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美丽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农村居民生态意识的提升。新时代农村居民生态意识的提升受到生态价值意识缺乏、生态科学意识缺乏、生态责任意识淡薄等因素影响。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要加强生态教育,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增加政府生态投入,同时还要设立环保自制民间组织,完善农村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
农民生态意识的提升,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动力和前提。本文阐述了培养农民生态意识的必要性,分析了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的表现,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提升农民生态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民生态道德意识水平的高低对建设低碳农村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前农民生态道德意识的提升受到了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制约,须从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实施生态道德的规范约束、重构农民的生态权利、培养农民生态消费观念、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等方面培育农民适应低碳农村需要的生态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4.
以贵州省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检索法及相关分析法对贵州省在校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高校在校大学生生态意识较强,但对保护生态的行动力不够;大部分人都对生态常识了解较全面,但自己的生态意识现状都不太乐观,大多数都只是偶尔关心生态,没有太多人愿意保护生态;性别、专业类别及年级都对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性别及专业类别是影响生态意识的最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5.
生态意识是把环境保护化为每个人自觉行动的前提。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都需农民作为生态主体参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生态意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当前,农民总体生态主体意识淡薄,参与度不高,这既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也与环保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产权制度不健全有关。要在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创新、完善相关制度,为农民生态意识培养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6.
刘智元  蒋菠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83-6984,6988
在江苏省开展了有关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部分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较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重视并解决。分析结果显示,提高农民生态伦理意识有利于其关注生态环境、支持生态保护政策、积极投入生态保护活动。农民生态伦理教育需要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强化教育的针对性,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生态意识又称为环境意识.在诸子百家论述中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意识,针对老庄、孔孟、管子、荀子等的生态意识逐一剖析,并指出正确认识这些生态意识将对我们现代生态实践活动产生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玲玲  陈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590-13593
以南京将军山生态旅游景区为调查区域,利用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结合的方法分析国内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及行为现状。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旅游者大多具有表层的生态意识,但其实际生态行为远滞后于生态意识;过半生态旅游者的环境责任感并不强,少数生态旅游者兼备表层和深层生态意识。总体来看,目前生态旅游者的特点类似于一般的生态旅游者。  相似文献   

9.
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直接关系着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对农村地区的生产发展、农业结构转变具有重要影响,要想贯彻落实振兴乡村发展战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就要培育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建立生态法制体系,让农民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该文简要分析了影响新时代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提高农民生态意识、转变思想观念、重视生态环境、开展法制教育、成立专门的技术指导部门等对策,以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农民自觉做出生态文明维护行为。  相似文献   

10.
生态意识对人们的行为起到指导作用,而大学生则是未来生态发展的主力军。高校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是未来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结合舟山市3所高校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现状进行抽样调查,提出、探索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1.
早期古典人类学从图腾起源问题来探讨图腾崇拜,但是缺乏不同地方图腾原始形式产生的地点、时间和方式等归纳考证,至多是思辨性猜测。它的研究内容从图腾标识、图腾仪式来解读未知,不关注精神追求。而布朗从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认为图腾是构建集体精神的来源和介质。本文在布朗社会结构功能论视域下,探讨北方鲜卑族在不同环境中的图腾崇拜,以此验证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并揭示其在加强族群认同、推进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是人们关于保护大自然和维护生态安全的进步思想观念。游客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其行为与意识都与旅游地生态保护息息相关。以大理洱海流域为个案,调查国内旅游者生态意识的基本情况。利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利用平均数、平均方差等定量法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为:洱海流域国内游客生态意识普遍较高,生态意识与旅游行为吻合度较高,而生态意识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基于上述调研结论,提出有助于洱海流域旅游者生态意识形成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任爱红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2):164-166
农村生态社区环保志愿活动是大学生为促进农村生态文明社区建设做贡献的重要途径,也为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农情与民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探讨农村生态社区环保志愿活动对培育当代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积极影响,对提高大学生公民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加强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之必需。当前,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缺少政府支持、措施配套、教育适应和农民参与。针对农民的生态伦理教育,需要政府重视,科学规划,转变教育理念,完善教育体系,强化农民的进取意识、公共意识、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5.
杨期勇  黄南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542-8544,8614
对鄱阳湖农村环境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从生态意识文明建设、生态行为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生态产业文明建设4个方面阐述加强鄱阳湖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建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发展生态农业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我国发展生态农业要增强农民的生态意识,搞好农业规划(区划),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运行机制,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加强湿地保护,扩大湿地面积,提升湿地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生态需求的迫切需要.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分析,我国在生态伦理道德、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行为、生态责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保护湿地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增强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自律行为;二是加快建立湿地生态文明制度,强化湿地保护的制度安排;三是加强湿地保护的科学研究,提升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四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湿地保护事业共同发展;五是加强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提升湿地保护的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