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化现象在昆虫中时有发生,其分子机制和对昆虫生理特性的影响一直是昆虫学研究的热点。家蚕作为重要的经济昆虫和鳞翅目的模式生物,拥有的20余种黑化突变品种是研究昆虫黑化的重要实验材料。总结了家蚕黑色素合成代谢途径与相关功能基因,综述了家蚕褐头尾斑(bts)突变、第二褐头尾斑(bts2)突变、黑蛹(bp)突变、煤色(so)突变、暗化型(mln)突变、颊尾斑(cts)突变等几种主要家蚕黑化突变品种及产生机制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其他昆虫黑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比较,对未来家蚕黑化突变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华刚  张坚 《江苏蚕业》1991,(3):53-54
<正> 甲状腺激素是脊椎动物体内的一种内分泌激素,可促进脊椎动物许多器官加速合成蛋白质,提高糖原的利用。在有些昆虫体内也曾发现有甲状腺素(T_4)和碘化氨基酸。但家蚕中是否存在有免疫活性的甲状腺激素,尚未见报道。早期发现甲状腺激素能使蚕体和茧壳增重,近年来只发现甲状腺素(T_4),能加速氨基酸参入蚕休中肠  相似文献   

3.
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情况,开展了对野外昆虫感染微孢子虫情况调查,并研究其对家蚕的感染性。调查了桑螟、桑尺蠖、菜粉蝶、斜纹夜蛾和桑毛虫等昆虫的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测试菜粉蝶、桑尺蠖、斜纹夜蛾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及可能存在的自然感染方式,观察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孢子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菜粉蝶、桑尺蠖微孢子虫对家蚕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分别为2.69×105个/mL和7.42×105个/mL,斜纹夜蛾微孢子虫对家蚕也具有食下感染能力,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也有轻微的胚种传染能力。带病野外昆虫可以通过粪便或鳞毛传播孢子虫。虽然上述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形态与家蚕微粒子孢子虫具有明显差异,但对家蚕都有较强的交叉感染性。  相似文献   

4.
野外昆虫与蚕种生产中的微粒子病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体内分离发现的 5种微粒子虫中 ,除家蚕微粒子虫 ( N osema bombycis)外未发现对家蚕具有较强致病性和胚传性的微粒子虫。野外昆虫中已有大量微粒子虫被发现 ,其中有些对家蚕也有很强的致病性和胚传性 ,但其原始寄主尚有诸多不明之处。所以 ,蚕种生产中防止野外昆虫微粒子虫对生产影响的根本途径在于控制家蚕微粒子虫污染的扩散和桑园治虫  相似文献   

5.
家蚕(Bombyx mori)作为鳞翅目模式昆虫,较早开展了组织蛋白酶研究,其中以对家蚕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e protease)的研究居多。半胱氨酸蛋白酶参与了家蚕生长发育、蜕皮变态和免疫调节等生命活动过程。本文重点综述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在家蚕半胱氨酸蛋白酶分类、基因表达特征、生物学功能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并简要阐述对家蚕半胱氨酸蛋白酶研究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环境激素除草剂阿特拉津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阿特拉津(AT)是一种具有环境激素(EH)影响的除草剂。为探讨EH对鳞翅目昆虫生态和养蚕生产的影响,用添加AT的人工饲料饲养家蚕,调查了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AT对家蚕的生长发育速度、眠蚕体重有严重的影响。高浓度的AT对家蚕正常的吐丝结茧生理功能和行为有危害作用,AT对家蚕孵化后72、96、120h的LC50分别为0.348、0.326、0.234mmol/kg。AT在蚕体内有一定积累作用。  相似文献   

7.
家蚕(Bombyx mori)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同时也作为一种鳞翅目模式昆虫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逆境环境对于家蚕生长、发育、繁殖、寿命、活动以及分布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产生巨大经济损失。文章主要概述逆境对家蚕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细胞自噬(autophagy)和凋亡(apoptosis)是昆虫蜕皮与变态发育过程中细胞死亡最主要的2种方式。家蚕(Bombyx mori)是鳞翅目的模式昆虫之一,有关细胞自噬和凋亡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包括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形态特征、诱导信号和通路、对蚕体发育的影响、自噬相关蛋白的鉴定和功能等。前期研究揭示家蚕自噬相关蛋白Bm ATG5和Bm ATG6具有自噬与凋亡的分子开关功能,但它们调控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至今不详。本文在简要综述昆虫及家蚕细胞自噬和凋亡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Bm ATG5调控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深入揭示Bm ATG5的分子调控功能,以及其应用于鳞翅目害虫防治和家蚕变态发育调控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家蚕5龄添食咪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祥 《江苏蚕业》1993,(2):46-48
<正> 昆虫激素中,保幼激素(JH)和蜕皮激素(MH)已在蚕业生产中普遍应用,起到调节家蚕生长发育和增产茧丝等作用。美国 Bowers于1967年报道了从植物中提取到能诱导昆虫早熟变态的生理活性物质,称作抗保幼激素(AJH)。近10年来,利用这种生理活性物质对家蚕作试验,能使4眠蚕诱导3眠化。这类生理活性物质大多是咪唑类化合物,其中生理活性较高的有 KK—42和 SSP—11等几种。木内等(1985)、赤井等(1987)报道,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的5龄期添食 SSP—11,表现出增丝作用。笔者用 KK—42和 SSP—11多次进行5龄添食试验,以谋求新的增产增丝途径,结果认为眯唑类化合物5龄添食具有明显的增丝效应。本文就家蚕5龄添食咪唑类化合物对5龄发  相似文献   

10.
徐世清  陆星垣 《蚕业科学》1989,15(4):233-235
<正> 家蚕卵内含有保幼激素活性物质(Gharib,B.,et al,1983).向家蚕滞育性卵内注入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能促使滞育性胚活化(徐世清等,1989).然而保幼激素类似物对家蚕卵内发育胚有何影响至今还不清楚.在半翅目昆虫菩提蝽中,Slama,K.(1974)报道过用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处理卵发生期的雌虫或刚产下的卵,能够抑制卵内胚胎的发育,为了探讨保幼激素类似物对家蚕卵内胚胎发育的影响,做了以下试验.  相似文献   

11.
从广西蚕区的野外昆虫菜粉蝶、桑尺蠖、斜纹夜蛾的体内收集到5种微孢子虫,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为对照,检测不同来源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并调查各种微孢子虫在体外用家蚕肠液与KOH混合液(pH10.5)处理后的发芽率。从菜粉蝶分离的微孢子虫(PrL M)、从不同来源桑尺蠖分离的2种微孢子虫(PaB MⅠ和PaB MⅡ)、从不同来源斜纹夜蛾分离的2种微孢子虫(Sl MⅠ和Sl MⅡ)以及家蚕微孢子虫对家蚕(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分别为2.15×105、2.90×105、5.62×106、3.38×107、9.05×106和1.86×105mL-1;PrL M、PaB MⅠ、PaB MⅡ、Sl MⅠ、Sl MⅡ和Nb的体外发芽率分别为76.75%、76.00%、12.50%、2.25%、2.75%和59.25%。PrL M和PaB MⅠ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与Nb接近,对家蚕的致病性较强,2种微孢子虫经家蚕肠液与KOH混合液处理后的体外发芽率也较高;PaB MⅡ、Sl MⅠ和Sl MⅡ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依次是Nb的30倍、182倍、49倍,说明这3种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较弱,并且3种微孢子虫的体外发芽率也很低。  相似文献   

12.
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菌作为重要的害虫天敌类群被广泛用于农林害虫的防治。为了筛选能安全用于蚕区大田农作物及桑树害虫防治的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菌,用对多种病虫害具有较强致病性的格氏线虫(Steinernema glaseri)SY5及其共生菌波氏致病杆菌(Xenorhabdus poinarii)SY5的悬浮液给家蚕刚孵化的幼虫添食,观察其对家蚕是否具有毒杀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菌对家蚕幼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化蛹率和全茧量均无明显影响。进一步明确昆虫病原线虫S.glaseri SY5及其共生菌X.poinarii SY5对家蚕的安全性后,有望应用于蚕区农作物及桑树害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病毒对宿主昆虫的亚致死作用是指感染病毒后未死亡的昆虫,其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探明生产上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时是否存在病原物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对家蚕的亚致死作用,以家蚕品种菁松×皓月的蚁蚕为材料,测试以低于致死中浓度(LC_(50))的Bm NPV-T3多角体悬液添食处理对存活家蚕的亚致死作用。测定Bm NPV-T3对蚁蚕的LC_(50)值为1.41×10~5m L~(-1)。以浓度为10~5~10~3m L~(-1)的Bm NPV-T3多角体悬液给蚁蚕添食后,存活幼虫的体质量显著降低;10~5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存活幼虫的发育历期明显延长,而对蛹期发育历期的影响不显著;10~5m L~(-1)和10~4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的存活幼虫发育至成虫,其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0~5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存活幼虫的蛹体质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受到一定影响,其中对雌蚕的茧层量影响显著。依据上述试验结果初步认为,以低于致死中浓度的Bm NPV悬液给蚁蚕添毒后,对蚕体的生长发育和产茧、产卵性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Bm NPV对家蚕存在亚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抗菌肽作为昆虫的先天性免疫效应因子在昆虫物种进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测定了家蚕(Bombyx mori)和野桑蚕(Bombyxmandarina)群体的3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肽基因DefA、CecE和MorB3的序列,通过序列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中性检验、溯祖模拟分析和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这3种抗菌肽基因呈现不同的进化模式:DefA属于驯化过程中人工选择的靶基因;CecE是经历了驯化瓶颈效应的中性基因;MorB3的进化受遗传漂变影响。尽管进化模式不同,但家蚕的3种抗菌肽基因连锁不平衡程度均高于野桑蚕,反映家蚕经历了瓶颈效应,群体数量减小导致基因重组率降低。这些结果为理解家蚕不同抗菌肽的进化和功能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昆虫的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eneral odorant binding protein,GOBP)是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与昆虫感受低特异性气味分子刺激相关,在觅食、求偶等生理行为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基于家蚕5龄第3天幼虫的基因芯片和蛹期、成虫期的RT-PCR表达谱分析发现,家蚕的GOBP1蛋白基因(gobp1)主要在幼虫的头部及蛹和成虫的触角中表达,在幼虫的睾丸以及成虫的胸足、体壁、脂肪体等非感受器官中也有表达,而GOBP2蛋白基因(gobp2)的表达谱和gobp1相比明显较窄。该结果表明家蚕gobp1以感受气味分子刺激的功能为主,同时还可能具有其他尚未被发现的生理功能;而家蚕gobp2可能具有对气味感受更高、更专一的功能特点。对家蚕及其他12种鳞翅目昆虫的GOBP蛋白序列比对发现,各物种间的GOBP蛋白序列相似性很高,蛋白二级结构元件也高度相似,具有的昆虫OBP典型结构中的半胱氨酸(C)位点非常保守。基于非同义突变与同义突变比值(Ka/Ks)的分子进化分析显示,13种鳞翅目昆虫的GOBP蛋白基因仅有棉铃虫gobp1在分化中受到正向选择作用,揭示不同昆虫的GOBP蛋白基因可能具有相似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蚕生理学科     
J,黄自然 梅曼彤 邓志群等 I 98(J ’l{一标记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列家委增丝{,R j,I?研究 广东 蚕丝通讯2.33—342.黄自然 梅曼彤 邓志群等 198l 。H。标疋昆虫保幼激素童似物在家蚕体lj_I的消K 干串学通报 26(4):245一一2473.黄自然编 198l蜕皮激素在蚕业上应用 科学出版札‘1一一l 234.汤宗万 1980从桑蚕的食性到人:【饲料 广东孟丝通讯2,51 i9s.箭自然 1 98l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对家蚕血液的影响蚕J【吲·学 7(4):223 2266黄自然 悔曼彤 邓志群等 l 98【 ’H一标记昆虫保钠激素娄似物738在家蚕体内的代谢及分秆了 昆虫激素 (2):l—l7…  相似文献   

17.
家蚕微粒子与野外昆虫交叉感染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家蚕微粒子Noseum bombycis通过胚种和食下传染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通过人工添食试验发现家蚕微粒子经桑叶传染能引起桑毛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褐刺蛾、白毛虫、甘蓝夜蛾、菜粉蝶等多种野外昆虫发生微粒子病。再从接种发病的野外昆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菜粉蝶中抽提出微粒子,回接至家蚕,能再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但桑叶(?)人工添食N.b后不发病。 在桑田野外昆虫中检出多种形态的微粒子,但主要是家蚕微粒子。野外昆虫和家蚕间微粒子的交叉感染有二种情况:—是野外昆虫的微粒子感染给家蚕;二是家蚕微粒子传染给野外昆虫,反过来再由野外昆虫传染给家蚕。在生产上,后者是主要的。在多年饲育原蚕的地区发现,野外昆虫中的家蚕微粒子病有多发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为双翅目、寄蝇科、追寄蝇属昆虫,寄生家蚕后引起多化性蚕蛆病。研究家蚕追寄蝇的系统进化关系,有助于探讨其寄生机制。采用PCR技术扩增了家蚕追寄蝇的线粒体DNA(mtDNA)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mtDNA片段大小约1.5 kb,包括完整细胞色素b基因(cyto b)及其侧翼tRNA-Leu基因序列,序列结构与其它21个昆虫物种的同源片段序列结构基本一致,说明线粒体DNA基因排列和基因结构的保守性;家蚕追寄蝇mtDNA的Cyto b蛋白和tRNA-Leu基因的二级结构符合功能大分子的空间结构特征,维持一定的保守进化;双翅目昆虫不同蝇类mtDNA中的cyto b基因、tRNA-Leu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可保证构建蝇类系统发生树的准确性。基于包括家蚕追寄蝇在内的12个双翅目昆虫、5个鳞翅目昆虫、4个鞘翅目昆虫、1个直翅目昆虫的mtDNA cyto b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进化分析表明:双翅目中蝇类的进化次序依次为狂蝇科、果蝇科、寄蝇科、蝇科、丽蝇科,寄蝇科与蝇科和果蝇科之间的进化距离较近;鳞翅目处于种系发生树分叉的起点,起源最早,双翅目处于种系发生树分叉的最末端,起源最晚。  相似文献   

19.
家蚕肠道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群体,肠道微生物在家蚕消化吸收和抵御外界病原菌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家蚕的生长发育,其肠道微生物也不断的变化,优势菌群的分布与家蚕的正常生长息息相关.文章从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功能、影响因素和昆虫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今后的家蚕乃至昆虫肠道微生物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昆虫微孢子虫资源调查及交叉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了探明广东省蚕区的家蚕新型微孢子虫来源 ,开展了昆虫微孢子虫资源的调查及昆虫间微孢子虫交叉感染的研究。先后从广东省蚕区家蚕体内分离到 8种新型微孢子虫 ,与家蚕传统微粒子病病原Nosemabombycis相比 ,不论是生物学特性以及对家蚕的病原性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对广东省不同地区捕捉的 389种昆虫进行显微镜调查 ,从 5 1种昆虫体中检到微孢子虫 ,其中 ,2 8种昆虫分离的微孢子虫可食下感染家蚕 ,18种对家蚕具胚种传染能力。调查了 9种昆虫分离的微孢子虫对 5种昆虫的病原性 ,也见明显的交叉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