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1 毫秒
1.
民生问题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核心,彰显了党的惠民政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文化思想贯穿于其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解放的唯物史观学说体系之中。维柯、康德、黑格尔等人关于文化的思想和论述是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理论溯源。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唯心到唯物的转变、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阐述以及对文化思想的补充和完善三个阶段。从唯物史观的视角阐述了马克思文化思想基本内容的三个方面: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生产的辩证关系、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下的文化异化和文化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性及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习近平的群众观坚持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通过一系列的思想论断论述了群众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人们群众,认真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群众观能够更好的为人民谋取幸福。  相似文献   

4.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高价值命题,也是马克思对未来新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唯物史观形成之前的初步探索阶段、伴随唯物史观确立的定型阶段和唯物史观确立之后,以及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2):225-226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交往,交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从四个方面来探究交往理论与人的发展理论的内在联系,并用马克思的观点批驳一些西方哲学家们的理论,在唯物史观中确立交往与人的发展理论,以及现代交往方式的变革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很大的贡献,“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意义充分体现了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主体、动力主体和价值主体。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人本思想中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充分彰显了为广大人民谋取福利的价值取向。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两者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将马克思人本思想贯穿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之中,使乡村振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便于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实用技术》2004,(12):58-58
民生关注是一个面向城镇居民和农村、突出“三贴近”的栏目。宗旨是关注百姓生活,表达群众意愿,努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密切系的纽带,搭建城乡之间理解和信息交流的桥梁。如果你身边有好的新闻线可以直接向本刊或云南电视台《民生关注》栏目提供。云南电视台《民生关》栏目热线电话:(0871)5300000  相似文献   

9.
《农村实用技术》2004,(12):58-58
民生关注是一个面向城镇居民和农村、突出“三贴近”的栏目。宗旨是关注百姓生活,表达群众意愿,努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密切系的纽带,搭建城乡之间理解和信息交流的桥梁。如果你身边有好的新闻线可以直接向本刊或云南电视台《民生关注》栏目提供。云南电视台《民生关》栏目热线电话:(0871)5300000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建构逻辑为理论依托,基于中国新时代背景下的现实的人的社会现状而建立的价值观体系,为中国当下价值共识的建设提供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由现实的人为逻辑前提,从现实的人的时代背景、物质生产的经济基础以及在劳动中的人格与尊严三方面展开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以人民为本位的基本路线为构建原则,其中包括个体与整体关系的唯物辩证法应用和群众史观的人民自主选择两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还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相联系,包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未来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实路径两层含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以及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群众对饮用水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享受放心、方便、充足、经济的供水服务已成为老百姓的迫切需要。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饮用上清洁卫生的安全水是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民生工程,结合河津市城乡供水情况和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快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构筑民生水利安全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些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一论断,指出了改善民生必须要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  相似文献   

13.
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确立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点。"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是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学说成立的三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及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根本途径在于大力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能力,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反映出我党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及执政能力的提高,也是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王洪 《中国农垦》2013,(2):66-68
改善民生是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的主旨之一,农垦企业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要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文结合安徽农垦方邱湖农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践,浅谈农垦企业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如何改善职工群众的民生。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是其个人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在"高度关注民生"的社会建设新形势下,学习研究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不仅能够为我们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迪,而且也将对我们实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宝贵的精神动力,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表明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科学发展,影响人民生存的重大民生问题,如何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的最佳结合,笔者就2者的特性与共性及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思考,提出生态文明的构建是最基本、最广泛、最现实的大民生。在认识上必须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生态民生"来统筹规划、同步运作。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民生思想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造出具有创新时代意义的新观点、新理念、新认识、新论断。它具有深厚的实践理论来源,并体现出朴实且深厚的爱民情感。习近平民生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更加充分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民生思想的升华与创新。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处理好民生与改革发展与经济变化及社会公平的关系,有效的阐述民生建设的深刻内涵,强化和丰富了民生发展的具体路径,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使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19.
方芳 《新农村(黑龙江)》2011,(3):182-182,173
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发展进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构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正是因为有了对异化劳动和分工的深入研究,并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指导,最终使他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