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安增强  刘静霞  吴怀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20-10522
探讨了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与研究现状,分析了植物与河流生态修复的关系。以郑州市城区的骨干河道贾鲁河为例,介绍了工程概况、场地现状、河流水质及土壤调查检测情况。通过梳理贾鲁河治理段及河滩区域的水系,指出贾鲁河生态修复工程最终形成"一廊、一核、五区"的生态空间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解析了滨水区的植物配置方式,强调将水生植物与城市滨水区相结合,建设自然生态型河道,将成为现代城市滨水区生态改造的新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2.
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在水质净化、河流生态系统构建、景观设计方法和新材料应用等科研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曝气技术、微生物技术、湿地生态和浮岛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介绍了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的现状,阐述了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和工程技术,总结了我国学者近些年来对河流生态修复所做的工作成果,描述了我国河道生态修复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洞庭湖流域包含众多河流、沼泽、湖泊以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干扰,洞庭湖流域湿地退化严重,针对洞庭湖流域不同类型湿地开展生态修复已成为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需求。本文从洞庭湖流域的湿地概况、退化现状和原因出发,总结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包括水环境修复技术、水文修复技术、生境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土壤修复技术;提出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一般修复模式,即环境评价——目标制定——规划编制——修复实施——管理维护——反馈调节,最终形成持续稳定、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最后,通过洞庭湖流域四种典型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的生态修复案例分析,提出了对应的生态修复模式。未来应从不同类型湿地的退化过程及机理、流域尺度下的湿地生态修复、小微湿地建设、生态修复后的生态监测与适应性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河流生态退化与恢复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指出水利工程建设、过量引水、污染物排放是导致河流生态退化的主要成因;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在河流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及应用实践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强调河流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在河流生态修复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我国今后加强河流生态修复领域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河流岸线被侵占填埋及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量剧增,河流形态及其生态系统显著恶化。为维系河流健康生命,对受损河流的生态修复广受各界关注。本文对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总结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目标,并从修复手段入手,系统阐述了当前河流生态修复的工程类技术(底泥疏浚、河流形态修复、生态补水技术等)和生态类技术(水生生物处理、生物膜、微生物修复、土地处理技术等)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河流生态修复的近自然治理理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针对当前生态修复理论的不足,从顺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环境的需求角度,提出了近自然治理理念指导下的河流生态修复原则,即:综合治理和多种措施并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河流生态修复多目标统筹和兼顾美学的工程技术设计,以期为未来河流生态修复理论发展与工程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河流生态健康评价不仅可以客观评价河流生态系统现状,还有助于决策者确定河流的管理活动,对于流域可持续开发和管理、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实现环境功能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云南牛栏江为研究河流,采用多指标法对生态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影响河流生态健康的现存环境问题,并从开展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推进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加大工业水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快流域陆域生态建设步伐、构建流域综合管理体系网络、划定并严守流域生态保护红线等方面,提出了生态健康保护对策,以期维护流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河流水质、有效减缓生态压力,为其他河流生态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生态服务价值可以衡量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响应机制,对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关川河流域1990、2000、2015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构建了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生态贡献率、生态服务价值变率和敏感性指数等评估指标,分析了关川河流域1990—2015年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结果如下:(1)关川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未利用地和草地为主;耕地面积先减后增,草地和水域面积先增后减,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递增。(2)1990—2015年,林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和面积增加幅度最大,草地的面积减小幅度最大;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略有减小。(3)1990—2000年关川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增加1.89亿元,2000—2015年生态服务价值减少4.36亿元;水文调节、气候调节和土壤保持功能是关川河流域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类型。(4)关川河流域草地和耕地的敏感性指数较高,对研究区总生态服务价值增益的贡献率和影响程度较大;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变率最高,对流域总生态服务价值有重要影响。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的利用率和耕地的粮食产...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生态健康发展受到人们的关注,诸如河滩逐渐消失、自然流域缩小、河水水质污染、物种多样性降低等都是当今城市河流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在对赵家渠现状问题的分析基础之上,提出了河床自然化、面源污染控制、河流生境构建三条策略,运用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使河流恢复近自然的状态,实现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三位一体的综合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9.
河流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人类经济的不断发展,河流污染日益严重,逐渐出现水质恶化、自然河流渠道化、非连续化等现象。水体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水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主要介绍了河流生态修复的原则和国内河流污染现状,结合当今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介绍了主要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以期为我国的河流修复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河流关乎人类的生存,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下,我国河流的生态质量却岌岌可危。目前,在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存在其生境与生物多样性、水势平衡遭到破坏、洪涝灾害加剧、水体污染严重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城市旅游经济效益的增长。因此,在充分理解低碳理念的基础上,归纳出基于低碳理念的河流生态修复原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河流生态修复经验,提出行之有效的设计策略,以期更好地为未来河流生态修复研究,构建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南川河部分河段水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水质恶化的现状,分析了南川河水生态存在的问题,包括河道水量不足,下游河段水质较差,河道泥沙淤积。从废污水截污纳管,构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裸露河滩生态修复,制度保障几方面,提出了南川河部分河段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客观评价与分析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适用于北京市永定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指标,采用相关方法从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4方面对2007至2012年的北京市永定河生态系统服务做出货币化价值评估。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从15个指标中筛选出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4个主成分,并通过复合权重法对4个主成分的得分赋权重,综合评价出2007—2012年北京市永定河的生态系统服务情况。结果表明:传统的货币化价值评估方法中,永定河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不断提高,这与永定河实施的修复工程有关;而在生态系统服务得分上,2007—2012年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波动性,说明虽然经济价值在不断提升,但河流水资源存贮和调节功能下降实质上还是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了影响。经分析永定河的旅游功能是其核心服务功能,生态功能又是旅游功能得以实现的保障,因此在河流管理中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损害补偿性恢复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利用遥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内蒙古某钢铁企业的尾矿库边坡绿化、人工湿地、植树造林等3种类型的生态修复区,调查评估了不同类型铁矿生态修复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16-2018年3种生态修复区面积呈不同程度增加趋势,边坡绿化区草地面积所占比例相比2016年提高了85.4个百分点;人工湿地区湿地面积占比相比2016年提高了33.3个百分点;植树造林区森林面积占比相比2016年提高了38.4个百分点;边坡绿化区与人工湿地区生态修复面积逐步由东向西增加,植树造林区生态修复面积由东西两侧向中部增加。2016-2018年3种生态修复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不同程度增加趋势,其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相比2016年增加了520.68万元,3种生态修复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增加了218.03万、258.96万元和43.69万元;边坡绿化区调节服务生态服务价值量相比2016年增加了141.60万元;人工湿地区调节服务生态服务价值量相比2016年增加了165.54万元,植树造林区调节服务价值量相比2016年增加了27.75万元。研究结果可为矿山企业落实生态环境治理主体责任、积极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污染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近年来,全国掀起了城市河道治理的热潮,一些城市的点源污染已得到控制,黑臭现象基本消除,城市河道面貌初步改观.在点源污染得到控制的基础上,面源污染的控制和生态系统的恢复逐渐成为河流研究的热点和治理城市河道的大趋势.综述了目前国内外主要应用的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提出必须结合多种河道修复技术,并且从流域尺度进行河道的生态系统恢复.  相似文献   

15.
李梅  张义丰  苗润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292-5294
以北京地区典型山镇——昌平流村镇为例,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生态因子的地域分异特征、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以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结合流村镇生态文明镇规划,对全镇进行生态功能分区,阐述功能分区特征和功能定位及相应的生态发展方向,并指出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河道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单一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只能起到短期的治理效果,长期有效的治理理念是使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自净功能,回到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综述了国内外在水质净化与水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生态修复的复合技术,如植物强化修复技术、微生物强化修复技术、水生态多样性修复技术等。  相似文献   

17.
陈文音  林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87-4189,4194
根据1996、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对海岛南澳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1996-2009年,南澳县的建设用地、林地、园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而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南澳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6年的148.64×106元增加到2009年的151.18×106元,这主要是生态价值系数较高的林地面积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18.
以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实施地延安市为对象,以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采用区域差异性和生产总值指数为参照校正的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对延安市1989-2016年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并使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生态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退耕前的1989-1999年,延安市生态服务总价值变化缓慢,仅增加8.76×109元,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均不显著;退耕后的1999-2016年,生态服务总价值变化显著,增加了56.79×109元,其中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增长最多,增加了75.19×109元,耕地生态服务价值降低最多,减少了15.77×109元;生态服务功能中粮食生产功能下降,但保持土壤、气体调节、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迅速增加。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和林地、牧草地、耕地、园地、未利用地面积的改变显著相关;土地利用类型中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最大的为林地,影响最小的为耕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了耕地向林地的流转,使区域生态服务价值迅速增加。生态-经济价值关系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工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但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依然存在,需要继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