.30×10~6CFU/g。FJLF株对诺氟沙星、头孢噻肟、新霉素及卡那霉素等8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环丙沙星、痢特灵、红霉素及链霉素中度敏感;对苯唑西林、青霉素、头孢拉定及阿莫西林等10种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12.
泥鳅溃疡病及病原温和气单胞菌生物学及分子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多家渔场大量死亡的养殖泥鳅深层溃烂组织、肝胰脏及腹水中分离出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对泥鳅具有非常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性状检验;用PCR方法同时扩增其16S rRNA和gyrB基因,分析了16S rRNA和gyrB 2种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采用PAUP4.0的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构建了基于2种基因的MP系统发生树.根据分离菌的致病性及表型与分子特征,确定本次引起泥鳅溃疡病的病原菌为气单胞菌属的温和气单胞菌;胞外酶及溶血活性检测表明分离菌均能产生蛋白酶、卵磷脂酶、脂酶及DNA酶活性,在含7%家兔脱纤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呈β型溶血,用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扩增出病原菌溶血素基因片段;分离菌的耐药谱测定结果显示,对供试49种抗菌药物中的青霉素G等9种药物耐药,对红霉素等4种药物中介,对菌必治等36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3.
黄缘闭壳龟囊肿病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黄斌  陈世锋  陈勇 《淡水渔业》2002,32(5):44-46
从黄缘闭壳龟 (Cistoclemmysflaciomarginata)前肢基部囊肿中分离出一株革兰氏阴性杆菌 ,培养特性观察和生化特征分析结果证实为嗜麦芽黄单胞菌 (Xnathomonasmalerophila) ,毒力试验证实该菌具有致病性 ,从死亡动物体内分离到相应的细菌。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该菌对氟哌酸、丁氨卡那霉素、呋喃唑酮、环丙沙星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4.
养殖牙鲆弧菌病病因菌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年7月自荣成市寻山水产集团总公司养鱼场养殖牙鲆病死鲆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明是鲆菌病病原菌,该菌主要特征为:革兰氏阴性,弧状,以极生单鞭毛运动,氧化酶阳性,发酵葡萄产酸不产气,不产生H2S,不产生色素,生长温度范围10-42℃,pH范围6-10,盐度范围0.5-6,经Biolog Microstation System鉴定为河川弧菌-I,该菌株对环丙沙星,氟哌酸,利福平,呋喃唑酮,呋喃妥因,红霉素,链老素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5.
草鱼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发病草鱼中分离出1株细菌。经形态学、染色特性、溶血性和理化特性鉴定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致病性试验中小白鼠和草鱼分别于48h和72h内全部死亡,并从小白鼠和草鱼中回收到分离菌。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常用抗生素呈不同程度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从湖北荆州江陵县患歪头白内障病的牛蛙(Rana catesbeiana)组织中分离病原菌,经生理生化分析和16S r RNA、gyrB基因序列测定鉴定病原菌,并经人工感染试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研究其致病性和耐药性。结果显示,从患病牛蛙脑组织中分离纯化到一株优势菌株Mir-N11,经鉴定为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攻毒试验证实:该分离株对牛蛙有较强的致病能力;该菌株对新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多种药物耐药,对米诺环素、哌拉西林、多西环素等药物敏感。生长特性试验表明:该分离菌株能产生胞外蛋白酶,不产生淀粉酶;在p H3.0~9.0范围内、盐度0.5%~2.5%范围内均可生长。该研究为牛蛙歪头白内障病害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1995年7月,福建南平某鳖养殖场的成鳖发生零星死亡,死亡鳖体表无明显病理特征,我们从其肝脏分离到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通过毒力实验表明该菌  相似文献   

18.
黄金鲫温和气单胞菌鉴定及溶血素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的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从患病的黄金鲫体内分离到的优势菌YD-1进行了回感试验、表观生物学、药敏试验及毒力因子检测等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盐度1-3%、PH4-9,温度10-30℃的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均能生长。该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GenBank收录号: KC561935, 长度1446bp)和gyrB基因序列(GenBank收录号: KC561934, 长度1169bp)分别与其他气单胞菌属细菌的基因同源性相思似在97%-99%之间,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该菌株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人工回感试验可引起健康银鲫死亡。对该菌毒力因子进行检测,可扩增出溶血素基因片段。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多粘菌素、头孢呋辛、米诺环素、复达新、菌必治、新霉素等6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9.
对从发病锦鲤分离出的病原菌主要形态与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及耐药特性等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锦鲤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本资料。发病锦鲤体长37~42 cm,体重1.5~2.0kg,眼球脓肿凸出,鳃丝被轻微腐蚀,其上可见附着物,肛门红肿并伴有黄色粘液流出。健康锦鲤体长7~10cm,体重(25±3)g。分离到的1株形态一致优势生长菌株(记为HL2)呈现圆形光滑、边缘整齐、中央隆起、略透明、乳白色,直径约1.4mm。分离菌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肌肉注射感染后,供试健康锦鲤14d内全部死亡,并在试验后期注射部位轻微出血,眼球周边有白浊及化脓的现象。HL2有运动性,精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苯丙氨酸脱羧酶阴性,发酵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半乳糖等,不发酵侧金盏花醇与阿拉伯糖等。分离株HL2的序列长度为1461bp(GenBank登录号为KF413420),在系统发育树上与铜绿假单胞菌(KC959478)聚为一支。头孢曲松、卡那霉素、四环素等35种药物有效抑制HL2,庆大霉素、强力霉素、头孢拉定等5种药物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青霉素G、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等15种药物无效。使用抗生素时必须更加科学、合理、有效;从药物选择、使用剂量、用药疗程等方面着手,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湖北荆州市某养殖基地患病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以烂身、腹水为主要症状且持续性死亡的确切病因,本研究对患病黄颡鱼进行了病原筛查,从患病黄颡鱼组织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经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确定分离菌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命名为Et-4。结果显示:分离菌株Et-4具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不携带esaV、fimA、gadB和katB四种主要的毒力基因。分离菌株Et-4人工感染健康黄颡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的症状,并能从病鱼中再次分离出该菌,证实迟缓爱德华氏菌是引起此次黄颡鱼持续性死亡的致病原;分离菌株Et-4对黄颡鱼的LD50为3.9×106 CFU/g,结合毒力基因谱判定其为弱毒株。分离株Et-4携带耐药基因tet A、sulⅠ和add A1,对头孢类药物、庆大霉素、新霉素等敏感;对四环素类、青霉素类、万古菌素等耐药;中药抑菌实验表明乌梅和丁香对迟缓爱德华氏菌Et-4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