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治"工程对三峡库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玉保  齐实  冯明汉  赵阳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29-231,236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提高水土流失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有效途径,以竣工的“长治”一期工程为例,在对三峡库区42个小流域进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分别以粮食消费和价值消费作为人口消费标准,比较了三峡库区42个小流域治理前后的环境人口容量,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投资规模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可将三峡库区小流域分为六类,每个小流域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环境人口容量均有明显提高,其中第四类小流域从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来看,合理的投资规模应为5.5万元/km^2左右。  相似文献   

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提高水土流失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有效途径.以竣工的"长治"一期工程为例,在对研究区域的42个小流域进行了系统分类的基础上,以粮食消费和价值消费为人口的消费标准,分析了三峡库区42个小流域在治理前后的环境人口容量变化,以及水土保持投资规模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峡库区小流域可分为6类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42个小流域环境人口容量均有明显提高,其中的第4类小流域从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来看,合理的投资规模为5.50×104元/km2左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川中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采用农耕、生态、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川中丘陵区9市(州)所辖的37个县(市、区)212条小流域综合治理5年后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使25°以上坡耕地面积减少49.28倍,人均基本农田面积增加0.21倍,农业总产值和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37.91%和25.92%,泥沙拦蓄量提高5.41倍,径流拦截能力提高2.19倍;2)生态工程措施使林业总产值增幅达到138.13%,水利水土保持工程提高了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及保护机制,治理后,泥沙拦蓄能力提高近5倍,径流拦蓄能力提高近3倍;3)社会效益成果显著,以粮食消费为标准的环境人口容量提高5.97%,以价值消费为标准的环境人口容量提高37.97%。说明川中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卓有成效,这离不开当地农民的支持和配合,其中农耕措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最明显,可作为流域综合治理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黄河中游小流域系统环境人口容量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人口密度大,粮食供应不足,燃料,肥料,饲料“三料”缺乏,水土流失严重,人口与环境的矛盾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不同类型区4条典型小流域治理实践表明,经过4~7a的综合治理,上述矛盾可得到初步解决,小流域系统的环境人口容量一致可达到适度或者宽松状况,并针对黄土高原沟壑区环境人口容量处于临界状态,提出了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具体措施,同时对本世纪的环境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资源是决定人口数量的关键,本文应用水土保持生态理论,分析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流域的临界、适度、极限人口容量,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提高人口容量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各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配置、治理措施建设成本,研究了黄土高原区和南方红壤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配置比例及其对投资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本的合理区间,为国家科学确定小流域综合治理投资规模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区和南方红壤区现有小流域综合治理投资规模分别为43万和41万元/km~2;黄土高原区和南方红壤区小流域坡改梯投资分别为1.27万和3.31万元/hm~2,水保林投资分别为0.94万和0.33万元/hm~2,经济林投资分别为0.90万和0.77万元/hm~2,植草投资分别为0.11万和0.40万元/hm~2,封育投资分别为0.05万和0.03万元/hm2;黄土高原区和南方红壤区坡改梯、林草、封育措施面积配比分别为29∶25∶46和3∶32∶65;黄土高原区和南方红壤区坡改梯、林草、封育、其他措施投资比例分别为46∶34∶5∶15和12∶48∶5∶35。基于情景分析得出,黄土高原区和南方红壤区小流域治理投资变幅分别是原治理投资的1/6~2.8倍和1/6~8.3倍。  相似文献   

7.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山丘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途径。以陕西省招贤小流域为例,介绍了该流域"一个争取,四个结合"的治理模式,并分析了3年来取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提出了贫困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资金是关键,必须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多要素,与广大群众做好沟通,以取得支持和参与。  相似文献   

8.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山丘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途径。以陕西省招贤小流域为例,介绍了该流域"一个争取,四个结合"的治理模式,并分析了3年来取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提出了贫困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资金是关键,必须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多要素,与广大群众做好沟通,以取得支持和参与。  相似文献   

9.
关于山区小流域灾害危机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浙江省山区小流域的主要致灾因子是暴雨强度大、地质隐患多、水土流失严重、防洪标准低、预警手段落后和群众防灾意识薄弱。山区小流域灾害的控制和管理属于危机管理的范畴 ,其主要内容包括 :制作山洪灾害风险图、建设监测及预警系统、编制防灾预案、科学开展灾情调查及灾后补偿工作、加强政策研究。科学开展小流域灾害危机管理更加有利于全局与长远利益的工程措施布设 ,全方位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 ,促进山区经济、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施家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期为2019—2020年,投资1 455.99万元,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7 km2。根据小流域基本情况、人口分布状况、规划治理总体要求等,将规划治理区域分为封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和经果林示范区进行分区施策治理。治理后,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流域内水土流失防治体系逐渐趋于完善,植被覆盖率达到74.46%,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7.88%;据调查及估算,待项目区内的经果林达到盛果期时,每年可新增经济产值1 443.71万元;改善了区域内人居环境,增加了群众收入,培育了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施家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了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