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 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 joponica)又名白果蚕或白毛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辽宁等省。我省西部和西北部也有一定分布。主要危害核桃、漆树、银杏、盐肤木、柿、梨、李、苹果及枫杨、桦木、栎类等经济林木和用材树种。根据对银杏大蚕蛾各种有关研究报告和文献的查考,在防治该虫危害的方法中,至今尚未见有铁杏大蚕蛾病毒的报道。1988年在湖北竹溪县核桃林中进行银杏大蚕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工作中,收集到罹病虫尸,后对其分离并经光镜、电镜观察,从中发现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2.
银杏大蚕蛾质型多角体病毒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 japonicaMoore又名白果蚕、白毛虫,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湖北、四川、重庆、广西、河北、陕西、辽宁、台湾等省都有分布。该虫危害银杏、苹果、梨、核桃、柿、杨、桦、栎、漆树、盐肤木等20科30属38种植物,且大多数为重要的经济树种。目前对银杏大蚕蛾的防治主要用化学农药。1988年孙琼华等从自然患病死亡的银杏大蚕蛾幼虫中首次分离出核型多角体病毒病原体,但银杏大蚕蛾质型多角体病毒至今未见报道,1999年重庆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杨世璋、吴猛耐等人在城口核桃树银杏大蚕蛾发生区内收集到自然患…  相似文献   

3.
利用棉铃虫为宿主增殖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细胞质多角体病毒JDS-CPV在日本防治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以及在我国台湾省防治马尾松毛虫(D.punctatus)均取得较好的效果。自1983年以来,利用JDS-CPV在我国广东、云南、浙江、安徽等省防治松毛虫,也都具有很好的效果。JDS-CPV的复制,过去主要是利用林间的松毛虫。如何使之成为周期性的连续生产,宿主的供  相似文献   

4.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RT—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DsCPV在松毛虫种群中的垂直传递及对松毛灾害的持续控制作用,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建立了DsCPV的早期检测技术。依据家蚕质多角体病毒(BmCPV)质型多角体蛋白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从纯化的DsCPV、BmCPV和舞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LdCPV)的基本组dsRNA可成功地扩增出长614bp的目的片段,从提取的健康松毛虫幼虫肠组织的DNA、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NPV)基因组核酸、以及棉铃虫质型多角体病毒(HaCPV)基因组核酸,未能扩增出目的片段。DsCPV基因组dsRNA的增片段的序列与BmCPV相应基因序列具有87%的同源性,检测敏感度为1pg的DsCPV基因组dsRNA。由于松毛虫与家蚕、舞毒蛾相互之间食性不同,而且BmCPV和LdCPV对松毛虫无感染性,即在松毛虫体内不会有BmCPV病毒和LdCPV病毒的感染,因此该结果一方面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了DsCPV与BmCPV、LdCPV存在基因同源性,同时也表明了依据BmCPV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DsCPV基因组核酸建立的RT-PCR扩增体系,可以作为松毛虫种群中DsCPV的一种敏感、特异、早期、快速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僧夜蛾上一株新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吴燕王贵成杨珍张卓然马耀关键词僧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僧夜蛾(LeiometoponsimyridesStaudinger)又称白刺夜蛾。分布于我国内蒙、甘肃、宁夏、新疆等半干旱地区。主要危害白刺(Nitrariaspp...  相似文献   

6.
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引进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日本引进赤松毛虫CPV对我国松毛虫属(Dendrolimus)的七种松毛虫以及棉龄虫有较高的致死效果。根据 RNA 电泳图谱的研究,赤松毛虫 CPV 与在中国松毛虫属上的各复制株是不同的。目前,我国已发现有三种 RNA 类型,日本赤松毛虫CPV 属第一型。JADP-CPV、JYDPW-CPV、CYDPW-CPV 等属于第二型,CGDP-CPV 离心所得的上带多角体属于第三型。类型Ⅱ、Ⅲ属首次报道。和其他CPV一样,JDS-CPV 只侵染中肠上皮细胞。对第一代3龄和5龄虫的 LC_(50) 分别为1.6×10~5CPB/ml 和3.3×10~5CPB/ml,对同代3龄虫的 LD_(60)为2.1×10~3CPB/虫。JDS-CPV 不仅对幼虫防效好,而且也影响幼虫取食、体重以及下代幼虫存活率。此病毒与BT混用可以减少针叶被害72—80%。在油乳剂中于4℃下保存197天,在水悬液中保存 5年,对此病毒活性无明显影响。以林间松毛虫作宿主可进行大量增殖。一头6—7龄幼虫平均可产多角体2亿个。  相似文献   

7.
春尺蠖是食芽、叶害虫 ,在我区一年发生一代 ,以蛹在土壤中越夏、越冬 ,食性杂而广 ,对园艺、蚕桑及其他林木为害严重。和田地区 2 0 0 0年春达到了每米枝条 4 0~ 6 0头的大密度程度 ,严重影响了林木及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特别是制约了蚕桑生产的稳步发展。 1995年~ 2 0 0 0年和田地区虽广泛发动农民、学生、机关干部 ,采取了挖蛹、抓捕成虫、药物毒杀和人工捕捉幼虫等防治手段 ,但因药物选择不当 ,防治时期不适 ,喷药不匀等原因 ,严重影响了防治效果。同时 ,由于有些药物造成环境污染 ,天敌也被杀害 ,甚至出现了养蚕中毒现象 ,给生产…  相似文献   

8.
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顺立  李友恭 《林业科学》1992,28(2):180-183,T001
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 Chao是柏木的一种重要害虫。1988年笔者在福建南平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时,发现蜀柏毒蛾幼虫自然罹病死亡,经鉴定其病原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该病毒尚未见报道,现将其分离、电镜观察、生物活性测定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1987年至1992年对德昌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杀虫剂试制研究,得出加工生产工艺,即:在增殖获得大量虫尸后,经捣碎过滤,以差异离心与NS法相结合分离提取病毒,再经含量标定后,加入淀粉、茶枯粉、活性碳、木钙粉、硫酸铜、硫酸镁助剂后制成可湿性粉剂和水剂成品。由此成批生产并应用于10余万亩生产防治,效果为73.5%至98.0%。  相似文献   

10.
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衰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然饲料室内饲养的3龄柳毒蛾幼虫为供试虫,测定用同一标准方法生产的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毒力,以当年生产的病毒杀虫剂为标准试剂,感染幼虫死亡率为94%,LC50为3.15×10^3PIB/ml,4℃条件下贮藏1年,2年、3年的病毒杀虫剂,其活性分别丧失1.9%,3.3%,7.9%。  相似文献   

11.
用4个转基因杨树品种和6个非转基因杨树品种室内喂饲美国白蛾幼虫,观察不同杨树品种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幼虫的体重、发育历期、产卵量和卵孵化率以及存活率与所取食的杨树品种有明显的相关性。与CK相比,美洲黑杨T66、欧美杨L102、美洲黑杨323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转基因杨Pb11、Pb12、Pb17、Pb29和欧关杨W141、美洲黑杨中荷1号、美洲黑杨L35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美国白蛾综合防控技术及治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白蛾是国际性检疫害虫。自2006年7月首次传入淄博市高青县、桓台县以来,疫情已经扩散蔓延至全市8个区县(除沂源县),77个乡镇(办),疫情严重时达到92个乡镇(办)。通过调查美国白蛾在山东省淄博市的发生、危害及防控现状,分析了在防控美国白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当前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美国白蛾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全面总结了美国白蛾入侵我国近30 a来的生物防治历史,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对今后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选取6种目前国内防治美国白蛾常用药剂,模拟林间施药方式对美国白蛾的重要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施药处理;对美国白蛾5龄幼虫进行叶片带毒(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饲养直至化蛹,以这些蛹为宿主繁育该小蜂.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寿命有很大影响,能显著降低成虫存活时间.杀铃脲、灭幼脲Ⅲ号、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成虫寿命无显著影响.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显著影响,完全可以利用该病毒配合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  相似文献   

15.
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林间释放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掌握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在林间的释放技术,确定日间段适宜的放蜂时间和树体挂蜂较好的方位,作了日间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挂蜂方位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蛹寄生率效果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与挂蜂日间不同时段的时间有关,与树体上挂蜂的不同方位无关,最佳放蜂时间为每日傍晚17:00~18:00时,或清晨4:00~6:00时。  相似文献   

16.
用2年时间,在通辽市美国白蛾发生区研究了释放寄生性天敌昆虫周氏啮小蜂和赤眼蜂防治该害虫的效果和种群数量调控情况.结果表明:林间释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为69%、天敌总寄生率为92%、防治效果为87.4%,林间释放赤眼蜂对美国白蛾卵的防治效果为78.7%.利用天敌防治美国白蛾方法有利于其他天敌种群自然繁育,无抗...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生物药剂对美国白蛾的防效,本试验选用HycuNPV与BT复配,在湖北大悟县开展美国白蛾幼虫喷雾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单一HycuNPV防治第一代美国白蛾幼虫施药7、10、13 d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6.71%、67.96%、99.88%。用单一HycuNPV防治第三代美国白蛾幼虫施药7、10、13、15 d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7.3%、40.67%、80.33%、91.67%。HycuNPV与BT复配防治美国白蛾第一代幼虫施药7、10、13 d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6%、95.44%、99.88%。HycuNPV与BT复配防治美国白蛾第三代幼虫施药7、10、13、15 d后校正死亡率为43.33%、76.67%、91.33%、96%。均说明HycuNPV与BT复配致死速度快,明显快于单一HycuNPV。防治第一代与第三代美国白蛾幼虫试验结果一致,但防治第一代效果更好。HycuNPV与BT复配,增效作用明显,还可显著降低防治成本。  相似文献   

18.
美国白蛾新天敌—蠋敌捕食能力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的一种捕食性天敌——蠋敌Arma chinensis(Fallou),简述了蠋敌的生物学特性。在商河县,蠋敌在美国白蛾幼虫网幕枝中的分布率为2.33%~17.86%;记述了蠋敌的捕食习性和规律,经室内饲养,统计出各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量,从若虫到成虫,最大捕食量为2头3龄、7头4龄、5头5龄、23头6龄共37头白蛾幼虫;最小取食量为4头2龄、8头3龄、1头4龄、1头5龄、2头6龄共16头白蛾幼虫;分析并指出蠋敌对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是自然界中影响美国白蛾种群密度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于1979年首次在辽宁省丹东市发现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后,害虫扩散蔓延到山东、陕西、河北、天津和上海。美国白蛾繁殖量大,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扩散速度快,暴发时常食尽叶片。近  相似文献   

20.
对田间生长的8 a生转抗虫基因(Bt cry1A和API)三倍体毛白杨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在杨树基因组中稳定存在。对试验林进行节肢动物调查表明,林内节肢动物共有11个目、26个科,已明确为害虫的有11种,占整个群落的42%;天敌(包括捕食性与寄生性)8种,占群落的31%;中性昆虫7种,占群落的27%,其中主要害虫为美国白蛾。秋季对试验林叶面积损失调查表明,不同转基因系号的抗虫性有明显差异,有4个株系没有被美国白蛾啃食,10个株系的食叶面积小于10%,6个株系的食叶面积在10%~15%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