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杜鹃根际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迎红杜鹃和照白杜鹃是北京仅有的两种野生杜鹃花,为了解海拔和种源对杜鹃根际菌落组成的影响,采样不同海拔、不同种源的杜鹃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进行菌种纯化和分子鉴定,同时提取土壤DNA,进行第二代高通量测序;结合采样地自然条件,分析不同因素对根际菌落组成及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杜鹃根际土壤得到了来源于5个属的11种细菌单菌落和来源于7个属的9种真菌单菌落;低海拔迎红杜鹃和高海拔迎红杜鹃的根际土壤中,分别具有5个和3个优势菌属;低海拔和高海拔的非根际土壤中,分别具有8个和9个优势菌属;杜鹃根际土壤中的菌种组成较非根际稳定,并且根际优势菌有一定的定向性;迎红杜鹃的根际细菌多样性大于照白杜鹃,但照白杜鹃根际优势菌属要多于迎红杜鹃;低海拔迎红杜鹃的根际细菌多样性和优势菌属都要大于高海拔迎红杜鹃。结论是海拔与种源对于杜鹃根际菌落组成与丰度有着显著的影响,杜鹃根际细菌的多样性与植物的物候期有关系,不同种源的杜鹃由于其根系分泌物的不同也导致了根际细菌多样性的差异。与高通量测序结果相比,本研究中分离得到的微生物种类明显较少,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云南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和玉米品种类型对玉米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对云南不同海拔和品种类型的玉米根际细菌和真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玉米根际细菌和真菌OTU数量和Chao1指数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且饲料玉米高于鲜食玉米,不同海拔和品种类型的玉米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差异明显。玉米根际细菌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鞘氨醇单胞菌属(5.91%)和芽孢杆菌属(8.88%)为玉米根际的优势属,但高海拔地区的玉米根际特异检测到芽单胞菌属(4.34%);水恒杆菌属(6.10%)为鲜食玉米的优势属;玉米根际真菌的优势菌群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接合菌门,被孢霉(7.42%)、镰孢霉属(10.88%)和青霉菌属(4.03%)是优势属。海拔高度和品种类型是影响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绿肥压青量对烤烟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在贵州省福泉市进行了云烟87烟垄绿肥不同压青量田间试验,采用稀释平板法计数与分离不同处理可培养土壤微生物,应用ITS、16S rDNA测序比对方法,初步鉴定烤烟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种类。[结果](1)微生物数量。经光叶紫花苕(Viciavillosa rothvar)压青后,烤烟根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非压青田,其中处理2(压青15.0 t·hm~(-2))可培养真菌、放线菌数量较多,处理3(压青22.5 t·hm~(-2))可培养的细菌数量较多。但随时间推移,压青田烤烟根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呈下降趋势。(2)微生物多样性。对移栽后30 d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进行了属种的初步鉴定,分离到可培养真菌427株,鉴定出6个属,优势属为曲霉属(Aspergillus);分离到可培养细菌404株,鉴定出6个属,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分离到可培养放线菌141株,鉴定出3个属,优势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结论]绿肥可促进烤烟根际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种类来看,以处理2(压青15.0 t·hm~(-2))的烟田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不同海拔梯度下海南凤仙花可培养根际真菌与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笔者在不同季节采集了高海拔(1 000 m)、中海拔(400 m)、低海拔(190 m)3个梯度的海南凤仙花根际土壤,采用形态结合分子检测技术检测分离培养到的真菌和细菌,并进一步分析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3种海拔梯度的生境中,真菌OTU数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在干季高于湿季;而细菌的OTU数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则表现为湿季高于干季。根际真菌群落中木霉属、篮状霉属、青霉属、曲霉属等优势种,在高海拔旱季出现的频度最高;而根际细菌群落中芽孢杆菌属、伯克霍尔德氏菌属、类芽孢杆菌属等优势种,在低海拔的湿季出现频度最高。海南凤仙花根际微生物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干湿季,其次是海拔。海南凤仙花生长的石灰岩地区,根际真菌与细菌对季节与海拔梯度的响应呈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龙江特色优质烤烟的移栽方式,研究了4种移栽方式对烤烟土壤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茎壮苗移栽、井窖式移栽、移栽机移栽烤烟土壤根际微生物数高于常规地膜移栽,特别是高茎壮苗深栽和井窖式移栽对烤烟土壤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幅度较大。与常规地膜移栽相比,高茎壮苗深栽烤烟土壤在不同生育期的根际细菌数量增幅达42.9%~139.5%,根际放线菌增幅达27.1%~110.2%,根际真菌增幅达100.2%~300.3%。井窖式移栽烤烟土壤在生育期过的根际细菌数量增幅达10.2%~319.2%,根际放线菌增幅达8.4%~230.3%,根际真菌增幅达69.3%~230.3%。研究表明,高茎壮苗深栽和井窖式移栽能提高烤烟土壤根际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6.
对槲蕨(Drynaria roosii)的根际真菌和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共获得46株根际真菌,分属2亚门5目6科9属,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镰刀菌属为槲蕨根际真菌优势属;50株内生真菌分属于1亚门4目5科12属,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镰刀菌属为槲蕨内生真菌优势属。槲蕨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根际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井冈山自然保护区8种不同植物根际土壤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了分离和测数,根据菌体形态、培养特征以及生理生化指标,对部分优势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8种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大,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相差不大;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组成较复杂,细菌共分离到9个属,其中以芽孢杆菌属、土壤杆菌属为主;真菌共分离到11个属,其中以青霉属、毛霉属、曲霉属和木霉属占主要优势;放线菌中链霉菌属占主要优势。  相似文献   

8.
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在植物生长发育及病害发生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fragariae)引起的枯萎病是草莓生产中的典型土传病害,危害极大.旨在揭示草莓植株根际枯萎病真菌群落结构与枯萎病发生之间的关系,从微生物生态学角度对草莓枯萎病的生态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以南京地区草莓枯萎病病株和健株根际基质为研究对象,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草莓根际基质的真菌组成.结果表明,草莓枯萎病病株与健株根际基质相比,真菌群落组成发生了显著改变;病株根际基质真菌多样性指数较健株高;病株根际基质中优势属是刺孢菌属,优势种是蚜虫莫氏黑粉菌;健株根际基质中优势属是Pseudothielavia(暂无统一中文名),优势种是Paecilomyces tabacinus(暂无统一中文名);病株根际基质尖孢镰刀菌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健株根际基质,提高了14.83倍,表明枯萎病的发生与尖孢镰刀菌含量的大幅度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黑龙江省药用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的种群结构和区系分布特点,于2010年7月份和10月份,在黑龙江省的伊春、铁力、绥化、哈尔滨、牡丹江和佳木斯6个中药材产区共采集土壤样品220份,所采集的药用植物种类主要有五味子、平贝母、刺五加、党参、防风、柴胡、桔梗、黄芩等14种.经稀释平板法和土壤颗粒平板法分离共获得1016株真菌,经形态鉴定归为35属86种,其中接合菌7属10种,占7.78%;子囊菌1属2种,占0.69%;无性型真菌27属74种,占70.76%,其余20.77%的菌株为不产孢真菌.试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药用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的种群多样性丰富,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木霉属Trichoderma、镰孢菌属Fusarium是优势种群,粘帚霉属Gliocladium、金孢属Chrysosporium、毛霉属Mucor、枝孢属Cladosporium、枝顶孢属Acremonium、根霉属Rhizopus是亚优势种群.不同药用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区系的结构和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除无孢类群外,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木霉属Trichoderma和镰孢菌属Fusarium是14种药用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菌群.五味子、平贝母和柴胡是黑龙江省种植的主要中药材,它们在6个采样地点间的真菌种群的多样性水平存在差异,其中伊春地区的多样性指数(H’=2.9574)和丰富度指数(R=5.6683)最高,而佳木斯地区的均匀度指数(J=0.9200)最高.不同地区的相似性水平也存在差异,其中牡丹江与绥化的药用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种群组成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高(Cj=0.6315),牡丹江与哈尔滨的相似性最低(Cj=0.3704).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了解松嫩盐碱草地中鹅绒委陵菜根际的AM真菌类型及其侵染特性,更好地实现AM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对鹅绒委陵菜根系及根际AM真菌种类进行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pH环境下,鹅绒委陵菜全部与AM真菌形成共生体系,其菌根结构为疆南星型(Arum-type);鉴定出8属38种AM真菌,其中,球囊霉属(Glomus)20种,是松嫩盐碱草地鹅绒委陵菜根际优势属;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11种;原囊霉属(Archaeospora)、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近明囊霉属(Claroideoglomus)、根生囊霉属(Rhizophagus)和隔球囊霉属(Septoglomus)各1种。黑球囊霉(G.melanosporum)为鹅绒委陵菜根际优势菌种,其重要值为60.38%。由此可见,松嫩盐碱草地鹅绒委陵菜能与AM真菌很好地共生,且根际AM真菌种类丰富。  相似文献   

11.
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抗真菌转基因水稻七转39、E90、E10及其相应非转基因水稻七丝软占为材料,通过温室模拟试验,评估了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对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供试转基因水稻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与相应非转基因水稻相比未见明显差异,但与空白对照相比则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早稻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单峰变化趋势,细菌、放线菌的峰值出现在7月,真菌的峰值则出现在6月;晚稻根际土壤细菌数量9月相对较多,10、11月逐渐下降,放线菌、真菌数量的变化趋势与细菌类似.  相似文献   

12.
从206份带岭的森林土壤样品中,分离出捕食线虫真菌2属5种,分别为:叶状枝节丛孢(Arthrobotrycladodes)、泡环单顶孢(Monacrosporium aphrobrochum)、弯孢节丛孢(Arthrobotry musiformis)、环捕节丛孢(Arthrobotry brochopaga)、少孢节丛孢(Arthrobotry oligospora)。其中,叶状枝节丛孢、泡环单顶孢、弯孢节丛孢、环捕节丛孢为黑龙江省新纪录种。少孢节丛孢(A.oligospora)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为该地区的优势种。大青山顶土壤中捕食线虫真菌的检出率最小,仅为该地区分布的10%。凉水地区18~29林班、14、16林班及9林班50%左右的土样中均有捕食线虫真菌出现,8林班的捕食线虫真菌物种比较丰富,但捕食线虫真菌出现的频率比较低,且产孢量最少。  相似文献   

13.
大花杓兰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花杓兰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花杓兰根际土壤获得63 780条Clean tags,非根际土壤获得48 094条Clean tags。基于≥97%的相似度水平,通过聚类共获得1 223个OTUs,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真菌OTUs数量分别为1 004和945,二者共有726个OTUs。Chao1和Shannon指数揭示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在丰富度和多样性上均高于其非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相比,在门、纲、目、科和属分类水平上丰度显著增加的根际土壤真菌类群分别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和鸡油菌目(Cantharellales)、小菇科(Mycen-aceae)和角担菌科(Ceratobasidiaceae)、小菇属(Mycena)和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首次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大花杓兰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对大花杓兰的保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专用微生物肥对不同连作障碍土壤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究专用微生物肥对不同连作障碍程度土壤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采用不同连作障碍程度的土壤为栽培介质,施用2%的专用微生物肥后进行辣椒土培盆栽试验,取根际土壤进行稀释平板计数和PCR-DGGE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连作障碍程度的增加,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增加;施用专用微生物肥后,土壤微生物种群密度发生显著性变化,其中土壤连作障碍程度轻、中、重组细菌数目分别增加了78.6%、66.7%、54.5%,真菌数目分别减少了5.0%、12.5%、7.5%,放线菌数目分别增加了18.2%、9.1%、23.5%。通过分析PCR-DGGE指纹图谱发现,随着生理性土壤连作障碍程度的加剧,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降低,施用专用微生物肥后,微生物种群数目和种群结构发生改变,多样性指数升高。说明专用微生物肥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密度和种群结构有显著性影响,但是由于土壤连作障碍程度的不同产生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5.
侯颖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5):72-75
土壤微生物及根际效应的研究能为采煤塌陷复垦区土壤质量的评价及复垦初期土壤植被生态恢复提供依据.对平原农业区采煤塌陷复垦1年和3年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表明,无论根际还是非根际,复垦后1年和3年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均比对照少,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分别占对照土壤的20.3%~66.5%、2.8%~56.3%和1.1%~45.1%%;但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变化趋势不同,即,复垦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除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外,细菌和真菌数量均没有显著差异变化,而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均随复垦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因此,复垦1年和3年的土壤总微生物根际效应分别为1.7和3.3,均表现为正效应.这表明在采煤塌陷复垦初期种植适当的植物能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6.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山毛桃(Prunus davidiana)均属太行山地区植被恢复的先锋树种。以侧柏和山毛桃幼苗为研究对象,利用盆栽试验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侧柏单栽、山毛桃单栽和侧柏-山毛桃混栽)对根际土壤养分状况和微生物数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山毛桃单栽和侧柏-山毛桃混栽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pH(p<0.05),提高了土壤养分的有效性。相对单栽,混栽种植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的含量(p<0.05)。单栽及混栽种植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根际区土壤速效磷含量,但并未造成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分析根际微生物数量发现,侧柏-山毛桃混栽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真菌的数量(p<0.05),而山毛桃单栽则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p<0.05)。综合分析表明混栽幼苗能有效改善根际土壤养分状况和微生物活性,因而,侧柏纯林引种山毛桃可作为防止土壤退化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与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炭是生物体在完全或部分缺氧环境中经高温裂解后形成的含碳率较高的产物。目前对生物炭的研 究仍属于起步阶段,不同学科领域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结论也不尽一致。阐述了目前生物炭对土壤结构、 土壤污染、土壤碳氮转化过程以及生物炭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酶活性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且提出目前 生物炭在改土培肥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生物炭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通过HPLC测定土壤中甲磺隆残余浓度,研究甲磺隆驯化/未驯化的小麦根际/非根际土壤中甲磺隆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土壤中甲磺隆的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降解速率常数约为0.0370.020 d-1,半衰期约为18.7~34.7 d.种植过小麦的土壤极大地促进了甲磺隆降解,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甲磺隆降解速率常数差异显著,各处理均达到了0.05的差异显著水平.甲磺隆驯化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对甲磺隆的降解能力,第20 d,驯化土壤中甲磺隆去除率高出对照土壤约6%~12%.土壤中甲磺隆浓度越低,其降解速率越快.这为利用植物根际加快土壤中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降解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广西东南沿海蔗区根际土壤AM真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广西东南沿海甘蔗种植区北海和钦州两地甘蔗根际土壤中从枝菌根真菌(AM真菌)的分布状况,为广西甘蔗AM真菌资源保护和优势菌株的筛选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蔗区甘蔗根际5~20 cm土样,采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分离AM真菌孢子,根据形态结构鉴定孢子种属.[结果]分离出6种类型AM真菌孢子,其中球囊霉属两个类型,无梗囊霉属3个类型,盾巨孢囊霉属1个类型.[结论]供试蔗区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中,无梗囊霉和球囊霉属占优势,A.sp1在两地蔗区出现数量最多,为共有种,两地蔗区特有种:钦州为未定种A.sp2,北海为S.gregaria.  相似文献   

20.
对盆栽试验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计数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苏格兰球囊霉菌(Glomus caledonium)的番茄菌根根际土壤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和产几丁质酶细菌总数显著高于非菌根根际土壤.从番茄菌根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产几丁质酶细菌,该菌能够抑制黄瓜尖镰孢的生长.经16S rDNA和生理生化鉴定,该菌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菌株.该菌在pH 6~8范围几丁质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产酶的最适温度为35 ℃,最适装液量为1/5(250 mL三角瓶).在几丁质液体培养基中摇床培养125 h后酶活性与蛋白质含量达到平衡.表明:该菌株具有稳定的产几丁质酶能力,因此具有潜在的生物防治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