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瓮安水瓮田梯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从景观类型、地域文化特征等方面,对山地梯田湿地景观设计的立意构思到景观营造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探讨,分析设计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提出山地梯田湿地景观设计应以"生态文化"为主线、地域文化为内涵、"减量设计"为手法,将主题理念与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相结合,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山地梯田湿地景观。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历经了多个发展时期,所遗留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均能为现代景观设计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遵循"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设计技巧、"意境创造"的文化内涵。将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相结合,可以使得园林景观同时具备功能性和审美价值,打造出特色鲜明的现代景观,创造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园林,保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传承中国古典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原文化种类繁多,历史积淀厚重。其中,祖根文化、汉字文化、古都文化和姓氏文化等最能凸显中原文化的特色。构建中原经济区特色文化群,应先据"点"设计,进行创新谋划和构建;再以点带面,以此为引领带动其他文化建设,最终形成"中原特色文化群"的布局模式。在其道德境界的创新和提升上,要特别注重文化渊源的原生态建设,要扬正气接地气聚人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4.
苏州当前正加快锻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的塑造.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下,明月湾古村的乡村旅游和民宿业取得大发展,但同时存在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通病,严重制约了古村民宿业以及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立足当前苏州"江南文化"品牌塑造的大背景,以江南文化为灵魂,以民宿产业为...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文化传承理念为核心的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可以塑造乡村独特的文化形象,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对于发扬乡村传统文化以及提高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实地走访调研的方法,以柏谷坞村为落脚点,梳理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探讨融入文化传承理念的乡村景观设计。为活化乡村特色文化,促进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姜静 《陕西农业科学》2008,54(6):157-159188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延安新农村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属点,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实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内革命时期,我国诞生了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形式——"红色文化"。快速发展的中国如何继续"红色文化"是必需思考的问题。全文以"红色革命文化"莱芜战役为主题的景观文化设计底蕴和理论依据所设计莱芜园为实例,通过景观情感表达这种新颖的设计理念,对红色文化在景观设计方面的运用进行了阐述。本文所以对这种文化内涵及其特色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索,目的在于,让国内公众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不忘那段艰苦岁月。  相似文献   

8.
随着自然保护与文化保护的实施,生态旅游已成为贵州威宁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有必要在旅游者出现频率大的区域设计和建设一个具有旅游和宣传价值的的标志性广场建筑。根据对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黑颈鹤保护主题及周边民族文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鹤"的谐音"和"为设计内涵,以"和谐家园"为设计定位,能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动物和谐,能实现旅游观光目的广场设计方案,并分析了具体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朴门永续设计下的澳大利亚彩虹之境生态村和水晶河生态村为例,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个维度总结朴门永续设计在文化构建、可再生能源应用、食物生产和村庄布局规划中的作用与方法。朴门永续设计理论与方法作为生态村建设的主要方法之一,将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试论用人文社会科学对农业大学传统专业的整合与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讨了以充实内涵为重点,用人文社会科学整合与提升农业大学传统专业的必要性,并结合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实际,从草原文化、"绿色人文"理论、宗教学等方面分析传统农科专业和人文社会科学结合的价值体现,以实现农业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406-18410
以自然的生态理念、丰富的景观形态为指导,在体现人文关怀的功能性主题开放空间中,通过设置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生态教育等产业形态,将生态、文化等景观要素有机地穿插在景观肌理中,创造独具特色的都市空间。以"历史、文化、地域、生态"为总体设计理念,规划形成"历史人文、运动健康、商务休闲、生态教育"的景观大道。  相似文献   

12.
以陕西省吴堡县"谐园小区"为例,围绕生态性、树种合理、实用性、文化特色性、经济性解析了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指明了小区的规划主题在于增强邻里沟通,加强交流,并以打造宜人的自然居住环境,创造健康交流的场所,重现地域生态文化,创造和谐家园为设计立意。具体从主入口区、中心主题广场、次景观轴线、小区道路和建筑小品方面分析了"谐园小区"的景观生态设计布局,与此同时阐释了小区的种植设计和居住区功能设计。以探讨居住区景观中生态与文化的表达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红色乡村借助绿色生态进行发展成为一种新模式。本文以靖江市 生祠镇东进村为例,对该村如何构建“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模式进行调研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 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探讨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现状,以海口市龙华区为例提出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乡土文化为视点,以统一规划为前提,精心打造精品村;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增收富民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实现由文明生态村向旅游文化名村转化;以保护生态为原则,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旅游功能建设上找突破口,抓好典型,推动文明生态村旅游功能建设。  相似文献   

15.
李子蓉  赵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580-13583
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各地休闲农业园面临立意低、项目雷同、定位模糊,向纯粹旅游观光业靠拢等主要问题,提升规划质量已被提上日程。项目的差异化、主题鲜明、创意具有特色是休闲农业规划成功的重中之重。以大帽山将星休闲山庄的主题设计为例,总结如何从地域条件中挖掘主题创意,并围绕"主题"设计项目群,力图实现文化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四生一体"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王世英  赵志昆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249-250,236
本文通过临沂师范学院新校区(临沂大学)的规划设计实践与研究,指出校园绿化规划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体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局面,并提出在当前蓬勃发展的高校新校园建设中,创造生态型大学校园的理念.本文着重运用生态学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园总体规划研究——以大理洱海公园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公园的发展历史,在研究城市公园作用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总结城市公园必备的休闲、生态、文化三大功能,并以大理洱海公园总体规划设计为例,从这三大功能阐释公园总体规划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赵国栋 《农业考古》2020,(2):95-101
西藏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其茶园面积也在快速增加,茶产业正快速发展。目前,从“人-经济-社会”的三维角度看,西藏茶文化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但却十分必要。其必要性来自于更宏大的机制。本文核心脉络是从西藏茶及其文化的的生态性、文化性、产业性,生态旅游的可行性与功能性分析等多个角度展开对西藏文化产业“三维成长与动力理论”模型的解读,并引出关于对人类社会的“人-经济-社会”的三角正反馈互构机制的讨论。本文认为:西藏茶及其文化具备生态基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茶叶在西藏的出现是人与生态环境博弈的重要结果、茶叶在西藏的使用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西藏的茶叶贸易受生态性的制约;西藏茶文化与产业结合形成茶文化产业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在“三维成长与动力理论”模型中,生态是吸引力与基础,文化是精华与“密码”,而旅游则是纽带与筋骨,西藏茶文化产业是对“生态+文化+旅游”三维成长与动力理论模型的一项较好的检验;三个主要维度的讨论肯定了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在该理论模型中的功能与发展路径;推进西藏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符合“美丽西藏”建设范畴,而且从“人-经济-社会”的三角正反馈互构取向看,它也是“美丽西藏”建设的重要动力和活力;该三角正反馈互构取向呼唤着关注人类社会终极方向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建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29-12431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分析了设计中的生态概念及现存的概念误区,误区包括生态概念运用泛滥;片面强调生态的自然性;盲目赋予景观人文文化。以常熟市宝岩生态观光园景观改造为例,分析了该园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目前"开发过程中开发建设比较保守,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活动比较单一,景观层次杂乱、人文景观薄弱、景观特色不强,竞争优势不明显"的负面现状;提出了以"生态山水园林"为主题,遵循将挖掘营造人文景观与保护完善自然生态环境充分结合的设计理念,进行人文与自然融合的生态景观设计;最后从整合、保护、恢复、营造4方面论述了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景观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王猛  孙世群  王晓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408-7410
以50处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它们的面积、保护区类型和保护对象,掌握了安徽省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基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的不足,在分析了GAP分析法、GIS理论、景观生态学这些理论之后,提出把GAP分析法应用到湿地生态类型中、管理和设计策略和建立监测站与监测点策略,根据这些优化设想,完善了网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