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本病流行几乎遍及全世界,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动物感染后大多数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急性病例临床以短期发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黏膜及皮肤坏死为临床特征。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尤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易发。1病原特点  相似文献   

2.
仔猪钩端螺旋体病也叫细螺旋体病,是由致病体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猪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本病的主要特征为:急性病猪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黏膜和皮肤坏死,水肿。母猪流产。  相似文献   

3.
正钩端螺旋体病由多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猪群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即使耐受过的猪也往往愈后不良,生长发育缓慢,造成饲料报酬下降,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介绍了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解剖特征及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1病原学钩端螺旋体属于螺旋体属,虫体较细长呈丝状,具有整齐紧密的螺旋,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呈细小的珠链状。该菌体很难被普通染料着色,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姬姆萨液染色呈淡  相似文献   

4.
体液抗体在抵抗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 感染中的保护作用已得到十分广泛的肯定。而细胞免疫的作用与地位尚不很明确,但近年来已受到一定的注意。以某种免疫抑制或免疫增强的方法来研究抗感染的免疫机制已得到广泛的采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Adler等人(1976,1977)和Th-ierman (1980)分别用一定剂量的环磷酰铵处理小鼠和大鼠后均使其对钩体的敏感性增加,他们基于环磷酰铵对小鼠是选择性地抑制体液免疫的认识,故强调了体液免疫抗钩体感染的作用。此外国内外均进行了一些转输致敏免疫细胞的研究,获得了一定  相似文献   

5.
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职业性的人畜共患病,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管理因素是防止猪只直接或间接与其他家畜或动物接触。本文主要论述了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6.
经抗淋巴细胞血清处理的豚鼠,淋巴结及脾脏内T依赖区的小淋巴细胞明显减少甚至耗空,外周血的淋巴细胞数目显著下降,但并非表现出对波摩拿型钩体感染的敏感性增加,其肾脏内淋巴细胞浸润性的形成也未受到可察觉的影响。荧光染色显示灶区内有r球蛋白的存在。正常豚鼠在感染波摩拿型钩体后的12至24天期间为显凝抗体滴度的高峰期,与此同时血清总补体明显低落,抗r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出肾小管基底膜(TBM)呈线型模式。受损的TBM旁有多核巨细胞存在。血清被动转移可造成类似的病变。通过间接及反向间接血凝反应,证实受感染的豚鼠血清内含有抗肾组织抗体,钩体抗原与豚鼠肾组织抗原有交叉的血清学反应。阳性豚鼠血清体外作用于正常豚鼠肾脏切片后,荧光染色可显示出类似的TBM线型模式。本文对其结果予以讨论,并认为肾脏的病理发生有免疫病理的机理参与。  相似文献   

7.
<正>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即细螺旋体病;又称出血性黄疸,是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犬细螺旋体病是由细螺旋体的犬型和出血黄疸型引起的,其特征为急性发热、黄疸、脱水、呕吐、出血性腹泻、血沉加快、血红蛋白尿、毒血症、出血性素质、严重虚弱和最后死亡。1流行病学钩端螺旋体一般随尿液从病犬或其他患病动物排出,污染周围环境,成为危险的疫源地。本病主要通过皮肤、  相似文献   

8.
正牛钩端螺旋体病,简称勾体病,是由病原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急性为暂短的发热、黄疸和血红素尿;亚急性和慢性为进行性消瘦、贫血、流产和皮肤坏死等。本病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感染,家畜中的牛感染率较高。因病原体的血清群和血清型较多又十分复杂,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是多种多样,所以依据临床症状和  相似文献   

9.
钩端螺旋体有多种血清型,能感染各种家畜和人,尤其是在低洼温暖地区的猪、牛、犬经常受到钩端螺旋体侵袭,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普遍存在,南方感染率很高,病症多不明显易被忽视,只有感染了致病性强的钩端螺旋体才呈现典型的临床特征。治疗及时病畜容易康复,但可从尿中长时间排菌,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10.
<正>牛、猪钩端螺旋体病。牛钩端螺旋体最重要的是波摩那型和哈勒焦型;摩那型和布拉迪斯拉发型是引起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最常见血清型。确诊本病需进行实验室诊断。牛急性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可采用四环素、土霉素、头孢噻呋、替米考星或托拉霉素,按标签用量给药。钩端螺旋体对红霉素、泰妙菌素和泰乐菌素高度敏感。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可参考牛的疗法。  相似文献   

11.
张东 《现代农业科技》2010,(22):344+347
介绍了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传播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防制措施,以期为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新西兰圈养鹿的钩端螺肇体病分组进行了初步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许多肉眼损害与钩端螺旋体感染的间质性炎细胞浸润有关。这些钩端螺旋体病鹿肾内有间质性肾炎,肾组织坏死,肾小管内蛋白质脱落并形成蛋白圆柱等特征性病灶。此外,在一些钩端旋体病鹿的肾小管中发现有大量的钩端螺旋体。  相似文献   

13.
<正>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以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和流产为主要症状的人兽共患病。我国是受钩端螺旋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最为常见。但是近年来,北京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部门有时也会从家养犬、猫中检测出该病。  相似文献   

14.
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给养殖户带来了非常好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病害给养殖户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治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犬共患传染病。犬的钩端螺旋体病是由犬钩端螺旋体或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所有年龄的犬均易感,公犬和幼犬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临床上以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为主要特征。此病可通过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血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等进行确诊。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切断传染源,加强免疫预防措施。一旦发现本病应进行及时治疗,但发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传统的诊断方法也难以准确快速的诊断本病。近年来,已有新型诊断和防治方法的报道。本文就钩端螺旋体病进行了总体描述,并综述了各种现有的诊断和防治方法,为钩端螺旋体病的早期诊治和深入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人、兽、鸟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不但温血动物,现已证明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蠕虫等亦可以自然感染钩端螺旋体。动物感染此病后,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和黏膜坏死及水肿等症状。本病在世  相似文献   

17.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传染病。其特征为短期发热、黄疸、血尿、贫血、黏膜坏死、出血性素质、四肢无力,迅速消瘦衰竭而死亡。通过剖检和实验室镜检诊断为狐钩端螺旋体病。笔者将诊治情况进行总结,供养殖户及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应用黄疸出血群赖型56601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56601)活菌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FO细胞融合,获得10个抗钩体56601杂交瘤细胞株,定名为LIM56601,1~10(Leptospira icterohaemorrhagiae Monoclonal Hybrids)。细胞培养上清液显微镜凝集价(MAT)1:160~640,ELISA效价为1:200~800)诱发腹水的ELISA效价为1:256000,琼脂双扩散1:256仍有明显沉淀线。LIM 56601,1~10与爪哇型等围内13群15个代表血清型及LI群内哥本哈根等18个血清型的MAT均无交叉反应。LIM56601,1~10与浙江省从病人、猪、鼠体内分离的24个菌株及福建省从病人、猪、犬体内分离的13个菌株进行MAT试验,结果浙江省的检出56601型13株,福建省除2株为56601外,其余均无交叉反应。细胞株经5个月连续传代培养和455天液氮冻存复苏,生长良好,产生抗体稳定。LIM 56601,1~10经鉴定属IgG_3。 LIM 56601,1~10经ELISA抑制试验,结果表明,兔抗钩体血清能较强地抑制LIM56601,而LIM 56601不能抑制兔抗钩体血清。 LIM的染色体均在93~109条之间。LIM经腹腔接种BALB/C小鼠后,在肠系膜、肝、脾、肾等内脏周围均形成大小不等呈弥散性肿瘤,病理切片镜检可见典型的核染色质增多的恶性肿瘤变化。 本试验结果证实用LIM所产生的1~10 MeAb均有很强的特异性,为今后钩体分型  相似文献   

19.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绵羊和山羊的一种传染病,以黄疸、血尿、皮肤和黏膜出血坏死为显著特征,大多呈隐性感染。易感动物广泛,包括各种饲养动物和野生动物。羊钩端螺旋体病还属于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加强对该病的预防与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类自身免疫性抗肾小球基底膜(CBM)肾炎一般不涉及肾小管基底膜(TBM),但有报道指出,其中少数可同时伴有抗TBM,有的也仅以抗TBM的形式表现。在实验动物方面,一些学者以多种方式在豚鼠、大鼠等建立了抗TBM的动物模型,我们在以波摩拿型钩体人工感染豚鼠的实验中发现了类似的肾炎模型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