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资讯浏览     
《中国农垦》2012,(6):2-3
【政策】农业部:今年推广超级稻1.2亿亩以上农业部在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工作会上提出,今年超级稻发展要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总体战略目标,以项目实施为载体,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广适、抗逆超级稻为核心,坚持良种选育攻关与良法集成推广并重,坚持高产与优质、节本与增效并重,坚持重  相似文献   

2.
数字新闻     
《中国农资》2012,(20):3
<正>1.2亿亩为保障粮食安全、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总体战略目标,农业部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广适、抗逆超级稻为核心,大力推广超级稻品种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确保今年超级稻推广面积1.2亿亩以上,努力实现"双增一百"目标。56个为加强对地市级农产品质量的监管,保障城市居民安全消费的迫切需要,今年,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首批启动了56个地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中心的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我国超级稻发展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坚持拓展一期应用范围、深化二期研究推广、努力实现三期目标的发展思路,创新育种方法,加  相似文献   

4.
李祺 《现代种业》2006,(5):16-16
我国优质稻发展很快,但达国标优质的品种比例较低。优质稻生产与加工均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为提高市场竞争力,优质稻米生产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以优质水稻品种选育推广为主导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是促进优质水稻生产发展的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措施。育种单位应适应市场需求,围绕高产与优质并重目标,不断推出产量高、米质优的水稻新品种,形成以优质常规稻为主,杂交稻和引进品种为辅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30年来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进展与前景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在“利用籼粳稻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通过复交优化性状组配聚合有利基因,选育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确立之后,中国在常规超级稻育种和超级杂交稻育种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地创造出一批新株型优异种质,培育出105个通过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新品种和新组合.在大力推广超级稻品种的同时,高度重视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努力构建产学研紧密衔接的超级稻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机制.通过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广适、抗逆的超级稻,中国再次实现了水稻单产水平的新突破,综合生产能力继株型改良和杂交稻育种之后有了进一步提高,为中国稻作科学的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王德生 《新农业》2009,(7):18-18
辽星1号是辽宁省稻作研究所以辽粳454为母本、沈农90-17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型超级稻新品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品种被第五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和中国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分别评为金奖大米和优质农产品,被农业部定为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和农业主导品种  相似文献   

7.
<正>继2002年"籼粳稻杂交新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课题组先后又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农业部超级稻育种重大专项项目等研究任务,继续围绕超级稻的优质化育种技术、新品种选育和配套生产技术集成开展深入研究。经过10年的努力,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为:(1)首创了"以优质籼稻做母本,高产粳稻做轮回父本,通过多次回交和定向选择减少粳稻遗传背景中影响米质的不利籼型遗传累赘,实现超高产与优质相结合"的超级稻优质化育种方法和选择指标体系,实现了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技术  相似文献   

8.
优质超级杂交稻培杂泰丰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杂泰丰是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航天育种研究中心以培矮64S为母本,与该中心选育的优质新恢复系泰丰占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米质达国标优质三级,2004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2006年被农业部确认为第一批国家级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介绍了培杂泰丰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华南型超级稻育种及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从农业部实施超级稻育种研究项目以来,经过10年的努力,中国超级稻育种获得全面成功。在国内基本形成了北方粳稻、南方籼稻、长江流域杂交水稻三个研究格局,其中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华南型超级稻品种选育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经农业部确认的28个超级稻品种(组合)中,华南有5个,即Ⅱ优明86、特优航1号、Ⅱ优航1号、天优998和胜泰1号,这些品种(组合)已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推广。华南型超级稻品种选育技术为三系超级杂交水稻和常规稻选育技术。三系超级杂交水稻主要通过"强恢×强恢"选育恢复系,加强抗性筛选,通过航天育种选育超级杂交水稻;常规稻选育技术则通过"半矮秆、早长、根深"、大穗型和多穗广适应型超级稻品种选育取得成功。今后华南型超级稻研究提出"丰产、抗病、优质、广适"的综合提高,引进新抗源,加强抗性,提高水稻生物学产量,加强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强根系研究,提倡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策略。  相似文献   

10.
《福建农业》2006,(10):F0002-F0002
2006-2007年农业“五新”——“新技术”项目重点推广12项,种植业粮油作物主要推广超级稻优质高产配套技术和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经济作物主要推广天宝香蕉标准化生产与采后技术、芦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台农2号蜜雪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优质超级杂交稻培杂泰丰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培杂泰丰是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航天育种研究中心以培矮64S为母本,与该中心选育的优质新恢复系泰丰占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米质达国标优质三级,2004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2006年被农业部确认为第一批国家级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介绍了培杂泰丰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超级稻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简要回顾了自1996年我国启动超级稻研究以来,安徽省在超级稻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和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对超级稻品种(组合)Ⅲ优98、新两优6号、丰两优4号、丰两优1号、协优9019、K优52、双优4183、70优9号的选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了在超级稻高产理论和技术研究滞后、超级稻的增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超级稻育种与生产销售环节脱节3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安徽省应进一步加强超级稻育种攻关、与超级稻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超级稻的示范推广和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超级稻育种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吉林省超级稻育种3个发展阶段,即高产育种目标及技术的困惑——超级稻研究起步阶段、超级稻育种研究阶段、超级稻品种普及与育种技术发展阶段的研究进展、取得的成绩以及经验、教训.在杨守仁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理论指导下,以株型改良为契入点,提出吉林省优质超级稻育种目标,旨在为吉林省超级稻突破12000kg·hm-2新品种选育提供新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4.
超级稻是水稻育种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被誉为继矮化育种和杂交稻问世以后水稻生产的又一次绿色革命。以超级杂交水稻为主导的超级稻在生产上大面积示范推广,使水稻单产大幅提高,并不断创造出新的纪录。近几年福鼎市超级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单产不断提高,并向高产、优质、高效方  相似文献   

15.
超级稻天优998高产示范及强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优998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首批列入国家超级稻示范推广的优质三系超级杂交稻新品种.2005年,根据农业部农科教发[2005]2号文精神及广东省农业厅、广东省农科院的工作部署,兴宁市农业局在福兴、刁坊等镇实施了超级稻天优998优质高产示范试验近万亩.  相似文献   

16.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采取育种与栽培相结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以节水型优质超级稻新品种为基础,以农业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为主攻方向,实现水稻高产为目标。  相似文献   

17.
Q优六号是重庆市种子公司选育的高产优质新组合,2006年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国审稻2006028),并被农业部定为2006年21个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之一。2006年本县作烟后稻高产优质新组合引进试种,表现出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超级稻"武运粳24"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迟熟中粳,具有优质、高产、抗病等优点,为促进其推广应用,探讨和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和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5月12日,记者从农业部在江西南昌召开的全国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服务行动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为深入推进我国超级稻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进步挖掘水稻高产优质和节本增收潜力,农业部今年力争推广超级稻面积达1亿亩以上,实现亩增产100斤,节本增效100元,努力为“两个千方百计”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超级稻是通过选育理想株型与杂交稻利用相结合,以高产为目标,兼顾品质和抗性的新型杂交组合,具有丰产性、优质性、抗性和广适性的特点,主要的生物特性是分蘖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