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前言     
小麦吸浆虫是我国麦产区的重要害虫.40年代未50年代初,曾一度猖獗发生,为害严重,后经大力防治,基本控制了为害。在其后的20多年里,未见有发生为害的报道。70年代末期,由于品种和耕作制度的变化,水、肥管理条件的提高以及有机氯农药的禁用等原因,使麦吸浆虫又得以逐渐积  相似文献   

2.
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80年代初,种群数量趋于回升之势,1985年以来分布范围日趋扩大,发展蔓延快,其发生面积、虫口密度和为害程度均超过50年代。为了深入探索小麦红吸浆虫发生及为害规律,寻求测报和防治办法,于1985—1987年对麦红吸浆虫进行了种群系统观察和有关研究,现把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汪大泽 《植物保护》1987,13(4):53-54
小麦吸浆虫是我省小麦最严重的害虫。主要危害区在沿淮、淮北及淮南部分沿河湖的低湿地带。1950年阜阳地区小麦受害减产达1亿多公斤;1955年寿县、霍邱等县30万亩小麦受害减产过半。50年代中期,经采取种植“南大2419”等抗虫品种为主的防治措  相似文献   

4.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毁灭性害虫,在我省为害小麦的主要是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mosellana(Gehin))。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新灌区和感虫品种面积不断扩大,深翻晒田和药剂处理土壤面积缩小,小麦群体结构增多,为吸浆虫的回升积累危害提供了有利条件。1985年全省发生面积100多万亩,达防治指标68万亩,防治了20多万亩,1986年春  相似文献   

5.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其种类主要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在宿州市发生的主要为麦红吸浆虫。20世纪50年代后期本市就有小麦吸浆虫发生,通过推广应用抗虫品种和六六六药剂处理土壤等措施,在短期内基本控制了为害。70年代后期因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抗虫性能差,以及1983年六六六停止使用后放松了防治,致使1985年小麦吸浆虫暴发成灾。仅本市埇桥、灵璧、泗县3个县(区)当年小麦吸浆虫发生面积就达11.23万hm2,占3县(区)小麦种植面积的46.6%,产量损失4186.7万kg。经过1986、1987年连续开展综合防治,基本控制了为害。近20年来,该虫一…  相似文献   

6.
小麦吸浆虫在我国,早在1839年即有为害成灾的记述。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陕西省关中地区,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及江苏省北部曾一度猖獗为害。全国有18省(区)260余县发生。一般发生为害减产约1—2成,重发区减产4—5成,严重者甚至绝收,具有较大的毁灭性。国外在苏联、德国、丹麦、瑞典、意大利、法国、美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均有发生。日本近几年有些地方吸浆虫发生比较严重。50年代小麦吸浆虫的猖獗为害,曾引起我国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在发生种类、生物学特性以及为害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曾有不少论文发表。这些研究成果,经连  相似文献   

7.
一、分布与危害小麦吸浆虫是小麦毁灭性害虫,在我省为害小麦的有麦红吸浆虫 Sitodidlosis mosella-na(Gehin)和麦黄吸浆虫 Contarinia tritici(Kirby)。早在解放前,我省关中一些县就有小麦吸浆虫发生,1954年全省有50多个县1106个乡,发生面积400—500万亩,受害麦田一般损失20—30%,严重的达80—90%,损失惨重,当时武功一带流传着“走下代家坡,大麦还比小麦多,早起吃的大麦仁,中午又把麦仁喝,晚上揭开锅,还是小麦他大哥(大麦)”的歌谣。经过大力防治,五十年代中后期基本控制了危害,30余年来基本未造成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小麦品种对麦红吸浆虫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种植抗虫品种是防治麦红吸浆虫的经济有效措施,研究小麦品种抗虫性是抗虫育种的重要基础。在50、60年代,国内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但随着吸浆虫为害的逐步控制,此项研究也随之中断。近几年,吸浆虫的发生为害又有回升。为此,作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小麦吸浆虫严重回升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吸浆虫在河南省已知2种,即小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和黄吸浆虫[Contarinia tritici(Kirby)]。其中小麦红吸浆虫分布广,为害大。早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就将该虫列为要求定期消灭的病虫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该虫在本省已出现过3次大发生,2005年又在全省大面积严重回升和为害,已成为影响本省小麦安全生产的一大障碍。1河南省小麦吸浆虫发生为害历史回顾1.11949年以前早在1884年本省内乡县就有小麦吸浆虫为害的记载,1936~1949年方城、镇平县亦有报道。1.21950~1969年1950年小麦吸浆虫在南阳等地的19…  相似文献   

10.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2005年在河南濮阳发生面积达到1.4万hm^2,文章通过对其分布范围、发生特点、为害规律的阐述,结合濮阳市近年来的各项研究,提出了适宜于本地区的小麦吸浆虫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1.
1999年,小麦吸浆虫在涿州市大发生。据市农林局调查,全市12个乡镇有11个乡镇发生,发生面积2.0万hm2,占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的82.2%,该年防治工作抓得较好,防治面积占发生面积的95%,全市只有6户农民反应因吸浆虫为害而严重减产。2000年吸浆虫发生面积2.7万hm2,占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的73.5%,而防治面积仅及60%,因吸浆虫为害而几乎绝收的农户猛增。做为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过这两年防治小麦吸浆虫的亲身实践,深深感到在2000年防治小麦吸浆虫的工作中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领导着急上火,群众等待观望  1999年…  相似文献   

12.
小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是危害小麦的一种毁灭性害虫.近年来,小麦红吸浆虫在我县一些乡镇部分麦田发生严重危害,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针对这一情况,为搞好小麦红吸浆虫的防治工作,控制其发生危害,我们自1984年开始至1987年对小麦红吸浆虫的发生危害规律与预测预报技术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太行山区小麦红吸浆虫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申春玲(河南安阳市植保站455000)张来存(林州市植保站)小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moselanaGehin)是为害小麦的一种毁灭性害虫。近年来,小麦红吸浆虫在我市部分地区发生严重,造成减产。为此...  相似文献   

14.
正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分为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在漯河市召陵区发生的主要是麦红吸浆虫,以幼虫潜伏在小麦颖壳内吸食正在发育的麦粒汁液,造成瘪粒而减产,一般减产10%~20%,为害重的,减产40%~80%,甚至绝收。20世纪50年代后期郾城县(召陵区2004年从郾城县区划出来)就有小麦吸浆虫发生,通过推广应用抗虫品种和"六六六"药剂处理土壤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自1987年小麦吸浆虫在邢台市较大面积发生以来,该虫已成为影响本市小麦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2001年此虫又在本市暴发成灾,使小麦生产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损失。现简要报道分析如下:1 发生特点 1)发生面积大。在过去的一些年里,虽然历经防治,吸浆虫严重为害的情况已被抑制,但该虫发生面积仍在逐年扩大,到2001年全市发生面积已由1987年的2.3万hm2扩展到  相似文献   

16.
如皋县小麦吸浆虫的发生情况与防治对策我县葛市乡小麦因受吸浆虫危害造成毁灭性减产历史早有记载。1946年头圩村4组毛玉轩反映,一家23口人种9.5亩小麦,被吸浆虫危害后,收获的小麦仅供一家人吃了一顿馄饨。60年代前吸浆虫被控制,70年代前栽培制度基本是...  相似文献   

17.
毒死蜱防治小麦红吸浆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红吸浆虫是河南省安阳市小麦的主要害虫。20纪80年代中期曾得到有效控制,90年代后期起在部地区虫量显著回升,发生面积达4.5万hm2,为害严,每年有5~10hm2小麦田绝收。2000年,安阳市植保进行了48%毒死蜱乳油防治小麦红吸浆虫试验。蛹用量为300ml/667m2,拌土10kg,撒施,成虫期用量0ml/667m2对水2.5kg,用工农—16型喷雾器均匀喷雾,防效达90%以上。与用6%林丹粉剂3kg/667m2和50%甲基对硫磷乳油50ml/667m2防效相当。毒死蜱防治小麦红吸浆虫试验@王朝阳$河南省安阳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小麦害虫预测和治理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在20世纪70-90年代,创新了害虫生物学与生态学有机结合方法,显著提升小麦害虫预测技术水平。从宏观到机理,突破了多项小麦害虫治理关键技术,包括小麦品种抗吸浆虫鉴定技术与抗吸浆虫机制,创新性提出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及穗期保护策略;利用田间开放式控制虫量的办法建立小麦蚜虫防治阈值及复合防治指标;麦田天敌资源的保护及利用。面向小麦生产实际,创建小麦吸浆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吸浆虫穗期保护策略和技术、蚜虫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等研究成果一直传承至今,列入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本文还介绍了在后续小麦吸浆虫、蚜虫预测与防控研究与实践中,传承与发展郭予元院士的学术思想,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9.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上一种毁灭性害虫。该虫在 4 0年代末期至 50年代初期 ,以及 80年代中、后期曾在南阳市形成 2次为害高峰 ,发生面积均在 3 3万hm2 以上。 90年代以来 ,吸浆虫发展蔓延更为迅速 ,发生面积不断扩大 ,虫口密度急剧增加 ,为害程度逐年加重 ,已成为影响本市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严重障碍。1 回升原因1 .1 生物学因素1 )麦红吸浆虫属长日照滞育型昆虫。在外界条件适宜时可迅速发展 ,条件不适宜时 ,幼虫可在土壤中结茧休眠 1 8a,仍保持繁衍能力。该虫虫体小 ,为害具有隐蔽性。 1a有 1 1个月生活在土壤中 ,受不利因素影…  相似文献   

20.
魏县小麦吸浆虫为害上升原因分析及综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历年小麦吸浆虫在魏县的发生情况的回顾,根据多年防治经验,对小麦吸浆虫在当地大幅回升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预测预报,提出了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应以蛹期和成虫期防治并重,且以蛹期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