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和生态补偿理论对安徽省耕地生态补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耕地生态补偿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由2001年1.614亿元增长到2015年15.498亿元,每公顷耕地的补偿则由38.3元增长到263.7元;耕地生态补偿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和各地级市呈现出“中心城市低,周边县高”的空间格局;耕地生态补偿价值总量主要受到生态赤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的影响,且三者对耕地生态补偿呈正相关关系;耕地生态系统被破坏的潜在可能性在增加。进行耕地生态补偿研究,对保护耕地生态,提高农民耕地生态保护意识,保护农民权益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并为安徽省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罗园 《农业与技术》2022,(6):101-105
对湖北省2009—2016年的耕地资源可持续性进行研究,客观评价湖北省耕地资源状况,为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发展和耕地资源的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运用改进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湖北省耕地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和生态可持续性,并对湖北省的耕地可持续性进行评价.2009—2016年间,湖北省的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基本稳定,人均耕...  相似文献   

3.
基于耕地生态足迹的重庆市耕地 生态压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耕地生态压力为切入点,应用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在修正了Wackernagel 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的基础 上,构建耕地生态压力指数,并借用IPAT 分析,以2000、2010 年为起止点,对重庆市的耕地生态压力变化状况进行 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院(1)2000要2010 年间,重庆市的耕地生态压力有所好转,耕地生态压力指数在10 年间减少了 0.0623,耕地生态压力一直处于平衡偏高状态;(2)耕地生态压力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人口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1 小时经济圈耕地生态压力最重、渝东北次之、渝东南最次;(3)2000要2010 年间重庆市的生产技术大量提高,单位 经济产值所带来的耕地生态环境的冲击力逐年减小。该研究可为重庆市的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土地整治以及区域可 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环节,对区域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真正建立一种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激励机制;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还可为绿色GDP核算提供依据。因此依据经济、生态、资源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补偿标准建立的发展方向和模式,确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笔者将法学和生态经济学中的生态补偿概念相融通,综合运用于耕地的生态补偿研究。文章提出了一些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构想,明确耕地生态补偿的标准、创新耕地生态补偿方式、完善耕地生态补偿法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耕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生态价值补偿量化模型。[方法]以陕西省为例,综合考虑省内11个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各市区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等进行量化测算,通过引入生态超载指数,构建区域内的生态价值补偿量化模型,对各市区的生态价值补偿量进行测算。[结果]2019年陕西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整体上有少量盈余,全省可获得生态补偿量2.10×108元;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和杨凌示范区耕地生态处于赤字状态,尤其是西安市耕地生态超载指数达-2.15;陕北和陕南地区耕地生态处于盈余状态,该区域耕地生态状况良好。关中地区需支付48.36×108元的耕地生态补偿费,陕北、陕南地区分别可获得44.31×108和6.15×108元的耕地生态补偿费。[结论]测算结果与各市区的现实情况基本相符,可为陕西省耕地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和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依据,该测算方法可为各地区的耕地生态补偿费测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我国生态保护、协调区域发展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尽管我国在国家、区域、流域等尺度上的生态补偿实践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缺乏系统的制度设计、政府单方面决策为主与利益相关参与不够、补偿范围界定方法不科学、生态补偿对象和补偿方式不完善;补偿标准低与确定方法缺乏科学基础;缺乏监督机制和政策效果不明显等方面不足.围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建设,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并从以下方面探讨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措施与对策:科学确定生态补偿地域范围;明确生态补偿载体与补偿对象;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经济标准核算方法;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措施,以期为建立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生态系统中生态补偿的特点及策略(英文)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中,环境安全与生态补偿问题已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分析生态补偿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补偿的一系列特征: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错综复杂,生态补偿的对象、实体、财政制度等是补偿机制建立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以及生态足迹核算,是探索生态补偿定量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倡导生态经济的利益补偿机制,探索生态补偿的原则,是建立新的环境管理模式,体现社会公平与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方式。同时提出了保障环境安全的生态补偿机制思路与途径。可以说,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是防止资源配置失衡的重要途径,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以及节约资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耕地资源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价值,其稀缺性和公共物品的属性决定了开展耕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该研究在当今非农化建设快速发展和大力提倡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思考和探索针对区域耕地进行生态补偿可能存在的难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为建立符合区域发展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边疆重要的生态大省,2014年被列为首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示范区,建立合理完善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保证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生态足迹效率指标,结合2007—2015年云南生态足迹账户,对云南禁止开发区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研究,是对西部生态脆弱地区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并开展实践的一种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计算了2014年威县各消费项目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并以生态足迹度作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判定依据,对其进行客观、科学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威县的人均生态足迹是1.001 5 hm~2/人,人均承载力是0.303 1hm~2/人,最终人均生态赤字为0.698 4 hm~2/人,赤字的主要原因是耕地、化石燃料地和草地的生态足迹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其次,威县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生态足迹度测度结果(EFD)为3.3,表明威县的循环经济处于劣性循环阶段,对于威县发展农牧结合循环经济而言,如何在满足现有水平的消费需求情况下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钟小兰  彭文甫  黎秋阳  李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55-11858
基于成都市1998~2008年统计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法、生态承载力以及GIS空间分析法,从时空两个尺度对成都市这10年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据此对2009~201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8年成都市土地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数值逐年升高,区域差异显著;在其所辖的9区4市6县中,中心城区生态赤字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生态赤字增幅以双流县、崇州市、青羊区最为显著,且高生态赤字区域在空间上呈现扇状分布;成都市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处于非持续发展状态且生态足迹数值在空间分布不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00—2014年盐源县生态足迹的计算,评价盐源县生态现状及生态可持续状况。结果表明,2010年盐源县生态足迹最高,达4.418 0 hm~2/人。生态赤字也在2010年达到最高,为3.349 0 hm~2/人,在2010年后生态赤字状况有所改善。2000—2014年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在2014年达到最低,仅1.040 3 hm~2/人。从盐源县生态足迹结构分析可知,盐源县耕地所占的生态足迹过大,超过其他5种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总和。盐源县的生态赤字状况在2010年后呈下降趋势,可见盐源县的生态状况向乐观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的宝鸡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玉霞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4):102-106,110
运用生态足迹法对宝鸡市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0年来宝鸡市的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城市生态系统所受压力偏大;较大的生态赤字反映出目前宝鸡市对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需求已经严重超过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利用压力之下。宝鸡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全球和中国平均水平,宝鸡市生态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宝鸡市生态压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强  彭晓春  周丽旋  张杏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345-11347,11374
以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相关理论方法为基础,依据广东省实际情况,通过计算出广东全省及各地级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状况,尝试确立省内各地级市间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广东省各地级市生态足迹均呈现赤字状态,赤字水平由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向外逐渐递减;应支付生态补偿金的地区基本为广州、深圳等珠三角经济发达地级市,而接受补偿方多为河源、揭阳等珠三角外围经济欠发达地级市。  相似文献   

16.
谢雨萍  向悟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128-5131
应用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构建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模型,定量评价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2004年和2006年旅游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足迹处在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旅游生态占用率小,生态农业旅游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说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旅游模式是减少旅游生态足迹和提高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生态补偿为基础,以土地利用为视角,分析农田生态环境质量演化与土地利用行为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影响其质量变化的原因和产生根源,初步确定农业生态补偿的概念,明晰其基本内涵。并从补偿原则、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及补偿模式等四个方面完善农田生态补偿的结构框架。同时,以土地利用为视角构建农田生态补偿的测算体系,并论证了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法测算经济发展对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的损失、区域农田生态足迹法测算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测算方法,从而为量化农田生态补偿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测算思路。  相似文献   

18.
马璇  宗跃光  刘志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40-7542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福建省长汀县2000~2005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分析,并尝试从资源利用效益角度分析生态足迹与GDP的关系,以此弥补仅从生态足迹大小角度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片面性。通过计算与分析,得出长汀县近年来生态赤字逐年增加。但是和其他地区相比较,虽然长汀县的生态赤字较小,但万元GDP足迹偏高,这说明资源利用效率低,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大,这与长汀县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袁欢  郑钦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06-15808,15811
在生态足迹模型基础上,运用“能值一生态足迹”模型计算重庆市2004~2008年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并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以及生态协调系数,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的生态安全现状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计算结果表明重庆市2004~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持续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呈快速增长,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存在小幅波动,现有的生态安全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不相协调。  相似文献   

20.
近50多年来南宁市气候变化总趋势是逐渐变暖,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变暖明显,增幅加大。对气候变暖明显的近20年,根据生态足迹理论方法测算了南宁市历年的生态足迹,对南宁市生态安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了评价。结果表明,南宁市生态安全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而且随着气候变暖引起的旱涝灾害日趋分布不均,人均耕地和人均化石能源地的生态承载力将越来越小,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势必给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改善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