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许新忠  许冬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781-11783
[目的]评价宁夏荒漠草原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生态效应。[方法]对封育3、4、5、6、7年及未封育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进行调查、分析,并选取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植物群落密度、高度、盖度、生物量及多年生草本植物比例为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封育年限草地的生态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群落密度、盖度以封育5年的草地最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土壤速效氮、速效钾含量以封育4年的草地最高,土壤速效磷含量以封育6年的草地最高。[结论]草地生态效应综合得分以封育5年的草地最高,此时可考虑封育草地的适度利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一种比较简明的草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方法,为今后昭苏马场草地资源充分、有效、合理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综合考虑昭苏马场不同垂直带11个草地资源类型草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野外试验与室内测试,分析不同垂直带土壤的理化性质,应用Miami和Montreal模型对昭苏马场天然草地的生产潜力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提出了昭苏马场天然草地生产潜力的分级方案,将昭苏马场草地资源承载力划分为“十二个等级”,从划分结果看,二等、三等草地面积为3 779.09 hm2,五~九等草地面积为22 674.55 hm2,十~十二等草地面积为18 895.46 hm2,分别占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8;、50;和42;,这与昭苏马场草地资源的实际状况是相符的.[结论]利用Miami和Montreal模型进行草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是一种适用于草地资源生产潜力快速、简洁、方便的评价方法.它能较准确、客观地反映昭苏马场草地资源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以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容重、孔隙度和含水量等为指标,对云南省马龙县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的退化灌草丛草地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评价。结果表明:浅耕翻+补播和自然封育措施综合得分较高,表明对土壤改良效果明显;植被重建措施综合得分较低,尤其在重度退化样地,其植被重建措施综合得分最低,表明在云南省马龙县特定条件下,重度退化草地不适于采用全垦改良措施,自然封育或浅耕翻+补播有利于退化草地土壤质量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在对宁夏盐池沙化草地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以草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盐量、pH值、容积质量作为评价指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草地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较缺乏状态;土壤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极度贫乏,速效钾的含量丰富;从评价指标的空间变异系数看,pH值最小为2.45%,全盐量最大为65.39%,其余土壤各项指标均呈中等变异强度;土壤质量评价各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全氮、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容积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速效钾、pH值、全盐无显著相关关系.容质量与有机质、全氮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碱解氮、全盐量呈显著负相关.根据关联度大小表明研究区总体土壤质量水平属于中等,这与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黄河小浪底库区山地植物群落恢复进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定量分析植被恢复进程的变化特征,该文以黄河小浪底库区山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恢复进程的指标进行了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技术构建了恢复进程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聚类结果,利用植被恢复度指数对研究区的植被恢复进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植物群落可以划分为15种类型,其中4个乔木群落、6个灌草群落和5个草本群落。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群落盖度、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等指标在第一主成分(PC1)表达式中具有较大的特征值,土壤条件和群落盖度对第一主成分贡献较大;在第二主成分(PC2)的表达式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坡向和土壤厚度;在第三主成分(PC3)的表达式中,坡度特征值最高,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壤有机质和群落盖度的影响。聚类分析将调查样方分为4个类别,利用层次分析法,采用植被恢复度指数把研究区植被恢复进程划分为恢复稳定期、恢复中期、恢复进展期和恢复初期4个等级。通过检验,所构建的评价模型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划区轮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被及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划区轮牧试验,在宁夏盐池县四墩子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研究不同划区轮牧方式对天然草地植被及土壤的影响,并探讨不同轮牧方式下的荒漠草原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试验区共出现26种植物,隶属于10科19属,其中多年生牧草占绝对优势,占出现植物种的90%以上.不同轮牧方式对物种组成有一定的差异,群落优势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同轮牧方式对草地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密度均有显著地影响,但各指标变化并不一致;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轮牧有利于增加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封育有利于土壤粉粒含量的积累.选取3个植被特征指标和2个土壤特征指标对不同轮牧方式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进行健康评价,各处理的健康程度排序依次为:2区轮牧>6区轮牧>4区轮牧>连续放牧>封育处理.  相似文献   

7.
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植被与土壤因子关系冗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旨在研究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植被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设置研究样地、观测植物群落特征、采集土样、分析土壤主要物理化学性质,依据数量生态学基本原理,利用退化草地植被—土壤因子数据矩阵进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群落莎草科高山嵩草、禾本科垂穗披碱草优势度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降低,杂类草黄帚橐吾、豆科黄花棘豆优势度则呈相反变化趋势;RDA排序图中,第1排序轴反映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及土壤温度、容质量、土壤含水量、全氮等因子的综合变化;第2排序轴反映土壤机械组成的综合变化。第1、第2排序轴解释74.5%的植被变化和83.2%的植被—土壤因子关系,并表明退化草地植被与土壤因子间极显著相关;莎草科、禾本科植物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含水量等极显著正相关,与容质量、土壤温度极显著负相关;杂类草及豆科植物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含水量等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容质量、土壤温度极显著正相关;13个土壤因子边际作用检验表明,土壤温度、容质量、有效氮、全氮等与退化草地植被的关系更密切。利用退化草地植被—土壤因子数据进行冗余分析反映出退化草地植被与土壤因子间关系密切,不同土壤因子对草地植被分布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8.
封育对昭苏马场春秋草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昭苏马场封育与未封育春秋草场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封育后各土层土壤容重较未封育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表层变化幅度大,差异性显著(P〈0.05),平均土壤容重比未封育草地减小5.08%。土壤总孔隙度变化趋势与土壤容重相反,封育后平均土壤总孔隙度较未封育增加2.39%。土壤含水量在7月中旬0-20cm的含水量封育草地小于未封育草地,7月末以后降水减小,封育草地土壤含水量比未封育草地大。0-10cm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含量封育草地大于未封育草地,而速效养分含量未封育草地大于封育草地,速效养分变化幅度较大,尤其是速效氮和速效钾。未封育草地土壤温度相对较高,各土层变化幅度均大于封育草地,封育草地土壤各层温度变化缓慢,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稳定的土温条件。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陕北白于山区草地返青期地形、土壤水分与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0~40、40~80、80~1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与120~1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地形因子中的海拔与200~240 cm土层含水量呈负相关;坡位与160~2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坡向与80~1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坡度与240~2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草地的盖度与80~1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草地的生物量与40~1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弱。地形因子中的海拔与草地群落的盖度和生物量呈正相关,坡位与生物量呈负相关,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而坡向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坡度对草地群落指数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西藏高寒草甸科学放牧和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06-2012-08在西藏邦杰塘高寒草甸开展牦牛放牧控制试验,设置对照(零放牧)、适度放牧和重度放牧3个处理,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植被群落丰富度、均匀度、生物量、盖度、密度、高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植被群落的丰富度和总盖度降低,均匀度指数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先增大后减小;高山嵩草和紫花针茅的盖度和高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密度增大。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的体积质量和硬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0~10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10~20和20~30cm土层总孔隙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含水量在0~10cm土层以适度放牧区最高,但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以及pH均显著减小(P0.05),速效钾含量在0~10和10~20cm土壤中先增加后减少,速效磷变化无明显的规律性。【结论】重度放牧是高寒草甸植被退化、土壤理化性质改变的主要因素。围栏封育可作为高寒草地植被短期恢复的最佳方式。适度放牧有利于植被群落的增多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1.
放牧是家畜饲养方式之一,是草地最简单而又有效的利用方式,但放牧中的家畜家禽通过采食牧草、践踏土壤和牧草以及粪便排泄影响着草地植被和土壤,不同的强度的放牧对地下土壤与地上植被的影响不同,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放牧对地下部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土壤容重、有机碳以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植被多样性及草群成分的影响等,旨在为今后家畜放牧行为研究以及放牧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6年7月使用土钻法采集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典型林草植被(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人工林地、车桑子(Dodonaea angustifolia)灌丛地和扭黄茅(Heteropogon cantortus)草地)下的土壤含水量数据,利用植被生态数量学中的冗余分析法(RDA)和SPSS统计分析法,分析了坡面尺度上各立地环境因子与土壤(0~100cm)水分的相关关系,筛选出影响3种林草植被下土壤水分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典型林草植被土壤水分波动程度不同,土壤水分变动范围为14.41%~23.97%,变异系数(V_C)为0.22~0.94,属中等变异(0.1V_C1.0),均值由大到小表现为灌丛地(11.62%)、林地(7.72%)、草地(6.66%);3种典型林草植被各环境因子对土壤水分前2轴的累积百分比变化率均达到93%以上,各环境因子对土壤水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黏粒、有机质、密度、饱和持水量、粉砂、pH值和磷钾对坡面土壤水分影响最为显著,林地受密度、速效钾、黏粒、速效磷、有机质的影响显著,是林地土壤水分主控因素;而灌丛地受饱和持水量、pH、全磷、黏粒、粗粉砂的影响显著;草地则主要受中粉砂、速效钾、黏粒、有机质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玛纳斯河流域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下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定量研究玛纳斯河流域(以下简称玛河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物理性质,以期为深入研究玛河流域盐碱土改良和农业生产耕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综合考虑玛纳斯河流域干三角洲、冲积平原和冲积扇扇缘带三种主要地貌类型和植被覆盖的不同,对其上生长的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猪毛菜(Salsola spp.)、小叶碱蓬(Suaeda microphyll)四种植被覆盖类型下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颗粒组成和有机质进行研究,并利用SPSS13.0软件对土壤各项物理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从干三角洲到扇缘带,0 ~100 cm剖面内土壤平均含水率和有机质逐渐升高;土壤平均容重表现为干三角洲>扇缘带>冲积平原区;颗粒组成干三角洲砂粒含量为58.04;,达到最大,冲积平原区主要以粉粒为主,为56.21;.在立地垂直剖面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和容重均表现出显著性升高;土壤有机质显著性降低.相比对照的空裸地,四种植被类型在0~100 cm剖面内土壤平均含水率分别提高了19.03;、8.93;、8.20;、13.18;;土壤平均容重分别降低了13.07;、7.95;、16.48;、2.84;,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70.44;、39.41;、5.63;、14.05;;平均砂粒含量分别降低了35.57;、27.50;、15.97;、17.72;.[结论]玛纳斯河流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物理性质存在在显著差异性;相比空裸地,耐盐盐生植物,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对流域农业垦区盐碱土的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374个高寒草原和温带草原土壤样品的测试结果,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定量评估了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20.18 kg C/m2)高于温带草原(9.23 kg C/m2).土壤理化生物学因子对高寒草原和温带草原SOC含量(10 cm)变化的贡献分别是87.84%和75.00%.其中,土壤总氮含量和根系对高寒草原SOC含量变化的贡献均大于对温带草原SOC含量变化的相应贡献.土壤水分是温带草原SOC含量变化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其对SOC含量变化的贡献达33.27%.高寒草原土壤C/N比显著高于温带草原土壤的相应值,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较高的SOC含量是由于较低的土壤微生物活性所导致.  相似文献   

15.
对生长在玛纳斯河流域扇缘带上的柽柳、盐穗木、白刺、猪毛菜4种植被类型下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1m剖面内柽柳土壤pH值、全盐含量、土壤容重最小,分别为8.75、0.97g/kg和1.42g/cm3;土壤有机质、含水率、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均最大,分别为9.04 g/kg、16.67%、45.57%和36.18%,表明柽柳能够显著降低土壤盐分,改善土壤结构.沿垂直剖面,4种植被类型在表层0-20 cm土壤盐分均达到最高,出现盐分“表聚”现象而形成“盐霜”;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含水率和土壤容重均呈显著性升高,土壤有机质、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均呈显著性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有机质是引起其他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相比空裸地,4种植被覆盖类型1 m剖面内土壤有机质、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呈显著性提高,土壤容重显著性降低,有机质分别提高了162.94%、82.94%、85.59%和27.94%,总孔隙度分别提高了44.90%、20.83%、36.06%和15.80%,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了58.27%、30.71%、43.48%和25.72%,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18.86%、10.86%、17.14%和7.43%,表明干旱荒漠区盐碱土上生长的不同盐生植物能够显著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不同密度人工云杉林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白龙江林区沙滩林场5个不同密度等级(800、1 200、1 600、1970、2 400株·hm-2)的人工云杉林为对象,对比分析各密度林分土壤物理指标、pH值、有机质及各养分元素含量等16个指标的差异,并基于主成分分析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旨在为该区域人工云杉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长期经营下人工云杉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出现差异,并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在5个密度等级中,1 600株·hm-2时土壤含水率和孔隙度最大,容重最小,土壤物理性质最佳,土壤pH值随林分密度增大而逐渐减小,有机质及各养分元素含量随林分密度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相同密度下,表层土壤(0~20 cm)物理性质最佳,有机质及养分元素呈明显的“表聚”特征,即表层土壤理化性质最佳。对不同密度人工云杉林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土壤质量指数随林分密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1 600 株·hm-2时达到最大,为0.566 4,土壤质量最高。说明适宜的密度能改善土壤质量,1 600 株·hm-2为本区域人工林云杉的最适经营密度,因此今后本区域人工云杉林经营或间伐可以1 600 株·hm-2为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7.
在昭苏马场退化天然草甸草地上按75、150、225、300kg/hm2用量进行单施尿素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比较,施肥对退化草地恢复具有明显的效果,在0~20cm土层中以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增加最明显,且按施肥量增加,速效氮含量增加3.87%~33.15%;牧草种类增多,生物量增大,种群结构改善。施尿素225kg/hm2时,经济效益最好,净收益为345.0元/hm2,牧草产量为37.92t/hm2,是对照的1.6倍,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8.
精细农业技术在草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把精细农业技术应用于草地资源调查,利用GPS和GIS精确采集数据和管理数据,用Suffer绘制了草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圆锥指数、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全钾、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磷和土壤速效氮的分布图,并以最高产草量处的土壤理化性质为目标制作了土壤理化性质处方图,为精细农业技术的实施提供了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草地资源管理中应用精细农业技术是可行的;调查草地的土壤磷含量比较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