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水源地保护的激励机制,是对当前限制型政策的有益补充。以上海市淀山湖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构建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确定了淀山湖地区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对象,建立了生态补偿利益关系分析框架,估算出了淀山湖地区年生态补偿量,最后提出了淀山湖地区生态补偿的途径,对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与实地调研基础上,从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概况入手,分析其生态补偿现状,研究其生态补偿原则及补偿方式,从制订绿色产业扶持政策、开展水源保护区整体规划、完善生态补偿管理体制、加大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利益相关者对生态补偿的认知与参与等方面,提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综合分析昭通渔洞水库水源保护地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生态补偿主、客体,对生态补偿相关方补偿标准作定量分析,并对补偿政策进行探讨,为解决库区经济发展和水环境生态保护的矛盾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黔东南州是贵州省重要的生态涵养和生态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针对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对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农业生态补偿在实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胡其昌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8):1703-1705
以浙江省台州市的水源保护区——长潭水库水源保护区为典型实例,分析了建立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建立了水源地生态补偿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长潭水库水源保护区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就水源地生态补偿资金分摊提出了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6.
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应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再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符合保护的要求和经济发展规律,也才体现出建立保护区的重要性。针对当地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突出矛盾,在对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济发展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并提出实施管理模式、合理生态补偿、加大宣传教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改变生活能源模式5项建议,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株树桥水库是湖南重要的饮用水源之一,主要供应长沙东部地区的饮用水。结合实地调查,以株树桥水库饮用水源为对象,从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水库管理,以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经济作为切入点综合研究。目前株树桥水库面临着较大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压力,经济发展限于水源保护而受到巨大制约,迫切需要启动生态补偿机制。针对株树桥水库饮用水源地面临水资源需求缺乏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补偿方式单一、标准偏低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建立优质水权市场,健全水源地监督管理机制和依靠科技进步创新水源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株树桥水库是湖南重要的饮用水源之一,主要供应长沙东部地区的饮用水。结合实地调查,以株树桥水库饮用水源为对象,从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水库管理,以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经济作为切入点综合研究。目前株树桥水库面临着较大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压力,经济发展限于水源保护而受到巨大制约,迫切需要启动生态补偿机制。针对株树桥水库饮用水源地面临水资源需求缺乏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补偿方式单一、标准偏低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建立优质水权市场,健全水源地监督管理机制和依靠科技进步创新水源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周华波  严金泉  张星星  杨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554-16556
通过比较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指标以及苏州市第2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得出实际数据与指标间存在一定矛盾,分析了矛盾存在的原因,并进一步从3个方面提出化解矛盾的方法,即与外省市建立耕地保护联动机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专项基金,补偿基本农田代保区域的"发展权";实施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划定基本农田永久保护区,对本地区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农户发放生态补偿费,提高其积极性;全面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存量土地,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并行,同时促进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地问卷调查对三门峡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的相关管理部门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保护区和社区发展之间仍然存在矛盾,保护区管理责任关系交叉、社区居民对湿地资源存在较大依赖性、环境变化造成各种经济产出不稳定、湿地资源利益分配不均衡、居民的保护意识薄弱等是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诸多问题提出科学规划功能区、实施社区共管、开展专业培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公众意识等提升保护区管理成效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建立中国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魏琦  侯向阳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8):3719-3726
生态补偿是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如何建立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是国内外生态补偿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具有长期挑战性的课题,关系着补偿政策的方向和重点、政策实施的效果和效率、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永续性的关键问题。草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生物多样性保存中心、生态安全屏障和食物安全的接续地,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已初步建立,投资规模和覆盖面均较大,并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草原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形势仍然没有根本转变。因此,探讨和建立公平性和长效性相结合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是协调草原资源的多重功能、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多赢”、确保草原资源保护利用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生态补偿概念、理论和长效机制发展趋势的分析,阐述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民致富中的必要性。通过对不同草原区域实施草原生态补偿进行实地调研、对牧户固有的生产决策行为对草原生态补偿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及对中国当前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分析,认为目前草原生态补偿存在如下主要问题:长期欠账,草原生态治理难度巨大;草原生态投入少、周期短,保护成果尚难以得到有效巩固;牧民存在心理载畜率和超载惯性,对生态补偿减畜产生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进一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延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期限;增加草原生态补奖经费;实行多样化的适应性减畜模式;大力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和加强草原畜牧业制度保障体系。旨在为中国脆弱性生态资源的科学保护和草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黑龙江国有林区在现代化发展中的特殊生态地位,探讨了林区现代化发展的特殊路径,重点分析了推进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化进程必须破解的难题,包括必须化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妥善解决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不断提升林区生态主体功能;化解林区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性矛盾;解决林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流域生态环境平衡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符合黄河甘肃段流域生态环境实际的生态环境需水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面积定额法计算的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模型和以水文法计算的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模型。分别计算了河道外植被生态环境需水量和维持河道流量的河道内河流基础生态环境需水量、河流输沙运泥需水量、水库湖泊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结果表明:黄河甘肃段生态环境总需水量为312.6亿m3,约占流域年径流量的52%,这一结果远超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地表水资源合理的开发程度为30%的阀值,说明该地区生态环境需水量与流域总径流量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有一些冲突。  相似文献   

14.
李冬  马友华  田雁飞  汪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56-22558
综合分析了合肥市大房郢水库水源地的生态状况及其生态补偿主、客体之间的利害关系,对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运用经济手段解决库区经济发展和水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5.
曹睿  张慧君  严向军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2):103-104,122
为了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提出赋予了实施生态补偿全新的内涵。在评价临安市生态补偿现状的基础上,依据临安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新要求,提出了以公共补偿为主,互助补偿、市场补偿为辅的生态补偿机制架构,并探讨了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6.
赵志强  吴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16-14818
采取分区与分类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对哈尔滨松江湿地进行保护与培育规划,强调应保护资源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保护资源的完整性与原生性,恢复并保护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将区域划分为生态景观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提出不同的保护开发策略,并对湿地资源、动物资源、水域景观、湿地修复等专项进行培育规划,同时对外围保护地带加以控制,以凸显"江.岛.城"的城市景观格局,实现"人.景.城"和谐发展的目标,强调宝贵的城市湿地资源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保护与培育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因地制宜地在理论及具体方法的研究中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使保护与规划更有效地进行,为后期规划提出科学性、操作性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也是张家口经济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该文针对张家口的水资源现状,从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改革水价,促进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农业、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建立水污染防治机制和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提出了水资源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延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942-18944,18951
在查阅相关资料及法律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分析中线工程水源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探讨适合当地实情的生态补偿原则,提出建立多元化补偿资金筹集渠道,并给出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组织形式和保障措施建议,旨在促进南水北调中线水质保护和水源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相似文献   

19.
旨在探索如何构建一种生态与经济发展兼顾的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工作体系。以扬州市为例,选择防洪、水土保持、生物保护、乡土文化保护和游憩安全5个要素构建区域多层次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利用神经网络CA模型模拟无生态约束下的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格局,将二者耦合得到优先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调整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并为每类管制区编制相应的管制规则。结果表明:①利用景观安全格局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格局耦合来进行建设用地管制区划分,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再进行建设用地的安排,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②通过调整建设区的划定,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新增建设用地适宜调整的区域,在建设用地管制的基础上,给予地方政府充分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