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蔡俊鹏  程璐 《水产科学》2006,25(6):275-279
从汕尾健生鲍鱼场养殖水体和九孔鲍肠道中共分离筛选到25株弧菌,其中14株来自成鲍肠道,11株来自养殖水体,并对它们产多种胞外酶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78.6%的肠道弧菌能分泌蛋白酶,21.4%能分泌脂肪酶,64.3%能分泌卵磷脂酶或淀粉酶,92.9%能分泌明胶酶;水体中的弧菌63.6%能分泌蛋白酶,54.5%能分泌脂肪酶或明胶酶,72.7%能分泌卵磷脂酶,100%能分泌淀粉酶。同时筛选出5株胞外酶分泌能力超强的菌株,除分泌蛋白酶能力最强的弧菌(Bh14)来自鲍鱼肠道外,其余分泌其它4种胞外酶能力最强者(Sh05、Sh03、Sh11、Sh08)均来自养殖水体。研究还发现来自水体的弧菌分泌多种胞外酶能力强于来自肠道的弧菌。由此提示,应用有益微生物以改善鲍鱼肠道中的菌群结构,可能会提高鲍鱼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近江牡蛎养殖水体中细菌产酶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近江牡蛎养殖水体中细菌的产酶特性 ,筛选出有应用潜力的有益菌 ,本实验从近江牡蛎养殖水体中分离到 32株菌。革兰氏染色表明 ,10株为革兰氏阳性菌 ,2 2株革兰氏阴性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们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表明 ,6 1.9% ( 17株 )的菌株能分泌蛋白酶 ,71.9% ( 2 3株 )菌株能分泌脂肪酶或淀粉酶 ,34.4 % ( 11株 )的菌株产纤维素酶。这些产酶菌株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在这 32株菌中 ,产四种酶的有 5株菌 ,产三种酶的有 9株菌 ,产两种酶的有 9株菌 ,产一种酶的有 9株菌 ,也就是说 ,所有的菌株都能产酶。由此表明近江牡蛎养殖水体中细菌在该环境物质循环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从健康的黄鳝肠道中分离出细菌32株.革兰氏染色结果表明,8株为革兰氏阳性菌,24株为革兰氏阴性菌.研究了其产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能力.结果表明,有53.13%的菌株能分泌蛋白酶,43.75%的菌株能分泌脂肪酶,34.38%的菌株能分泌淀粉酶,21.88%的菌株能分泌纤维素酶.其中产4种酶的有1株,产3种酶的有5株,产2种酶的有9株,产1种酶的有12株,不产酶的仅有5株.产酶菌株的比例高达84.38%.  相似文献   

4.
海南西岛九孔鲍养殖水体中细菌胞外产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1月,自海南西岛的鲍养殖水体中分离出90株菌株。TCBS和2116E培养基分别分离40株(弧菌)和50株(异养菌)。比较了不同分离方法所得到的2批菌株分泌胞外产物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鲍苗掉板死亡期间,养殖水体中TCBS培养基分离的菌株能分泌脂肪酶、淀粉酶、磷脂酶和明胶酶的比例总体上高于2116E培养基分离的菌株,2116E培养基分离的菌株中能分泌溶血素的比例要略高于TCBS培养基分离的菌株。总体上,后者具有较强分泌胞外产物的能力。因此,这部分具有较强分泌胞外产物能力的菌株应视为鲍苗的潜在致病菌。此外,在对鲍的细菌性病害研究中,除了具有较强分泌胞外产物的菌株外,养殖环境中的菌群结构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朱利  俞守义  陈清  蔡俊鹏 《水产科学》2004,23(12):21-23
在18份鲍鱼养殖厂的各种水样和不同生长期的鲍样品中,共分离出17株弧菌:溶藻性弧菌11株,副溶血弧菌3株,霍乱弧菌2株,拟态弧菌1株。其中,溶藻性弧菌分布比较广,存在于各种样品;副溶血弧菌主要分布于鲍的肠道内;而非O1 O139群霍乱弧菌和拟态弧菌则分布于源头水中。鲍养殖水体中细菌总数的计数可以作为监测细菌性病害的指标之一。副溶血弧菌在鲍肠道内的高检出率提示鲍与副溶血弧菌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大闸蟹肠道中产酶菌株及其胞外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健康成年大闸蟹肠道中分离出细菌36株。革兰氏染色结果表明,11株为革兰氏阳性菌,25株为革兰氏阴性菌。52.8%的菌株能分泌蛋白酶,44.4%的菌株能分泌脂肪酶,58.3%的菌株能分泌淀粉酶,41.7%的菌株能分泌纤维素酶。36株菌均能产酶,其中产4种酶的有1株,产3种酶的有9株,产2种酶的有14株。由于这些产酶菌株的作用,使得大闸蟹的肠道菌群能够维持平衡,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促进大闸蟹生长。  相似文献   

7.
从汕尾健生鲍鱼养殖场成鲍养殖水体和消化道中分离筛选到22株弧菌,其中14株来自成鲍消化道,8株来自养殖水体。本文对这两种不同来源的菌株进行了致病因子(胞外酶及溶血毒素)的分析比较,同时采用API条带法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发现,消化道中除1株溶藻弧菌和3株最小弧菌外,其余均为河流弧菌;而水体中除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各1株外,其他也均为河流弧菌。实验还发现,在5株胞外酶分泌能力最强的弧菌中,只有Sh031株是副溶血弧菌,另外4株(Bh14、Sh02、Sh08、Sh05)均为的河流弧菌。结果显示,无论是养殖水体还是消化道,河流弧菌都应视为一种海水养殖贝类(鲍)的主要条件致病菌,是能力较强的胞外致病因子生产者。  相似文献   

8.
2005年初自福建漳浦鲍鱼场患病以及健康稚黑鲍中各分离到27和56株异养细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们产胞外蛋白酶、淀粉酶、明胶酶、磷脂酶及溶血能力。结果表明,虽然来自健康鲍的菌株产胞外酶的数量明显大于来自病鲍的菌株,但来自病鲍的菌株具有强分泌胞外酶能力的比例明显大于来自于健康鲍的菌株。综合考虑每一种胞外酶的潜在致病作用,以及菌株分泌多种胞外酶的能力,最后确认10株菌为潜在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9.
采用无机氮筛选培养基,从对虾养殖水体和对虾肠道中分离到3株具有脱氮效果的异养硝化菌株(编号分别为20131023A00、20131023A01和20131023A05),它们在氨氮含量为0.12%的液体筛选培养基上(pH=7.2),28℃经24 h对氨氮的转化能力分别为(38.9±0.1)%、(43.1±0.4)%和(49.9±0.5)%;采用纸片法拮抗实验选出菌株20131023A05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具有拮抗作用,在1.57×105 CFU/cm2、1.57× 104 CFU/cm2和1.57× 103 CFU/cm2的副溶血弧菌平板上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9.14±0.05) mm、(11.57±0.03)mm和(13.59±0.02) mm.经16S rDNA序列测定,表明该菌株与杀鱼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piscicida)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在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japonicus)养殖水体中加入该株菌至2.5×105 CFU/ml时,该菌株表现出对副溶血弧菌注射感染的保护作用,该菌株浸浴组的日本囊对虾相对存活率(RPS)为35%.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每3d加入该株细菌(3.13×104 CFU/ml),每天加入70%饲料量的赤砂糖,经60 d养殖,水体中氨氮含量比对照组及其他组显著降低.菌株20131023A05兼具去除氨氮和对副溶血弧菌拮抗作用,在对虾养殖生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探寻南方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sicolor supertexta)苗大规模掉板死亡病因,从鲍鱼场患病掉板九孔鲍苗中分离到28株异养菌,并对其分泌胞外酶的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异养菌中有46.4%能分泌(酪)蛋白酶,60.7%能分泌明胶酶,3.57%分泌卵磷脂酶,17.86%分泌溶血素,但均不能分泌脂肪酶和淀粉酶.推测胞外蛋白酶为鲍苗患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综合考虑每一种胞外酶的潜在致病作用,以及菌株分泌多种胞外酶的能力,初步确认有5株异养菌为鲍苗掉板的潜在致病菌.  相似文献   

11.
2002年以来,南方杂色鲍苗出现大规模死亡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南方鲍产业的发展。为寻找病因,于2004年自广东深圳下沙鲍鱼场培苗过程中变白掉板的杂色鲍苗以及官湖养殖场健康鲍苗各分离到19株和15株异养细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们蛋白酶、淀粉酶、明胶酶、磷脂酶的产酶能力及溶血现象,并对它们的产酶能力及溶血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来自下沙病鲍苗的菌株比来自官湖的健康鲍苗的溶血能力差;但它们大多数具有较强的分泌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磷脂酶的能力。考虑到胞外酶是细菌的毒力因子之一,据此推测,下沙鲍鱼场鲍苗发生脱板死亡的原因可能与这些菌株能分泌胞外酶有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自福建省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消化道及其养殖水体中的284株异养细菌(其中消化道菌131株,水体菌153株)进行药物敏感测试,以期了解其耐药性概况。结果显示,皱纹盘鲍消化道与养殖水体异养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不明显,大部分菌株对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平产生耐药性,耐药率最高达83.95%,而对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氯霉素耐药率较低,受试的水体异养菌对诺氟沙星耐药率为0;不同来源菌株的多重耐药(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MAR)现象普遍,消化道及其养殖水体异养菌的多重耐药率均值分别为59.15%和51.31%。该研究同时发现相同分离源的菌株对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呈现一定的季节波动规律,消化道异养菌于9月耐药率最低,而水体异养菌耐药率在6月最低。结果表明,皱纹盘鲍消化道及水体异养菌的多重耐药率较高,耐药状况较严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近江牡蛎肠道厌氧菌在食饵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为微生态饲用添加剂的开发研究打下基础,从近江牡蛎肠道中分离出8株厌氧菌,其中有5株为革兰氏阳性菌。并研究了它们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表明仅有3株菌具有产酶能力:2株菌能分泌脂肪酶,1株菌能分泌蛋白酶。由此可见.厌氧菌在分泌消化酶、消化食饵中所起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