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基于能值分析的绵阳市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能值分析理论构建了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用能值分析方法统一度量能量流、物质流、货币流以及人口流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定量分析。从时空角度评价了绵阳市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然后提出适合绵阳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结果表明,2009—2016年,绵阳市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能值投资率及电力能值比都在逐年增加,而净能值产出率持续减少,2016年同比2009年降低了40%。系统内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环境负荷率由1.52上升到2.39,EISD由6.23下降到4.68,EUEHI呈先上升后减小再上升的变化趋势。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逐渐减弱,且绵阳市的健康能力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为了维护绵阳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健康指数,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值利用率;大力发展高新产业,降低环境负荷;转变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动态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新疆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2002~2007年的能值投入产出、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与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标等进行系统分析.[方法]应用能值理论分析方法.[结果]该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总投入、能值总产出均呈逐年增加趋势,2007比2002年能值总投入增加了50.7;,并以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为主;能值总产出增加160.13;,其中以种植业和林果业产出增长较快;种植业结构从以粮食为主转变为以经济作物为主;能值产出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历年来均为0.05;环境负载率逐年增大,2007年达到8.3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7倍,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该绿洲环境压力较大,应该保护和开发可更新环境资源,合理利用不可更新资源,使系统处于可持续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运用能值分析法,将汉中市生态经济系统内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产品、输入能值、货币流、废物流各种不同种类的资源,通过能值转换率转换为统一标准的太阳能值,然后经计算分析得到汉中市2005~2014年的绿色GDP。结果表明:2005~2014年汉中市的能值/货币比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汉中市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而绿色GDP呈曲折缓慢上升趋势,传统GDP中绿色GDP占比较小并有下降的趋势,说明汉中市的经济发展是以消耗资源和环境污染退化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不合理的发展模式,建议从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农村信息产业和开发生态旅游等方面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建立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为汉中地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中亚  付梅臣  孟燕  郭卫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567-14569,14571
采用能值分析的方法,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并选取了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载率、可持续发展指数、系统生产优势度5个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武安市能值投入与产出均处于上升态势,能值投资率不断上升,但净能值产出率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逐步丧失;同时随着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的加大,环境压力也在日益增加。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要更加注重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能值分析法,将汉中市生态经济系统内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产品、输入能值、货币流、废物流各种不同种类的资源,通过能值转换率转换为统一标准的太阳能值,然后经计算分析得到汉中市20052014年的绿色GDP。结果表明:20052014年的绿色GDP。结果表明:20052014年汉中市的能值/货币比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汉中市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而绿色GDP呈曲折缓慢上升趋势,传统GDP中绿色GDP占比较小并有下降的趋势,说明汉中市的经济发展是以消耗资源和环境污染退化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不合理的发展模式,建议从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农村信息产业和开发生态旅游等方面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建立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为汉中地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猪-沼-粮、菜(果)循环农业模式能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贵州种植业、养殖业相配套的循环农业模式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运用能值分析法对贵州猪-沼-粮、菜(果)规模化养殖场循环农业模式能值投入和产出进行了分析,对该模式的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压力和可持续发展指数等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与单一生猪养殖业相比,该模式的自然资源利用从0增加至2.02%;系统净能值产出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18.60和25.12,比单一养殖业提高245.0%和249.37%;环境负载率为0.74,降低了22.10%。猪-沼-粮、菜(果)循环链有利于降低环境压力,提高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  相似文献   

7.
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兴义市2010年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流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系统总能值使用量为1.25×1023sei,其中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为4.85×1020sej,不可更新资源能值为9.27×1022 sej,本地可更新资源产品能值为3.99×1021 sej,进口能值为5.64×1020sej,出口能值为8.4...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资源,在生态脆弱的干旱区与荒漠区,土地资源往往因经济发展而受到诸多生态环境压力。因此,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磴口县为研究区,应用能值分析方法,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等方法,系统研究2003-2015年间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情况。结果表明:1)在磴口县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内,建设用地系统对土地总体能值影响最大,但建设用地系统自身处于严重的"消费型"系统,可持续性较低,面临较大环境压力。2)研究时段内,磴口县土地系统整体经历了从严重土地沙漠化至沙化被遏制的过程,该结论是从土地利用数据中分析得出,并在能值分析中得到了严密的印证。说明当地积极的沙漠化治理卓有成效。3)研究期内,磴口县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总体能值投入产出比、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均在降低,土地环境负载指数逐步增大。说明研究区的可持续性在该时段内较差,并且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并不乐观,亟需措施来遏制。  相似文献   

9.
张云兰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11):3185-3194
【目的】动态评价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状况,为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从能值投入、能值产出、系统评价三大方面建立33个指标,深入研究2000—2019年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产出情况和运行状况,并对农业绿色GDP进行核算;同时将广西的研究结果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云南进行比较。【结果】2000—2019年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投入能值和总产出能值分别增加9.54%和44.61%,辅助能值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农业处于自然资源高度依赖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发展阶段,特色优势产业不突出。尽管系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但不够稳定,尤其是2015年以来,可持续性指数下降38.85%,表明系统仍面临较大的环境压力。人均能值用量和能值密度偏低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绿色GDP占比较低,且从2000年的60.13%逐渐下降至2019年的47.73%。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贵州,但低于云南;农业绿色GDP占比高于全国,但低于贵州和云南。【建议】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增加农业机械和科技投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优化能值投入结构,提升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维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充分利用森林和海洋资源,打造特色休闲农业、森林生态旅游和海洋农牧场,实现农业生态产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近年来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文地理研究的热点问题。【方法】本文基于能值理论,构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能力综合评价体系,运用ArcGis软件分析2016年山西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其区域差异。【结果】①2016年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不可更新资源能值占据主导地位,对传统资源的依赖性过大;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资源储量的差异,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在社会、经济和自然3个子系统的能值指标测度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③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来看,忻州市对外经济贡献最大,晋中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运城市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标状况最好。【结论】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能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但开发潜力较大,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政策措施,致力于提高系统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农业循环经济4R原则,从经济社会产出、资源减量化、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4个方面,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系数法,对1990~2008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0~2008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经历了停滞、缓慢提升、快速发展3个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趋势不断增强.2008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障碍影响程度依次为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后,据评价结果提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优化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学霞  王茂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92-10895
资源的有限性促使人类只有改变传统资源耗竭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型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其最适宜发展循环经济,如何将循环经济思想与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是目前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理论分析表明,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清洁生产,建设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农业循环经济。以北京密云西田各庄镇为例,诊断农村现有产业结构,提出发展生产、加工、销售绿色经营模式,并认为发展精准农业、三色农业、农业生态科技园是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吸收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修复、再思考"的基本理念,从统筹区域发展、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等方面创新土地利用观念,把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联系在一起,旨在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尹婷婷  姚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10-21212
基于2009年西南地区的资源数据,将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要素综合评价运用到区域资源环境评价中,分析了西南地区资源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除耕地资源及能源资源低于全国均值水平的1/2,其他资源要素禀赋都与全国水平相持平,水资源及森林资源优于全国水平,但是空间组合结构存在明显不足。区内五省市中,贵州和重庆资源本底条件相对较优,云南、四川次之,西藏最差。人地关系对应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和四川人地关系紧张突出,尤其是重庆,目前的人地关系压力系数为0.61,高出全国水平2倍。未来西南地区自然资源承载负荷将面临更为巨大的挑战,人地关系的演进进入一个更为紧张的阶段。最后,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控制人口等促进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4个方面构建农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采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综合评价方法,避免了人为评价的主观性,科学计算出反映2007年广东省各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同时,根据4项分类指标,判断出广东省各市的农业经济整体上呈快速发展,资源减量投入是限制中山等市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源循环利用能力低是遏制云浮等市发展的瓶颈,而广州等城市资源安全系数的下降,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现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的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目标,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7.
基于熵值法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依据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原则和主要目标,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信息工程学中的"熵"的概念,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从该体系中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做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大庆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从社会经济效益、资源减量投入和生态环境三方面构建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大庆1980-2012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可知:大庆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逐年稳定提高,该结果与实际相符,说明建立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是科学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着规划欠科学,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循环经济是遵循生态学规律,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在小城镇建设中应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搞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定位,努力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小城镇自身为中心的开放式的大循环体系,促进小城镇的合理布局,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21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发展模式。文章在阐明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涵义基础上,指出生态农业实质上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上的运用和体现:通过对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分析,得出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必然性;最后提出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