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再生稻的研究利用概况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稻是一种费省效宏的稻作形式,近年在四川、湖北、广东、福建等省发展较快。四川省1986~1989年累积发展再生稻面积1459.13万亩,总产14亿公斤。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已成为一种新的耕作制,为水稻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我国南方稻区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本文还分析了国内再生稻研究概况及国外再生稻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对达州市发展再生稻的可行性和潜力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品种选择、留桩高度、肥料运筹、水分管理、化学调控等对再生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结合达州市再生稻种植区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为达州市发展再生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再生稻及超级杂交稻再生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再生稻是一种特殊的水稻种植制度下的稻作类型。综述了再生稻及超级杂交稻再生利用研究进展。如何利用超级杂交稻 再生稻的种植方式,充分发挥超级杂交稻的高产潜力,进一步增加产量,是超级杂交稻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佳辐占作中稻—再生稻低留桩种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中稻—再生稻生产的良性发展,浦城县引进常规优质水稻品种佳辐占作中稻—再生稻低留桩小面积试验试种,表现丰产性好,中抗稻瘟病,增产潜力大,适宜作再生稻的替代品种。介绍了佳辐占在浦城县作中稻—再生稻栽培的种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黄寅虎 《作物研究》1992,6(1):45-45,4
1901年,益阳地区中稻蓄留再生稻面积2.1万亩,头季平均亩产538.9kg,再生稻平均亩产159.9kg,两季合计亩产698.8kg。千山红农场连片种植582.5万亩,头季平均亩产550.6kg,再生稻平均亩产187.3kg,两季合计亩产737.9kg。其中该场一分场七队农户秦再奇种植2.0亩汕优63蓄留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510.0kg,再生稻平均亩产305.0kg,创益阳地区再生稻单产最高纪录。展示了益阳地区再生稻生产有着很大潜力,同时也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产栽培经验。  相似文献   

6.
施氮与杂交中稻再生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实验数据资料为基础,论述了施氮对杂交中稻再生稻产量及穗粒结构的影响,分析了促芽肥、壮苗肥与再生力及产量的关系,并对再生稻不同节位的成穗率和穗粒结构进行了比较,为再生稻科学施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鲁远源  任天举 《再生稻》1995,(1):97-101,53
本文通过对小麦为前作的中稻-再生稻耕制的四年定位试验结果,分析了小麦,中稻,再生稻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物质和能量转化效益,揭示了在不同小春前作下中稻,再生稻的表现,为认识和发展稻田新耕制,促进稻田生产向“两高一优”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再生稻不同产量水平的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李凌,曾凌云(武夷山市星村镇农技站)为找出现实生产中限制再生稻高产的主要因素,建立高产综合技术,1993年在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汕优53再生稻示范片选择四丘不同产量水平的田块,追踪观测产量形成特征和苗密肥措施。一、...  相似文献   

9.
从再生稻源库特性的影响因素,再生稻和头季稻源库的差别,以及不同再生稻源库的差别和再生稻源库的生理特点等方面对近年来再生稻源库特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Y两优1号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两系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穗大粒多,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再生力较强,适宜作“一季稻—再生稻”栽培。介绍了该组合在湘中双峰县作“一季稻—再生稻”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再生稻栽培在我国已有 1 70 0多年的历史。2 0世纪 90年代初 ,我国进行了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的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促进水稻的省工栽培 ,1 995年笔者研制了“署华 2 BD-1 0 0型水稻播种机”。利用该机播种早稻 ,收获后蓄留低位蘖再生稻 ,穗粒数大大超过了手插的中稻—再生稻 ,且生长季节短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对这种栽培方式进行多年的研究表明 ,早稻机播—低位蘖再生稻具有较大优势 :一是早稻机播规范化栽培 ,符合水稻生长规律 ,充分利用低位蘖芽 ,增产潜力更大。二是选用早稻品种作机播再生稻栽培 ,生育期短 ,能确保双季稳产高…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再生稻生产的历史和头季机收再生稻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的历程,从机收再生稻品种筛选,栽培技术创新与生产利用模式创新,配套农机装备的引进研发与机艺融合,技术示范推广,对再生稻认识提高以及再生稻面积、单产和米质的突破等方面综述了湖南机收再生稻技术创新与生产推广及机械化应用所取得的成效,从政策上、生产上、科研上分析了当前再生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预测不同区域再生稻开花期受自然低温冷害的风险程度,并为开花期耐低温冷害品种的合理布局与制定相应的避(缓)高产稳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于2018年和2019年,以近几年四川省推广的22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四川盆地东南部不同生态点开展试验,研究了基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再生稻开花期受自然低温冷害风险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再生稻齐穗后第5日日序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建立了基于经度和海拔高度预测再生稻齐穗后第5日日序的回归模型,F检验值为22.88**~65.11**,决定系数高达0.9196~0.9702。该模型经多个品种连续两年在6个生态点验证,实测值与预测值1∶1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高达0.8391~0.8638,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均方根差(RMSE)值为0.93%~1.21%,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将本研究建立的再生稻齐穗期与地理位置关系模型与作者等先期建立的基于地理位置(纬度、海拔)预测≤22℃最早发生期预测模型相结合,探明了不同地理位置再生稻开花期受低温冷害的机率。利用地理位置信息可准确预测再生稻开花期受低温冷害的风险程度,具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14.
在湖南省永州地区温、光、水资源“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水稻种植区推广再生稻模式,可明显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种粮效益。介绍了永州再生稻产业发展现状和再生稻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成效,分析了再生稻发展的问题和困难,对进一步发展再生稻高效生产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经勇 《再生稻》1997,(2):36-42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旱育抛秧头季稻叶龄、抛植密度、施肥水平对杂交中稻、再生稻单产的影响,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在电子计算机上优选了各种生育类型品种的头季稻、再生稻及两季总产的不同产量水平的栽培措施组合方案,解析了各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单独效应和交互作用。为制定杂交中稻、再生稻的旱育抛秧高产栽培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再生稻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综述了近年来再生稻研究的进展,包括再生稻生育特性,生理生态及栽培技术,讨论了再生稻进一步高产还需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再生稻边行效应进行了观察、调查,分析了头季稻成熟后期受光态势的差异对再生稻有效穗数的影响。通过试验,提出了采取加大行距、宽窄行栽培的技术措施,能增加再生稻有效穗,增加再生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应用通径统计方法,分析了再生稻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和各节位再生穗产量对总体再生稻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1.再生穗数对再生稻总粒数的通径最大(P穗=1.206),而总粒数对再生稻产量的通径最大(P粒=1.023),再生穗数是决定再生稻产量的关键因素;2.稻秆上各节位再生穗中,以地上部第2、3伸长节位的穗数最多,穗也最大,对产量的贡献也最大(P_2=0.4261,P_3=0.7164),第4伸长节位的变异很大,具有人为调节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9.
头季后期不同土壤水分试验结果表明:在头季后期适当降低土壤含水量,可延缓稻株的衰老,降低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的下降速度,减少呼吸消耗,促进再生稻的生长发育,为再生稻高产奠定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再生稻是一种资源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种植模式,对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和保障国家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近年来机收再生稻模式在我国南方稻区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hm2,周年产量可达到15 t/hm2。但是再生稻头季机收环节造成的再生季产量和加工品质下降,限制了机收再生稻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为此,本文重点介绍了机收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并总结了机收再生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机收再生稻产能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