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筛选有机蓝莓园大窠蓑蛾的有效生物防治药剂。[方法]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绿僵菌4种目前常用的生物药剂对大窠蓑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杀虫活性最高,LD_(50)为2.15×10~6PIB/m L,4种生物药剂对大窠蓑蛾幼虫毒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绿僵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0 d各药剂的防治效果均超过50%,以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处理防效最高,为94.17%。[结论]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可作为防治大窠蓑蛾幼虫的首选药剂,建议在7~9月进行喷药,即在大窠蓑蛾幼虫期的2~3龄以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柞蚕脓病的传染,主要是以多角体这种形态的病原物食下感染。据报导,病毒多角体长期贮存,毒力相当稳定。有人试验,家蚕多角体可以感染25年(Bolle,1907)。据我们试验,柞蚕脓病蛹,室内干保存三年,仍有感染力,但毒力明显下降。多角体蛋白虽然对病毒有保护作用,但是柞蚕饲养在野外,病毒落入野外柞林中,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多角体会发生裂解,毒力也会衰减变化,研究多角体在所处的环境中的裂解情况和毒力变化,对掌握本病的传染经路,流行规律以及预防本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这方面的试验,目前国内尚未见报导,本文主要借助电镜,观察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现代分析手段,分析了褐刺蛾质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组成与含量,发现其由16种氨基酸组成,富含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不含脯氨酸,碱性氨基酸与酸性氨基酸的比值为0.54。  相似文献   

4.
从广东、广西二地分离到一些昆虫包涵体病毒。它们是油桐叶刺蛾NPV、两色绿刺蛾多角体病毒病、油桐尺蠖NPV、木麻黄枯叶蛾NPV、母生天社蛾GV、细皮夜蛾GV、松茸毒蛾CPV、茶毛虫NPV和十斑大瓢虫NPV。另外尚报道了新疆地区的苹果蠹蛾的多角体病毒病。 天敌昆虫的病毒病在国内尚属第一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核型多角体病毒是昆虫病毒中最大的类群,它能够专一性地侵染并杀死一种或者几种农林害虫,并对害虫天敌、环境和人畜无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绿色生物农药。为有效利用绿色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对我国近几年关于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的毒力、病毒制剂研究与生产、田间应用及药效试验、增效剂研究、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新的展望和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6.
刺蛾有黄刺蛾、桑褐刺蛾和扁刺蛾等3种,均为1年发生2代,是危害多种林木与果树的重要害虫,而且幼虫体具毒毛,接触人体皮肤会引起红肿疼痛,严重影响农事活动。  相似文献   

7.
美国白蛾(Hyphantria ounea Drury)核型多角体病毒是由丹东动植物检疫所与辽宁省蚕科所先后于丹东地区采到,经室内外试验证明,对美国白蛾有较强的毒力.但能否感染柞蚕,这对蚕区的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病毒在不加任何物质的情况下,其毒力于保存期常伴有活性损失,使毒力逐渐衰减.毒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生产上的使用效果.为此,我们做了如下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材料病毒来源由丹东动植物检疫所提供的病毒虫尸,经过虫体扩繁获得.室内对柞蚕感染  相似文献   

8.
三种常见刺蛾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刺蛾有黄刺蛾、桑褐刺蛾和扁刺蛾等3种,均为1年发生2代,是危害多种林木与果树的重要害虫,而且幼虫体具毒毛,接触人体皮肤会引起红肿疼痛,严重影响农事活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浸渍法测定4种微生物杀虫剂对甜菜夜蛾的室内毒力,并进行防治大葱甜菜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4种微生物杀虫剂对甜菜夜蛾的毒力顺序为: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其中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对甜菜夜蛾的室内毒力较高,LC_(50)值分别为11. 145、128. 249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666. 7m~280亿孢子/毫升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用量50、60 m L,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用量80、100 g,300亿PIB/克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分散粒剂用量3. 5、5. 0 g,药后10 d的校正防效均可达90%以上,持效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应用病毒来抑制害虫种群的发展,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事例.去年,我们在复旦大学生物系的指导下,搞了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采收、积累和防治棉铃虫的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一、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采收和积累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专化性病毒.它只能在棉铃虫幼虫体内不断增殖面致死棉铃虫,对其它害虫及益虫没有作用.在600倍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游离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包涵体.由于它是多边形  相似文献   

11.
1974年我们用荆州地区微生物站筛选的 VHA273核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进行了室内外防治试验和核多角体病毒的繁殖生产。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后。一、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的接种.感染,繁殖及其致病力人工感染是繁殖核多角体的必要手段,但在自然界中不能找到量大而集中的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必需用人工繁殖饲养棉铃虫并进行感染的方法,以获得大量核角体。棉铃虫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可从自然界中获得大量的天然饲料。据在饲养中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12.
组建了以作用因子为组分的褐边绿刺蛾第一代自然种群生命表,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法分析了各因子对褐边绿刺蛾自然种群的作用。结果表明,褐边绿刺蛾第一代自然种群趋势指数为4.10。捕食和寄生性天敌对该虫种群控制作用最大,总排除作用控制指数为2.444 7;自然死亡作用次之,为2.204 4;核型多角体病毒作用最小,为1.239 8。捕食和寄生性天敌是该虫种群增长的重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13.
黄刺蛾、绿刺蛾、扁刺蛾是为害树木及果树的主要害虫。本文对三种刺蛾为害、生活习性、防治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正> 利用病毒防治害虫,已成为综合防治中有发展前途的方法之一.粘虫核多角体病毒已成功地用于大田防治,病毒的应用效果,主要决定于它的生物活性.而其生物活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只凭多角体的数量来估计病毒的活性是不准确的,必须进行生物测定.我们用本所分离的粘虫核多角体病毒涂在天然饲料上饲养各龄幼虫使受感染,然后测定1—6龄粘虫的幼虫敏感性.并根据不同虫龄的敏感性,将病毒稀释成五种浓度,梯度为各相距两倍,对一龄幼虫进行了毒力的生物测定.现将生物测定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美国白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为摸清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脊椎动物的毒性,以便为大面积应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美国白蛾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粒子和多角体混合液通过耳静脉注射、眼粘膜接种、拌食饲喂和腹腔注射四种途径对家兔、豚鼠、小白鼠共30只动物进行了急型、亚急型两种不同类型的感染试验,鉴定安全性。现将试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粉纹夜蛾单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TnSNPV)在同源寄主细胞系Tn5B_(1—4)中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接种36h 后,无包涵体游离病毒(TnSNPV—NOV)的增殖达到高峰;在60代的连续传递过程中,TnSNPV-NOV 毒力随传递代数的增加而减低,但不明显。传至60代时仍可保持感染力1×10~5TCID_(50)(组织感染中量)/mL;而多角体的毒力变化十分显著,前几代能使粉纹夜蛾幼虫死亡率迭95%以上,传递到30代以后产生的多角体对粉纹夜蛾的幼虫几乎失去毒力;多角体的产量也明显降低,前几代病毒在每个细胞中可达670PIB,但20代以后,每细胞中多角体的产量仅在100PIB 以下.  相似文献   

17.
从贵州茶树及森林害虫的自然罹病虫体中分离鉴定获得14株病毒,即茶鹿子蛾NPV,肾毒蛾NPV,大茸毒蛾NPV,叉带黄毒蛾NPV,半带黄毒蛾NPV、卵黄毒蛾NPV,幻带黄毒蛾HPV,黄毒蛾NPV,茶奕刺蛾NPV,杨白纹毒蛾NPV,杨二尾舟蛾GV,茶刺蛾GV,茶茸毒蛾GV,茶奕刺蛾GV。其中,除肾毒蛾NPV,黄毒蛾NPV,茶奕刺蛾NPV,茶刺蛾GV已有报道外,其余均属我国首次报道。通过电镜对上述病毒的形态观察和对其宿主的回感试验,证明是其病原病毒。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黄刺蛾越冬期的主要自然天敌——朝鲜紫姬蜂(Chlorocryptus coreanus Siepligeli)、健壮刺蛾寄蝇(Cheatexorista eutachineides Baranor)、爪哇刺蛾寄蝇(C.javana Brauer—Bergenstamm)、核多角体病毒(NPV)的形态、习性及其对黄刺蛾种群密度的控制作用,作了实地调查和相关计算分析。并对影响天敌效应的各种因子以及增强天敌效应的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以保护利用自然天敌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是食性较杂的叶部害虫,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主要为害杨、柳、榆及各种果木,是防护林带扣果园的重要害虫。为了寻求有效的生物学方法控制黄剌蛾的大发生,笔者对有关黄刺蛾越冬期的主要自然天敌种类、习性及其对该虫种群密度的控制作用和影响的诸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天敌的利用提出建议,现将结果整理为次;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300亿PIB/g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母药的生产工艺,包括斜纹夜蛾的人工饲养、多角体病毒的人工增殖、多角体病毒的提纯、产品的制备、加工及包装.该产品为粉剂,多角体含量为300亿PIB/g.经生物测定,当多角体病毒的接种浓度为2.0×107 PIB/mL时,斜纹夜蛾四龄幼虫的平均死亡率可达86.40%.  相似文献   

20.
<正>刺蛾属鳞翅目、刺蛾科。幼虫蛞蝓形,体上生有枝刺和毒毛,故称刺蛾,又因触及皮肤,轻者红肿疼痒,重者淋巴发炎甚至皮肤溃疡,故俗称"痒辣子"。危害果树和林木,是园艺植物重要的多食性食叶害虫类群。其主要种类有黄刺蛾、褐边绿刺蛾、褐刺蛾、扁刺蛾等。现以黄刺蛾作重点介绍。1黄刺蛾的识别分布与危害国内各省(区)几乎都有黄刺蛾分布。能危害多种树木达120余种,其中主要有蔷薇科果树、核桃、枣、柿、柑橘、石榴、板栗、杨、柳、榆、桑、茶、刺槐、法桐、泡桐、枫杨、海棠、樱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